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提起厦门鼓浪屿,很多人只知道它是一个跳跃着钢琴音符、风景如画的旅游音乐之岛,却不知其在被誉为“钢琴之岛”前,早已是“美术之岛”,从这里培养及走出去的美术家、工藝美术家,可能比音乐家、钢琴家要多得多。由杨夏林和夫人孔继昭及同道者李其铮创办的“鹭潮美术学校”,校址就在鼓浪屿上,也正是在这里,改写了福建及厦门20世纪后50年的美术史。
1953年,杨夏林当时担任“鹭潮美术学校”副校长,创作了《海滨公园》《空袭下坚持学习》两幅作品参加第一届全国美展,把厦门的海滨美景及新中国成立初期厦门军民冒着炮火坚持工作和学习的决心表现出来,第一次用美术形式把厦门介绍给全国人民。1956年第二届全国美展,为了更好地宣传美丽的鼓浪屿,杨夏林创作了一幅《鹭江渔火》山水画参展(图1)。此画在北京展出后引起很大的反响,国家级刊物《新观察》《文艺学习》进行了专题报道并出版单幅作品。杨夏林自创的拟宋人皴法、中西结合的画风,独特明快,从特殊的角度把厦门、鼓浪屿、鹭江、榕树和渔舟等呈现给全国人民,很多人因看到此画便前往鼓浪屿旅游观光,时值1957年鹰厦铁路通车,为此提供了方便。杨夏林通过自己的作品把厦门和鼓浪屿介绍给中国和全世界,这和陈逸飞画油画推介周庄、吴冠中画山水画介绍张家界是一样的,功不可没。
1962年,北京人民大会堂建成,福建厅的屏风画便落到了杨夏林的身上,杨夏林不负众望,圆满完成了创作任务。可以说,福建厅《厦鼓风光》屏风画的落成,是杨夏林精湛艺术的完美再现,通过如此庄严的场合,再一次将厦门优美的风光呈现在了全世界的面前。据了解,周恩来总理当时经常在此接见外宾,每每必在《厦鼓风光》前合影留念(图2)。值得一提的是,2002年福建厅重新装修后,屏风画更换为《武夷之春》磨漆画,也是福建工艺美术学院的学生们创作的,也因此成就了一段佳话:三代人都为人民大会堂进行艺术创作,杨夏林的恩师傅抱石、关山月画《江山如此多娇》,杨夏林为创作主笔绘制《厦鼓风光》,杨夏林学生创作《武夷之春》,三张作品各有特色,并且它们在各类新闻媒体报道中的出镜率之高,非常罕见。
为了完满完成人民大会堂福建厅屏风画艰巨而又光荣的创作任务,在那个没有照相机的年代,杨夏林上山下海,走遍鼓浪屿的每个角落搜集创作素材,画好一本本厚厚的写生集,鼓浪屿的大海、榕树、岩石、洋楼等一一录入其中,最终取得了令人惊喜的创作成果。图3至图7就是当年的部分写生作品,年轻的读者也可以通过这些写生稿,见到上世纪60年代初厦门及鼓浪屿的模样。
杨夏林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鼓浪屿的山山水水,他有一支出神入化的画笔,把鼓浪屿的风光一一录入画作。如图8的《春满鹭江》,画的是鼓浪屿轮渡码头前的榕树,苍虬榕阴后是三角梅,再后面是钢琴码头,远处是厦门的鹭江道,一幅诗情画意的佳作呈现在人们面前。这是人们第一次见到杨夏林这样的构图,大胆而又有新意,有近景、中景和远景,有别于他人的创作手法。此画作真实反映厦门和鼓浪屿的怡丽风光,内容丰富而又极具欣赏价值,实为后辈画家学习的典范之作。
鼓浪屿是杨夏林创办的“鹭潮美术学校”的所在地(图9、10),也是他的艺术家乡。杨夏林对鼓浪屿的大海、榕树、岩石、洋楼、大街小巷以及一草一木情有独钟,它们也都是杨夏林艺术创作的基本素材和经常性主题。杨夏林把深根苍虬榕树表现得淋漓尽致,出神入化,赋予鼓浪屿榕树新的生命,把大海描绘得别具一格,满纸涛声,时而浪涛汹涌,时而波光粼粼;而一石撑天的日光岩、鸡母山、英雄山、笔架山、印斗石等鼓浪屿山石,嶙峋奇特的岩石特点更是给杨夏林无穷的创作灵感,一座座矗立的山峰跃然纸上,成为立体般美妙的画面。见过杨夏林鼓浪屿画作的人,都说这是一种高级的艺术享受,就像读一本精彩的武侠小说,源远流长而又内容丰富;又像听一首交响乐,高低快慢悠扬顿挫犹如天籁之音。由于杨夏林对鼓浪屿的无限热爱,此类题材的精美画作不下数十张,令人拍案叫绝。在此,我们再精选部分杨夏林鼓浪屿题材的山水画作品,邀读者共赏(图11-图17)。
杨夏林走遍祖国的名山大川和八闽的山山水水,一套套画作在杨夏林的笔下诞生,完美呈现给全世界。杨夏林实为“闽山鹭水第一家”,它们代表了作者一生对鼓浪屿的眷恋,一生对鼓浪屿的贡献。
时至今日,我们缅怀这位艺术鼓浪屿的先行者,是杨夏林首先为推广宣传鼓浪屿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中国出名的画家很多,但有胆量出来办学者寥寥无几,因为杨夏林有一颗赤子之心,有过人的本领,有信心,有敢为人先的胆量,他选择在鼓浪屿创办“鹭潮美术学校”,进一步提高鼓浪屿的文化档次,杨夏林是真正的“鼓浪屿之子”,是德艺双馨的楷模。杨夏林和他所创办的学校,使鼓浪屿的美术、鼓浪屿的音乐、鼓浪屿的足球、鼓浪屿风光等,跟着“鼓浪屿的历史国际社区”一起,共创今日的辉煌。
1953年,杨夏林当时担任“鹭潮美术学校”副校长,创作了《海滨公园》《空袭下坚持学习》两幅作品参加第一届全国美展,把厦门的海滨美景及新中国成立初期厦门军民冒着炮火坚持工作和学习的决心表现出来,第一次用美术形式把厦门介绍给全国人民。1956年第二届全国美展,为了更好地宣传美丽的鼓浪屿,杨夏林创作了一幅《鹭江渔火》山水画参展(图1)。此画在北京展出后引起很大的反响,国家级刊物《新观察》《文艺学习》进行了专题报道并出版单幅作品。杨夏林自创的拟宋人皴法、中西结合的画风,独特明快,从特殊的角度把厦门、鼓浪屿、鹭江、榕树和渔舟等呈现给全国人民,很多人因看到此画便前往鼓浪屿旅游观光,时值1957年鹰厦铁路通车,为此提供了方便。杨夏林通过自己的作品把厦门和鼓浪屿介绍给中国和全世界,这和陈逸飞画油画推介周庄、吴冠中画山水画介绍张家界是一样的,功不可没。
1962年,北京人民大会堂建成,福建厅的屏风画便落到了杨夏林的身上,杨夏林不负众望,圆满完成了创作任务。可以说,福建厅《厦鼓风光》屏风画的落成,是杨夏林精湛艺术的完美再现,通过如此庄严的场合,再一次将厦门优美的风光呈现在了全世界的面前。据了解,周恩来总理当时经常在此接见外宾,每每必在《厦鼓风光》前合影留念(图2)。值得一提的是,2002年福建厅重新装修后,屏风画更换为《武夷之春》磨漆画,也是福建工艺美术学院的学生们创作的,也因此成就了一段佳话:三代人都为人民大会堂进行艺术创作,杨夏林的恩师傅抱石、关山月画《江山如此多娇》,杨夏林为创作主笔绘制《厦鼓风光》,杨夏林学生创作《武夷之春》,三张作品各有特色,并且它们在各类新闻媒体报道中的出镜率之高,非常罕见。
为了完满完成人民大会堂福建厅屏风画艰巨而又光荣的创作任务,在那个没有照相机的年代,杨夏林上山下海,走遍鼓浪屿的每个角落搜集创作素材,画好一本本厚厚的写生集,鼓浪屿的大海、榕树、岩石、洋楼等一一录入其中,最终取得了令人惊喜的创作成果。图3至图7就是当年的部分写生作品,年轻的读者也可以通过这些写生稿,见到上世纪60年代初厦门及鼓浪屿的模样。
杨夏林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鼓浪屿的山山水水,他有一支出神入化的画笔,把鼓浪屿的风光一一录入画作。如图8的《春满鹭江》,画的是鼓浪屿轮渡码头前的榕树,苍虬榕阴后是三角梅,再后面是钢琴码头,远处是厦门的鹭江道,一幅诗情画意的佳作呈现在人们面前。这是人们第一次见到杨夏林这样的构图,大胆而又有新意,有近景、中景和远景,有别于他人的创作手法。此画作真实反映厦门和鼓浪屿的怡丽风光,内容丰富而又极具欣赏价值,实为后辈画家学习的典范之作。
鼓浪屿是杨夏林创办的“鹭潮美术学校”的所在地(图9、10),也是他的艺术家乡。杨夏林对鼓浪屿的大海、榕树、岩石、洋楼、大街小巷以及一草一木情有独钟,它们也都是杨夏林艺术创作的基本素材和经常性主题。杨夏林把深根苍虬榕树表现得淋漓尽致,出神入化,赋予鼓浪屿榕树新的生命,把大海描绘得别具一格,满纸涛声,时而浪涛汹涌,时而波光粼粼;而一石撑天的日光岩、鸡母山、英雄山、笔架山、印斗石等鼓浪屿山石,嶙峋奇特的岩石特点更是给杨夏林无穷的创作灵感,一座座矗立的山峰跃然纸上,成为立体般美妙的画面。见过杨夏林鼓浪屿画作的人,都说这是一种高级的艺术享受,就像读一本精彩的武侠小说,源远流长而又内容丰富;又像听一首交响乐,高低快慢悠扬顿挫犹如天籁之音。由于杨夏林对鼓浪屿的无限热爱,此类题材的精美画作不下数十张,令人拍案叫绝。在此,我们再精选部分杨夏林鼓浪屿题材的山水画作品,邀读者共赏(图11-图17)。
杨夏林走遍祖国的名山大川和八闽的山山水水,一套套画作在杨夏林的笔下诞生,完美呈现给全世界。杨夏林实为“闽山鹭水第一家”,它们代表了作者一生对鼓浪屿的眷恋,一生对鼓浪屿的贡献。
时至今日,我们缅怀这位艺术鼓浪屿的先行者,是杨夏林首先为推广宣传鼓浪屿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中国出名的画家很多,但有胆量出来办学者寥寥无几,因为杨夏林有一颗赤子之心,有过人的本领,有信心,有敢为人先的胆量,他选择在鼓浪屿创办“鹭潮美术学校”,进一步提高鼓浪屿的文化档次,杨夏林是真正的“鼓浪屿之子”,是德艺双馨的楷模。杨夏林和他所创办的学校,使鼓浪屿的美术、鼓浪屿的音乐、鼓浪屿的足球、鼓浪屿风光等,跟着“鼓浪屿的历史国际社区”一起,共创今日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