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写字教学浅谈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4105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字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我们祖先智慧的结晶。要教育学生继承汉字文化和汉字书写文化,它是孕育和发展我们人的一切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的起点。对学生强化写字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素质的必须要求,是历史赋予的重要使命。特别是对于低段学生,通过写字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动手能力等。
  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起着重要作用,必须从小打好写字的基础。一年级是学生学习写字的开始时期,对写字的兴趣也是由此萌芽的。因此,这一时期的启蒙教育将对学生今后的汉字学习、书写产生极大的影响。
  那么,如何针对一年级学生的特点进行基本笔画教学呢?我认为:
  一、培养正确的写字姿势
  开学第一天,教师就要教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教师可以在学生开始写字前,利用课本上的图片,向他们讲述正确的写字姿势及姿势错误的危害。直观的图片会让学生很快就有“写字要有正确姿势”的概念。然后,再结合图片告诉学生:“手离笔尖一寸高,眼离纸张一尺远,身离桌边一拳远,肩平背直头摆正”才是正确的写字姿势。当学生们明白了为什么要有正确的姿势和怎样做姿势才正确后,教师再对学生进行反复的训练。对以上要领,教师进行多示范、多纠正、多指导,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就会逐渐养成。
  二、培养正确的握笔姿势
  握笔就像拿筷子,每个人手的大小不同,习惯不同,拿笔的方法也不同,关键是握笔姿势要有利于写字。标准的握笔姿势是这样的:第一步,用右手大拇指与食指的指肚夹住笔杆,指肚离笔尖一寸左右。第二步,中指的第一关节侧面抵住笔杆,三指呈三角形包住笔杆。第三步,无名指与小拇指抵在中指后面。第四步,笔杆的后端靠在手的虎口处。教师在最初教学生书写时,重点应放在握笔的姿势上,而不是放在书写质量上。教师在这一阶段一定要特别注意学生的握笔姿势,否则错误的握笔姿势一旦形成,以后纠正就很困难了。
  三、认识田字格
  田字格是低年级学生练字的“好老师”,它便于学生按一定比例安排字的间架结构,把字写正确、写端正。在学生写第一个字之前,应先让他们认识田字格,再在田字格里写字。教师要向学生讲清每个笔画的起笔、收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让学生明白,原来写字是有严格规定的,不能随心所欲。
  四、运用儿歌识记基本笔画
  儿歌深受低年级学生的喜爱,教师可把笔画造型编成儿歌,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如:“丿”像扫把,“乀”像剑,“丶”像小雨点,“一”像小扁担,“丨”像小棒棒,“”像踢脚……这样学生一下就能记住基本笔画的形状。
  五、运用多媒体感受基本笔画的形态美
  在写字教学中,恰当合理地运用多媒体,可以优化写字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写字兴趣,使写字内容变抽象为形象、变难为易。
  教师点击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要学习的基本笔画及变化形态。在学生反复观察的基础上,教师提示、引导学生想象:“这些生动形象的笔画都像什么?”如“丶”像小雨点,“丨”像悬挂的银针,“ 乀 ”像剑,“丿”像扫把……这些生动的比喻,加上形象的电脑画面,不仅可让学生感受到汉字的形体美,而且会让他们对抽象的汉字笔画产生兴趣,从而产生写字的欲望,激发写字兴趣。
  六、注重基本笔画的技巧教学
  要让学生了解笔画三要素。一个基本笔画由三个部分构成:起笔——笔画开始的部分;行笔——笔画进行的部分;收笔——笔画结束的部分。
  笔画不同,起笔、行笔、收笔的形状也不同,书写中应注意各部分的速度和力度的变化。如“一”的写法:横,古人叫勒,如悬崖勒马,结束时要把笔收回来,不能信马由缰、一掠而过,必须收住缰绳。“一”分长横与短横,方向都是略向右上斜,力点在后,先快后慢,先轻后重。
  七、注重教师示范和表扬激励
  与其他年级相比,一年级作为学生的起步阶段,教师的范写尤其重要。在指导学生整体认知之后,教师还需要在黑板上画好的田字格中示范,向学生展示写字的全过程,边演示边讲述字的结构、笔画名称、运笔方法以及笔顺等,让学生学习有榜样。小学生良好书写习惯的培养不仅与教师的严格要求有关,而且教师的身教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一手漂亮、流利的字,会给学生美的享受和潜移默化的感染力。
  小学教学是一项基础工程,而写字教学是基础中的基础,学生字写好了是终身受益的事。学生在练字的过程中受到艺术的熏陶,对培养自己的意志、审美能力以及一丝不苟的学习品质都会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写字的启蒙教育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实践证明,扎扎实实练好基本笔画,能够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为一年级语文教师,我更加知道写好字对学生的影响一定是受益无穷的,同时,我更加明白自己的责任有多么重大,要教好学生,就一定要先强化自身,给学生一个好榜样,充分利用好写字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中进步。
其他文献
想象是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一种高级、复杂的认识过程。想象力是创造奇迹的源泉,是科学发展的动力,是对无穷奥秘的探索。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语文课程标准》在各个学段目标中都明确指出要让孩子们通过大胆的想象,培养想象力,发展创造性思维。孩子们的独特思维蕴藏着丰富的想象力。结合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和语文教学的特点,我觉得可以从以下方
期刊
做人——取之不竭的写作源泉  “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通行证”,其核心是“学会做人”。“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培养什么样的人?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学科培养人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德、智、体诸方面活泼地生动地发展,培养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的社会主义公民。”作文作为语文躯体里的一部分,它同样担负着培养这样的“社会主义公民”的重任。作文是人与生活的绝妙缩影,它离不开人与生活。人离不开生活,而且“只
期刊
综合实践课程是素质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探索的前沿和新阵地,是注重素质与能力、注重差异教育、加强与生活的密切结合、通过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获得丰富的经验和真切的体验的重要途径。但它毕竟是一门新的课程,从课程管理到课程开发等方面需要从教者积极探索、勇于开拓、勇于尝试,这样才能打破以往的桎梏,使其真正成为一门有价值的课程。我在实践中切实体会到了如下两个方面:  一、应注重教师体系建设  由
期刊
伴随着创新教育的深入研究,人们日益深刻地认识到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是与教育密不可分的。教育考试在创新人才的培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教学实践使我切身感受到:在小学,考试必须改革,改革的方向是有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考试可以通过考试内容、科目设置、考试方法等方面的创新,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考查,检验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结合我校两年来的考试改革经验,我认为,考试改革要实现三个
期刊
课堂时间总是有限的,老师们都想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要做到这一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就显得非常重要,因为老师在有限的时间里传授的内容只能是有限的,不可能面面俱到。但是我们若能培养学生由点到面的思维方式,教学效果就应该好得多。发散式思维就是由某一点向各个方面散开的思维活动。要培养这种思维模式,需要花大力气和一个较漫长的过程。  笔者主要就古文复习中的一些感受浅谈一二:  一、培养学
期刊
摘 要: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两个重要环节,两者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阅读是作文的基础,因此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在课堂上抓住每一个契机,做到以读导写、读写结合。这样既能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又能快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强学生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读写 结合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勤于读书,逸于作文”,早在古代人们就意识到读能导写、读能促写、读与写要有机结合。现
期刊
摘 要:学习的过程是努力让学生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这是培养21世纪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四先四后”就是一种比较科学的学习方法,即:先课前预习后课堂学习;先自主思考后合作学习;先理解后记忆;先及时复习后独立作业。  关键词:学习方法 学习效率 学习主动权 知识能力 自主思考 合作学习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专著中尖锐地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那些不识字的人,而是那些
期刊
作为教师,每天面对的是全体学生,包括学困生。这类学生和普通学生有所不同,他们的共同特点是自卑、逆反、敏感;但他们也同样渴望得到别人的重视,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作为教学一线的教师,我们要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成、学有所得,不让每一个学生掉队,尤其是学困生。所以要了解他们的方方面面,对症下药,对他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把他们渴望的甘露注入他们的心田,唤起他们上进的动力和欲望。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个人认为要从
期刊
通过个性化教育,促进少年儿童的个性化发展,是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  什么是个性?我们认为,个性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独特性。个性不仅体现着共性,而且是共性存在方式。人的本质力量即人的素质,人的素质是人格的个性化。素质是通过独特的人性表现出来的,按照马克思的说法,个性乃是人的素质“存在的独特方式”。从这个分析出发,我们不难看出,通过个性化教育,促进少年儿童的个性化发展,是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目的
期刊
作文教学一直是令许多语文教师头痛的一件事,也是学生最不愿意完成的功课,更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在教学中,往往是教师花了大量的心血,费尽心思去指导作文,结果却是教师台上讲得口干舌燥,学生依然搜肠刮肚也无从下笔,无“米”可炊,所以煮不出美味可口的“饭”(好作文),真是收效甚微。学生“无米可炊”就是学生没有真正走进生活,积累素材不多,所以造成学生无“米”,更谈不上“炊”。作文“无米可炊”已成为小学生普遍存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