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依据质量管理体系相关标准倡导的理念、原则和方法,构建符合职业教育规律的专业教育过程、资源建设过程、质量管理过程及其相互关系,明确专业建设的任务、关键工作及具体要求。将过程方法应用到专业建设管理中,指出管理的重点任务和方法,完善专业建设质量管理体系,解决目前职业院校专业建设中存在的专业建设与专业教学过程脱节、专业建设质量评价不客观等问题。根据专业建设及其管理的实际需要,确定专业建设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功能需求。
关键词 职业教育;专业建设;过程方法;信息化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是人才培养的高质量,职业院校必须以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建立并不断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切实履行质量主体责任,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位,专业建设是职业院校的中心任务。从质量管理的角度来看,目前在职业院校专业建设的实践中,还存在不少问题。最为关键的有两点:一是专业建设与专业教学过程脱节,片面强调师资队伍、实训条件以及教材建设,但建而不用、建而无用现象突出,造成比较严重的资源浪费。二是专业建设水平评价缺乏客观的依据、有效的工具和方法,不能实现有效的质量诊断与改进。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没有把“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作为专业建设的中心目标。而将质量管理体系国家系列标准倡导的原则和方法,应用到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及其质量管理中,能够帮助我们理清思路、抓住重点,解决目前职业院校专业建设中的关键问题。
一、专业建设的过程方法
《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给出了质量管理的七项原则,其中过程方法的定义是“将活动作为相互关联、功能连贯的过程系统来理解和管理”[1]。专业建设涉及到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资源建设活动和相关的管理活动。按照过程方法,厘清这些活动的关系和相互作用规律,建立质量保证体系,进行系统的管理,才能保证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专业教育过程
职业院校提供的是以教育教学为主的服务,其最终交付成果,只能体现在学生通过专业教育教学活动所获得的诸如价值观、职业道德、知识、技能、创新能力等要素构成的综合素质上。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或者称“教学质量”只能在专业教育过程中生成,开展专业建设,首先必须要关注的是专业教育过程。参照《质量管理体系要求》[2]中给出的单一过程要素示意图,建立专业教育过程模型,如图1所示。
职业教育专业教育过程的前序过程为学生入学前经历的中学基础教育过程,后续过程主要是面向用人单位的招聘过程。教育教学活动的起点在学生报到注册,终点在毕业离校,通常以课程或专项教育活动的形式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需要有明确的目标、规范和计划,同时需要有适宜的教学环境以及不同形式的教学资源,这些就是过程的输入。过程的输出就是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获得的综合素质,将直接体现为在后续过程中表现出的就業竞争力。为保证过程的可靠实施且进行持续的优化,需要对过程的各要素进行监测和控制。关键的监测点有学生入学时的综合素质水平,培养目标的适切性,教学规范和计划的完备程度,教学资源的满足程度,教育教学活动的进度偏差,学生毕业时的综合素质水平,用人单位的招聘要求等。
通常所说的专项教育活动、行为教育活动、通识教育活动和专业教学活动等,都是专业教育过程的组成部分。将这些教育教学活动分解聚类为课程,再分解为教学单元,可以形成专业、课程、单元三个层级。从过程方法的角度看,这些不同层级的教育教学活动都是专业教育过程的子过程,它们有机组合在一起,构成专业教育过程体系。将各个子过程共同纳入质量保证体系,进行分层监测和管控,才能实现全过程的质量管理。
(二)教学资源建设过程
教学资源的配置将直接影响到专业教育过程的实施及成效,开展专业建设必须关注教学资源建设过程。专业教学资源大致可分为师资队伍、教学环境和教学材料三大类。与之相对应,教学资源建设过程可分为师资队伍建设过程、教学环境建设过程和教学材料建设过程。按照过程方法理解教学资源建设的过程要素,其前置和后续过程都是专业教育过程,输入应是专业教育过程的资源需求,输出应是符合专业教育过程要求的各类教学资源。
师资队伍建设过程的关键在于激励和培训。通过加强培训使全体教职工建立一致的目标和方向,具备胜任岗位工作的能力。通过有效的激励,确保全体教职工积极参与专业建设,主动学习创新并不断提升职业素养,保证质量管理的“领导作用”和“全员参与”原则得到贯彻落实。
教学环境的构成要素最为繁杂,主要有场地设施、仪器设备、工具用具、消耗性材料等。各种要素品种规格多、数量大,还需要功能配套,因此教学环境建设过程更需要多部门的协同配合,以进行系统化管理。该过程的关键环节在于保管维护和更新。要通过妥善的保管维护,保证教育教学活动按计划开展,并通过及时更新来保证教育教学过程的持续改进。
教学材料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供教师和学生使用的信息。教学材料建设过程的关键是要根据教育教学目标科学选取教材内容,同时根据教育教学活动的要求确定信息的载体和呈现方式。
二、专业建设的任务
基于《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对质量管理体系及其过程提出的系列工作要求,专业建设首先要做的是与专业教育过程相关的工作,然后根据专业教育过程的具体需求,确定所需的资源建设过程,再开展相关资源建设工作。
(一)与专业教育过程相关的工作
1.专业教育过程的策划
一是确认政府与社会、学生和家长、行业和企业等相关方的需求与期望。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要贯彻“以顾客为关注焦点”原则,坚持成果导向的教育理念[3],通过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了解企业技术和工艺的现状与改进方向,管理和组织的方法与优化的策略,真正掌握政府与社会、学生和家长、行业和企业等相关方的具体需求。通过多种途径加强与相关方的沟通交流,尽可能广泛地获取需求信息,采用科学的调查工具和分析方法,保证调查结果的全面、真实、可靠。 二是确定专业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构建课程体系。以职业技能为主线,按照教学规律和管理需要,对相关方的专业人才需求进行分解、聚类,建立专业、课程、教学单元三级目标体系,运用SMART原则对各级目标逐项进行适切性评判,保证目标体系的系统性和适切性。运用层次分析方法,通过分层及权重的设置实现评价过程中的定量分析[4],确定各层级目标的重要度系数,建立三级目标的关系模型,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达成度的量化分析。表1为许昌职业技术学院电梯工程技术专业的三级目标体系(节选),其中z、k、d分别表示专业、课程、教学单元目标项的重要度系数。
三是制订专业、课程教学规范。这里的“教学规范”指的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作业指导文件,是教学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规定教育教学活动中应贯彻的理念和原则,需要遵循的程序和步骤,应当使用的方法和工具,以及教学活动参与者的行为准则。要在学校、专业、课程三个层面建立逐级细化的教学规范体系,引导教师由基于经验的教学和基于教科书的教学向基于标准的教学转变[5],使教学目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能够实现。学校教学规范规定了开展各类教育教学活动都要共同遵守的基本要求,要突出职业教育特色,重点在课程思政、劳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技能训练等方面规定原则性的程序和方法。专业教学规范规定本专业所有教学活动要共同遵守的基本要求,要结合行业职业特色,具体规定开展教学活动的步骤和方法。课程教学规范要结合职业岗位要求,明确本课程教学活动的具体要求,如技能训练的操作规程等。教学规范用来保证教育教学活动可操作、可监测、可控制,但也不宜过于烦琐精细,把教学变成机械的程序,从而影响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四是制订教育教学活动进度计划。进度计划是开展和管理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要根据教学目标的逻辑关系、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学资源配置状况等,合理确定各项教育教学活动的时长和顺序。应用网络进度计划技术[6]等先进的计划管理工具和信息化手段,可以保障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五是制订学生学习成绩考核标准。学生学习成绩考核标准是教学目标达成度的检验标准,要明确规定学生学习成绩考核的内容、方法、程序和计分规则。要对应专业教学目标的不同层级分别制订单元考核标准、课程考核标准和专业合格标准,满足教育教学全过程监测的要求。
六是确认教学资源需求,制订专业教学资源配置标准。教学资源需求分析应从单元教学活动入手,详细分析确认每个单元教学活动所需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材料的具体要求,以及对任课教师的数量、专业水平、教学能力等要求,形成每门课程的资源需求。最后分类合并汇总形成专业教学资源配置标准,作为专业教学资源建设过程制订目标的依据。
七是确定监测点,制订检验标准。专业教育过程的监测点是指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时需要进行重点控制的关键节点。这些节点的当前状态或中间交付成果将对后续活动的开展或最终质量的形成有重大影响,必须进行检查确认以保证专业教育过程能够顺利实施并得到可靠控制。主要监测进度计划的执行情况、關键成果的质量状态和教学资源的配置情况。检验标准规定过程控制所需的监测点、监测指标及其检验方法,用来判断监测点质量状态或中间交付成果是否符合质量要求。监测点要合理设置,过多会造成管理成本的增加,影响教学过程的顺利开展,过少则不能达到全过程控制的目的。
八是制订诊断与改进规范。诊断与改进规范规定质量诊断和改进的规则和流程,包括质量问题的处理,目标、标准、计划的修订与变更程序等。
2.专业教育过程的实施
专业教育过程的实施就是遵照教学规范,利用教学资源,按计划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同时应用信息化技术记录必要的过程数据。过程数据必须真实、准确、完整,能够进行全过程追溯,满足监测、诊断与改进的需要。过程数据的采集应尽量使用自动化、智能化手段,减少人工工作量,降低对教育教学活动的干扰。
3.专业教育过程的监测
对实施中采集到的过程数据进行及时分析,得到各个监测点的检测指标值,对照标准分析其偏差。当偏差超限时进行预警,并分析判断原因,评估该项偏差对后续过程的影响,以判断是否需要变更。若影响不能忽略,则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变更,如重新配置资源、改进方法或者改变计划等,以保证后续过程的开展和教学目标的达成。
4.专业教育过程的诊断与改进
按照指定诊断改进规程,在一个过程结束时,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综合诊断和分析,找出问题并制订相应对策。同时对需求进行重新调研和评估,制订新的目标体系,对教育教学过程进行改进,以保证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提升。
(二)与教学资源建设过程相关的工作
将过程方法应用到教学资源建设过程,进行策划、实施、监测和诊断改进,能够保证教育教学过程的要求。对于专业教学资源建设,一方面要保证资金投入,满足专业教育过程的需求并确保其可靠实施;另一方面也要考虑成本效益,避免因脱离实际、盲目建设、重复建设造成的资源浪费。相对于资源获取,更要重视教学资源的保管和维护,通过加强对资源可用率、资源使用率、投入产出比等指标的监测,改变“重建轻管”的现象,减少资源浪费。
三、专业建设的管理要求
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管理可分为两个层面,宏观层面是根据学校中长期发展目标进行专业结构调整优化,微观层面是对具体专业的建设进行指导监督和控制。多个相关联的过程会组成一个或若干个系统并形成更大的过程,应用过程方法对这个更大的过程进行系统管理,能使各过程之间更好地协同和配合,以提高其绩效和业绩[7]。在此简要讨论微观层面的专业建设管理的重点任务。
(一)明确职责权限
为专业建设所需的每个过程、子过程及活动确定责任主体,并按照“责权相当”的原则赋予其适当的权限。当过程或活动之间存在相互影响时,应当根据各过程、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确定责任主体之间的任务界面和协作关系。通常情况下,专业建设的责任主体是专业教学团队,同时需要公修教学、学生管理等团队的参与。专业教学团队负责专业教育过程的整体策划、监测和改进,以及专业教学活动的策划、实施、监测和改进。公修教学团队负责通识教育活动,学生管理团队负责专项教育活动和行为教育活动的策划、实施、监测和改进。同时这些团队还要负责团队的自身建设和教材建设。 (二)建立标准体系
标准是可量化、可监督、可比较的规范,是配置资源、提高效率、推进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工具,是衡量工作质量、发展水平和竞争力的尺度[8]。应当在相关国家教育标准、教育行业标准的基础上,建立学校的专业建设标准体系。学校的专业建设标准可分为通用标准和专用标准两类,兼顾到专业建设的统一与特色。通用标准是指各个专业开展专业建设应当共同遵守的统一的规范和准则,由教学管理部门研究制订。专用标准是针对专业特色和特有的教育教学活动制订的,只适用于某专业的规范和准则,一般由教学团队制订。标准要动态修订,确保其与社会经济发展和技术创新相适应。
(三)進行监测和控制
教学管理部门根据学校专业建设标准,科学合理地设置监测点和监测指标:一是对全校专业建设整体的进度计划执行情况、人才培养质量状态和教学资源的配置情况进行监测和全面的控制;二是对专业建设各级责任主体的工作绩效进行监测和评价。对全校专业建设进度的监控可以保证教学活动有序开展,对质量的监控可以评价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程度,对资源的监控可以节约成本,提高效益。采用的指标通常包括进度偏差、教学目标达成度、资源满足度和利用率等。对工作绩效监测评价可以产生有效激励,提升教职工的荣誉感、获得感,保证专业建设的全员积极参与。工作绩效监测宜设立关键绩效指标[9],建立绩效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进行客观公正的绩效评价,以促使各级组织和教职工工作绩效的提升。
(四)提供支持与服务
教学管理部门要树立服务理念,切实履行管理责任,尽量减少管理活动对专业教育过程的干扰。协调好时间和资源,保证各项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四、专业建设及管理的信息化需求
专业建设及管理需要有信息化环境和工具的支持。目前还没有能够适应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及管理需要的信息化系统,这也成为推进职业院校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工作的一个堵点。根据专业建设及管理的内容和要求,信息化系统至少要具备四项核心功能。
(一)提供工作平台
为负责专业教育过程、资源建设过程、教学管理过程的各级各类责任主体提供工作平台,使相关过程的策划、执行、监测与改进等工作业务信息化,实现协同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将工作业务与数据采集一体化,保证记录数据真实、准确,所有业务数据附加时间戳和数字签名等版本信息,做到可追溯与复现。真实准确的过程记录数据,可以准确反应过程及其成果,是监测预警及诊断改进的基本依据。
(二)实现数据对接共享
遵循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实现数据格式标准化,保证相关信息系统之间数据对接与共享。根据不同用户的需要,能够进行灵活便捷的信息检索和多样化呈现。设置信息沟通渠道,保证各级各类责任主体间充分交流以达成共识,并协调一致地开展工作。有针对性地发布预警,及时提示相关责任主体进行自检与改进。
(三)进行数据分析
根据设置的监测点和监测指标,应用过程记录数据,进行计算分析,客观描述过程状态并预测其输出。教学管理部门利用分析结果,监测学校整体的专业建设状态和水平,评价各个专业的建设成效。专业教学团队利用分析结果,可以及时发现自身问题以及与其他专业的差距。建立专家系统,运用科学的统计分析工具和方法,对需要进行主观评审的指标进行规范的评价分析,保证分析结论的信度。
(四)辅助决策
将知识管理纳入到高校的教育质量管理中,充分整合学校内外的各种有形和无形资源,能够为高等学校的教育质量提供新的保障[10]。按照知识管理的原则和标准,应用信息化技术建立学校专业建设知识库,将专业建设形成的有关标准、计划、成果、过程记录及评价结果,分类累积存储,形成学校的组织资产,并将其共享,使后续参与者熟悉专业建设的演进历史,在以往经验的基础上改革创新,持续进行诊断与改进,不断提高专业建设水平。
参 考 文 献
[1]全国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GB/T 19000-2016[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7:2-7.
[2]全国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质量管理体系要求:GB/T 19001-2016[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7:2.
[3]李志义.解析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成果导向理念[J].中国高等教育,2014(17):7-10.
[4]涂思宇.基于AHP的教学质量评价系统[J].课程教育研究,2017(44):239.
[5]崔允漷.课程实施的新取向: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J].教育研究,2009(1):74-79.
[6]哈罗德·科兹纳.项目管理:计划、进度和控制的系统方法[M].杨爱华,等,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8:366-387.
[7]张勇,柴邦衡.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第三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48-52.
[8]教育部.关于完善教育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意见[EB/OL].(2018-11-08)[2021-02-15].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18-12/31/content_5443908.htm.
[9]戴维·帕门特.关键绩效指标KPI的开发、实施和应用[M].王世权,秦锐,张丹,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4.
[10]陈静.知识管理在高校教育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江苏科技信息,2009(1):76-77.
关键词 职业教育;专业建设;过程方法;信息化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是人才培养的高质量,职业院校必须以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建立并不断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切实履行质量主体责任,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位,专业建设是职业院校的中心任务。从质量管理的角度来看,目前在职业院校专业建设的实践中,还存在不少问题。最为关键的有两点:一是专业建设与专业教学过程脱节,片面强调师资队伍、实训条件以及教材建设,但建而不用、建而无用现象突出,造成比较严重的资源浪费。二是专业建设水平评价缺乏客观的依据、有效的工具和方法,不能实现有效的质量诊断与改进。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没有把“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作为专业建设的中心目标。而将质量管理体系国家系列标准倡导的原则和方法,应用到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及其质量管理中,能够帮助我们理清思路、抓住重点,解决目前职业院校专业建设中的关键问题。
一、专业建设的过程方法
《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给出了质量管理的七项原则,其中过程方法的定义是“将活动作为相互关联、功能连贯的过程系统来理解和管理”[1]。专业建设涉及到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资源建设活动和相关的管理活动。按照过程方法,厘清这些活动的关系和相互作用规律,建立质量保证体系,进行系统的管理,才能保证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专业教育过程
职业院校提供的是以教育教学为主的服务,其最终交付成果,只能体现在学生通过专业教育教学活动所获得的诸如价值观、职业道德、知识、技能、创新能力等要素构成的综合素质上。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或者称“教学质量”只能在专业教育过程中生成,开展专业建设,首先必须要关注的是专业教育过程。参照《质量管理体系要求》[2]中给出的单一过程要素示意图,建立专业教育过程模型,如图1所示。
职业教育专业教育过程的前序过程为学生入学前经历的中学基础教育过程,后续过程主要是面向用人单位的招聘过程。教育教学活动的起点在学生报到注册,终点在毕业离校,通常以课程或专项教育活动的形式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需要有明确的目标、规范和计划,同时需要有适宜的教学环境以及不同形式的教学资源,这些就是过程的输入。过程的输出就是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获得的综合素质,将直接体现为在后续过程中表现出的就業竞争力。为保证过程的可靠实施且进行持续的优化,需要对过程的各要素进行监测和控制。关键的监测点有学生入学时的综合素质水平,培养目标的适切性,教学规范和计划的完备程度,教学资源的满足程度,教育教学活动的进度偏差,学生毕业时的综合素质水平,用人单位的招聘要求等。
通常所说的专项教育活动、行为教育活动、通识教育活动和专业教学活动等,都是专业教育过程的组成部分。将这些教育教学活动分解聚类为课程,再分解为教学单元,可以形成专业、课程、单元三个层级。从过程方法的角度看,这些不同层级的教育教学活动都是专业教育过程的子过程,它们有机组合在一起,构成专业教育过程体系。将各个子过程共同纳入质量保证体系,进行分层监测和管控,才能实现全过程的质量管理。
(二)教学资源建设过程
教学资源的配置将直接影响到专业教育过程的实施及成效,开展专业建设必须关注教学资源建设过程。专业教学资源大致可分为师资队伍、教学环境和教学材料三大类。与之相对应,教学资源建设过程可分为师资队伍建设过程、教学环境建设过程和教学材料建设过程。按照过程方法理解教学资源建设的过程要素,其前置和后续过程都是专业教育过程,输入应是专业教育过程的资源需求,输出应是符合专业教育过程要求的各类教学资源。
师资队伍建设过程的关键在于激励和培训。通过加强培训使全体教职工建立一致的目标和方向,具备胜任岗位工作的能力。通过有效的激励,确保全体教职工积极参与专业建设,主动学习创新并不断提升职业素养,保证质量管理的“领导作用”和“全员参与”原则得到贯彻落实。
教学环境的构成要素最为繁杂,主要有场地设施、仪器设备、工具用具、消耗性材料等。各种要素品种规格多、数量大,还需要功能配套,因此教学环境建设过程更需要多部门的协同配合,以进行系统化管理。该过程的关键环节在于保管维护和更新。要通过妥善的保管维护,保证教育教学活动按计划开展,并通过及时更新来保证教育教学过程的持续改进。
教学材料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供教师和学生使用的信息。教学材料建设过程的关键是要根据教育教学目标科学选取教材内容,同时根据教育教学活动的要求确定信息的载体和呈现方式。
二、专业建设的任务
基于《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对质量管理体系及其过程提出的系列工作要求,专业建设首先要做的是与专业教育过程相关的工作,然后根据专业教育过程的具体需求,确定所需的资源建设过程,再开展相关资源建设工作。
(一)与专业教育过程相关的工作
1.专业教育过程的策划
一是确认政府与社会、学生和家长、行业和企业等相关方的需求与期望。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要贯彻“以顾客为关注焦点”原则,坚持成果导向的教育理念[3],通过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了解企业技术和工艺的现状与改进方向,管理和组织的方法与优化的策略,真正掌握政府与社会、学生和家长、行业和企业等相关方的具体需求。通过多种途径加强与相关方的沟通交流,尽可能广泛地获取需求信息,采用科学的调查工具和分析方法,保证调查结果的全面、真实、可靠。 二是确定专业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构建课程体系。以职业技能为主线,按照教学规律和管理需要,对相关方的专业人才需求进行分解、聚类,建立专业、课程、教学单元三级目标体系,运用SMART原则对各级目标逐项进行适切性评判,保证目标体系的系统性和适切性。运用层次分析方法,通过分层及权重的设置实现评价过程中的定量分析[4],确定各层级目标的重要度系数,建立三级目标的关系模型,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达成度的量化分析。表1为许昌职业技术学院电梯工程技术专业的三级目标体系(节选),其中z、k、d分别表示专业、课程、教学单元目标项的重要度系数。
三是制订专业、课程教学规范。这里的“教学规范”指的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作业指导文件,是教学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规定教育教学活动中应贯彻的理念和原则,需要遵循的程序和步骤,应当使用的方法和工具,以及教学活动参与者的行为准则。要在学校、专业、课程三个层面建立逐级细化的教学规范体系,引导教师由基于经验的教学和基于教科书的教学向基于标准的教学转变[5],使教学目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能够实现。学校教学规范规定了开展各类教育教学活动都要共同遵守的基本要求,要突出职业教育特色,重点在课程思政、劳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技能训练等方面规定原则性的程序和方法。专业教学规范规定本专业所有教学活动要共同遵守的基本要求,要结合行业职业特色,具体规定开展教学活动的步骤和方法。课程教学规范要结合职业岗位要求,明确本课程教学活动的具体要求,如技能训练的操作规程等。教学规范用来保证教育教学活动可操作、可监测、可控制,但也不宜过于烦琐精细,把教学变成机械的程序,从而影响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四是制订教育教学活动进度计划。进度计划是开展和管理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要根据教学目标的逻辑关系、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学资源配置状况等,合理确定各项教育教学活动的时长和顺序。应用网络进度计划技术[6]等先进的计划管理工具和信息化手段,可以保障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五是制订学生学习成绩考核标准。学生学习成绩考核标准是教学目标达成度的检验标准,要明确规定学生学习成绩考核的内容、方法、程序和计分规则。要对应专业教学目标的不同层级分别制订单元考核标准、课程考核标准和专业合格标准,满足教育教学全过程监测的要求。
六是确认教学资源需求,制订专业教学资源配置标准。教学资源需求分析应从单元教学活动入手,详细分析确认每个单元教学活动所需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材料的具体要求,以及对任课教师的数量、专业水平、教学能力等要求,形成每门课程的资源需求。最后分类合并汇总形成专业教学资源配置标准,作为专业教学资源建设过程制订目标的依据。
七是确定监测点,制订检验标准。专业教育过程的监测点是指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时需要进行重点控制的关键节点。这些节点的当前状态或中间交付成果将对后续活动的开展或最终质量的形成有重大影响,必须进行检查确认以保证专业教育过程能够顺利实施并得到可靠控制。主要监测进度计划的执行情况、關键成果的质量状态和教学资源的配置情况。检验标准规定过程控制所需的监测点、监测指标及其检验方法,用来判断监测点质量状态或中间交付成果是否符合质量要求。监测点要合理设置,过多会造成管理成本的增加,影响教学过程的顺利开展,过少则不能达到全过程控制的目的。
八是制订诊断与改进规范。诊断与改进规范规定质量诊断和改进的规则和流程,包括质量问题的处理,目标、标准、计划的修订与变更程序等。
2.专业教育过程的实施
专业教育过程的实施就是遵照教学规范,利用教学资源,按计划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同时应用信息化技术记录必要的过程数据。过程数据必须真实、准确、完整,能够进行全过程追溯,满足监测、诊断与改进的需要。过程数据的采集应尽量使用自动化、智能化手段,减少人工工作量,降低对教育教学活动的干扰。
3.专业教育过程的监测
对实施中采集到的过程数据进行及时分析,得到各个监测点的检测指标值,对照标准分析其偏差。当偏差超限时进行预警,并分析判断原因,评估该项偏差对后续过程的影响,以判断是否需要变更。若影响不能忽略,则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变更,如重新配置资源、改进方法或者改变计划等,以保证后续过程的开展和教学目标的达成。
4.专业教育过程的诊断与改进
按照指定诊断改进规程,在一个过程结束时,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综合诊断和分析,找出问题并制订相应对策。同时对需求进行重新调研和评估,制订新的目标体系,对教育教学过程进行改进,以保证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提升。
(二)与教学资源建设过程相关的工作
将过程方法应用到教学资源建设过程,进行策划、实施、监测和诊断改进,能够保证教育教学过程的要求。对于专业教学资源建设,一方面要保证资金投入,满足专业教育过程的需求并确保其可靠实施;另一方面也要考虑成本效益,避免因脱离实际、盲目建设、重复建设造成的资源浪费。相对于资源获取,更要重视教学资源的保管和维护,通过加强对资源可用率、资源使用率、投入产出比等指标的监测,改变“重建轻管”的现象,减少资源浪费。
三、专业建设的管理要求
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管理可分为两个层面,宏观层面是根据学校中长期发展目标进行专业结构调整优化,微观层面是对具体专业的建设进行指导监督和控制。多个相关联的过程会组成一个或若干个系统并形成更大的过程,应用过程方法对这个更大的过程进行系统管理,能使各过程之间更好地协同和配合,以提高其绩效和业绩[7]。在此简要讨论微观层面的专业建设管理的重点任务。
(一)明确职责权限
为专业建设所需的每个过程、子过程及活动确定责任主体,并按照“责权相当”的原则赋予其适当的权限。当过程或活动之间存在相互影响时,应当根据各过程、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确定责任主体之间的任务界面和协作关系。通常情况下,专业建设的责任主体是专业教学团队,同时需要公修教学、学生管理等团队的参与。专业教学团队负责专业教育过程的整体策划、监测和改进,以及专业教学活动的策划、实施、监测和改进。公修教学团队负责通识教育活动,学生管理团队负责专项教育活动和行为教育活动的策划、实施、监测和改进。同时这些团队还要负责团队的自身建设和教材建设。 (二)建立标准体系
标准是可量化、可监督、可比较的规范,是配置资源、提高效率、推进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工具,是衡量工作质量、发展水平和竞争力的尺度[8]。应当在相关国家教育标准、教育行业标准的基础上,建立学校的专业建设标准体系。学校的专业建设标准可分为通用标准和专用标准两类,兼顾到专业建设的统一与特色。通用标准是指各个专业开展专业建设应当共同遵守的统一的规范和准则,由教学管理部门研究制订。专用标准是针对专业特色和特有的教育教学活动制订的,只适用于某专业的规范和准则,一般由教学团队制订。标准要动态修订,确保其与社会经济发展和技术创新相适应。
(三)進行监测和控制
教学管理部门根据学校专业建设标准,科学合理地设置监测点和监测指标:一是对全校专业建设整体的进度计划执行情况、人才培养质量状态和教学资源的配置情况进行监测和全面的控制;二是对专业建设各级责任主体的工作绩效进行监测和评价。对全校专业建设进度的监控可以保证教学活动有序开展,对质量的监控可以评价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程度,对资源的监控可以节约成本,提高效益。采用的指标通常包括进度偏差、教学目标达成度、资源满足度和利用率等。对工作绩效监测评价可以产生有效激励,提升教职工的荣誉感、获得感,保证专业建设的全员积极参与。工作绩效监测宜设立关键绩效指标[9],建立绩效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进行客观公正的绩效评价,以促使各级组织和教职工工作绩效的提升。
(四)提供支持与服务
教学管理部门要树立服务理念,切实履行管理责任,尽量减少管理活动对专业教育过程的干扰。协调好时间和资源,保证各项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四、专业建设及管理的信息化需求
专业建设及管理需要有信息化环境和工具的支持。目前还没有能够适应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及管理需要的信息化系统,这也成为推进职业院校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工作的一个堵点。根据专业建设及管理的内容和要求,信息化系统至少要具备四项核心功能。
(一)提供工作平台
为负责专业教育过程、资源建设过程、教学管理过程的各级各类责任主体提供工作平台,使相关过程的策划、执行、监测与改进等工作业务信息化,实现协同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将工作业务与数据采集一体化,保证记录数据真实、准确,所有业务数据附加时间戳和数字签名等版本信息,做到可追溯与复现。真实准确的过程记录数据,可以准确反应过程及其成果,是监测预警及诊断改进的基本依据。
(二)实现数据对接共享
遵循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实现数据格式标准化,保证相关信息系统之间数据对接与共享。根据不同用户的需要,能够进行灵活便捷的信息检索和多样化呈现。设置信息沟通渠道,保证各级各类责任主体间充分交流以达成共识,并协调一致地开展工作。有针对性地发布预警,及时提示相关责任主体进行自检与改进。
(三)进行数据分析
根据设置的监测点和监测指标,应用过程记录数据,进行计算分析,客观描述过程状态并预测其输出。教学管理部门利用分析结果,监测学校整体的专业建设状态和水平,评价各个专业的建设成效。专业教学团队利用分析结果,可以及时发现自身问题以及与其他专业的差距。建立专家系统,运用科学的统计分析工具和方法,对需要进行主观评审的指标进行规范的评价分析,保证分析结论的信度。
(四)辅助决策
将知识管理纳入到高校的教育质量管理中,充分整合学校内外的各种有形和无形资源,能够为高等学校的教育质量提供新的保障[10]。按照知识管理的原则和标准,应用信息化技术建立学校专业建设知识库,将专业建设形成的有关标准、计划、成果、过程记录及评价结果,分类累积存储,形成学校的组织资产,并将其共享,使后续参与者熟悉专业建设的演进历史,在以往经验的基础上改革创新,持续进行诊断与改进,不断提高专业建设水平。
参 考 文 献
[1]全国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GB/T 19000-2016[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7:2-7.
[2]全国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质量管理体系要求:GB/T 19001-2016[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7:2.
[3]李志义.解析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成果导向理念[J].中国高等教育,2014(17):7-10.
[4]涂思宇.基于AHP的教学质量评价系统[J].课程教育研究,2017(44):239.
[5]崔允漷.课程实施的新取向: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J].教育研究,2009(1):74-79.
[6]哈罗德·科兹纳.项目管理:计划、进度和控制的系统方法[M].杨爱华,等,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8:366-387.
[7]张勇,柴邦衡.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第三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48-52.
[8]教育部.关于完善教育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意见[EB/OL].(2018-11-08)[2021-02-15].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18-12/31/content_5443908.htm.
[9]戴维·帕门特.关键绩效指标KPI的开发、实施和应用[M].王世权,秦锐,张丹,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4.
[10]陈静.知识管理在高校教育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江苏科技信息,2009(1):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