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陇西县博物馆中小学生教育活动

来源 :东方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s08644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教育是当代博物馆的主要功能,中小学生成了博物馆社会教育的重要对象,博物馆也就成了中小学生校外教育重要地方之一。知行,指人的思想追求与其生活方式,也指读书与实践。明代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
  近年来,陇西县博物馆积极开展社会教育活动,并于2016年策划推出“知行课堂”项目,先后举办开展活动100余场次,近10000人参加了各类活动。在运行过程中,经过反复推敲提炼,并通过馆校共建,使该项目得以最大化的实施,青少年参与度极高,场场爆满,得到了社会广泛好评,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下面通过以下四个方面介绍陇西县博物馆社交活动:
  走进博物馆
  陇西县博物馆通过馆校共建和网上预约报名等方式联系中小学生走进博物馆。走进博物馆,首先讲解员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了解陇两当地历史文明及文物知识,参观完后在社交活动室根据教育员準备设计的教学进行授课。例如:根据馆校共建安排,2018年5月9日下午,实验学校四年级师生走进陇博知行课堂《从朝珠看淸代官员的品级地位》,教育员给同学们上了一堂精彩的历史知识普及课程。
  课堂上,从馆藏朝珠入手,给同学们分享了清朝官员服饰相关知识,认识了朝冠、补子、朝珠、朝靴等,着重讲了朝珠的组成部分、官员品级与相应服饰朝冠的佩戴。2019年4月11日下午,渭州七年级的学生走进博物馆,这次知行课堂的主题是《趣味墨拓》,课程主要以PPT的形式为同学们深入浅出地简述了拓片的历史,教育员还手把手教大家制作了墨拓拓包,通过动手实践体验了拓片的制作过程,让孩子们从“知”与“行”两方面深刻体会了拓印这种古老文化技艺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
  走进校园
  根据教育部推行传统和文化进校园,陇西县博物馆组织教育员也设计了让书法进校园活动。例如:2018年4月16日下午,陇西县博物馆知行课堂《经典临摹》走进城关二小四年级,教育员向同学们展示和鉴赏了历代经典法帖和陇西县博物馆部分馆藏书画作品,对怎样临摹古代经典法帖做了详细阐述,使同学们了解了经典临摹的方法和作用、临摹和创造关系等基础知识,对同学们学习传统书法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孩子们对书法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书法有了新的认识,掌握了书法学习的基本方法。有力地推动了学校的书法教学,并对普及书法教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019年3月27日,陇西县博物馆知行课堂《中国“印”象》走进南安中学。通过学习,教育员和同学们一起走进了汉代印章的世界,了解了汉代印章背后的故事;掌握了印章的篆刻方法、印文、印钮等知识点。
  走进文保单位
  陇西县境内共有189处不可移动文物点,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保单位10处,市级文保单位5处,县级文保单位8处。2019年陇西县博物馆策划推出暑假“探秘陇西·遗址古建户外行”主题活动,这次户外探秘活动通过参观陇西境内现存的古遗址、古建筑,结合青少年认知特点,通过实地探究,以了解陇西遗址古建和中华传统文化。此次活动先后去了战国秦长城遗址(福星段)、李家龙宫、文峰塔三处遗址古建。在实地探究中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知识,让同学们对家乡历史文化有更为深入的了解,领略明清古建筑风格,感受家乡文化遗存的壮观;游览独具特色的文物魅力,体会古代先民的勤劳智慧;走访文保遗址单位,了解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熟悉陇西历史文化发展,体验陇西文化的多样性。
  线上专题活动
  近年来,通过各种新媒体宣传教育活动成为新的方式,陇博社交活动通过微信公众号推出了一系列线上互动活动。例如:《馆藏仰韶文化精品陶器线上活动》介绍了仰韶文化,馆藏仰韶文化彩陶多平底器,以红陶为主,陶质细腻,纹饰有圆点纹、网格纹、弧线三角纹和叶形纹等,以黑彩绘成,十分醒目。“紫至韵砂至珍——馆藏紫砂器精品线上活动”介绍了紫砂器的特点及制作过程。陇博馆藏紫砂器多为“石梅” “彭年”款。
  陇西县博物馆的社交活动项目“知行课堂·趣味墨拓”项目获得甘肃省首批博物馆社会教育示范项目。今后,陇博会继续加强博物馆社会教育工作,促进社会教育工作向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发展。
  (作者工作于甘肃省陇西县博物馆)
其他文献
1.引子  从一件宋元时期山西平阳窑白釉瓷枕的诗词鉴赏谈起,运用考古材料和史料文献对其窑口和时代展开时空观的分析讨论,并通过诗词文字的释读以及特殊书写体流行时代的考证,对其产生的文化背景作简要的阐述。同时,这件瓷枕也为鉴別带有同类文字装饰器物的制作年代,提供了辅助断代的参考依据。  考古资料表明,人类最古老的枕可能是天然石块,后逐步演变到使用其他的材质制作,如木、竹、玉、铜等。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期刊
契丹族是我国北方古老的游牧民族,有着符合自身生活特色的游艺活动,如狩猎、钓鱼等。随着与中原王朝的交流,契丹族的游艺活动逐渐丰富。在研究辽代社会生活史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大部分研究人员将契丹族游艺活动统称为体育运动,但我国古代并没有“体育”这个词,它是在清代末年西学东渐之后才引入中国的。所以用体育运动来指代中国古代所有的游艺项目或者一些文艺性质的活动就不太准确。因此本文将契丹族游艺活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
期刊
清乾隆年间,扬州经济空前发展,文化繁荣,书画艺术市场兴盛,一批不拘囿于前人笔墨、充满个性和创新精神的画家,云集其时的扬州画坛,史称“扬州八怪”。史学界公认“八怪”大体是这八位代表性画家:金农、高翔、黄慎、汪士慎、李方膺、罗聘、郑燮、李鱓。  “扬州八怪”,一个时代的艺术标杆和奇迹,一画难求。  然而,在我国收藏界曾有过这样一位奇人:居然把“扬州八怪”作品一个不落地收藏齐全,总量达到33幅,人均4幅
期刊
人物名片:  王经民,第七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惠安石雕”代表性传承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高技能人才、首届中国石雕艺术大师、国家一级/高级技师、高级工艺美术师。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客座教授、福建省商学院客座教授、国家一级/高级技师评委、中高级职称评委等。现任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学会理事,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玉石雕专委会副主任,中国石材协会石雕石刻专
期刊
谈及德化陶瓷,人人皆知其白瓷闻名遐迩,尤其是雕塑,鲜少有人熟知瓷画这一德化陶瓷文化。德化自明代开始烧制青花,但没有受到官方的扶持和保护。到了近代,德化瓷画的传承与发展却面临众多困境。通过现代瓷画新秀探讨德化瓷画文化之路,做到守好源头、开创佳境。  中国白与中国画、陶瓷与绘画,皆是不同的两个领域,但皆源于生活、思于生活。温润如玉的德化瓷以粉墨淋漓,并画入匠心,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事业锦上添花。  丹心
期刊
根据已有的考古分析,瓷枕始烧于隋代,从唐至清各代均有烧造。它最初以脉枕的形式出现,以后逐渐演变成寝具,且收藏界还有“唐代瓷枕小,宋代瓷枕大,金、元瓷枕千变万化”的说法。瓷枕属于民间陶瓷美术的范畴,且其上的每一种装饰绘画、雕塑、书法乃至细小的辅助性装饰纹样,皆表现了历朝历代艺匠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众所周知,故宫博物院是在明清两代皇宫及其收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我国乃至世界上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迄今
期刊
错金银虎噬鹿铜屏风座是战国中山国最鼎盛时期的一代国王的墓葬中出土的一件稀世珍宝。它造型精美、工艺精湛、装饰华丽、内涵丰富,不仅体现了战国中山国高超的制作技艺,还展示中山统治阶级白狄族肯定力量、崇尚武力、敬畏强者,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在燕赵大地上曾经有一个神秘的王国——战国中山国。这个由白狄族建立的神秘王国在燕、赵等诸侯大国的夹缝中生存,并凭借不断地努力逐渐强大起来。骁勇善戰的中山
期刊
【摘要】宋代是中国陶瓷烧制的辉煌时期,以官、哥、汝、定、钧五大名窑为代表的宋代陶瓷工艺为后世所追捧。在五大名窑的光彩之下,以及众多的黑瓷窑口之中,南方建窑黑釉陶瓷为何能独树一帜,深得上至王公贵族、下至文人雅士的喜爱?本文试从建盏传统烧制工艺出发,探寻建盏的文化、艺术魅力。  【关键词】建窑建盏,传统工艺,器型,文化,审美  时下饮茶之风盛行,茶道文化也风靡一时。作为茶道文化代表器物之一的建盞,也随
期刊
唐代社会繁荣,政策开放,各民族之间交流频繁,唐人带着欣赏的眼光,为我所用的气概,吸纳融合了大量来自域外的音乐舞蹈。当时的音乐舞蹈等演出活动十分活跃,无论宫廷、军营、寺院、酒肆……都有着各种“乐伎”进行演出。对这些演艺,诗人有吟咏,史籍有记载,遗存的各式文物也有反映。唐代墓室、敦煌莫高窟及其他石窟的壁画、雕塑,都有着大量的伎乐形象。在莫高窟,有伎乐壁画的洞窟有240个,而其中唐五代的就有112个;在
期刊
上个世纪40年代,福建仙游籍的印尼归侨青年才俊杨夏林和京城名门孔家四小姐孔继昭,相识于当时国内最高美术学府——重庆国立艺专,由此结下一世情缘,也因此成为福建第一对珠联璧合的夫妻画家,他们合力创作出许多经典之作。   杨夏林是中国著名的山水画家,他的山水画重视中国画传统与西洋的结合,深得傅抱石、李可染、黄君璧等大师的赏识。杨夏林享有“中国榕树王”的美誉,他所创作的大海与惊涛骇浪更是“中国一绝”。孔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