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市博物馆藏商周中原铜戈

来源 :东方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sb55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兵器作为古代政治生活战争的物化形式,对我们了解古代战争有着重要的作用。青铜戈作为先秦时期最主要的长柄格斗兵器,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被称为“三代武库之主宰”。戈的产生受到石器时代的石镰、陶镰、骨镰的启发,甲骨文和金文中就有“戈”作横刃垂直于长柄上部的象形,现代汉字中“武”“战”等字均从戈,即源于此。青铜戈由一定比例的铜与锡混合制成,装有长柄,是我国冷兵器时代特有的一种长柄兵器。青铜戈主要用于勾、啄、推、掠,在近身战与车战中有着很大的杀伤力。
  一把完整的戈,由戈头、柲、冒和鐏四部分组成。
  戈头是戈的主体部分,主要由援、内、阑、胡四部分组成。援,《考工记》郑玄注:“援,直刃也。”即平出的刀刃,一般呈长条形,部分为宽短的三角形,用于勾啄。有上刃和下刃之分,上刃用于推捣,下刃用于勾割,上下刃向前弧收,形成锐利的前锋,用于啄击。内,位于援的后部,一般呈片状,部分前段则为管銎,用来安装柲。片状内有曲、直之分,嵌入木柲并横出柲后,将戈头固定于柲端。有銎内有长、短之别,以木柲贯入銎孔,固定戈头。内上有穿绳缚柄的孔,即“穿”,用于加固戈头。内的三边分别称为“上缘”“下缘”和“后缘”。阑,指在援和内的连接处上下两侧凸起的部分。根据所处位置的不同,又分为上阑、下阑和侧阑。阑的作用在于防止援啄击敌人用力过猛而发生的后陷。胡,指援下刃接近阑的弧曲下延的部分,胡上一般有缚绳用的穿孔,即“穿”。胡的产生开始是为了增加穿孔、更牢固地固定戈头而设计,到了周代,胡身开刃,增强了戈的勾割能力。
  柲,即木柄,多为竹木制材料。柲的上端一般凿出长方形榫孔或者凹槽,用以固定住戈头,长度不同,长者一般为3米左右,短者约为1米到1.5米之间。
  冒,是套在柲顶端用于加固柲上端凿孔的附属物,有些冒上饰有鸟兽纹,冒的存在不仅有加固的用途,还起到了装饰的作用。
  鐏,流行于东周时期,是装于柲底端的附件,套桶状,鐏的下端弧收成窄平底状或尖状,可插于泥土地上。
  现今见到的铜戈多为墓葬陪葬或遗址出土所得,竹木制的柲即戈柄早已腐烂不见,因此本文的赏析对象主要为留存下来的青铜戈头。戈头形制很多,著名考古学家李济率先对铜戈进行了分类及类型学的研究,他将安阳殷墟出土的铜戈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铜戈内的不同划分为直内、曲内、有銎三类,每类之中再进行细分。戈头的形制伴随实战的需要不断发展改进,銎内戈、曲内戈在实战中容易产生戈头脱落的问题,逐渐被淘汰,实用的直内戈头逐渐兴起,并逐渐增加了阑、胡和穿,一方面使得戈頭与柲固定得更牢固,另一方面胡上开刃,增强了戈的勾杀能力。
  新乡地处中原,临近安阳、郑州,是商代王畿地区,所辖辉县、卫辉等地分布着大量商周时期的墓葬,所出土器物与商周中心文化区有着密切的关系。新乡市博物馆馆藏铜戈数量丰富,形制多样,中原区域风格明显,其中不乏保存完好的铜戈精品,下面就介绍几件馆藏的青铜戈精品。
   商代铜戈
  新乡市博物馆藏商代铜戈数量丰富,按其功用可分为兵器、明器和礼器三类,其中兵器是最主要和最基本的功能。商代前期铜戈戈体较狭长,阑部不发达,直内或曲内,无胡。商后期戈的类型逐渐丰富,有銎戈与有胡戈出现并流行。
  1.商“子龙”铜戈
  单一质地,通长23.5、通宽6、厚2.8厘米,重433克,国家二级文物,铜戈上略有腐锈,形制完整,状态稳定,1958年入藏新乡市博物馆,为旧藏。其属短銎无胡戈,援为长条形,援锋尖锐且呈流线三角形,援中有线状凸棱,下刃略内凹,椭圆形銎位于援本中部位置,方内与銎略等宽,内上正面落有铭文似“子龙”二字,反面为兽面纹。“子龙”二字字口圆浑流畅,“子”字较小,在下侧,“龙”字写法与商晚期的子龙觯上的铭文相似。在现存的著录中,记载有“子龙”铭文的青铜器有子龙鼎、子龙壶、子龙爵等。这些铸有“子龙”铭文的青铜器,“子龙”二字造型结构相似,但是否完全相同,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2.商蘷龙纹曲内铜戈
  国家二级文物,单一铜质,通长38.4、宽8.3、厚0.4厘米,重487克,1958年入藏新乡市博物馆,旧藏。戈体直援略有弧度,援体上饰有T字形纹饰,援体后部为饕餮纹饰,中间亦有对称异形纹饰链接过渡,援体中前部为菱形方格叠状纹饰,由援体后部至锋部逐渐缩小,比例恰当,对称分布。上阑完好,下阑残缺,曲内,内上有一穿,内体饰有夔龙纹。此件商代蘷龙纹曲内铜戈,保存完好,整体纹饰清晰可见,戈援上有纹饰的曲内铜戈较为少见,由此可推出此铜戈当属商代贵族所用,亦或是专门的陪葬器。
  3.商鸟纹曲内铜戈
  保存完整,通长29.5、通宽7.7、厚0.6厘米,重305克,单一铜质地,为平原省博物馆旧藏,国家二级文物。戈体直援,中部起脊,援体后部上下出阑,镂空曲内鸟纹造型,援后部及内均无穿。戈体铜质精良,鸟纹造型飘逸,线条流畅,生动逼真,铸造力度深峻。
  4.商銎内铜戈
  保存基本完整,通长21.3、宽5.8、厚2.8厘米,重315克,国家二级文物。援下刃靠前锋处有缺块,援体较直并有锈块。杏形銎,内端近方形,中脊突出,内上刻有铭文“家”字。
  5.商兽面纹铜戈
  旧藏,国家二级文物,保存完好。通长21.3、宽11、厚0.8厘米,重319克。三角形援,援身宽阔,援长宽比约为1.9,援后部有一圆形孔,援后部上下端各有一长方形穿,前锋较圆钝,无上下阑,长方形内。内居于援本中间位置,援上下刀刃基本对称,内中后部有兽面纹饰,虽然锈块遮挡了部分纹饰,但仍可看出纹饰线条流畅,殷墟亦有此类形状戈出土。
  6.商云雷纹直内铜戈
  国家二级文物,锋、刃有缺块。残长20.8、通宽7.8厘米,重248克,整体呈墨褐色。援体下刃有明显的弧度,援体较窄,援后部下端各有一长方形穿,穿上方有突起云雷纹饰,造型精致,上下阑突出。直内,呈缺角长方形状,内上缘、下缘、后缘有几何线条围绕装饰,内上有一圆形穿。
  周代铜戈
  周的铜戈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西周早期铜戈援锋尖圆,援身由窄瘦到宽阔,弧胡,胡上带有圆钝的刺。西周中晚期援首近三角形,胡下有折角。东周时期的铜戈仅有直内有胡戈、短銎无胡戈、短銎有胡戈、管銎有胡戈四类,战国时期多见细流线形援,锋尖,方折胡,近阑处设有长方形穿。
  1.西周短胡一穿直内铜戈
  国家二级文物,旧藏。长21.8、宽8.7、厚0.4厘米,重145克,保存基本完整。援体略下弯,中部起脊,前锋完整,胡部较短,胡上有一长方形穿。上下阑突出,长方形直内,内上缘、下缘较为平整,后缘角处有小块残缺。
  2.春秋长胡三穿直内铜戈
  品相良好,国家二级文物。戈通长19.8、宽11、厚0.75厘米,长宽比为1.8。援部较短,比内稍长,无脊,援上有一穿,长胡,胡上有两长方形穿,无上阑,下阑较长,且于援后部、胡上突起。直内,呈长方形,内上有一方形孔,内上缘平整,下缘缺块,后缘有明显弧度,可能是磨损所致。
  3.战国长胡二穿直内铜戈
  戈体纹饰精美,较为少见,戈体通长24.7、通宽12.7、厚0.5厘米,重298克,属国家二级文物。铜戈整体呈土锈色,援体上饰有几何纹饰,纹饰以中脊为界,上半部为方形回纹,下半部为长方形回纹。上阑突出,无下阑,胡部较长,胡上有二长方形穿,直内,呈不规则图形,内上饰有兽面纹,线条流畅,给人以狞厉之感。
  4.战国长胡四穿直内铜戈
  通长29.8、通宽13.3厘米,重236克,国家二级文物。细线条流形援,锋尖,援上扬,外侧略呈弧形,援下刃呈曲弧刃,援上无脊,有一穿。胡上有三穿,无上阑,下阑突出,整个阑部突起。直长内,呈长梯形,内上有一长方形孔。长内上扬,三缘设刃,下缘有缺块,上缘和后缘处形成折线尖角,锋利异常。
其他文献
清乾隆年间,扬州经济空前发展,文化繁荣,书画艺术市场兴盛,一批不拘囿于前人笔墨、充满个性和创新精神的画家,云集其时的扬州画坛,史称“扬州八怪”。史学界公认“八怪”大体是这八位代表性画家:金农、高翔、黄慎、汪士慎、李方膺、罗聘、郑燮、李鱓。  “扬州八怪”,一个时代的艺术标杆和奇迹,一画难求。  然而,在我国收藏界曾有过这样一位奇人:居然把“扬州八怪”作品一个不落地收藏齐全,总量达到33幅,人均4幅
期刊
人物名片:  王经民,第七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惠安石雕”代表性传承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高技能人才、首届中国石雕艺术大师、国家一级/高级技师、高级工艺美术师。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客座教授、福建省商学院客座教授、国家一级/高级技师评委、中高级职称评委等。现任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学会理事,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玉石雕专委会副主任,中国石材协会石雕石刻专
期刊
谈及德化陶瓷,人人皆知其白瓷闻名遐迩,尤其是雕塑,鲜少有人熟知瓷画这一德化陶瓷文化。德化自明代开始烧制青花,但没有受到官方的扶持和保护。到了近代,德化瓷画的传承与发展却面临众多困境。通过现代瓷画新秀探讨德化瓷画文化之路,做到守好源头、开创佳境。  中国白与中国画、陶瓷与绘画,皆是不同的两个领域,但皆源于生活、思于生活。温润如玉的德化瓷以粉墨淋漓,并画入匠心,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事业锦上添花。  丹心
期刊
根据已有的考古分析,瓷枕始烧于隋代,从唐至清各代均有烧造。它最初以脉枕的形式出现,以后逐渐演变成寝具,且收藏界还有“唐代瓷枕小,宋代瓷枕大,金、元瓷枕千变万化”的说法。瓷枕属于民间陶瓷美术的范畴,且其上的每一种装饰绘画、雕塑、书法乃至细小的辅助性装饰纹样,皆表现了历朝历代艺匠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众所周知,故宫博物院是在明清两代皇宫及其收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我国乃至世界上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迄今
期刊
错金银虎噬鹿铜屏风座是战国中山国最鼎盛时期的一代国王的墓葬中出土的一件稀世珍宝。它造型精美、工艺精湛、装饰华丽、内涵丰富,不仅体现了战国中山国高超的制作技艺,还展示中山统治阶级白狄族肯定力量、崇尚武力、敬畏强者,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在燕赵大地上曾经有一个神秘的王国——战国中山国。这个由白狄族建立的神秘王国在燕、赵等诸侯大国的夹缝中生存,并凭借不断地努力逐渐强大起来。骁勇善戰的中山
期刊
【摘要】宋代是中国陶瓷烧制的辉煌时期,以官、哥、汝、定、钧五大名窑为代表的宋代陶瓷工艺为后世所追捧。在五大名窑的光彩之下,以及众多的黑瓷窑口之中,南方建窑黑釉陶瓷为何能独树一帜,深得上至王公贵族、下至文人雅士的喜爱?本文试从建盏传统烧制工艺出发,探寻建盏的文化、艺术魅力。  【关键词】建窑建盏,传统工艺,器型,文化,审美  时下饮茶之风盛行,茶道文化也风靡一时。作为茶道文化代表器物之一的建盞,也随
期刊
唐代社会繁荣,政策开放,各民族之间交流频繁,唐人带着欣赏的眼光,为我所用的气概,吸纳融合了大量来自域外的音乐舞蹈。当时的音乐舞蹈等演出活动十分活跃,无论宫廷、军营、寺院、酒肆……都有着各种“乐伎”进行演出。对这些演艺,诗人有吟咏,史籍有记载,遗存的各式文物也有反映。唐代墓室、敦煌莫高窟及其他石窟的壁画、雕塑,都有着大量的伎乐形象。在莫高窟,有伎乐壁画的洞窟有240个,而其中唐五代的就有112个;在
期刊
上个世纪40年代,福建仙游籍的印尼归侨青年才俊杨夏林和京城名门孔家四小姐孔继昭,相识于当时国内最高美术学府——重庆国立艺专,由此结下一世情缘,也因此成为福建第一对珠联璧合的夫妻画家,他们合力创作出许多经典之作。   杨夏林是中国著名的山水画家,他的山水画重视中国画传统与西洋的结合,深得傅抱石、李可染、黄君璧等大师的赏识。杨夏林享有“中国榕树王”的美誉,他所创作的大海与惊涛骇浪更是“中国一绝”。孔继
期刊
社会教育是当代博物馆的主要功能,中小学生成了博物馆社会教育的重要对象,博物馆也就成了中小学生校外教育重要地方之一。知行,指人的思想追求与其生活方式,也指读书与实践。明代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  近年来,陇西县博物馆积极开展社会教育活动,并于2016年策划推出“知行课堂”项目,先后举办开展活动100余场次,近10000人参加了各类活动。在运行过程中,经过反复推敲提
期刊
杨夏林是我国著名的山水画家和美术教育家,也是厦门、福建乃至中国山水画一张靓丽的名片。如果没有他在1951年于厦门成立了“厦门文联美术协会美术研究班”和1952年创办私立的“鹭潮美术学校”,厦门和福建的美术史可能就要改写。他和他的学校艰苦创业、历经沧桑,培养了大批的骨干画家和工艺美术家。  杨夏林是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的奠基人,是美术界德艺双馨的楷模。他幼年侨居印尼爪哇岛,12岁回国,先后在家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