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课程管理研究综述

来源 :幼儿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y3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课程管理是当今课程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课程管理的成效决定了课程实施的最终效果。本文从幼儿园课程管理的涵义、幼儿园课程管理的价值取向、幼儿园课程管理制度和幼儿园课程管理的内容四个方面对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了梳理。
  关键词 幼儿园 课程 课程管理 价值取向
  
  课程管理是当今课程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课程管理的成效决定了课程实施的最终效果。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开始关注课程管理问题,指出课程管理理论是课程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当时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90年代以来,随着基础教育改革步伐的加快以及实践中产生的各种问题,课程管理作为一个研究范畴得到了重视和发展。就幼儿教育来说,幼儿的发展有赖于幼儿园课程的实施,而幼儿园课程实施的成效,一方面在于教育教学过程,另一方面就在于课程管理的过程,加强课程管理能够优化教师的教育观念,转变园长的管理意识,
  推动幼儿园的整体改革。
  
  一、幼儿园课程管理的涵义
  
  界定概念是任何一项研究得以顺利开展的基本前提。课程管理是一个公认的比较难以界定的概念,其关键在于对课程的理解不同。在我国,对课程的理解居主导地位的是“课程即学科”,课程管理应由课程专家为主,其实质是围绕课程教材的管理。但从管理的角度来考虑,课程管理属于教育管理,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有领导、有组织地协调人、物资和课程的三者关系是课程管理活动的基本内容。有教育工作者认为,课程管理是指学校对教学工作实施管理,是学校管理者遵循教学规律,行使管理职能,对教学活动各因素进行合理组合,使教学活动有序高效地进行,从而完成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规定的教育教学任务。但也有人认为,课程管理应属于教育行政范围,是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工作者的重要管理活动。
  对幼儿园课程管理的涵义研究相对缺乏,目前普遍认为,幼儿园课程管理是指在一定的法规和政策的背景下,各级政府或幼儿园本身对幼儿园课程建设和实践过程进行的规范、引导和帮助,也就是通过一定的方式介入并适度控制幼儿园课程的设计、实施和评价过程,其根本目的是提升课程的成效,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同时促进各类教育自身的发展。由此看来,幼儿园课程管理可以分为政府管理和机构管理两种类型,基层政府和幼儿园自身的管理是幼儿园课程发展的关键所在。
  
  二、幼儿园课程管理的价值取向
  
  朱家雄教授认为,课程的价值取向决定了课程管理的价值取向。认为,任何幼儿园课程都可以在一个反映课程价值取向的连续体中找到适合的位置,并以此作为决定幼儿园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组织形式和评价等方面的依据。相对应的,课程管理价值取向也能在个连续体上找到不同的位置。这个连续体的一端是将学前教育完全看成是“儿童的自然发展”和“儿童一般能力的获得”,另一端是将学前教育完全看成是完成“教师预定的教育任务”和儿童“学业知识和技能的获得”。在课程所持的教育理念上,各种幼儿园课程之间的差异主要反映在是“对儿童自然发展和一般能力的强调”,还是“对教师传授学业知识、技能的强调”,以及强调的程度如何等等。以强调教师传授学业知识和技能为主要价值取向的幼儿园课程管理,必然注重课程标准的制定,注重教科书的编写,注重教师专业技能的训练,注重按统一标准评价幼儿园的教育质量。国家和地方政府会注重制定课程标准,并组织专家开发课程。以强调儿童的发展和一般能力的获得为主要价值取向的幼儿园课程,必然注重幼儿本身的活动,注重幼儿园环境的创设,注重教师对儿童发展和儿童学习规律的把握,并注重运用自然评价为主的方式评价幼儿园的教育质量。国家和地方政府则会将幼儿园课程决定权或部分决定权给予幼儿园,并在宏观层面上进行指导。当然,国家和地方政府在给予幼儿园一定自主权的同时,也会通过种种措施,防止幼儿园课程放任自流。以我国为例,1981年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草案)》曾对幼儿园的教育内容、要求和手段等作过规定,根据该《纲要》编写的全国统编教材被全国各地幼儿园使用。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则规定了总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实施原则,要求地方政府制定指导意见,而由幼儿园为主确定自己的课程。
  认为,课程管理的取向是指每一种课程管理所体现的特定的价值观。从价值取向的维度,以把课程管理大致归纳为两类,即目标取向的课程管理和主体取向的课程管理。目标取向的课程管理把管理看作是课程活动的开展过程、课程人员的有关活动与预定目标相对照的过程。预定目标就是管理的目标。这种课程管理取向是追求“客观性”“科学化”的自然科学范式在课程管理中的具体体现。目标取向的课程管理在本质上是受“工具理性”支配的,其本质是追求对被管理对象的有效控制和改进。管理者是主体,被管理对象是客体。这种课程管理取向简便易行,容易操作,因而在实践中一直占据支配地位。但这种管理取向忽略了被管理对象中人的主体性、创造性和不可预测性,忽略了过程本身的价值。主体取向的课程管理认为,课程管理是管理者与被管理对象共同建构意义的过程。管理是一种价值判断的过程,但这种价值是多元的。在管理情境中,不论是管理者还是被管理者,都是平等的主体。主体取向的课程管理在本质上是受“解放理性”支配的,它倡导只有以个体丰富的生命体验为前提,管理者的管理应基于对管理情境的理解而不是控制,以管理情境中人的自由与解放为管理的根本,关注主体、价值多元、尊重差异就成为主体取向课程管理的基本特性。
  
  三、幼儿园课程管理制度
  
  制度和体制是课程管理研究的焦点,是课程管理改革的核心。所谓课程管理制度,就是由国家司法部门或教育行政部门,以法规或文件的形式对课程管理的主要内容作出的规定。课程管理制度制约着课程的改革和课程的编订。2001年,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为保障和促进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
  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的基础阶段。幼儿园课程管理也遵循着大课程的管理体制。从类别来看,三级课程管理又可以分为两个类别的课程管理,即政府职能部门的课程管理,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部门都负有课程管理的职责,但职能有差异。国家中央政府部门主要是对课程的宏观管理,制定相关的的法规和政策,而地方政府部门在国家政府的指导下,依据本地的实际,制订本地幼儿教育政策与规划,对本地幼儿教育进行指导和落实。教育机构自身的管理,即幼儿园的课程管理,根据当前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可以将其划分为三个层次,即园级课程管理、班级课程管理及教师、保育员自身的管理。幼儿园作为一个组织,从总体上对本园的课程进行管理,包括课程的理念、课程的建构、课程的实施等方面;班级课程管理是在实施过程中的管理,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保育员也要根据班级的工作计划和常规管理自己的课程实施行为。
   认为,当课程价值从强调教师传授学业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强调儿童的发展和一般技能的获得,课程管理也就必然从注重课程的标准化和统一性转化为注重幼儿园课程的开发和发展的多元化和自主性。幼儿园自主地确定课程,不能随心所欲,也并非可以一蹴而就,其目的不是为了标新立异,而是为了使幼儿园课程更适合本园的教育对象,与本园的实际情况更相符。但这并不意味着每所幼儿园都要设计和编制一整套包括课程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在内的课程体系,这不仅是不经济的,甚至是无效的。幼儿园应该利用社会所提供的大量的教育资源的同时,结合本园实际,充分挖掘和利用幼儿园自身的资源,使之实实在在为教育幼儿所用。
  
  四、幼儿园课程管理的内容
  
  课程管理的系统也应包括课程生成系统管理、课程实施系统管理以及以二者为依托的课程评价系统管理。其中课程生成系统的核心是课程编制,包括学校课程相关政策的制订、课程目标的确立与陈述、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以及根据情境对课程进行调整与改进等环节;课程实施系统的核心是实施过程,在管理这个系统时需要制订课程实施的原则、策略和方法等等;课程评价主要是对前二者的检验以及为以后学校决策提供科学的判断。因而课程编制、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研究管理的研究应理所当然地成为学校课程管理的主要内容。
  幼儿园课程管理的内容包括:构建本园合理的课程规划,凝聚积极的课程愿景。课程愿景就是对本园课程长远发展景象的一种预设、假想。幼儿园课程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应以课程的愿景为方向,以课程的理念贯穿课程建设的始终。形成课程愿景,有赖于幼儿园对课程现状、未来的了解,有赖于集体的智慧。凝聚课程发展的方向,对分散的想法、做法进行深入分析和提升,汇聚成幼儿园课程的追求,让所有的人员为课程愿景而努力,是园长的重要职责和使命。课程愿景的形成过程,就是集体智慧激发的过程,是大家学习的过程、反思的过程、实践探索的过程。
  构建适宜的课程体系。在体现国家和地方不同课程的精神的基础上,根据本园的教师特点和其他资源条件,构建适宜的课程体系,包括教材的选择,课程的实施与实践等。
  实施科学的课程评价。课程评价就是为了检验课程的现实成效。课程评价也是课程管理的重要手段,课程评价本身又是课程管理的重要内容。通过对幼儿园课程的整体结构、目标、内容、组织实施各个环节进行评价,以便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在对幼儿园课程进行评价时,应该注意课程评价取向的多元化、评价情境的自然化、评价方法的多样化、评价手段的客观化。
其他文献
“学会交往”、“学会合作”是二十一世纪对人提出的基本要求。合作是幼儿未来发展、适用社会、立足社会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质。对于幼儿来说,幼儿合作是指导幼儿在生活、游戏、学习中能主动配合、分工合作、协商解决问题、协调关系,从而确保活动顺利地进行。那么,如何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呢?笔者做了如下尝试。    一、为幼儿创造合作的机会    在日常生活中,幼儿一起游戏、学习的机会是很多的,如一起拼图、搭积木、作
期刊
“小人国的战争”,即孩子间的争吵,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屡见不鲜的:大人带着孩子公园里玩,年龄相仿的孩子在一起打打闹闹,不一会儿孩子A同孩子B吵了起来,孩子A哭着走向父母:“他不让我玩!”  家长遇到这种情况,一般会有以下几种反应:  一是会拉着孩子的手,带孩子去交涉,让两个孩子一起好好玩。  二是会对自己的孩子说:“算了,你自己玩另外的玩具”  三是会漫不经心地说:“去去去,孩子的事情别来烦大人!” 
期刊
暑假后,又有一批小学一年级新生、幼儿园小班孩子开始了新的生活。家长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诉说了自己的苦恼。现将家长们较集中的问题和业内人士解答予以整理,希望更多的家长从中受益。    孩子性格内向咋办    家长:女儿要入小学了,她性格内向,很不自信,我担心会影响她的学习和成长,怎么办?  济南市纬三路小学教师、市优秀班主任:走进小学,孩子自信是最重要的。老师会做大量的工作,也希望得到家长的配合
期刊
肉类,是成人们青睐的食物。其原因不单口感好,而且能供给人体所需要的多种养分。对于正处发育期的宝宝,肉食则显得更为重要,故可以说——欲要宝宝身体好,配给肉食不可少。  在宝宝生长发育过程中肉食究竟起到怎样重要的作用呢?  1.肉食中含宝宝成长需要的脂肪。脂肪是孩子的健脑灵丹,在脑发育过程中比蛋白质的地位还要重要,被列为脑的“第一需要”。尤其是EPA、DHA等特殊脂质,享有“脑黄金”的誉称。如此珍贵的
期刊
在现实生活中,整个社会和家庭都普遍存在重智力开发轻体质培养的现象,不管是在家庭教育中,还是在幼儿园教育里均有不同程度体现。本文仅就幼儿体育教育的缺失性作肤浅探讨,旨在引起全社会关心和重视幼儿的体育教育。    一、当前幼儿体育教育缺失的问题    (一)重智力开发,轻体能训练  随着家长对孩子成长的日益关注,一些家庭开始为孩子设计成长规划,从玩具的选购,到书籍的挑选上无不看出父母对幼儿智力开发倾注
期刊
布鲁纳在其《真正的精神活动,可能的世界》一书里提出,在人的心理活动中存在着两种思维模式:例证性思维模式和叙事性思维模式。例证性思维又叫做命题思维,独立于特定情境。叙事性思维就是讲故事或扮演故事,依赖于具体情境。儿童的思维是一种叙事性思维,或者说儿童的心智具有一种叙事性的结构,是具有故事情节导向的。在幼儿园课程实施中采用叙事策略,开发故事中的各种有利资源,始终以故事为背景开展主题活动,通过集体教学活
期刊
摘要 幼儿园的几何形体教学是幼儿园数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幼儿活动中,几何形体的认识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幼儿学习一些简单的几何形体知识,能帮助他们对客观世界中形形色色的物体作出辨认和区分,发展幼儿的空间知觉能力与空间想象力。在幼儿认识几何形体的发展过程中,他们认识的顺序是由平面图形向立体图形过渡、由简单向复杂过渡的。对于这些单调抽象的几何形体认识,幼儿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而兴趣是幼儿最好的老师,是
期刊
对儿童来说,从家庭进入幼儿园是一充满挑战的发展转折期。儿童面临来自陌生的教师、陌生的环境及新的同伴交往等各方面的压力,因此儿童入园的初期,也很容易出现各种问题行为。1国内外研究表明,幼儿期是同伴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期。如果在幼儿期没有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不能正常地与同伴进行交往,或者说被同伴所拒绝和忽视,那么幼儿就有可能失去学习社交及学习技能的良好机会。2发展心理病理学的研究表明,儿童早期的人际关
期刊
摘要 幼儿园常规是指幼儿在幼儿园日常生活中所要遵守的行为规则。良好的常规习惯可以使教学活动有序开展,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幼儿在幼儿园的生活和学习质量;良好的常规习惯有利于促进幼儿今后良好习惯的养成,使幼儿终身收益,反之,将贻误终身。幼儿期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错过了最佳时期,再想改掉不良习惯,将事半功倍。  关键词 常规行为习惯 教养 教育观念    幼儿园常规是指幼儿在幼儿园日常生活中所要
期刊
一、心理环境的创设必须以爱为前提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库姆斯说过:“我们创造的社会是完全依赖着他人的合作努力,善良仁爱而生活下去的,  一个生活于充满爱的环境中的人,他的内心也必将充满爱,包括爱自己、爱他人和爱整个社会。”  孩子需要教师充满爱心的言语和抚慰。爱孩子是父母的天性,是教师的天职,爱是打开孩子心灵的钥匙,教师应满足孩子心理的需要,带给他们安全感。教师要与孩子进行充满感情的交流。教师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