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21-0261-01
奈何!受恩反欲杀之?”王即放鹿使去:“下国中,若有驱逐此鹿者,当诛汝五属。”于是,王便还宫。鹿归故处。
上述文字显示,国王之所以答应王妃捕捉九色鹿的要求,是因为王妃托病威胁(以死威胁);国王之所以释放并保护九色鹿,原因不在“仁义”(仁义显然是佛经文本传入中国历经了儒家文化洗礼),而是对神灵的敬畏,“莫射此鹿,此鹿非常,将是天神耶!”事实上,佛经文本最后的交代:“从是之后,风雨以时,五谷丰熟,民无疾病,其时太平,毕命化去。”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2.4对比结果及分析
2.4.1“九色鹿漂亮問题”及“大家都称它为九色鹿”,是后人或教材编者的再加工或创造。苏教版编者应没有比对原始文本,没有仔细推敲文字,以致出现纰漏。
2.4.2“国王捉放九色鹿的情节”经过了教材编者的简化改编。这种改编,如前所述是必要的,其它版本小语教材,如语文版、湘教版等也进行了类似的处理。但教材编者在改编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一个原则,即课文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典范材料,条理性、逻辑性不应存在问题。就本文来说,苏教版显然有违这一原则。
3《九色鹿》的教学处理
既然《九色鹿》一文出现了以上问题,那么在备课设计及教学过程中,教师改如何避免、或化解这些问题呢?笔者认为,一个重要的策略就是“还原”,即还原九色鹿作为作民间故事的本质。九色鹿的故事虽然以佛经文本形式传入我国,但其源头应是民间故事。
3.1抓住情节。 故事是情节的艺术,充分抓住本文故事情节带动教学。在分析故事情节时,要重点抓住调达这一人物形象,因为这是一个最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人物形象;要让学生充分对比调达前后的行为,深入体会文本蕴含的价值观念。
3.2练习说话。 民间故事又通常是言说的艺术,充分抓住言说的契机带动教学。比如可以设置复述、概述、扩述、演述等手段,调动学生言说的积极性,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3提升思维。 将教材编者在编选过程中出现的纰漏,当作训练学生逻辑思维的出发点。比如针对“大家都称它为九色鹿”一处,教师可以设置讨论问题:九色鹿是一只路人皆知的鹿吗?让学生依据文本讨论、争辩。再如“国王捉放九色鹿”的情节中,则让学生开启思维,相像国王、王妃、国人等的动作、神态、语言等,让简略的情节丰富起来。
小结:课文在选入教材的过程中,大都历经编者的改编,因而不能保证每篇课文都是典范之作。教师使用过程中,一定要头脑清醒,保持谨慎,要“用教材”,不要“教教材”。
参考文献
[1](美)罗伯特·斯莱文著 姚梅林等译.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242.
[2]马青,傲东.对《九色鹿》叙事结构的分析.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2008(4):79-82.
[3]段文杰.九色鹿连环画的艺术特色——敦煌读画记之一[J].敦煌研究,1991(3):116-119.
[4]王登云,肖识剑主编.佛经精华故事大观——佛本生故事[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3:251-252.
奈何!受恩反欲杀之?”王即放鹿使去:“下国中,若有驱逐此鹿者,当诛汝五属。”于是,王便还宫。鹿归故处。
上述文字显示,国王之所以答应王妃捕捉九色鹿的要求,是因为王妃托病威胁(以死威胁);国王之所以释放并保护九色鹿,原因不在“仁义”(仁义显然是佛经文本传入中国历经了儒家文化洗礼),而是对神灵的敬畏,“莫射此鹿,此鹿非常,将是天神耶!”事实上,佛经文本最后的交代:“从是之后,风雨以时,五谷丰熟,民无疾病,其时太平,毕命化去。”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2.4对比结果及分析
2.4.1“九色鹿漂亮問题”及“大家都称它为九色鹿”,是后人或教材编者的再加工或创造。苏教版编者应没有比对原始文本,没有仔细推敲文字,以致出现纰漏。
2.4.2“国王捉放九色鹿的情节”经过了教材编者的简化改编。这种改编,如前所述是必要的,其它版本小语教材,如语文版、湘教版等也进行了类似的处理。但教材编者在改编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一个原则,即课文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典范材料,条理性、逻辑性不应存在问题。就本文来说,苏教版显然有违这一原则。
3《九色鹿》的教学处理
既然《九色鹿》一文出现了以上问题,那么在备课设计及教学过程中,教师改如何避免、或化解这些问题呢?笔者认为,一个重要的策略就是“还原”,即还原九色鹿作为作民间故事的本质。九色鹿的故事虽然以佛经文本形式传入我国,但其源头应是民间故事。
3.1抓住情节。 故事是情节的艺术,充分抓住本文故事情节带动教学。在分析故事情节时,要重点抓住调达这一人物形象,因为这是一个最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人物形象;要让学生充分对比调达前后的行为,深入体会文本蕴含的价值观念。
3.2练习说话。 民间故事又通常是言说的艺术,充分抓住言说的契机带动教学。比如可以设置复述、概述、扩述、演述等手段,调动学生言说的积极性,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3提升思维。 将教材编者在编选过程中出现的纰漏,当作训练学生逻辑思维的出发点。比如针对“大家都称它为九色鹿”一处,教师可以设置讨论问题:九色鹿是一只路人皆知的鹿吗?让学生依据文本讨论、争辩。再如“国王捉放九色鹿”的情节中,则让学生开启思维,相像国王、王妃、国人等的动作、神态、语言等,让简略的情节丰富起来。
小结:课文在选入教材的过程中,大都历经编者的改编,因而不能保证每篇课文都是典范之作。教师使用过程中,一定要头脑清醒,保持谨慎,要“用教材”,不要“教教材”。
参考文献
[1](美)罗伯特·斯莱文著 姚梅林等译.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242.
[2]马青,傲东.对《九色鹿》叙事结构的分析.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2008(4):79-82.
[3]段文杰.九色鹿连环画的艺术特色——敦煌读画记之一[J].敦煌研究,1991(3):116-119.
[4]王登云,肖识剑主编.佛经精华故事大观——佛本生故事[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3:251-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