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卢老师:
您好!
先简单介绍一下我自己的情况,女,37岁,未婚。现在外企工作,年薪十几万。长相普通,家境一般。
我打小是个没主见的孩子,像个木偶一样听从父母的话(用妈妈的话说,是很乖很乖)。我的求学之路还算顺利,一路考到了本科。但在人情世故和情感处理上吃尽了苦头。
先说人情世故吧。在我的眼里,基本是非黑即白,非白即黑的。不知道跟我小时候看的书有没有关系。我从小体质弱,不爱出去,就喜欢坐在家里看书,那些书都要人提高警惕云云,内容我到现在还模糊记得。后来我花了二十几年工夫观察琢磨学习别人的相处模式,道理都明白,可是依旧改不过来。厌恶一个人的时候就绝对不理他。
然后说我的个性。父母都是要强的人,哥哥读书成绩不好,他们就把希望都放在我身上。读书、工作都是以男孩的标准来要求我。别人对我的评价都是有责任感、工作能力强。长期受父亲的熏陶,我的思维模式很男性化(前男友的评价),我的异性朋友一堆,我喜欢和他们聊职场斗争、炒股、国家形势什么的。而且我交异性朋友比喝凉水都容易。交同性朋友就不行了,觉得她们很肤浅。
再说我的情感生活吧,四个字——一败涂地。我试着分析了一下:
一、性格有点自闭。上高中和大学的时候非常胖,遭遇歧视,那时候每天都希望睡过去死掉算了。大学四年基本不和男生交往,但又非常渴望爱情,导致那时候的孤独感非常强烈。参加工作后体型倒是正常了,性格变得好了点,但一点也不活泼。最近10年因为比较有思想,较受异性朋友的欢迎,但仅止于做朋友,找对象就不行了。
二、自身条件和择偶标准严重不匹配。长期以来我所接受的书面的及来自父母的、老师的教育是:外表不重要,内在才重要。工作好,婚姻和生活就好。这些话被我理解为:男人找女人和女人找男人一样不看外表,工作好、挣钱多就可以找到好对象。所以,我对自己的要求是:不讲打扮,只讲工作。但事实上,在婚姻市场上,这样的女人是不受男人欢迎的(顺便提一下,父母一直对我的衣着打扮的首要条件是少花钱,其他没意见)。
三、不会和恋人相处。我从父母那里学不到和爱人相处的方法,他们在一起不是吵架就是各做各的。我只能从言情小说里去学。但是,小说里漂亮的或活泼的或思想简单的女人一开始虽不懂恋爱,但她们得到的练习机会多些,容易修成正果。而我辈姿色平庸的深沉型女性就很悲剧了,有限的恋爱次数只给提供了很有限的练习机会。若悟性再不够,很难有结果。
我曾经强迫自己和我看不上,但脾气好、肯接受我的人交往,发现我要时时控制自己不对人家发火才行,于是只好主动放弃;也和我喜欢的人交往过,双方观点不一致的时候想强迫别人接受我的,结果人家觉得吃不消,离开了我;最近和一个我觉得比较强势、应该能镇得住我的人交往,结果人家镇我的时候我又极力反抗,并在对方的弱点上又鄙视对方,最后人家跑掉了。
四、恋爱的起步年龄太晚。我大学毕业后回家乡工作了5年,经济不景气,再加上年轻时总想闯闯,就于28岁的大龄从家乡跑到南方打工。在家的时候没静下心来找,因为一心想出来,出来以后倒是安心找了,可是已经把年龄优势变成了劣势。
五、不会追求自己喜欢的人。有的女人很有办法,让自己喜欢的人主动追求自己。可我就不行,只会直白地表示。结果可能有的人会觉得这都怪我自己太笨。问题是这样的笨女人有很多啊,她们需要有人告诉她们怎么做。她们的失败也是社会的失败,不是吗?
玫瑰
玫瑰:
你看的那些书,它摧毁的是中国人在文化上的幸福观和价值观。具体到每个家庭,人性的培养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功利主义和竞争的文化,情感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学习成绩,个体不重要,重要的是父母的意志。
比如一个小姑娘,从小就在只有学习成绩好才能得到父母欢颜的环境中,她就必须要做一个取舍,那就是要不要放弃她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女性的存在?如果她想要有自己的快乐,是不是会因此导致失去了父母的欢心?一个饱满的孩子是不用担心得罪父母的,而一个精神饥饿的孩子是必须要以父母的意志为转移的,否则他活不下去。
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可能会继续在家里的模式,她希望找到一个好老公,就像是考试要考个好成绩一样,因为好的标准意味着她可以拥有父母的欢心。但事实上,当她罗列好条件的时候,她不是在找一个感情,而是在集邮。
长期生活在学习成绩中的孩子,是孤独的孩子,是情感极度饥渴的孩子,是“不会和人”相处的孩子,她们最擅长的是和自己相处,最擅长的是一个人解决问题,最擅长的是和“非人”在一起,因为她们必须要在没有温暖的环境下生活下去,她们最需要的是情感,最不能体验的也是情感,拥有情感就像是一个在做手术的人忽然没有了麻药劲儿,那会疼死人的。
竞争文化的本质就是否认人性,否认人性是因为我们焦虑于生存,为了生存,我们可以牺牲一切可以牺牲的,包括我们的人性。但人心是肉长的,我们无论多么否认自己的需要,它依然会在每个缝隙里冒出头来,提醒我们它的存在,比如你的名字。
你现在有很大的困惑,这是一件好事。当一个人有很大的困惑的时候,往往就是开始要离开父母的时候。最离不开父母的孩子,往往是父母从小给的爱最少的。这符合能量守恒原理,父母给的爱越有质量,孩子心智越健壮,也就越有信心面对这个世界;而那些没有享受高质量的爱的孩子,则希望用量来换质,肉吃一口就饱了,但粥喝多少碗,肚子还是空。从小父母的爱不够充分的孩子,长大以后会一直在精神深处留在父母的左右,因为他们没有得到足够的滋养,也就无法发展出作为女人的天分,她们内心更关心的是如何回到父母的怀抱里,而不是投入到一个男人的怀里。
那些愿意冒险、可以承受的孩子,他们的自信来自父母在他们心中,而那些更需要安全的孩子,他们无法把父母装在心里,所以他们会停留在孩子的状态,等着父母来喂养。
这就造成很多女孩虽然很有吸引力,但她们要么否认自己的魅力,要么糟蹋自己的吸引力,要么就会把自己变成一个“假小子”,让男人忽略她的性别。因为长大就意味着离开内心的父母,而她其实还根本没有被喂饱呢。而且她需要把自己的性别和情感阉割掉,这样才能和父母联系在一起,他们也无法真正相信这个世界有更好的幸福的来源。
没有父母的祝福,我们就很难上路。
很多时候我们否认自己的性别、魅力,是因为我们害怕失去父母的爱。而父母的爱就在那里,不离不弃。也许,你应该和父母好好地沟通一下,仔仔细细地体验一下,如果你感到一直被爱包围着,你成长转变的机会也就来了。
您好!
先简单介绍一下我自己的情况,女,37岁,未婚。现在外企工作,年薪十几万。长相普通,家境一般。
我打小是个没主见的孩子,像个木偶一样听从父母的话(用妈妈的话说,是很乖很乖)。我的求学之路还算顺利,一路考到了本科。但在人情世故和情感处理上吃尽了苦头。
先说人情世故吧。在我的眼里,基本是非黑即白,非白即黑的。不知道跟我小时候看的书有没有关系。我从小体质弱,不爱出去,就喜欢坐在家里看书,那些书都要人提高警惕云云,内容我到现在还模糊记得。后来我花了二十几年工夫观察琢磨学习别人的相处模式,道理都明白,可是依旧改不过来。厌恶一个人的时候就绝对不理他。
然后说我的个性。父母都是要强的人,哥哥读书成绩不好,他们就把希望都放在我身上。读书、工作都是以男孩的标准来要求我。别人对我的评价都是有责任感、工作能力强。长期受父亲的熏陶,我的思维模式很男性化(前男友的评价),我的异性朋友一堆,我喜欢和他们聊职场斗争、炒股、国家形势什么的。而且我交异性朋友比喝凉水都容易。交同性朋友就不行了,觉得她们很肤浅。
再说我的情感生活吧,四个字——一败涂地。我试着分析了一下:
一、性格有点自闭。上高中和大学的时候非常胖,遭遇歧视,那时候每天都希望睡过去死掉算了。大学四年基本不和男生交往,但又非常渴望爱情,导致那时候的孤独感非常强烈。参加工作后体型倒是正常了,性格变得好了点,但一点也不活泼。最近10年因为比较有思想,较受异性朋友的欢迎,但仅止于做朋友,找对象就不行了。
二、自身条件和择偶标准严重不匹配。长期以来我所接受的书面的及来自父母的、老师的教育是:外表不重要,内在才重要。工作好,婚姻和生活就好。这些话被我理解为:男人找女人和女人找男人一样不看外表,工作好、挣钱多就可以找到好对象。所以,我对自己的要求是:不讲打扮,只讲工作。但事实上,在婚姻市场上,这样的女人是不受男人欢迎的(顺便提一下,父母一直对我的衣着打扮的首要条件是少花钱,其他没意见)。
三、不会和恋人相处。我从父母那里学不到和爱人相处的方法,他们在一起不是吵架就是各做各的。我只能从言情小说里去学。但是,小说里漂亮的或活泼的或思想简单的女人一开始虽不懂恋爱,但她们得到的练习机会多些,容易修成正果。而我辈姿色平庸的深沉型女性就很悲剧了,有限的恋爱次数只给提供了很有限的练习机会。若悟性再不够,很难有结果。
我曾经强迫自己和我看不上,但脾气好、肯接受我的人交往,发现我要时时控制自己不对人家发火才行,于是只好主动放弃;也和我喜欢的人交往过,双方观点不一致的时候想强迫别人接受我的,结果人家觉得吃不消,离开了我;最近和一个我觉得比较强势、应该能镇得住我的人交往,结果人家镇我的时候我又极力反抗,并在对方的弱点上又鄙视对方,最后人家跑掉了。
四、恋爱的起步年龄太晚。我大学毕业后回家乡工作了5年,经济不景气,再加上年轻时总想闯闯,就于28岁的大龄从家乡跑到南方打工。在家的时候没静下心来找,因为一心想出来,出来以后倒是安心找了,可是已经把年龄优势变成了劣势。
五、不会追求自己喜欢的人。有的女人很有办法,让自己喜欢的人主动追求自己。可我就不行,只会直白地表示。结果可能有的人会觉得这都怪我自己太笨。问题是这样的笨女人有很多啊,她们需要有人告诉她们怎么做。她们的失败也是社会的失败,不是吗?
玫瑰
玫瑰:
你看的那些书,它摧毁的是中国人在文化上的幸福观和价值观。具体到每个家庭,人性的培养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功利主义和竞争的文化,情感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学习成绩,个体不重要,重要的是父母的意志。
比如一个小姑娘,从小就在只有学习成绩好才能得到父母欢颜的环境中,她就必须要做一个取舍,那就是要不要放弃她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女性的存在?如果她想要有自己的快乐,是不是会因此导致失去了父母的欢心?一个饱满的孩子是不用担心得罪父母的,而一个精神饥饿的孩子是必须要以父母的意志为转移的,否则他活不下去。
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可能会继续在家里的模式,她希望找到一个好老公,就像是考试要考个好成绩一样,因为好的标准意味着她可以拥有父母的欢心。但事实上,当她罗列好条件的时候,她不是在找一个感情,而是在集邮。
长期生活在学习成绩中的孩子,是孤独的孩子,是情感极度饥渴的孩子,是“不会和人”相处的孩子,她们最擅长的是和自己相处,最擅长的是一个人解决问题,最擅长的是和“非人”在一起,因为她们必须要在没有温暖的环境下生活下去,她们最需要的是情感,最不能体验的也是情感,拥有情感就像是一个在做手术的人忽然没有了麻药劲儿,那会疼死人的。
竞争文化的本质就是否认人性,否认人性是因为我们焦虑于生存,为了生存,我们可以牺牲一切可以牺牲的,包括我们的人性。但人心是肉长的,我们无论多么否认自己的需要,它依然会在每个缝隙里冒出头来,提醒我们它的存在,比如你的名字。
你现在有很大的困惑,这是一件好事。当一个人有很大的困惑的时候,往往就是开始要离开父母的时候。最离不开父母的孩子,往往是父母从小给的爱最少的。这符合能量守恒原理,父母给的爱越有质量,孩子心智越健壮,也就越有信心面对这个世界;而那些没有享受高质量的爱的孩子,则希望用量来换质,肉吃一口就饱了,但粥喝多少碗,肚子还是空。从小父母的爱不够充分的孩子,长大以后会一直在精神深处留在父母的左右,因为他们没有得到足够的滋养,也就无法发展出作为女人的天分,她们内心更关心的是如何回到父母的怀抱里,而不是投入到一个男人的怀里。
那些愿意冒险、可以承受的孩子,他们的自信来自父母在他们心中,而那些更需要安全的孩子,他们无法把父母装在心里,所以他们会停留在孩子的状态,等着父母来喂养。
这就造成很多女孩虽然很有吸引力,但她们要么否认自己的魅力,要么糟蹋自己的吸引力,要么就会把自己变成一个“假小子”,让男人忽略她的性别。因为长大就意味着离开内心的父母,而她其实还根本没有被喂饱呢。而且她需要把自己的性别和情感阉割掉,这样才能和父母联系在一起,他们也无法真正相信这个世界有更好的幸福的来源。
没有父母的祝福,我们就很难上路。
很多时候我们否认自己的性别、魅力,是因为我们害怕失去父母的爱。而父母的爱就在那里,不离不弃。也许,你应该和父母好好地沟通一下,仔仔细细地体验一下,如果你感到一直被爱包围着,你成长转变的机会也就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