一段恋情 千古绝唱

来源 :知识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s3312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世界女性诗歌中,有一个很普遍的现象,那就是很多妇女写诗并不是为了献身艺术,也不是为了向社会显示作家诗人以及普通人的社会责任感,而是为了安慰自己而写诗。她们的诗不是言志的艺术,而是抒情的艺术;与其说她们是诗人,不如说她们只是在生活中所受的挫折较多,特别是在感情上所受的创伤较重的凡人。有人说:“悲愤出诗人”,对于女诗人,应该说是哀怨出诗人。
  生于公元7世纪的爱尔兰女诗人就是世界女性诗歌史上较为典型的一个例子。
  那是一个美丽的仲夏夜。月光如水,静静地泻在一座古城堡旁边的小树林上,一条小河从林中的草地上潺潺地流过,几朵鲜艳的红玫瑰正在月光下姹开,透过树的枝叶,月光洒在鲜花嫩草上,也洒在一对正陶醉在爱的甜蜜中的年轻男女的脸上,那位美丽的姑娘的笑脸也如一支在金色的月光下绽放的玫瑰花。
  她就是丽达,一位出身贵族,受过良好的文化艺术教育的才女,一位漂亮得人见人爱的姑娘。她拒绝了很多贵族子弟的求爱,却把绣球抛给了一位平民子弟。她讨厌贵族男子的不学无术和装腔作势,更反感他们因出身高贵而自以为是人中豪杰的贵族优越感。在丽达的心目中那些向她献殷勤的贵族子弟实质上是毫无生活能力的纨绔子弟,不是他们自诩的社会的精英,只是社会的多余人。
  她爱的卡雷思尔虽然出生并不高贵,却多才多艺,具有极强的独立精神,而且风趣幽默。最重要的是他爱丽达,愿意为自己的心上人奉献一切,并保证将来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让丽达一生幸福。
  在这个美好的夜晚,这对有情人正在这个迷人的人间仙境幽会。
  夜已深了,远处的钟塔响起了子时钟声,他俩不得不相约下次再欢聚。他们做梦也没有想到,子夜的钟声竟成了他们的幸福爱情的丧钟,更没有料到这竟是他们最后的约会。
  他们的爱情一开始就受到人们的非议,来自家庭的压力最大。丽达的家庭认为卡雷思尔心比天高,出生低微竟想和贵族结秦晋之好,坚决不允许丽达与他来往。卡雷思尔的父母虽然是平民,却很有自尊心,不想趋炎附势,也以两位年轻人的婚姻门不当户不对为由坚决反对。两家本来有一定的友好关系,结果因为孩子的事越来越相互敌视,最后到了势不两立的程度。
  尽管如此,丽达和卡雷思尔仍然顶着各种巨大的压力真心相爱。到这次约会时,两人已经相爱了多年。
  一场误解却给两人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卡雷思尔是一个有雄心壮志的青年,更是一个有责任感的青年。由于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压力都太大,作为男子,他不得不为所爱的姑娘的幸福考虑。他曾想忍痛割爱,还丽达平静的生活,但是丽达宁愿在爱情中受尽折磨。他只好决定先立业,功成名就以后再和丽达相依相恋。这件事情却让丽达认为卡雷思尔承受不了世俗的压力想放弃爱情,她最轻视的是男子的软弱和没有责任感,她没有想到自己一向认为最坚强的、最有责任心的恋人竟被世俗吓得临阵脱逃。在气愤中,她听不进卡雷思尔的书信解释,赌气不和他见面。这正好给反对他俩的爱情的人提供了可乘之机,特别是丽达的家人百般挑唆。在爱的绝望中,丽达一气之下斩断了与卡雷恩尔的情丝,万念俱灰,出家当了修女。
  尽管丽达心中仍然爱着卡雷恩尔,她却无法放下年轻姑娘的虚荣的自尊心,不愿意主动去找卡雷思尔,心里却盼着卡雷思尔来找她。多年以后,始终不见心上人的踪迹的丽达才幡然醒悟,是自己错怪了卡雷思尔,决心不顾一切地寻找旧日情人。可是已经太晚了,当她从修道院返回家乡时,得到的消息简直难以让她相信。卡雷思尔知道心上人当了修女的消息后,也追悔莫及,看破红尘,决心献身宗教,出家为僧。为了彻底断绝尘缘,他漂洋过海,远走他乡,一去永不回来。
  那个美好的夜晚,那次梦幻般的约会,化为甜蜜而感伤的回忆永埋二人的心底。在徒劳的等待中,丽达写下了很多哀怨自己、思念情人的爱情诗,其中最有名的一首是《情人的忏悔》。丽达因此成为爱尔兰有史可查的最早的女诗人,在世界女性诗歌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这首《情人的忏悔》更成了世界女性诗歌史乃至世界爱情诗歌史上最动人心弦的千古绝唱。
  全诗是这样的:“欢乐飞去/我干了什么傻事/让我的爱人陷入苦海//为了神圣的魔力/天国神明的恩赐/这里有他和我相互依偎//不再是徒劳/似乎还有希望我们的声音/通过痛苦寻觅爱的乐园//我是绝望的丽达/我深爱卡雷思尔/爱得多深如人们传闻//短暂的时光/我们俩欢聚一堂/多么幸福多么甜蜜的时光//森林里所有的树叹息/为我们演奏出惋惜的乐章//我享受到他的无尽温柔/却残酷地远走他乡/多么愚蠢多么荒唐//不再有奇异幻想/不再有犹豫彷徨/一切都不再复活/不再享有共同的甜蜜时光//情人,勇敢的情人/不管一切如何前途怎样/我不再含羞不露/要向他倾吐满腹衷肠//我的心已经毁灭/燃烧着爱的冲天火光/没有他就没有我的生活/我的心永远和他一样”。
  (责任编辑/孙开颜)
其他文献
甲:听说接吻有害身体健康。  乙:我也有同感。  甲:你说具体点。  乙:昨天晚上看电影,突然停电,我吻我妻子,结果吻了别的姑娘,我妻子打我一耳光,那姑娘打我一耳光,到现在我脸上还火辣辣的。  (王明坤)    找原因    冰冰:妈妈,我属什么?  妈妈:属马。  冰冰:那我爸爸属什么?  妈以:属虎。  冰冰:怪不得我们在一起做作业光出错。  妈妈:你这是什么意思?  冰冰:马马虎虎。  (王
期刊
公元前167年5月,汉文帝发布诏书,宣布废除肉刑,这是我国刑法制度史上一次影响深远的重大变革。然而很多人不知道,促成这一重大变革的,却是一位十几岁的少女。  西汉初年,刑罚是很严酷的,各种酷刑漫无节制,单就肉刑而言有:黥刑,即在脸上刺字涂墨;劓刑,即割掉鼻子;斩左趾,即砍掉左脚;斩右趾,即砍掉右脚,等等。受刑的人,轻则终身残疾,重则致死。有钱有势的人,可以通过权势和钱财减刑和免刑,穷苦百姓只好听天
期刊
追根溯源 始自西周    “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在盛行高髻的我国古代,妇女头发的长短、疏密成了衡量美的标准之一。一些头发短而稀的妇女,为了使自己的发髻也能达到时尚的标准,只能用别人的头发来增益己发,这种头发被称为“假发”。  说起假发,源远而流长。  假发的由来,可上溯到距今3100多年前的西周。当时,王后、君夫人等有身份的妇女,在参加祭祀等重大活动时,要佩戴副、编、次等首饰。副、编、次就是
期刊
我国最长的古典弹词小说《榴花梦》,全书三百六十卷,有四百八十三万八千四百字,比《红楼梦》长四倍,与《红楼梦》有“双璧”之誉。  这部有“天下长著”之称的弹词小说前三百五十七卷,是清末女作家李桂玉手笔,作于清道光辛丑年间(1841年),李桂玉,字嬗仙,出生于甘肃陇西,嫁给福州望族林肖蝓为妻。她一生除删订《三奇缘传》外,花了将近二、三十年功夫写成《榴花梦》。李桂玉的身世,史料可资稽考者不多,据佩香女史
期刊
旧时的湘南,偏僻闭塞,山高路险,一片荒烟漫草,交通阻碍,各县也只有几条官修石板大道。在这种情况下,邮政通讯自然十分落后。官办邮政大约始于清末。    一    旧时邮政,规模虽小,但却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人们外出谋生,寄回片言只语,寄回养家钱物;商人做生意,也从邮局送传商品。真是上管官家文告,下管百姓油盐柴米,因此邮政在老百姓中很有威望。邮差走村串户,早被人们熟悉。加上邮差大多勤谨和善,每逢身穿
期刊
在清末民初的中国文坛上,有一位令万千读者仰慕的奇才。他集诗人、作家、画家、翻译家于一身,其清颖秀丽之诗、潇洒俊逸之文、清高绝俗之画、缠绵悱恻之小说,令多少人为之倾倒。尤其是他创作的恋情小说,以惆怅、感伤、忧郁之情细腻地叙述了一个个使人梦萦情牵的爱情故事,开鸳鸯蝴蝶派之先河。他就是一代才子苏曼殊。  苏曼殊一生多愁善感、情缠意绵,对异性有一种特殊的敏感。他曾遁入空门,想以此锻炼超凡脱俗,清心寡欲的意
期刊
王银茂编选    孙毅 河北大城县人,1904年生,1931年参加宁都起义。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出版部部长,总参谋部军训部副部长、总参谋部顾问,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师昌绪 1920年生于河北徐水,系金属学、材料科学家,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双院士专家,现为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研究员,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刘炳森 1937年生于上海。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北京故
期刊
芦沟桥事变后,亲日分子活动更加猖獗。汪伪汉奸集团在东洋刀的庇护下,积极活动,准备将北平王克敏“临时政府”、南京梁鸿志“维新政府”,以及德穆楚克栋鲁普的“蒙疆联合自治政府”等几股污水汇成污流,在南京建立全国性的伪中央政权,取蒋而代之。1940年3月底,大小汉奸在南京粉墨登场,宣告成立汪伪傀儡政权,与蒋介石的重庆国民政府唱开了对台戏。  蒋介石深感“宝座”受到严重威胁,决心对汪伪还以颜色,下令南京、上
期刊
1949年8月29日,苏联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美国朝野上下大为震惊,美国自鸣得意的原子弹讹诈战略宣告破产。  二战结束后,美苏关系日趋紧张,苏联在原子弹方面的突破,抗美援朝战争的爆发,使得反共的麦卡锡主义在美国更加猖獗。  该主义的创始人约瑟夫·麦卡锡,是美国参议员,他一贯玩弄造谣惑众的卑劣伎俩,以反共作为政治投机的主要手段。有一次,他在西弗吉尼亚州共和党人的集会上危言耸听地说,有205名共产党
期刊
“红顶商人”胡雪岩的由来    座落在风景名城杭州市的“江南药王府”胡庆余堂中药堂创建于1874年(清同治十四年)。它的创始人即“红顶商人”胡雪岩。胡又名光墉,安徽绩溪人。他到杭州后,开始在一家钱庄当小伙计。因他为人精明能干,极善应酬交际,很快适应了工作和生活环境。后来他独自开办阜康钱庄,自主经营。由于他为当时清廷重臣左宗棠集资了巨额军饷、援助大量军械和药品,缓解了左的军队缺粮、缺药之急。宗棠为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