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不可译性与杂化

来源 :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yingt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不可译性”是指一种语言或单位不能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或单位,无法或无法完全实现使用两种语言的人群之间的沟通与理解。随着人际交流的需要,一些不可译的语言成分被吸收到另外的一种语言中,导致了语言的杂化。语言的杂化也引发了新的不可译性。翻译的过程中,应该根据汉英两种语言的特征来分析不可译性,倡导积极的杂化,避免杂化的泛滥。
  关键词:不可译性;英语;汉语;杂化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1-0-02
  
  一、引言
  “不可译性”是指一种语言或单位不能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或单位,无法实现或无法完全实现使用两种语言的人群之间的沟通与理解。语言之间的不可译性得到了很多翻译家的认同。Newmark(1988)指出不存在完成正确和理想的翻译;我国著名的翻译家严复曾说:“求其信,以大难已!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大尚焉”,也证实了翻译过程中的“忠”和“信”是相对的,不可译性是客观存在的。翻译应该从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本身和其所依托的文化入手,分析两种语言之间的不可译性,进而探究由于不可译性导致的语言杂化。
  二、不可译性
  (一)语言层面上的不可译性
  语言层面上的不可译因素主要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和修辞四个方面。而语言层面上的不可译性被众多的学者认为是绝对的不可译性。
  (二)语音因素
  汉语与英语隶属于不同的语言系统,汉语是表意文字而英语是表音文字,二者拥有不同的语音系统。翻译的过程中汉语中的有些语音现象在英语中找不到合适的对应形式,就导致了语音的不可译性。比如说赵元任先生著的《施氏食狮史》。
  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适施氏时时适市视狮。十时,适十狮适市。是时,适施氏适市。氏视是十狮,恃矢势,使是十狮逝世。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试食是十狮尸。食时,始识是十狮尸,实十石狮尸。试释是事。
  全文都是以相同的读音“shi”配以四个声调的不同形的汉字构成的。该文用汉语口语未必能表达得正确流利,翻译成即音合又意合的英语几乎是不可能的。
  (三)词汇因素
  汉语和英语中很多的词汇没有相同范围的语义场,这些词汇导致了语言的不可译。
  如“大智若愚”和“愚公移山”中的“愚”字都含有褒义,而英语中的对应词“foolish”却没有对应的含义,用它无法表达这两个词的深刻内涵。
  (四)语法和修辞
  英语较汉语有更严密的语法规则,长于分析演绎。英语好“静”,多用介词、代词、连词等“虚词”呈现其线性结构,表现其层层深入的逻辑;汉语好“动”,重气势,句子层面以平行结构居多。
  修辞更是从语言的美学角度考虑的。中国的律诗以“音、韵、意”为美。令众多的翻译家“望而却步”。就连赵辛尔先生都说,译格律体中国诗往往使中国古典诗歌带有繁杂夸饰的维多利亚风格,这就与中国古典诗歌简谱明快的风格背道而驰了。请以许渊冲先生译作《静夜思》为例:
  A tranquil Night
  A bed, I see a silver light,
  I wonder if it’s frost a ground,
  Looking up, I find the moon light,
  Bowing, in homesickness I’m drowned.
  不难看出,这位大师匠心独具,很好地“拓印”了原诗的意境,可仔细回味一下我们吟咏这首脍炙人口的名诗的感觉,其节奏感、音韵美,岂是译文能比拟的吗?
  英语也是如此,对一句经典的回文句“Madam, I’m Adam.”(夫人,我叫亚当),我们如何才能译出其回文的妙味?
  三、文化层面上的不可译性
  (一)文化词汇空缺
  文化词汇的空缺指的是目的语缺乏表达原语反映特有文化现象的对应词。以任何一种语言为参照,其它任何语言的词汇中都有可能出现“文化空缺”。中国人注重家庭伦理关系,父系和母系双方横向和纵向的关系分明,所形成的称谓词具体而繁杂,多达112个;而英语中则比较简单笼统,只有27个。英语中的一个“uncle”就等同于汉语称谓中的“叔叔”“伯伯”“舅舅”“姨夫”“姑夫”以及无血缘关系的一般男长辈。若无特定的语境,“uncle”就无法找到他的对应项。
  (二)文化词汇指称不同
  原语中某些词语所指称的事物,在目的语文化中存在有相应的指称词,但由于社会文化的影响,一种语言文化对该事物所赋予的联想意义在另一种语言文化中不存在或被赋予不同的联想意义,这时原词汇的翻译就变成了一个很大的难题。例如,“龙”在中华文化中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被中国人推崇为图腾,象征权利和地位,所以有了词语“龙的传人”“生龙活虎”“龙袍”“亚洲四小龙”等。而“龙”在英语国家的眼里是张牙舞爪能喷火的怪物,是邪恶的象征。能告诉他们我们是“The descendants of dragon”吗?在不理解文化差异的情况下,翻译的时候就容易造成一种新的不对等。
  上文从两个层面——语言层面和文化层面分析了不可译性。而傅仲选先生将文化层面的不可译性归为相对不可译性。随着持原文化和目的文化的人之间的不断接触和更加深入的了解,这种不可译的问题会通过翻译策略的巧妙使用,逐渐变得可译。而语言层面的不可译性被认为是绝对不可译性,是翻译的最大障碍。当这种不可译性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一种新的现象产生了,那就是语言的杂化。
  四、语言的杂化
  (一)不可譯导致的杂化
  第一种情况,象“色拉”(salad),“比基尼”(bikini),“秀”(show)这些词语在汉语的词语里找不到与之对应的表达方式,或者汉语里有这样的表达方式而所知识的事物又截然不同。人们就用英语或音译词来表达,形成了汉语的杂化。
  第二种情况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量的科技文献都以英文的形式出现,其速度之快、容量之大令人目不暇接。面对大量涌入的新事物新术语,人们来不及消化、吸收和转换,只好用原文或音译来弥补因“词汇空缺”而导致的暂时不可译性。如“DOS命令”“WINDOWS中文2000”“NBA”“Parkinson综合症”等。这种杂化,解决了部分不可译现象,方便了两种语言的人之间的交流,而且有些语言的杂化会使得交际语言变得简洁明快,英语单词或词组出现在汉语中其内部形态没有丢失,未受任何的修饰与变通,或直接出现或以音译出现,含义生动,极具表现力,杂化比翻译更能形象地再现它所指示的事物。如“TOFEL考试”“DVD唱片”“WTO”“B超”“X光”等。
  (二)杂化引发新的不可译
  以上情况的杂化可以看作是将“不可译”转化成“可译”的“应急之举”或“权宜之计”。但是杂化的泛用却导致了新的问题的出现,即毫无必要地借用或滥用外族语言来表达本族语言中已有其对应形式的概念,给语言造成了一定的污染,严重地破环了语言的纯洁性,使杂化了的语言“不伦不类”,持这两种语言的人无法理解、无法交流、无法形成共识。这是一种消极的杂化。
  例1:“今晚,我们大家去happy一下吧!”(口语)
  从语言学的角度看:“去”在汉语中多用作动词,与其搭配的经常有“去那里”“去干什么”,后面需接表示地点的名词或一个表动作的短语。而英语中的“happy”是一个形容词,描绘人的状态或事物的性质。“去happy”既不符合汉语的语法习惯,也不符合英语的,语法上是混乱的。
  从语用学的角度看,这个句子的语气是提出建议,希望大家能够积极响应。但对“happy”的理解因人而异,有人认为是聚餐,有人认为是唱歌,还有人认为是别的。话语指示不明确,又如何实现其交际功能呢?这个用于口语交际的句子如果没有特定的语境,就是彻底的不可译了。
  五、结语
  综上所述,不可译的产生有多重因素,有语言层面的,有文化层面的;语言的杂化部分解决了语言不可译的问题,也引发了新的不可译。所以,我们在汉英两种语言混合使用的时候,一定要对两种语言的语义和适用的语境有明确的认识,在丰富语言的同时,也要遵守其自身的规则。
  
  参考文献:
  [1]Heine,B.U,Claudi&F.Hnnemeyer.Grammaticalizati on:A Conceptual Frame work.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1.
  [2]许芳.汉英翻译中的不可译性成因探究[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0,(3).
  [3]邓莉.试论英汉互译中语言和文化的不可译性[J].职业时空, 2010,(10).
  [4]莫.陶克陶夫.关于如何净化及规范蒙古语言杂化之我见[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
  [5]蒋金运.汉英混合语码现象的探析[J].广州师范学报:社会科学版.
其他文献
摘 要:在翻译活动领域,女性一直受到父权制中心社会的控制,处于从属和“他者”的地位。随着女权运动的兴起,女性的地位逐步得以提高。然而在翻译领域,女性的声音仍很弱小,翻译的话语权仍更多地归属于男性。在翻译理论及实践中,女性的翻译地位应引起更多的关注。本文回顾了女性在翻译史上的努力过程,他们在实践过程中的不足以及取得的成就,总结了女性译者在翻译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翻译;女性主义翻译
期刊
摘 要:高职院校传统英语听力课堂教学存在颇多不足之处,如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单一、师生角色错位等。运用多媒体、基于工作过程的视听说教学模式是一种新兴的模式,以多媒体设备为辅助,有效的将视、听、说三个方面结合起来,进行协同教育。同时,在听力教学过程中,还应改变师生的角色位置, 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自学能力,并通过设定典型的工作任务,努力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情境,使学生在“说”的过程中将听力课上
期刊
摘 要:基于艾伦·退特的张力论,笔者从语言审美的角度,对美国当代诗人吉恩·莫纳汗的诗歌“第二阵风”进行了解读和赏析,总结出了词语的内涵和外延意义的结合运用,有助于提升诗歌的意境,旨在体悟美国当代诗歌语言用语的魅力。  关键词:张力论;吉恩·莫纳汗;诗歌;语言运用  中图分类号:H315.9
期刊
摘 要:安利公司在中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中国各大城市里都有着一群热衷于安利事业的人们。本文主要从西方修辞学视角来分析安利公司成功的原因。  关键词:安利;西方修辞;修辞语境;符号融合理论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 要:语境制约着语言形式及其所要表达的意义,同时也制约着翻译过程中对该语言形式的理解和表达。一般来说,语境分为语言环境和非语言环境。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应当准确分析语篇的语言环境和非语言环境,确定所译内容的准确意义,反复琢磨,达到准确、达意、传神的目的。  关键词:语境;翻译;理解;表达  中图分类号:G64
期刊
摘 要:中日兩国语言在「漢語」中存在的同形词,其语法性有共通之处,同时也有所不同。在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中受母语干涉,面对这些同形词在翻译时很多日语使用者常把汉语的形容词也等同为日语中的形容词。为此,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两者之间的相同与不同,正确把握汉语形容词对应日语动词的用法。  关键词:同形词;汉语形容词;日语动词;对应  中图分类号:H36
期刊
摘 要:歌词是一种带有音乐特性的语言艺术,有其特有的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本文在关联理论视角下对一首目前流行的英文歌曲 Someone Like You 的英文歌词译本进行分析。在进行英文歌词翻译的时候,需要对源语歌词的主题思想加以把握,并兼顾其文学特性和音乐特性,合理运用各种翻译方法,尽最大可能的克服语言和文化的差异,给予汉语听众最感动的译作。  关键词:英文歌词;关联理论;翻译  中图分类号:H
期刊
摘 要:本文采用模因对社会流行语“hold”加以分析,分析了它的产生发展及传播过程,认为社会流行语有其特定的语用意义。  关键词:流行语;hold;语用意义;模因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 要: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的《复活》与德国作家施林克的《朗读者》具有相似的故事结构作品中的男女主人公的人性都是由本真走向堕落,后来心灵受到洗涤,重新定位并得:聂赫留朵夫决定进行心灵救赎,勇敢的承担起了责任;米夏虽然决定救赎,但仍因上的懦弱而未能实现。  关键词:《复活》;《朗读者》;人性  中图分类号:I106
期刊
摘 要:在当今信息化的时代,语言之外的其它社会符号在表达意义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这种背景下,多模态话语分析分析变得日趋重要。本文介绍了多模态话语分析的产生,概述其理论框架,并对一张日本地震主题漫画进行多模态话语分析,得出地震漫画的多模态语篇意义。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日本地震漫画的多模态话语分析,使读者深入解读地震漫画语篇的多模态意义,全面了解漫画所表达的地震意义。  关键词:多模态话语分析;日本地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