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运创设问题,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使得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认知策略。本文在创设问题对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效重要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策略。
【关键词】问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一、增强数学问题的趣味性,诱发学生的探究动机
在问题教学时,要真正诱发学生的探究动机,教师就须重视增强数学问题的趣味性。一般,增强数学问题趣味性的策略有:(1)教师可从生活中找寻一些具有趣味特点的数学问题来充实教学内容,以增强数学问题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有效诱发学生追求问题答案的内在动机。比如,为了加强“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原理的理解,我举了“A、B、C三个村都想把自来水厂设在离自己村近一点而引发争吵风波”的生活实例。镇政府为平息风波,决定把自来水厂设在离A、B、C三个村距离都相等的地方。问怎样才能找到这个自来水厂的准确位置呢?问题一呈现出来,立刻就诱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他们很快开始讨论、猜测。由于正在学习圆,有的学生就提出:此水厂应修在过A、B、C三点的圆的圆心处。这时我趁机提出:该圆圆心的位置如何确定呢?这样追问揭示问题的本质,不仅导出了课题,而且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探究认知动机。(2)借助一些历史上的数学故事或典故引出富有趣味性的数学问题,诱发学生的探究动机。比如在教学平面直角坐标系(平面)时,我就先向学生介绍了数学家欧拉发明坐标系的过程:有一次,欧拉躺在床上静静的思考如何确定事物的位置,忽然发现一只苍蝇粘在了蜘蛛网上,蜘蛛迅速的爬过去把它捉住。欧拉恍然大悟:“啊!可以像蜘蛛一样用网格来确定事物的位置啊。”正当学生对故事的兴趣入迷时,我恰到好处地引入正题:“怎样用网格来表示位置?”在经典故事背景下提出这一数学问题,既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诱发了学生积极探究问题的动机。
二、掌握问题探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探究数学问题的教学中,学生掌握的问题探究的方法技能越熟练,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就越流畅,也越利于其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要顺利解决数学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就须注重引导学生掌握好问题探究的方法技能。具体上要求:一是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在教学中,教师着重训练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的数学概念、原理和法则等基础知识,能为学生探求新知做好充实的知识准备,并在运用相关数学知识去解决问题时,可使他们自如地从记忆中提取,帮助他们更好地运用知识去探究数学问题。二是引导学生在探究中逐步领悟进行问题解答的一般方法和要领。在教学中,教师应力求让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学习活动符合科学、有序的要求,才能保证他们探究学习的质量,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实效性。根据成功经验,最佳的办法就是让学生“会学”,引导学生在探究中逐步领悟以下进行问题解答的一般方法和要领:(1)接触感知。在面对数学问题的接触感知中,要求学生能够认真阅读、详细观察,完成对问题的审视,能正确理解题意。(2)找出疑惑或难点。要求学生在感知基础上把自己有疑惑或认知难点找出来,确定为他们解决问题的关键。(3)勤于思考。要求学生学会沿着数学问题的线索,勤于开动脑筋,对疑惑或难点展开积极的思考,并能依据问题提供的条件主动进行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和综合等思维活动,初步明晰解决问题的思路。(4)熟练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要求学生循着解决问题的思路,能够掌握知识迁移的规律,运用相关知识去解决解决问题。一旦学生能熟练运用以上问题解答的一般方法和要领,不仅有利于他们在数学问题的探究活动中如鱼得水,高效解决好数学问题,而且能锻炼他们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教学探究“全等三角形例3:已知,如图,D在AB上,E在AC上,AB=AC,∠B=∠C,求证:AD=AE”时,我首先要求学生仔细阅读、用心观察图形,开展自主探究。学生经过接触感知,准确理解了题意,找到了“要证明两条线段相等,两条线段分别位于两个不同的三角形中则考虑证明两三角形全等”的难点和关键,即“△ACD≌△ABE,可得出AD=AE”。接着他们积极揣摩、分析问题的解题的思路和过程,运用“角边角”定理证明了三角形全等的过程,顺利解决了问题:“证明:在△ACD与△ABE中,∵∠A=∠A(公共角)、AC=AB、∠C=∠B,∴△ACD≌△ABE(ASA),∴AD=AE。”经过多次类似形式的训练,学生运用一般方法和要领去解答问题的技能愈加娴熟,掌握了该类型问题探究的技巧,也使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探究活动中得到了有效锻炼和培养。
三、引导自我评价与反思,提高学生的问题探究效益
自我评价与反思是提高学生数学问题探究效益的重要途径。教师引导进行自我评价与反思,有利于学生建立自我监控机制,自觉对自己认知活动中出现的问题、特点进行思考,明白自己的优缺点,增强他们在问题探究活动中的信心和自我调节能力,不断提升其问题探究效益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通常,引导学生自我评价与反思须注意:(1)提供正确的问题探究方案或答案,使学生个体在进行自我评价与反思时有一个参照标准,增强他们自我评价与反思的针对性。(2)鼓励相互交流自我评价与反思的心得体会。由于各个学生自身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等存在差异性,他们对不同问题的看法和动机是不同的,因而他们探究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也不尽相同。为此,教师可组织学生小组相互交流、讨论他们自我评价与反思的心得体会,然后让各小组的代表综合阐述本组探究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案及存在问题。最后,可由教师对各级问题的解决方案进行点评,使学生能深刻认识自己的缺陷,及时弥补不足,形成他们对问题探究正确而全面认知。(3)以正面激励为主,使学生养成探究良好习惯。对于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反思,教师须以正面激励为主,及时给予赞扬、欣赏和鼓励等肯定性的评价,才能满足学生的心理期望,既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又能激励他们主动修正认知方向,掌握正确的探究认知方法,使他们养成良好的探究习惯,不断提高他们解决数学问题的成功率,从而增强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苗志艳.浅谈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教学法”[J].科教文汇,2009(18)
【关键词】问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一、增强数学问题的趣味性,诱发学生的探究动机
在问题教学时,要真正诱发学生的探究动机,教师就须重视增强数学问题的趣味性。一般,增强数学问题趣味性的策略有:(1)教师可从生活中找寻一些具有趣味特点的数学问题来充实教学内容,以增强数学问题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有效诱发学生追求问题答案的内在动机。比如,为了加强“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原理的理解,我举了“A、B、C三个村都想把自来水厂设在离自己村近一点而引发争吵风波”的生活实例。镇政府为平息风波,决定把自来水厂设在离A、B、C三个村距离都相等的地方。问怎样才能找到这个自来水厂的准确位置呢?问题一呈现出来,立刻就诱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他们很快开始讨论、猜测。由于正在学习圆,有的学生就提出:此水厂应修在过A、B、C三点的圆的圆心处。这时我趁机提出:该圆圆心的位置如何确定呢?这样追问揭示问题的本质,不仅导出了课题,而且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探究认知动机。(2)借助一些历史上的数学故事或典故引出富有趣味性的数学问题,诱发学生的探究动机。比如在教学平面直角坐标系(平面)时,我就先向学生介绍了数学家欧拉发明坐标系的过程:有一次,欧拉躺在床上静静的思考如何确定事物的位置,忽然发现一只苍蝇粘在了蜘蛛网上,蜘蛛迅速的爬过去把它捉住。欧拉恍然大悟:“啊!可以像蜘蛛一样用网格来确定事物的位置啊。”正当学生对故事的兴趣入迷时,我恰到好处地引入正题:“怎样用网格来表示位置?”在经典故事背景下提出这一数学问题,既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诱发了学生积极探究问题的动机。
二、掌握问题探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探究数学问题的教学中,学生掌握的问题探究的方法技能越熟练,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就越流畅,也越利于其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要顺利解决数学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就须注重引导学生掌握好问题探究的方法技能。具体上要求:一是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在教学中,教师着重训练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的数学概念、原理和法则等基础知识,能为学生探求新知做好充实的知识准备,并在运用相关数学知识去解决问题时,可使他们自如地从记忆中提取,帮助他们更好地运用知识去探究数学问题。二是引导学生在探究中逐步领悟进行问题解答的一般方法和要领。在教学中,教师应力求让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学习活动符合科学、有序的要求,才能保证他们探究学习的质量,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实效性。根据成功经验,最佳的办法就是让学生“会学”,引导学生在探究中逐步领悟以下进行问题解答的一般方法和要领:(1)接触感知。在面对数学问题的接触感知中,要求学生能够认真阅读、详细观察,完成对问题的审视,能正确理解题意。(2)找出疑惑或难点。要求学生在感知基础上把自己有疑惑或认知难点找出来,确定为他们解决问题的关键。(3)勤于思考。要求学生学会沿着数学问题的线索,勤于开动脑筋,对疑惑或难点展开积极的思考,并能依据问题提供的条件主动进行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和综合等思维活动,初步明晰解决问题的思路。(4)熟练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要求学生循着解决问题的思路,能够掌握知识迁移的规律,运用相关知识去解决解决问题。一旦学生能熟练运用以上问题解答的一般方法和要领,不仅有利于他们在数学问题的探究活动中如鱼得水,高效解决好数学问题,而且能锻炼他们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教学探究“全等三角形例3:已知,如图,D在AB上,E在AC上,AB=AC,∠B=∠C,求证:AD=AE”时,我首先要求学生仔细阅读、用心观察图形,开展自主探究。学生经过接触感知,准确理解了题意,找到了“要证明两条线段相等,两条线段分别位于两个不同的三角形中则考虑证明两三角形全等”的难点和关键,即“△ACD≌△ABE,可得出AD=AE”。接着他们积极揣摩、分析问题的解题的思路和过程,运用“角边角”定理证明了三角形全等的过程,顺利解决了问题:“证明:在△ACD与△ABE中,∵∠A=∠A(公共角)、AC=AB、∠C=∠B,∴△ACD≌△ABE(ASA),∴AD=AE。”经过多次类似形式的训练,学生运用一般方法和要领去解答问题的技能愈加娴熟,掌握了该类型问题探究的技巧,也使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探究活动中得到了有效锻炼和培养。
三、引导自我评价与反思,提高学生的问题探究效益
自我评价与反思是提高学生数学问题探究效益的重要途径。教师引导进行自我评价与反思,有利于学生建立自我监控机制,自觉对自己认知活动中出现的问题、特点进行思考,明白自己的优缺点,增强他们在问题探究活动中的信心和自我调节能力,不断提升其问题探究效益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通常,引导学生自我评价与反思须注意:(1)提供正确的问题探究方案或答案,使学生个体在进行自我评价与反思时有一个参照标准,增强他们自我评价与反思的针对性。(2)鼓励相互交流自我评价与反思的心得体会。由于各个学生自身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等存在差异性,他们对不同问题的看法和动机是不同的,因而他们探究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也不尽相同。为此,教师可组织学生小组相互交流、讨论他们自我评价与反思的心得体会,然后让各小组的代表综合阐述本组探究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案及存在问题。最后,可由教师对各级问题的解决方案进行点评,使学生能深刻认识自己的缺陷,及时弥补不足,形成他们对问题探究正确而全面认知。(3)以正面激励为主,使学生养成探究良好习惯。对于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反思,教师须以正面激励为主,及时给予赞扬、欣赏和鼓励等肯定性的评价,才能满足学生的心理期望,既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又能激励他们主动修正认知方向,掌握正确的探究认知方法,使他们养成良好的探究习惯,不断提高他们解决数学问题的成功率,从而增强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苗志艳.浅谈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教学法”[J].科教文汇,20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