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天在手机上欣赏了刘宝瑞先生的经典相声《珍珠翡翠白玉汤》,非常难忘。这段诙谐幽默的相声源于一个民间故事。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当皇帝之前,有一次打了败仗,逃了几天几夜,饥寒交迫,就向一个农妇讨口饭吃。农妇家里也是相当拮据,就把自己家仅有的冻白菜帮子和一点冻豆腐,还有捡来的土豆,一起放到锅里炖了。朱元璋饥饿至极,狼吞虎咽,把一锅热乎乎的乱炖都吃光了。他觉得吃得从来没这么香过,就问农妇:“你做的是什么,怎么这么好吃?”农妇不好直接说,就说:“这叫珍珠翡翠白玉汤。”后来朱元璋做了皇帝,锦衣玉食,吃腻了山珍海味,忽然想起当年落难之时吃的那碗又香又可口的“热汤”,于是想方设法找到了当年的农妇。农妇按着吩咐,為朱元璋又做了一碗“珍珠翡翠白玉汤”,可是他再也吃不出当年的味道了。汤还是那碗汤,农妇还是那位农妇,就是因为环境不同了,这碗“珍珠翡翠白玉汤”再也喝不出当年的味道了。这个故事值得我们这些做教育的人深思:是什么导致朱元璋没有了胃口呢?饥饿感,正是因为没有了它,什么也没有了最初的“香味”。作为老师,我们是不是也应该给孩子们一些“饥饿感”呢?
一、“饥饿教育”的历史渊源
其实在教育界,“饥饿教育”的一位重要鼻祖应该是孟子。孟子是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所以,上天将要把重大的历史任务交给这个人,就要让他的肉体皮肤经受饥饿,让他的身体倍感疲乏,最终增加他原来不具备的能力。这应该是最朴素的饥饿教育。日本小提琴教育家铃木率先提出“饥饿教育法”这个名词。对于初次学习小提琴的儿童,铃木只让他旁观,在充分激起他的学习欲望后,只是允许孩子拉一两次空弦。直到孩子的学琴欲望从强烈变成了饥渴,才能得到学习机会。
二、现象调查
饥饿教育大获成功,很值得我们反思,特别是在一线干了几十年的班主任的我,觉得这种饥饿教育很值得去推广。毕竟现在孩子们的生活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物质生活充裕,孩子们不知道什么是饥饿。在我们班就有一位小女孩,父母都是公务员,奶奶是退休教师,在家是独生女,是整个家庭的中心,衣食无忧,要什么有什么,简直就是被宠坏的小公主,就差把星星摘下来送给她了。但是孩子对家长呢?稍有不满意就大发雷霆。这个在家长的物质和精神供给双重纵容中成长的孩子,物质和精神条件太优越,得到的爱太充足,得到太容易,根本不好好珍惜,她就觉得家长们所做的一切理所当然,只要自己不满意,责任就在家长。于是就在路上大声叱责奶奶,当了几十年老师的奶奶面红耳赤,毫无办法,只能答应重新再买,孩子的举动引得周围的家长纷纷侧目。这个孩子的行为让我反思良久。有这种行为的孩子应该不在少数,我觉得这样的孩子更应该让他们也“饿”一“饿”。
三、实施措施
我们不但为孩子在生活上设置一些“精神饥渴”,而且更多地为孩子设置“物质饥渴”。为孩子提供的教育环境不要太精致、周到,要让他们多参与不完美甚至是有缺憾的活动。也许,从这些“不完美”的活动中,你的孩子会因此学会珍惜、学会坚强、学会忍耐。特别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我故意给这位“小公主”安排了几个家庭很一般的同学,她们在一起吃大锅饭,住集体宿舍,一起参加活动,在此过程中,她深刻地了解了自己的不足——动手能力、忍受力太差。许多活动,别的孩子很快完成,她却落在最后;别人觉得饭菜很好吃,她吃了一两顿就受不了了。同时,我授意家长在实践活动中故意给孩子落下几样东西,结果家长没给她准备牙刷,实践活动的费用也少拿了十元钱。结果,在实践活动的第一天她就发现问题了,牙刷只能从实践基地买,这肯定不如家里的好,用起来也不顺手。钱只能找老师借,一分钱难倒英雄汉,开口借钱的滋味肯定不好受。虽然这些活动在孩子的眼中是残缺的,但是在老师的心中却是完美的。
正是有了这种饥饿感,我们的孩子经受了一次次“蜕变”,变得越来越懂事,越来越成熟。而今这位“小公主”已经上了初中,每每听到她的进步,我总是从心底产生丝丝满足。
一、“饥饿教育”的历史渊源
其实在教育界,“饥饿教育”的一位重要鼻祖应该是孟子。孟子是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所以,上天将要把重大的历史任务交给这个人,就要让他的肉体皮肤经受饥饿,让他的身体倍感疲乏,最终增加他原来不具备的能力。这应该是最朴素的饥饿教育。日本小提琴教育家铃木率先提出“饥饿教育法”这个名词。对于初次学习小提琴的儿童,铃木只让他旁观,在充分激起他的学习欲望后,只是允许孩子拉一两次空弦。直到孩子的学琴欲望从强烈变成了饥渴,才能得到学习机会。
二、现象调查
饥饿教育大获成功,很值得我们反思,特别是在一线干了几十年的班主任的我,觉得这种饥饿教育很值得去推广。毕竟现在孩子们的生活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物质生活充裕,孩子们不知道什么是饥饿。在我们班就有一位小女孩,父母都是公务员,奶奶是退休教师,在家是独生女,是整个家庭的中心,衣食无忧,要什么有什么,简直就是被宠坏的小公主,就差把星星摘下来送给她了。但是孩子对家长呢?稍有不满意就大发雷霆。这个在家长的物质和精神供给双重纵容中成长的孩子,物质和精神条件太优越,得到的爱太充足,得到太容易,根本不好好珍惜,她就觉得家长们所做的一切理所当然,只要自己不满意,责任就在家长。于是就在路上大声叱责奶奶,当了几十年老师的奶奶面红耳赤,毫无办法,只能答应重新再买,孩子的举动引得周围的家长纷纷侧目。这个孩子的行为让我反思良久。有这种行为的孩子应该不在少数,我觉得这样的孩子更应该让他们也“饿”一“饿”。
三、实施措施
我们不但为孩子在生活上设置一些“精神饥渴”,而且更多地为孩子设置“物质饥渴”。为孩子提供的教育环境不要太精致、周到,要让他们多参与不完美甚至是有缺憾的活动。也许,从这些“不完美”的活动中,你的孩子会因此学会珍惜、学会坚强、学会忍耐。特别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我故意给这位“小公主”安排了几个家庭很一般的同学,她们在一起吃大锅饭,住集体宿舍,一起参加活动,在此过程中,她深刻地了解了自己的不足——动手能力、忍受力太差。许多活动,别的孩子很快完成,她却落在最后;别人觉得饭菜很好吃,她吃了一两顿就受不了了。同时,我授意家长在实践活动中故意给孩子落下几样东西,结果家长没给她准备牙刷,实践活动的费用也少拿了十元钱。结果,在实践活动的第一天她就发现问题了,牙刷只能从实践基地买,这肯定不如家里的好,用起来也不顺手。钱只能找老师借,一分钱难倒英雄汉,开口借钱的滋味肯定不好受。虽然这些活动在孩子的眼中是残缺的,但是在老师的心中却是完美的。
正是有了这种饥饿感,我们的孩子经受了一次次“蜕变”,变得越来越懂事,越来越成熟。而今这位“小公主”已经上了初中,每每听到她的进步,我总是从心底产生丝丝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