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们利用文化来进行交际,然而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所使用的交际语也是不同的。本文就说话方式的不妥,或不符合不同文化的表达习惯,或说得不合时宜来进行了探讨,旨在说话人能够按照英美人的社会习俗来进行交谈,从而走出日常交际中所出现的各种误区。
关键词: 文化 交际 误区
文化,作为一个专门术语,它富有弹性,它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而交际的过程是人 们运用语言知识和社会文化知识传递信息的过程,所以学习语言 与了解语言所反映的文化背景知识是分不开的 。了解英语文化知识,有助于交际能够有效地进行。反之,不了解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定会导致交际障碍和误解。
一、打招呼
语言能力通常是指语言规则内在化的体系,即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规则体系;而交际能力的概念不仅包括语言能力,还包括语言运用,说通俗一点就是能否恰当地使用语言的能力。看来要完成某一门语言的交际能力的培养,就不可避免地要对使用这种语言的国家的那么什么是交际能力?它的内涵是什么呢?交际能力是一个语言学术语,它是针对语言能力文化进行了解与学习,因为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中国人之间彼此较为熟悉的人见面问候时,一般采用下列用语:"上哪 去?"、 "吃过了吗? "如果把 这些问候的话直译成英语(即:Where are you going? Have you eaten yet?")。 英美人可能会茫然,困惑 ,有时也可能引起 误解。如"Where are you going?" 很可能引起对方的不快, 所以他/(她)对这一问话的反应极有 可能是: "It'snone of your business.(你管得着吗?")。英美人的问候一般用"Good morning/aftern oon/evening(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How do you do? (您好!)""Nice to meet you. (见到你 很高兴)""How are you doing? (你最近好吗? )。 在关系亲密者之间可用"Hello"或"Hi"而言的。
二、称呼
在英美国家,人们相互间称呼与我国的习惯相差极大。有些称呼在中国人看 来有悖情理,不礼貌,没教养 。比如:小孩子不把爷爷奶奶称作grandpa和 grandma,而是直呼其名,却是得体,亲切的,年轻人称老年人, 可在其姓氏前 加Mr、Mrs或Miss。比如:Mr Smith、Mrs Smith、Miss Alice等。在汉语里, 我们可以用"老师 、书记、经理、工程师、厂长"等词与姓氏连用作称呼语, 而 在英语中却不能, 我们不能说"teacher Zhan g(张老师),"engineer Wu(吴 工程师)等。正确的说法是应按照英美人的习惯把Mr、Mrs、Miss 与姓(名 ) 连用表示尊敬或礼貌。 中国人称呼家庭成员、亲戚或邻居时,往往用"大哥"、"二姐"、"大嫂"、 "李大伯"之类,这些称 呼不可用于英语。用英语称呼时不论男人还是女人, 一般直呼其名就行了。中国人见到老师总是称呼:“老师,您早”;“小张、小李”在汉语里是很亲切的称呼,而用“小米勒”称呼一位英国青年却是不礼貌的;用汉语称呼“张老、李老、老人家”,中国老人听得心里美滋滋的,很自然地接受年轻人对他们的尊敬和照顾。可是英美老人对此却不习惯。
三、寒暄
英美人寒暄最频繁的 话题是天气的 状况或预测。如"It's fine isn't it? "或"It's raining hard, isn't it?""Your d ress is so nice!"等等。 中国人见面寒暄通常是:"你多大年纪?""你能挣多少钱?""结婚了 吗?"。在英美文化里,年龄、 地址、工作单位、收入、婚姻、家庭情况、信仰等话题属个人隐私范畴,忌讳别人问及。汉语里的寒暄有时还表示对对方的关 心。如:"你今天气色不好,生病了?”“好 久不见,你又长胖了。""你又瘦 了,要注意身体啊。"人们不会为此生气。 英美人如果听到你说:"You are fat "或"You are so thin."即使彼此间较熟悉,也会感到尴尬,难以回答, 因为这是不礼貌的。
四、其他社会礼节
中国人使用"谢谢你"远不及英美人那样频繁。中国只有在别人提供了大量 的帮助时,才说:"谢谢", 而且是真正表示谢意。英美人无论是家庭成员之 间,还是上下级之间,上下辈之间,为了一件小事,甚至是份 内之事都需说: "Thank you "这里"谢谢你"只是习惯性的回答,并不表示多大的谢意。如果回答"Thank you",中国人往往说 :"这是我应该做的。"把这句话直译 成"It's my duty",就不会让英美学生听起来那么愉快,因为“It's my duty"的含意是:我本不想做,但这是我的职责,所以不得不做。"这 与汉语表达的原意有很大出入,适 当的回答应是"It's a pleasure(我很乐意), Don't mention it(没什么)或You're welcome(不用谢)。 "英语中的"Please"并不完全相当于汉语中的"请",在某些场合表示 "请"不宜用英语"please"。比 如:让别人先进门或先上下车时,一般都说 "After you(你先请)"。在餐桌上请人吃饭吃菜, 喝酒或请人 吸烟时,一 般用Help yourself,而不用please。如果生病, 到医院看病应说"Go to see the doctor(看病 )。"另外,在思维方式上,中国学生习惯用汉语的语义结构来套用英语。如:打 电话时,中国学生习惯说:" Hello who are you please? "而英美人的习惯 是接到电话先报自己的号码或单位、公司的名称。
因此,我们在学习英语时,应了解它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及社会风俗习惯,随时将它与我们的母语进行对比 ,使自己自觉意识到不规范语言产生的根源和避免方法,进而增强使用规范语言的意识。
【参考文献】
[1]许果、梅林,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重庆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年第8卷第6期
[2]顾江禾,东西方文化对比小议。《太原重型机械学院学报》,2011年第22卷第4期
[3]吴锋针,中西习俗文化“冲突”。《绥化师专学报》,2013年第1期
关键词: 文化 交际 误区
文化,作为一个专门术语,它富有弹性,它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而交际的过程是人 们运用语言知识和社会文化知识传递信息的过程,所以学习语言 与了解语言所反映的文化背景知识是分不开的 。了解英语文化知识,有助于交际能够有效地进行。反之,不了解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定会导致交际障碍和误解。
一、打招呼
语言能力通常是指语言规则内在化的体系,即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规则体系;而交际能力的概念不仅包括语言能力,还包括语言运用,说通俗一点就是能否恰当地使用语言的能力。看来要完成某一门语言的交际能力的培养,就不可避免地要对使用这种语言的国家的那么什么是交际能力?它的内涵是什么呢?交际能力是一个语言学术语,它是针对语言能力文化进行了解与学习,因为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中国人之间彼此较为熟悉的人见面问候时,一般采用下列用语:"上哪 去?"、 "吃过了吗? "如果把 这些问候的话直译成英语(即:Where are you going? Have you eaten yet?")。 英美人可能会茫然,困惑 ,有时也可能引起 误解。如"Where are you going?" 很可能引起对方的不快, 所以他/(她)对这一问话的反应极有 可能是: "It'snone of your business.(你管得着吗?")。英美人的问候一般用"Good morning/aftern oon/evening(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How do you do? (您好!)""Nice to meet you. (见到你 很高兴)""How are you doing? (你最近好吗? )。 在关系亲密者之间可用"Hello"或"Hi"而言的。
二、称呼
在英美国家,人们相互间称呼与我国的习惯相差极大。有些称呼在中国人看 来有悖情理,不礼貌,没教养 。比如:小孩子不把爷爷奶奶称作grandpa和 grandma,而是直呼其名,却是得体,亲切的,年轻人称老年人, 可在其姓氏前 加Mr、Mrs或Miss。比如:Mr Smith、Mrs Smith、Miss Alice等。在汉语里, 我们可以用"老师 、书记、经理、工程师、厂长"等词与姓氏连用作称呼语, 而 在英语中却不能, 我们不能说"teacher Zhan g(张老师),"engineer Wu(吴 工程师)等。正确的说法是应按照英美人的习惯把Mr、Mrs、Miss 与姓(名 ) 连用表示尊敬或礼貌。 中国人称呼家庭成员、亲戚或邻居时,往往用"大哥"、"二姐"、"大嫂"、 "李大伯"之类,这些称 呼不可用于英语。用英语称呼时不论男人还是女人, 一般直呼其名就行了。中国人见到老师总是称呼:“老师,您早”;“小张、小李”在汉语里是很亲切的称呼,而用“小米勒”称呼一位英国青年却是不礼貌的;用汉语称呼“张老、李老、老人家”,中国老人听得心里美滋滋的,很自然地接受年轻人对他们的尊敬和照顾。可是英美老人对此却不习惯。
三、寒暄
英美人寒暄最频繁的 话题是天气的 状况或预测。如"It's fine isn't it? "或"It's raining hard, isn't it?""Your d ress is so nice!"等等。 中国人见面寒暄通常是:"你多大年纪?""你能挣多少钱?""结婚了 吗?"。在英美文化里,年龄、 地址、工作单位、收入、婚姻、家庭情况、信仰等话题属个人隐私范畴,忌讳别人问及。汉语里的寒暄有时还表示对对方的关 心。如:"你今天气色不好,生病了?”“好 久不见,你又长胖了。""你又瘦 了,要注意身体啊。"人们不会为此生气。 英美人如果听到你说:"You are fat "或"You are so thin."即使彼此间较熟悉,也会感到尴尬,难以回答, 因为这是不礼貌的。
四、其他社会礼节
中国人使用"谢谢你"远不及英美人那样频繁。中国只有在别人提供了大量 的帮助时,才说:"谢谢", 而且是真正表示谢意。英美人无论是家庭成员之 间,还是上下级之间,上下辈之间,为了一件小事,甚至是份 内之事都需说: "Thank you "这里"谢谢你"只是习惯性的回答,并不表示多大的谢意。如果回答"Thank you",中国人往往说 :"这是我应该做的。"把这句话直译 成"It's my duty",就不会让英美学生听起来那么愉快,因为“It's my duty"的含意是:我本不想做,但这是我的职责,所以不得不做。"这 与汉语表达的原意有很大出入,适 当的回答应是"It's a pleasure(我很乐意), Don't mention it(没什么)或You're welcome(不用谢)。 "英语中的"Please"并不完全相当于汉语中的"请",在某些场合表示 "请"不宜用英语"please"。比 如:让别人先进门或先上下车时,一般都说 "After you(你先请)"。在餐桌上请人吃饭吃菜, 喝酒或请人 吸烟时,一 般用Help yourself,而不用please。如果生病, 到医院看病应说"Go to see the doctor(看病 )。"另外,在思维方式上,中国学生习惯用汉语的语义结构来套用英语。如:打 电话时,中国学生习惯说:" Hello who are you please? "而英美人的习惯 是接到电话先报自己的号码或单位、公司的名称。
因此,我们在学习英语时,应了解它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及社会风俗习惯,随时将它与我们的母语进行对比 ,使自己自觉意识到不规范语言产生的根源和避免方法,进而增强使用规范语言的意识。
【参考文献】
[1]许果、梅林,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重庆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年第8卷第6期
[2]顾江禾,东西方文化对比小议。《太原重型机械学院学报》,2011年第22卷第4期
[3]吴锋针,中西习俗文化“冲突”。《绥化师专学报》,2013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