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本好书的最大价值是耐读,经得起时间的考驗,初读无味,继之有感,再读如佳酿。《新基础教育》以它独特的魅力,充满活力的脚步,在反复研读中让我顿悟,在不知不觉中迈出了脚步……
“新基础教育”的教学改革首先必须解决“牵”和“替代”的问题。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的一些教师往往过于强势。前不久我听了我校教师执教的一节数学课,老师把问题放给学生,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当学生把问题解决后,老师让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这位学生很快正确解答出来。老师说:其他同学也是这样做的吧?我们接着来看下一个问题。我们的课堂上或多或少地存在这样的问题,个别学生替代了全体学生的主动与个性化的发展。
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要做到重心下移。所谓的“重心下移”,就是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课堂上教师把问题放到学生中去解决,老师看到有几个学生举手就立即回答,这样那几个学生成了课堂的主角,其他学生都是观众,只对他们的回答表达意见。其实,在这样的课堂上,老师没有真正做到重心下移,没有做到让每一个学生都独立地面对问题,并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新基础教育课堂关注学科独特、丰富的育人价值。教学中,我们往往存在这样的误区:把“育人价值”等同于“德育;把“育人价值”等同于把符号化的知识传递给学生。这样的育人价值是认识的狭窄化、割裂化和空泛化。新基础教育深度开发了文本知识中蕴藏的育人价值,为教学的整体安排和“长程两段”的设计做好准备。叶澜老师关于“拓展学科育人价值”的观点,应该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要站在育人的角度来教书,教书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至于如何“用”,需要教师有丰富的识见,宽阔的视野,对现实的敏感和清醒。要让教学对准学生的精神需要,点醒迷茫的学生,促其“开窍”。
通过阅读《新基础教育》一书,我看到自己的很多不足。面对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在平时教育教学中我们要练好基本功。
一、深挖教材之功
就语文学科来说,面对一篇课文,我们首先应该以一位普通读者的身份去读,理解它的内容、结构、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所蕴含的哲理和所表现的情感、作者认识事物的观点方法、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其次,要以学生的身份去读课文,了解学生对文章所传递的信息的感受,哪些是熟悉的,哪些是陌生的;积累的生活体验与课文有哪些相同或差异之处,以便确立今后的备课方向。在备课时,我们要整组备课,通盘考虑;关注联系,注意差异;前后照应,温故知新,这样使学生有效学习并迁移运用。可以将每一个结构单元的学习分为“教学结构”和“运用结构”两个阶段,按照“长程两段”的教学设计,打破教学中匀速运行的教学速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读懂学生之功
教师不但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还要了解学生的身心特征。研究表明,儿童具有想象力丰富、喜欢趣味性、好动爱表现等心理特点。因此,教师教学对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识字写字”环节,如果将“字理识字法”同口诀、谜语或儿歌等趣味识字法相结合,就既能科学地解析汉字,又能使识字教学生动活泼,提高学生的识字兴趣,有助于儿童的识记。读懂学生,既是教师设计教学的前提,也是教师上好课的必要条件,因此课堂教学中要以“读懂学生”为立足点和出发点,教师怎么讲不重要,学生怎么想比这重要一千倍。
三、捕捉资源之功
教学需要预设,更需要生成。课堂教学的现场生成,要求教师机敏地去把握学生即时的学习情绪和认知需要,灵活地组织教学环节。只有善于倾听的教师,才能及时捕捉“生成”的问题,进而启发引导,使学生的认识和思维不断深入,并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真正感受到自由言说、受人尊重的喜悦之情。
四、点拨提升之功
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点拨”,既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门教学艺术。“点”,就是指点、引导。“拨”,就是“拨云见日”,帮助学生恍然大悟,掌握规律,启迪智慧,发展智能。在探求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有时肤浅,有时困惑,从而感到疑惑不解,厌倦困顿。这时就要求教师进行点拨指导,设计合适的坡度,架设过渡的桥梁,帮助学生寻找思维的突破口,排除疑难,解决困惑。新课中的难点往往会使学生的思维受阻,这时教师可适当地分化这些问题,体现一定的层次性与诱导性,巧妙地让学生在探究中突破难点。在课堂中,学生往往容易受思维定式的干扰,产生负迁移,此时设计探究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冲破原有思维方式的束缚,从不同的角度、方向,寻求正确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向。
课堂上教师适时、适度、适当的精彩点拨,可以帮助学生化难为易,变困惑为顿悟,引导学生思维发展,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优化教学过程,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以学生发展为本,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真的不是一句简单的话。作为教师,我们别无选择,唯有学习、学习再学习,以全新的思想和行动用心,去践行叶澜教授的教育思想,在时间中去验证其理论。我愿意成为新基础教育花丛中的一朵,虽不起眼,却能在阳光下灿烂开放,我更愿意与我的学生们一起在“新基础教育”这一片天地间,共享阳光雨露的滋润,尽情绽放!
“新基础教育”的教学改革首先必须解决“牵”和“替代”的问题。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的一些教师往往过于强势。前不久我听了我校教师执教的一节数学课,老师把问题放给学生,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当学生把问题解决后,老师让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这位学生很快正确解答出来。老师说:其他同学也是这样做的吧?我们接着来看下一个问题。我们的课堂上或多或少地存在这样的问题,个别学生替代了全体学生的主动与个性化的发展。
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要做到重心下移。所谓的“重心下移”,就是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课堂上教师把问题放到学生中去解决,老师看到有几个学生举手就立即回答,这样那几个学生成了课堂的主角,其他学生都是观众,只对他们的回答表达意见。其实,在这样的课堂上,老师没有真正做到重心下移,没有做到让每一个学生都独立地面对问题,并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新基础教育课堂关注学科独特、丰富的育人价值。教学中,我们往往存在这样的误区:把“育人价值”等同于“德育;把“育人价值”等同于把符号化的知识传递给学生。这样的育人价值是认识的狭窄化、割裂化和空泛化。新基础教育深度开发了文本知识中蕴藏的育人价值,为教学的整体安排和“长程两段”的设计做好准备。叶澜老师关于“拓展学科育人价值”的观点,应该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要站在育人的角度来教书,教书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至于如何“用”,需要教师有丰富的识见,宽阔的视野,对现实的敏感和清醒。要让教学对准学生的精神需要,点醒迷茫的学生,促其“开窍”。
通过阅读《新基础教育》一书,我看到自己的很多不足。面对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在平时教育教学中我们要练好基本功。
一、深挖教材之功
就语文学科来说,面对一篇课文,我们首先应该以一位普通读者的身份去读,理解它的内容、结构、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所蕴含的哲理和所表现的情感、作者认识事物的观点方法、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其次,要以学生的身份去读课文,了解学生对文章所传递的信息的感受,哪些是熟悉的,哪些是陌生的;积累的生活体验与课文有哪些相同或差异之处,以便确立今后的备课方向。在备课时,我们要整组备课,通盘考虑;关注联系,注意差异;前后照应,温故知新,这样使学生有效学习并迁移运用。可以将每一个结构单元的学习分为“教学结构”和“运用结构”两个阶段,按照“长程两段”的教学设计,打破教学中匀速运行的教学速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读懂学生之功
教师不但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还要了解学生的身心特征。研究表明,儿童具有想象力丰富、喜欢趣味性、好动爱表现等心理特点。因此,教师教学对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识字写字”环节,如果将“字理识字法”同口诀、谜语或儿歌等趣味识字法相结合,就既能科学地解析汉字,又能使识字教学生动活泼,提高学生的识字兴趣,有助于儿童的识记。读懂学生,既是教师设计教学的前提,也是教师上好课的必要条件,因此课堂教学中要以“读懂学生”为立足点和出发点,教师怎么讲不重要,学生怎么想比这重要一千倍。
三、捕捉资源之功
教学需要预设,更需要生成。课堂教学的现场生成,要求教师机敏地去把握学生即时的学习情绪和认知需要,灵活地组织教学环节。只有善于倾听的教师,才能及时捕捉“生成”的问题,进而启发引导,使学生的认识和思维不断深入,并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真正感受到自由言说、受人尊重的喜悦之情。
四、点拨提升之功
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点拨”,既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门教学艺术。“点”,就是指点、引导。“拨”,就是“拨云见日”,帮助学生恍然大悟,掌握规律,启迪智慧,发展智能。在探求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有时肤浅,有时困惑,从而感到疑惑不解,厌倦困顿。这时就要求教师进行点拨指导,设计合适的坡度,架设过渡的桥梁,帮助学生寻找思维的突破口,排除疑难,解决困惑。新课中的难点往往会使学生的思维受阻,这时教师可适当地分化这些问题,体现一定的层次性与诱导性,巧妙地让学生在探究中突破难点。在课堂中,学生往往容易受思维定式的干扰,产生负迁移,此时设计探究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冲破原有思维方式的束缚,从不同的角度、方向,寻求正确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向。
课堂上教师适时、适度、适当的精彩点拨,可以帮助学生化难为易,变困惑为顿悟,引导学生思维发展,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优化教学过程,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以学生发展为本,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真的不是一句简单的话。作为教师,我们别无选择,唯有学习、学习再学习,以全新的思想和行动用心,去践行叶澜教授的教育思想,在时间中去验证其理论。我愿意成为新基础教育花丛中的一朵,虽不起眼,却能在阳光下灿烂开放,我更愿意与我的学生们一起在“新基础教育”这一片天地间,共享阳光雨露的滋润,尽情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