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多发性骨髓瘤(MM)发病机制研究的深入及新药的广泛应用,对MM的检测手段及疗效评价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2018年美国血液学会(ASH)年会中推荐使用低剂量CT而不是普通X线片作为初诊MM患者的骨骼是否累及的筛查;治疗方面,单抗在MM治疗中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治疗全面发展。
【机 构】
: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 100044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发性骨髓瘤(MM)发病机制研究的深入及新药的广泛应用,对MM的检测手段及疗效评价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2018年美国血液学会(ASH)年会中推荐使用低剂量CT而不是普通X线片作为初诊MM患者的骨骼是否累及的筛查;治疗方面,单抗在MM治疗中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治疗全面发展。
其他文献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种克隆性疾病,其特征是复杂的基因异常的积累,这些异常决定了疾病的表型、预后以及向急性髓系白血病转化的风险。不同表型的MDS患者临床表现和预后差异很大,总生存期在数月至数年不等。预后评分系统是重要的分层工具,目前的模型对于预测MDS患者预后非常有效,但这些模型的变量主要集中在骨髓和外周血分析,将基因突变添加到现有模型会提高整体预测能力。探寻将临床和基因组数据合并到一个
目的探讨本妥昔单抗(BV)治疗复发难治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的疗效、不良反应及缓解持续时间。方法收集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3例复发难治ALCL患者,应用BV 1.8 mg/kg,每21 d为1个周期治疗。化疗后每周复查血常规及肝肾功能,每个周期治疗后观察患者不良反应,每2个周期通过CT评估疗效。结果例1应用BV 2个周期后拒绝继续应用,最佳疗效为疾病稳定,不良反应为Ⅰ度乏力、白细胞减低、
多发性骨髓瘤骨病(MMBD)是由浆细胞恶性增殖引起的一系列溶骨性改变,包括骨骼疼痛、高钙血症、骨质疏松、病理性骨折等,起病隐匿、误诊率高,预后差。其核心机制主要是破骨细胞活性增强,成骨细胞被抑制导致的骨模型稳态失衡。近期越来越多的研究认为骨细胞是调节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活性的中心,且MMBD的发生受某些因子调控。文章对MMBD的发生机制进行综述。
目的探讨氯法拉滨和阿糖胞苷联合用药及单独用药对成年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和急性白血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以氯法拉滨联合阿糖胞苷为联合组,以单用氯法拉滨或阿糖胞苷为对照组。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ce Library、Embase和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中所有关于氯法拉滨、阿糖胞苷的文献,并进行数据提取。比较两组间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纳入4篇文献,共计593例患者。联合
近年来,多项大规模临床试验已证实来那度胺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治疗中具有一定地位。2018年第3版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推荐,来那度胺可用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套细胞淋巴瘤、滤泡性淋巴瘤及边缘区淋巴瘤等多种NHL的治疗。文章就来那度胺在NHL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目的探讨去氢木香内酯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株K562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用不同浓度去氢木香内酯作用于对数生长期的K562细胞,采用瑞特-吉姆萨染色观察细胞形态,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凋亡情况及细胞表面分化抗原CD14和CD11b表达,蛋白质印迹法检测JAK-STAT通路、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相关蛋白表达。结果不同浓度(4.0、6.0、8.0、10.0、12.0
目的观察西达本胺治疗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8年4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应用西达本胺治疗的11例PTCL患者临床资料。其中9例患者采用西达本胺联合化疗,联合化疗方案包括PCT方案2例,DA-EDOCH方案3例,ICE方案2例,GemOx方案及联合来那度胺各1例;2例患者因高龄、体能状态较差选择西达本胺单药治疗。所有患者西达本
目的探讨携带SET-NUP214融合基因的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成年患者的临床生物学特性及SET-NUP214分子标志物监测在预后判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4例伴有SET-NUP214融合基因的成年T-ALL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并检测T细胞受体(TCR)基因重排情况,判断患者肿瘤细胞的分化发育阶段。对其中2例有随访标本的患者
目的探讨以皮下结节为首发症状的成年人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T-LBL)的诊断、分期、治疗、预后及18F-FDG PET-CT表现,以提高对成年人T-LBL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3年9月收治的1例以皮下结节为首发症状的成年T-LBL患者的临床及18F-FDG PET-CT影像资料,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该例患者以皮下结节为首发症状,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确诊为T-LBL。
目的探讨氟达拉滨治疗后继发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山西省肿瘤医院收治的1例滤泡淋巴瘤氟达拉滨治疗后继发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该患者在FC方案化疗1个疗程后出现继发再生障碍性贫血,原发病的治疗停止,需依赖输血治疗。使用环孢素200 mg/d,连用3周血象无改善,更换利妥昔单抗375 mg/m2,每周1次,连用4周,患者血象逐渐恢复。结论对于氟达拉滨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