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介绍了WIKI这种社会软件的概念、功能和作用,详细评述了Harvey Mudd College和东京慈惠会医科大学应用WIKI的实例,希望能够对我国研究者提供借鉴参考,来拓展WIKI的研究视野和应用领域。
关键词:WIKI Slide2wiki DICOM阅读器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08)07-0080-03
今天社会软件的应用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社会软件是指任何可以促使团体或者社群沟通和写作的软件,如人们常用的E-mail和Weblog,以及不太常见的Hydra之类的文件编辑软件。在线编辑的软件已经很常见了,计算机协同工作的研究也一直在进行。而社会软件寻求的是双向整合—— 一方面将互联网整合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另一方面,将日常生活整合到互联网中,来消除人们隔离的鸿沟。而WIKI是社会软件中极具代表性的一种。
一、WIKI概述
WIKI(来源于夏威夷语,本意是“快点”的意思)用于社群内的协同创作,它提供了基于Web形式的超链接结构,所有成员都可以对内容进行浏览、创建、更改,同时所有修改过的页面都会得到保存。
WIKI可以提供自由、灵活、方便的空间为社群信息的交流和讨论服务,它的主要特点可以概括如下:
使用方便。WIKI使用简单的格式标记来取代HTML的复杂格式标记,所见即所得。直接以关键字名来建立链接,作为页面名称。
汇聚功能。若系统内有内容重复的页面,可以把他们汇聚到一起,从而相应的链接结构也随之改变。
主题明确。WIKI页面的形式灵活,多人参与创作,每个页面都有明确的主题(一般是页面的最初缔造者所定),人们只能对主题作外延式的扩展或内涵式的发掘。
即时更新。任何人对WIKI页面进行的修改或创建都可以即时反应出来,因此可保证所有用户都可以看到最新的动态,这也是WIKI名字由来的原因。
自由开放。页面可以任意地被创建、修改、删除,同时保存变动过的所有版本。
从Ward Cunningham 创建第一个WIKI系统至今已有十年。WIKI也在以其强大的生命力不断被人们引入到更宽阔的发展空间。WIKI在文档的创建与维护、团队沟通协作、项目开发、写作、资料整理、FAQ问答,甚至课程笔记这样的小型项目中都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
在众多的应用中,Wikipedia(http://www.wikipedia.org)是成功案例的有力代表。这是一项正在进行中的、国际性的、多语种的百科全书写作计划——维基百科。它创立于2001年,到2004年9月已经跨越109种语言,拥有97万条条目,并以每天2500条左右的新条目的速度增长,成为世界上超级大百科。这些对WIKI应用的探索体现了人们对WIKI及WIKI精神的肯定。
二、美国Harvey Mudd College使用WIKI协作共创讲稿的案例
1.案例概述
Melissa E. O’Neill是美国Harvey Mudd College计算机科学系的助理教授,从事计算机系统科学的研究工作,特别是平行和分布式计算机系统。她潜心于技术方面的研究,以简化程序、强壮系统。Slide2wiki就是她的研究成果,这个工具已经在Harvey Mudd College计算机系教师中得到了推广。
Slide2wiki可以创建站点,学生把这个站点提供的知识框架作为学习的起始点,合作创造他们自己的笔记。这个系统操作极其简单,很容易被人们熟练掌握从而进行日常应用,Slide2wiki避免了之前网络课程幻灯片的很多不足。
2.案例实施创作的过程和意义
当教师提前准备好上课的讲稿时,就会面对这样一个问题:学生要求拷贝材料怎么办。通常有三种解决办法:(1)拒绝提供幻灯片,坚持让他们做笔记。(2)课前提供幻灯片。(3)课后提供幻灯片。然而,这些都不能满足对学生的教学要求,第一种做法可能激起怨恨,因为学生不能理解为什么他们可以很容易获得的东西需要手抄;第二种做法也有一些不合适,因为学生常想他们已经预先得到了材料,他们自己的笔记已经完全被这个资料涵盖了。最后一种方法也是有问题的,最先学生会欢呼雀跃然后就觉得无聊——他们等待着获得材料。
有时教师讲课内容不仅包括讲稿上的,还有自己临时加进去的内容,这种情况就更糟了。如果教师不经意地强调了一下讲稿,学生就很有可能只保存这份幻灯片,忘掉了课堂中的练习、讨论和黑板上扩展的内容。
Melissa E. O’Neill利用一年的时间研究了Slide2wiki这个支持协作笔记完成的WIKI站点,来解决技术上的所有问题。这个站点使用非常简单的途径实现讲稿创作,教师几乎不需要额外的工作,学生也有很强烈的动力去参与。这个案例的核心是,把讲稿的框架发布到WIKI站点,然后让学生用课堂中学到的东西去充实。这种方法有以下潜在的益处:
学生有一个很好的协作学习机会。
老师可以看出学生在课堂中都学到了什么。
最后的笔记将反映出课堂内容的全部,而不仅仅是课堂幻灯片中涉及的,学生们还会加进去更多的内容。
因为这个课程协作编辑WIKI的方案简单易用,因此得到了许多教师的采用。在Harvey Mudd College计算机系的c 、数据结构、操作系统和编程语言课中都采用了这一技术,并且获得了学生的肯定,学习效果很不错。
在组织基于Slide2wiki的协作讲稿时,需要给学生分配清晰的责任,使用Slide2wiki得到的经验是如果让整个班级负责这个笔记,责任就会很混乱,“每个人都希望别人去做”,因此,创作者采用的方法是每班选两个人作为“抄写员”,他们来记录WIKI站点中同学们真实的讨论情况。同时要求其他学生复习笔记并且做必要的增加和修改。在整个课程中WIKI虽然只是很小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它可以保证笔记的质量。
3.案例评述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把一个课程的框架放到WIKI站点中,鼓励学生去扩充这个框架,就可以得到一个质量很高的讲稿,教师可以得到一个很有价值的反馈信息,从中很容易看出学生学会了什么。用现有的技术建立一个这样的站点非常容易。而从这个站点中得到的结果却是一个教师和学生双赢的课程。
其它格式的幻灯片转换成WIKI形式很容易实现,因为Slide2wiki兼容其他格式,所以Slide2wiki的实用性很强。
三、日本东京慈惠会医科大学放射线学者使用的WIKI平台
1.案例概况
这个案例是东京慈惠会医科大学的四位研究者为了提高放射线学者的工作效率而研制的。目的是建立一个原创的WIKI网络DICOM阅读器,并且和DICOM服务器连接,评估这个系统的临床可行性。WIKI是一种服务软件,允许使用者使用简单的语言自由地创建和编辑网页内容,而且支持所有浏览器。同时案例中使用的所有软件都是开放的资源。
移动DICOM服务器(Mobile DICOM Server 简称MDS)的硬件是把所有的服务功能都集成在一起的,包括WIKI页面、SQL数据库还有服务信息块(Server Message Block 简称SMB)。MDS很经济,它适用于小型网络,附带一个60GB的硬盘存储器和兼容X86的CPU。放射线学者通过无线PDAs或者个人电脑能够很容易地创建自己的WIKI网页和编辑DICOM图像。WIKI使用简单的格式标记来取代HTML的复杂格式标记,因此即使不懂HTML知识的人也可以很方便地使用。这个系统是一个有用的网页协作工具,也是一个方便放射线学者用于教育、讨论和研究的个人DICOM图像数据库(参见图1)。
图1 WIKI 网络 DICOM 阅读器
2.案例实施创作的过程和意义
在医院中的多探测器CT和高速度的核磁共振成像(MRI)提供巨大数量的医学图像,例如一个病人的常规检查就会有几百张图像。医院的图片存档和通信系统(PACS)需要大量的存储空间。另一方面,放射线学者的日常工作量变得越来越多。他们需要节约时间,在有限的时间里备课、交流、会诊以及接待咨询。因此该平台的创作者使用微型MDS、无线PDAs移动设备、笔记本电脑建立了新颖实用的内部网络交流系统。这个案例使用WIKI站点和无线局域网进行医生之间的交流,创立了WIKI网络DICOM阅读器,证实了该系统的临床可行性。
本系统中无线局域网的作用很大。为了高效地完成医学治疗、教学以及放射线方面的研究,放射线专家需要寻找和收集各种病人的图像数据,他们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遇到重要病例的时候,都可以使用MDS实现DICOM图像数据的存储。即使在宾馆、演讲室或者其他没有网络的环境,学者可以进入个人服务器,通过实时可用的无线局域网来分析和存储DICOM图像。
使用这个WIKI站点有很多优点。首先,使用者可以迅速地更新自己WIKI站点的教学资料。其次,图像的研讨会议可以在动态的可编辑的网站中进行。再次,所有学者都可以自由地按照自己的意愿写作或者在站点的讨论中作提议,也可以使用他们自己喜欢的方式来编辑站点或者观看DICOM图像,并且能迅速地建立新页面。最后,数据库中的很多病例可以作为教学内容供学生学习访问。
3.案例评述
WIKI站点不仅适用协作学习还可以来管理学习,创建知识数据库系统,构建适用团队合作的平台。这个系统实现了网上的会议、讨论、教育和研究。
与其它的网络交流工具不同,WIKI有很高的开放性和自由度。基于PDAs的WIKI网络具有创建高效工作流程的潜力,放射线学者不仅可以看到DICOM图像,也能通过一些客户端设备,如PDA掌上电脑平台、小型PC、个人电脑、macintosh机器等来做一些批改、注释,或者为他们的研究做日志。由于所有的成员都可以编辑和创作网页,因此对系统的安全性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该系统采用物理上独立的网络的同时,保留了无线连接的能力,保证了系统的安全可靠。
综上所述,基于WIKI网络的DICOM图像阅读器,具有很强的临床可行性,大大提高了放射线学者的工作效率。
四、总结
WIKI以其独特的功能作用,正在为人们提供更多层面、更多方式的网络交流协作方式。本文所提到的两个WIKI应用案例也是众多应用中的代表,WIKI不仅在企业中得到了应用,还被应用于教育、医学等领域。WIKI会在人们未来的生产和生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相信WIKI和WIKI的自由、开放、合作、共享的理念必将创作出更多人类群体智慧的果实。
参考文献:
[1]Melissa E. O’Neill. Automated use of a Wiki for collaborative lecture notes[J]. Issue-Section-Article. ACM Press.2005.
[2]N. Nakata,N. Suzuki,Y. Fukuda,K. Fukuda. Accessible web-based collaborative tools and wireless personal PACS:feasibility of group work for radiologists[J]. International Congress Series 1268 (2004) 260-264.
[3]陈立华,徐建初.wiki:网络时代协同工作与知识共享的平台[J].中国信息导报,2005(1).
[4]http://www.cs.hmc.edu/~oneill/
关键词:WIKI Slide2wiki DICOM阅读器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08)07-0080-03
今天社会软件的应用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社会软件是指任何可以促使团体或者社群沟通和写作的软件,如人们常用的E-mail和Weblog,以及不太常见的Hydra之类的文件编辑软件。在线编辑的软件已经很常见了,计算机协同工作的研究也一直在进行。而社会软件寻求的是双向整合—— 一方面将互联网整合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另一方面,将日常生活整合到互联网中,来消除人们隔离的鸿沟。而WIKI是社会软件中极具代表性的一种。
一、WIKI概述
WIKI(来源于夏威夷语,本意是“快点”的意思)用于社群内的协同创作,它提供了基于Web形式的超链接结构,所有成员都可以对内容进行浏览、创建、更改,同时所有修改过的页面都会得到保存。
WIKI可以提供自由、灵活、方便的空间为社群信息的交流和讨论服务,它的主要特点可以概括如下:
使用方便。WIKI使用简单的格式标记来取代HTML的复杂格式标记,所见即所得。直接以关键字名来建立链接,作为页面名称。
汇聚功能。若系统内有内容重复的页面,可以把他们汇聚到一起,从而相应的链接结构也随之改变。
主题明确。WIKI页面的形式灵活,多人参与创作,每个页面都有明确的主题(一般是页面的最初缔造者所定),人们只能对主题作外延式的扩展或内涵式的发掘。
即时更新。任何人对WIKI页面进行的修改或创建都可以即时反应出来,因此可保证所有用户都可以看到最新的动态,这也是WIKI名字由来的原因。
自由开放。页面可以任意地被创建、修改、删除,同时保存变动过的所有版本。
从Ward Cunningham 创建第一个WIKI系统至今已有十年。WIKI也在以其强大的生命力不断被人们引入到更宽阔的发展空间。WIKI在文档的创建与维护、团队沟通协作、项目开发、写作、资料整理、FAQ问答,甚至课程笔记这样的小型项目中都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
在众多的应用中,Wikipedia(http://www.wikipedia.org)是成功案例的有力代表。这是一项正在进行中的、国际性的、多语种的百科全书写作计划——维基百科。它创立于2001年,到2004年9月已经跨越109种语言,拥有97万条条目,并以每天2500条左右的新条目的速度增长,成为世界上超级大百科。这些对WIKI应用的探索体现了人们对WIKI及WIKI精神的肯定。
二、美国Harvey Mudd College使用WIKI协作共创讲稿的案例
1.案例概述
Melissa E. O’Neill是美国Harvey Mudd College计算机科学系的助理教授,从事计算机系统科学的研究工作,特别是平行和分布式计算机系统。她潜心于技术方面的研究,以简化程序、强壮系统。Slide2wiki就是她的研究成果,这个工具已经在Harvey Mudd College计算机系教师中得到了推广。
Slide2wiki可以创建站点,学生把这个站点提供的知识框架作为学习的起始点,合作创造他们自己的笔记。这个系统操作极其简单,很容易被人们熟练掌握从而进行日常应用,Slide2wiki避免了之前网络课程幻灯片的很多不足。
2.案例实施创作的过程和意义
当教师提前准备好上课的讲稿时,就会面对这样一个问题:学生要求拷贝材料怎么办。通常有三种解决办法:(1)拒绝提供幻灯片,坚持让他们做笔记。(2)课前提供幻灯片。(3)课后提供幻灯片。然而,这些都不能满足对学生的教学要求,第一种做法可能激起怨恨,因为学生不能理解为什么他们可以很容易获得的东西需要手抄;第二种做法也有一些不合适,因为学生常想他们已经预先得到了材料,他们自己的笔记已经完全被这个资料涵盖了。最后一种方法也是有问题的,最先学生会欢呼雀跃然后就觉得无聊——他们等待着获得材料。
有时教师讲课内容不仅包括讲稿上的,还有自己临时加进去的内容,这种情况就更糟了。如果教师不经意地强调了一下讲稿,学生就很有可能只保存这份幻灯片,忘掉了课堂中的练习、讨论和黑板上扩展的内容。
Melissa E. O’Neill利用一年的时间研究了Slide2wiki这个支持协作笔记完成的WIKI站点,来解决技术上的所有问题。这个站点使用非常简单的途径实现讲稿创作,教师几乎不需要额外的工作,学生也有很强烈的动力去参与。这个案例的核心是,把讲稿的框架发布到WIKI站点,然后让学生用课堂中学到的东西去充实。这种方法有以下潜在的益处:
学生有一个很好的协作学习机会。
老师可以看出学生在课堂中都学到了什么。
最后的笔记将反映出课堂内容的全部,而不仅仅是课堂幻灯片中涉及的,学生们还会加进去更多的内容。
因为这个课程协作编辑WIKI的方案简单易用,因此得到了许多教师的采用。在Harvey Mudd College计算机系的c 、数据结构、操作系统和编程语言课中都采用了这一技术,并且获得了学生的肯定,学习效果很不错。
在组织基于Slide2wiki的协作讲稿时,需要给学生分配清晰的责任,使用Slide2wiki得到的经验是如果让整个班级负责这个笔记,责任就会很混乱,“每个人都希望别人去做”,因此,创作者采用的方法是每班选两个人作为“抄写员”,他们来记录WIKI站点中同学们真实的讨论情况。同时要求其他学生复习笔记并且做必要的增加和修改。在整个课程中WIKI虽然只是很小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它可以保证笔记的质量。
3.案例评述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把一个课程的框架放到WIKI站点中,鼓励学生去扩充这个框架,就可以得到一个质量很高的讲稿,教师可以得到一个很有价值的反馈信息,从中很容易看出学生学会了什么。用现有的技术建立一个这样的站点非常容易。而从这个站点中得到的结果却是一个教师和学生双赢的课程。
其它格式的幻灯片转换成WIKI形式很容易实现,因为Slide2wiki兼容其他格式,所以Slide2wiki的实用性很强。
三、日本东京慈惠会医科大学放射线学者使用的WIKI平台
1.案例概况
这个案例是东京慈惠会医科大学的四位研究者为了提高放射线学者的工作效率而研制的。目的是建立一个原创的WIKI网络DICOM阅读器,并且和DICOM服务器连接,评估这个系统的临床可行性。WIKI是一种服务软件,允许使用者使用简单的语言自由地创建和编辑网页内容,而且支持所有浏览器。同时案例中使用的所有软件都是开放的资源。
移动DICOM服务器(Mobile DICOM Server 简称MDS)的硬件是把所有的服务功能都集成在一起的,包括WIKI页面、SQL数据库还有服务信息块(Server Message Block 简称SMB)。MDS很经济,它适用于小型网络,附带一个60GB的硬盘存储器和兼容X86的CPU。放射线学者通过无线PDAs或者个人电脑能够很容易地创建自己的WIKI网页和编辑DICOM图像。WIKI使用简单的格式标记来取代HTML的复杂格式标记,因此即使不懂HTML知识的人也可以很方便地使用。这个系统是一个有用的网页协作工具,也是一个方便放射线学者用于教育、讨论和研究的个人DICOM图像数据库(参见图1)。
图1 WIKI 网络 DICOM 阅读器
2.案例实施创作的过程和意义
在医院中的多探测器CT和高速度的核磁共振成像(MRI)提供巨大数量的医学图像,例如一个病人的常规检查就会有几百张图像。医院的图片存档和通信系统(PACS)需要大量的存储空间。另一方面,放射线学者的日常工作量变得越来越多。他们需要节约时间,在有限的时间里备课、交流、会诊以及接待咨询。因此该平台的创作者使用微型MDS、无线PDAs移动设备、笔记本电脑建立了新颖实用的内部网络交流系统。这个案例使用WIKI站点和无线局域网进行医生之间的交流,创立了WIKI网络DICOM阅读器,证实了该系统的临床可行性。
本系统中无线局域网的作用很大。为了高效地完成医学治疗、教学以及放射线方面的研究,放射线专家需要寻找和收集各种病人的图像数据,他们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遇到重要病例的时候,都可以使用MDS实现DICOM图像数据的存储。即使在宾馆、演讲室或者其他没有网络的环境,学者可以进入个人服务器,通过实时可用的无线局域网来分析和存储DICOM图像。
使用这个WIKI站点有很多优点。首先,使用者可以迅速地更新自己WIKI站点的教学资料。其次,图像的研讨会议可以在动态的可编辑的网站中进行。再次,所有学者都可以自由地按照自己的意愿写作或者在站点的讨论中作提议,也可以使用他们自己喜欢的方式来编辑站点或者观看DICOM图像,并且能迅速地建立新页面。最后,数据库中的很多病例可以作为教学内容供学生学习访问。
3.案例评述
WIKI站点不仅适用协作学习还可以来管理学习,创建知识数据库系统,构建适用团队合作的平台。这个系统实现了网上的会议、讨论、教育和研究。
与其它的网络交流工具不同,WIKI有很高的开放性和自由度。基于PDAs的WIKI网络具有创建高效工作流程的潜力,放射线学者不仅可以看到DICOM图像,也能通过一些客户端设备,如PDA掌上电脑平台、小型PC、个人电脑、macintosh机器等来做一些批改、注释,或者为他们的研究做日志。由于所有的成员都可以编辑和创作网页,因此对系统的安全性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该系统采用物理上独立的网络的同时,保留了无线连接的能力,保证了系统的安全可靠。
综上所述,基于WIKI网络的DICOM图像阅读器,具有很强的临床可行性,大大提高了放射线学者的工作效率。
四、总结
WIKI以其独特的功能作用,正在为人们提供更多层面、更多方式的网络交流协作方式。本文所提到的两个WIKI应用案例也是众多应用中的代表,WIKI不仅在企业中得到了应用,还被应用于教育、医学等领域。WIKI会在人们未来的生产和生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相信WIKI和WIKI的自由、开放、合作、共享的理念必将创作出更多人类群体智慧的果实。
参考文献:
[1]Melissa E. O’Neill. Automated use of a Wiki for collaborative lecture notes[J]. Issue-Section-Article. ACM Press.2005.
[2]N. Nakata,N. Suzuki,Y. Fukuda,K. Fukuda. Accessible web-based collaborative tools and wireless personal PACS:feasibility of group work for radiologists[J]. International Congress Series 1268 (2004) 260-264.
[3]陈立华,徐建初.wiki:网络时代协同工作与知识共享的平台[J].中国信息导报,2005(1).
[4]http://www.cs.hmc.edu/~onei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