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纪意大利真实主义歌剧艺术特征孟照光

来源 :丝路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kwol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意大利真实主义歌剧的出现作为欧洲音乐史上全新的流派,带来了歌剧走向的变革。其表现手法的真实性特征、故事情节紧凑合理、人物塑造生动形象、音乐渲染娓娓道来引人入胜。这些超脱于当时社会流行艺术的全新表现手法依旧影响着当今歌剧的的走向。以历史回望的角度,对它的艺术特征做全面的分析对今天的艺术表现形式仍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真实主义;精神诉求;艺术特征
  引 言
  真实主义作为19世纪末意大利兴起的文艺思潮中的一支文学流派,产生于1870年左右,结束于20世纪初,持续30余年。19世纪末,作家皮埃特罗·马斯卡尼《乡村骑士》的诞生才标志意大利进入真正意义上的真实主义歌剧时代。
  真实主义歌剧受欧洲真实主义文艺思潮影响,最终脱胎于意大利文学,在文学创作观念方面,与文学上的现实主义、自然主义也有相似之处。真实主义的创作原则是生活的真实,这导致意大利真实主义歌剧有着质朴无华、真切自然鲜明的特点。琐碎的日常生活常作为歌剧的主题,歌剧中的主人公不是有名的上层人物, 而是普通的街头百姓和他们隐密的故事。同时,在故事情节上,引人入胜的激情桥段,尖锐的戏剧情节,以其妙不可言的“真实性”和“生动性”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不仅如此,真实主义歌剧中的背景音乐也通常与人物形象及性格相当贴切。无论是塑造人物的咏叹调、增强戏剧性节奏强烈的重唱还是与具体场景、氛围恰到好处的器乐段和独特的配器,都使用了之前从未出现过的音乐艺术手法。总体来讲,真实主义歌剧取材于民间,热情奔放,纯真质朴,聚焦社会现实生活。与历史进程相适应,与社会民众审美标准相一致。
  探寻其源头,我们不难发现,在真实主义歌剧产生时期,大时代历史背景似乎就做好了铺垫,赋予其丰富的艺术特征和多元化的价值诉求。
  一 真实主义歌剧产生
  (1)时代背景
  十九世纪六十至七十年代,意大利民族独立,民族复兴运动也大获成功。但是政治经济基础不牢固还在继续影响着国家政权稳定,君主立宪制的撒丁王国远落后于欧洲已经结束资产阶级革命的国家。由于意大利资产阶级革命的不彻底性,南方广大劳动人民和小资产者反而深陷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两方面压榨,这时社会矛盾愈演愈烈。而此时在绘画、戏剧、文学领域反而传世作品不断出现。
  法托、西尼奥里尼、阿巴蒂等的绘画作品都被誉为十九世纪意大利绘画艺术不可逾越的山峰。文学方面,出现了真实主义文学家卡普阿纳和维尔加;戏剧作品方面,19世纪末真实主义歌剧两部元老先锋之作《乡村骑士》和《丑角》问世,如一股清流以全新的视角开辟了歌剧创作的新蓝图, 随后的是带领真实主义歌剧走向巅峰的普契尼三部曲《艺术家的生涯》、《托斯卡》、《蝴蝶夫人》。我们可以看到,社会的不稳定、尖锐的阶级矛盾,并没有阻碍意大利文学艺术的发展,反而使艺术的创造出现新思潮,发现新领域,新的歌剧形式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
  19世纪末,左拉提出:“作家题材应当从当下现实生活中提取,以客观真实的态度,阐述真实发生的事情,赋予作品艺术美学价值的同时,更使其具有科学考证记录价值。”[1]这使得以左拉为代表的法国“自然主义”成为意大利真实主义思想流派的启蒙者。
  作为对法国自然主义文学创作的反馈,在意大利最先推崇这种艺术理念和创作方法的是文学家路易吉·咔普阿纳、乔万尼·维尔加堪等,他们认为描写生活的真事是写作的关键和出发点。显而易见,“自然主义”文学思潮在创作角度和原则上颠覆了长期以来传统浪漫主义占据的制高点。这为十九世纪意大利真实主义文学的诞生提供了理论和观念支撑,同时也为真实主义歌剧准备了文学的素材,夯实了创作根基,充实了创作空间。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出现的意大利真实主义文学流派,其作品以关注当时意大利社会尖锐的矛盾为出发点,力求从时代生活里选择创作素材,描写发生的客观事实,最真实的还原生活。社会下层百姓、普通大众作为故事主人公,讲述他们不幸的遭遇和凄惨的命运,大胆尝试刻画人性情感矛盾和人的生理情欲冲动。通过对客观外在的社会环境来衬托人物内心复杂的心理变化,以致最原原本本地反映社会现实。乔万尼· 维尔加作为真实主义文学流派的代表性文学家, 他的短篇小说《乡村骑士》被誉为真实主义文学流派的“鼻祖之作”。
  歌剧《乡村骑士》的出现,使真实主义歌剧作为全新的流派出现在公众视野,更使其在歌剧音乐史上独树一帜。仅仅过了两年,另一位意大利作曲家列昂·卡瓦洛深受玛斯卡尼的歌剧《乡村骑士》震撼, 在短短五个月时间,完成了由本人编写的二慕歌剧《丑角》,此剧于1892年在米兰成功的演出,引起社会巨大反响。其在歌剧届引发的强烈反响和追捧,不亚于两年前的《乡村骑士》。而同一时期的意大利歌另一位作曲家贾科莫· 普契尼创作的《玛侬· 列斯科》也获得了较高的历史地位。
  (2)歌剧转型内在要求
  真实主义歌剧作为十九世纪意大利歌剧发展史上承上启下的转折要点,顺应浪漫主义歌剧浪潮,其后出现的表现主义、印象主义以及新古典主义等独立流派也受到影响。真实主义歌剧以其突出的时代色彩、直接率真的艺术诉求、明亮自然的风格特征,自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后,成为意大利乃至整个西方歌剧浓墨重彩的一笔。从表现形式上,真实主义歌剧仍然保留和继承了意大利“正歌剧”(opera seria)的传统。只不过在题材内容的角度上更加贴近生活,关注底层世界和小人物的情感波动,所以呈现出与“正歌剧”以及现有其它风格歌剧的不同。
  在剧作成果上,独幕歌剧《乡村骑士》首开先河,以新颖的创作手法和表达方式出现在戏剧舞台,标志着意大利歌剧新时代的到来,此时真实主义歌剧才确切显于公众视野。这也为后来经典作品开辟了道路,指明了艺術方向。受马斯卡尼的影响,意大利另外一位剧作家瓦罗谱写作品《丑角》,此作与《乡村骑士》并称“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成为经典传世之作。将真实主义歌剧推向最高峰的普契尼《艺术家的生涯》、《蝴蝶夫人》等歌剧结构清晰明了、干练简洁,突显表达效果,准确无误地向观众传达本剧背后想要传达的戏剧感染力。以上创作都反映了对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歌剧中许多不足的结构重组和新的艺术形式再次寻觅新方向。   由上总结,任何歌剧流派的出现都并非使偶然现象,无一不受历史进程、经济发展、先进分子的新思考等方面的影响。意大利真实主义歌剧传递着的社会价值,体现着歌剧历史顺应社会时代背景发展所遭遇转型的必然。
  二 真实主义歌剧艺术特征
  (1)戏剧艺术特征
  创作题材方面由上层统治阶级转向贫民大众,由宫殿庙堂到田园乡村。关注方向的转变只是歌剧多样戏剧特征的表象,这本质上是由统治阶级价值向百姓、底层生活大众生活现实的转换。强调描写底层民众真实生存场景。刻画走卒贩夫、市井小民的劳苦生活和悲欢离合。以此来揭露社会阴暗的一面。
  以《乡村骑士》为例,故事发生在十九世纪后半叶的西西里岛上的一个小村庄,音乐着重表现了五个不同人物性格的发展脉络。图里杜和桑图扎的猜忌作为全剧的开始,暗示着后来悲剧的产生,两人的命运起伏也随着情节的跟进,发生了极富戏剧性的变化。另一部真实主义歌剧的代表作列昂卡瓦罗的《丑角》也可作为其“田园乡村”题材选择的见证。《丑角》即以一个乡村流浪戏班为主线,人物也是底层艺人和乡村青年。
  (2)音乐艺术特征
  在音乐形式表达上,真实主义歌剧采用了很多新颖独特的音乐手法,增强了音乐中戏剧成分的比重。且音乐情感浓厚奔放,纯真而又自然。
  咏叹调中优美的声乐歌唱旋律能让我们直观感受到作品中那强烈的情感表达。在《艺术家的生涯》中,咪咪的咏叹调“人们都叫我咪咪”以及鲁道夫的咏叹调“你的手为何这样冰凉”,旋律舒缓流畅,感情真挚深切,质朴纯真的流露爱慕之情。虽然在音域和演唱技巧要求比较高,但优美舒展的旋律为高音做好了暗示和铺垫。《丑角》中的咏叹调“穿上戏装”,无奈的表达了卖艺人的苦闷,既表达了剧中人当时的心情,又是天下所有艺人的自嘲。
  真實主义歌剧中常采用气氛热烈而欢快重唱形式,促使戏剧情节紧凑,故事矛盾冲突升级。真实主义歌剧不但扩大了重唱的比重而且不断地穿插变换重唱形式。《乡村骑士》中,在桑杜查与阿尔菲奥两人的二重唱中,桑杜查把自己丈夫与其妻的关系说了出来,难以抑制的愤怒在阿尔菲奥胸中爆发,此时故事的戏剧冲突达到最高潮。《艺术家的生涯》中,最突出的特征就是鲁道尔夫和咪咪的二重唱。次剧中二重唱的份量非常多,第一幕结束时各自唱咏叹调,到快结束时又合在一起,这就是大的二重唱典型特点。二重唱很好的表现了人物之间的爱恨,也巧妙的推进故事情节向前发展。
  合唱方面,真实主义歌剧体现了多声部复调性质,它具有营造典型环境和烘托气氛的作用。例如:《乡村骑士》中起始片段的合唱,以“桔子花儿香,云雀在歌唱”两句引出后续故事,既赞扬了春天怡然自得、草长莺飞的自然景色,也突出了复活节将要来时轻松自在的心情。优美的旋律和富于生活情趣的唱词,与即将发生的故事的悲剧性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些合唱在烘托渲染哀伤色彩的同时,也点缀了点滴明快清新的情调。
  三 真实主义歌剧人物塑造特征
  (一)、“小人物”与大世界
  典型人物身上蕴涵了人生或人性中某种具有普遍意义的东西,表现了我们共有的感受、情绪和思想,同时,又以强烈、集中的个性化表现,显示了隐藏在人们熟视无睹的人生表现和生活现象之下的底蕴或奥秘。歌剧之所有自己专属的并有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的内在魅力,就在于它特有的打动人心的力量,即典型人物形象赋予特有的艺术表达,典型人物特征引起万千群众共鸣。。
  真实主义歌剧没有选择场景宏大的历史场面或历史政治题材,而是将目光对准备了默默无闻的下里巴人、普罗大众。刻画出了很多深入人心的“小人物”形象。剧作家普契尼就常常通过“小人物”的悲欢离合反映“大时代”的悲哀,在质朴无华的日常生活中追捕小人物的情感流露,表现底层民众的喜怒和命运,揭示现实社会的不公。《艺术家生涯》中的咪咪曾是一个绣花女,《托斯卡》中的托斯卡原本是一个牧羊女,《蝴蝶夫人》中的巧巧桑原本是一个身份低贱的日本艺伎。在《奈达》、《乡村故事》《马拉沃里亚一家》等剧作中小人物随处可见。小人物以其真实感通向内心深处和富于人性真切表达情感,而更使作品更具有艺术感染力。
  (二)关注女性审美
  对女性美的赞叹和脆弱的无奈,对女性的怜悯成为真实主义歌剧的潜在气氛和基调,成为架构剧作中的美学价值的出发点。普契尼的 12 部歌剧中《托斯卡》,《玛农?莱斯科》,《西方女郎》,《蝴蝶夫人》,三连剧中的《修女安杰丽卡》和歌剧《图兰朵特》,都以女主人公的名字命名的。这些女主人公大多含情脉脉、对爱痴迷、温柔多姿、妩媚动人,普契尼擅长从正面和侧面同时刻画她们的性格。他以美妙浪漫的旋律,简单质朴配器方式及巧妙和声,打造出这些立体感人的人物模样,表现她们的对情感的执着和对生活的炽热之心。
  普契尼的大部分歌剧作品均以女性作为主角,这种写作风格在剧作《修女安杰丽卡》中尤为明显。全剧以修道院的生活为主线,剧中人物都是女性,舞台场景布局为典型的修道院布局,这是一部彻头彻尾的女声歌剧。对自己歌剧中的女性形象,普契尼倾注了无限的赞美和同情之心普契尼一生追求挚爱,对爱的追寻成为渗透在他全部歌剧创作中的关键基调和情感主题,他笔下温柔妩媚、红颜薄命的女性主人公,无一不是这一情感主题的美和善的载体。
  四 真实主义歌剧的审美与精神价值
  (1)浓郁的悲情色彩
  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剧作家自身携带的强烈的悲剧意识,才使得19世纪真实主义歌剧成为这一情感色彩的载体和表达渠道。宏观上,真实主义歌剧的悲剧性可以体现于孤独和绝望这两种情感因素上。以真实主义歌剧代表人物普契尼为例,其个人经历充满悲剧色彩:早年丧父,家境贫困,婚姻生活波折……而这些对于年轻的普契尼来说,尚且是可以克服的生活难题,而挚爱母亲的离世,才使得普契尼终其一生都陷入一种最大的痛苦中去,这种痛苦成为其歌剧创作渗透始终的感情基调。
  在《蝴蝶夫人》中,普契尼的悲剧意识集中体现在“巧巧桑”身上。可爱天真的日本姑娘巧巧桑为所爱的美国军官平克尔顿改奉信仰基督,却最终换来被遗弃的结局,平克尔顿要将孩子带走这一情节,表现了巧巧桑的绝望和无助。最终她向爱儿唱了一段诀别的歌,用白布轻轻蒙上爱儿的眼睛,便含恨吻剑自尽。这首女高音咏叹调“你,我多么爱你,我最可爱的宝贝”,令人心碎的诀别的唱段,是普契尼式的悲剧的集中爆发显现。   (2)世俗化的审美理想
  社会实践和发展促使审美理想的出现,是在本民族审美传统和理念中形成的。审美理想通过审美感受集中体现出来,决定着某个时期某个民族和社会阶层的审美品位和趋势。十九世纪意大利真实主义歌剧以其特有的表现风格在西方歌剧史成为启发式的指引标杆。艺术表现手法打破传统束缚的背后,更蕴含着审美价值理想的转变。与艺术表达方式和技巧相比,对审美理想的坚守才是它成为西方歌剧发展史上浓重一笔的关键所在。
  对平凡生活的价值认可、小人物美学意义的探究、对现实生活保持的热情以及对底层群众深切的关怀,成为十九世纪意大利真实主义歌剧最核心的审美理想追求。真实主义歌剧将对个体的关注这一审美诉求发挥到了极点,不仅关注个体命运、个体情感,而且尤其关注下层人物、平民的命运及情感,这形成了意大利真实主义歌劇的核心主题。
  真实主义歌剧恰是借助世俗化的审美理想,以平民化的人物角色、充满多元可能的人物命运以及人物充沛真实的情感刻画,实现了对传统二元对立逻辑思维途径的反思,映出了歌剧所观照的世界必然是充满无限多元与可能性的,也必然是超出二元的截然武断的区分之外的充满无限审美艺术想象的。
  结 语
  歌剧是音乐与戏剧相结合再创造深加工的产物,发源于古希腊时期的悲喜剧,萌芽在意大利。歌剧在意大利度过了三个重要阶段: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和真实主义时期。作为西方歌剧史上一个显著文化符号,真实主义歌剧是与同时期其他流派关注点和素材来源上截然不同。它们大多展现市井百姓的日常生活,使用简单的文字,自然的写作手法铺陈叙事呈现普通人的悲惨命运。通过作品的故事折射出当时人们对生活的不满,表现生活中的人情冷暖、嬉笑怒骂以及真实再现人性中情感欲望。
  进入20世纪之后,音乐形式出现多方向发展,现代主义音乐兴起,真实主义歌剧便逐渐消失在艺术舞台,然而,真实主义歌剧也在很多方面得以继承。表现主义音乐正是延续了真实主义歌剧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并有所发展的。
  注释:
  [1]刘诗嵘.真实主义歌剧学派的两部代表作
  参考文献:
  外国歌剧荟萃[M]. 山东文艺出版社 , 朱德九, 2003
  欧洲声乐发展史[M]. 华乐出版社 , 尚家骧著, 2003
  歌剧概论[M]. 上海音乐出版社 , 钱苑, 2003
  欧洲声乐史[M]. 中国青年出版社 , 刘新丛,刘正夫著, 1999
  十九世纪西方音乐文化史[M]. 人民音乐出版社 , [美]保罗·亨利·朗格(P·H· Lang) 著, 1982
  作者简介:
  孟照光(1990-),男,籍贯:河南省商丘市,单位:新疆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学历:硕士研究生
  曹 祺(1993-),女 ,籍贯:河南省汝州市.单位:新疆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学历:硕士研究生.
其他文献
摘 要:“钢琴”这门器乐在当今社会学习的者迅速增长,很多青少年都以钢琴学习作为自己的兴趣爱好。钢琴是贵族人才能学习的一样器乐已经不复存在。但是怎样才能够培养学生的钢琴演奏才能和基本技巧呢?怎样才能让钢琴艺术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呢?这些都值得我们去思考。我们就此问题展开一系列研究探索,以“钢琴教学法”为视角,浅谈钢琴演奏基本才能的培养。本文主要的思路围绕钢琴演奏的基本才能及对钢琴演奏基本才能的培养为中
期刊
摘 要:民宿是开发者利用旅游胜地的居民房或者空壳房,在进行室内外设计时结合当地传统人文、自然地貌景观、生态环境资源,为游客提供具有传统乡土风情意象的休闲度假功能的住宿场所。民宿不是简单的住在乡村的配套酒店服务设施,而是在精致到位服务背后的当地传统文化和乡土民情的有机结合和自然传达在民俗酒店的服务套餐中,在实现酒店经济利益增长时保证达到保护与传承乡土文化初衷。其特色民宿文化内涵主要是天然乡土性、传统
期刊
摘 要:孔子和苏格拉底分别代表了中西方哲学的思想根源,本文将研究对象仅限定到二者相同的美学思想“美”和“善”上,基于孔子的《论语》和几本关于苏格拉底的言论书籍收集,对二人的美善思想做一简单的比较,分析二人在美学范围内的美善思想的异同点,以管窥东西方美学思想关于美善的精髓。  关键词:孔子;苏格拉底;美善  一、孔子和苏格拉底的生活背景  孔子生活的时代,周王朝经过多年的衰变,争霸之战连年不断,出现
期刊
摘 要:婚俗文化是中华文化宝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婚俗,是两个家庭男女结合、组建家庭的一种习俗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活动,关系到人类繁衍生息、人丁兴旺和社会组织结构的一种本能文化。它随着人类的繁衍生息,文明进程不断的烙印时代的气息,拥有着独特的婚俗仪式、仪礼。中国传统的婚俗文化代表着传宗接代的繁衍文化、追求幸福生活的喜庆文化,是一种美好的精神财富。但随着当代物质与精神文明的发展,在婚俗文化上出现巨额聘礼风
期刊
摘 要:“窗户”是一个经久不衰的绘画元素。马蒂斯一生中以“窗”为母题创作了大量的作品,这些 “窗”图像或以画面的局部形象或以画面的主体形象甚至以画面的独立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值得我们探究。本人主要从符号学、艺术社会学等角度出发,以马蒂斯的作品《窗户》为例,分析马蒂斯“窗户”中的自我指涉性。  关键词:窗;自我指涉性;符号学  “自我指涉性”源于语言学,在符号学、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等理论中
期刊
摘 要:随着时代的进步,群众文化已经处在了社会文化建设的核心地位,它不仅推动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还在许多的领域都起着积极的作用。本文将结合实际情况对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以及文化价值进行深入剖析,以此来加强大家对群众文化的理解,从而促进群众文化在日常生活中更加高效的开展。  关键词:群众文化;社会功能;文化价值  引言: 二十一世纪的社会文化现象中,最能体现我们国家的文化价值和社会功能的文化就是群众文化
期刊
摘 要:中国仕女画的概念虽然在唐宋时期才完整提出,但是从现存的工笔人物绘画实物来看其源头却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1949年2月在湖南长沙战国楚幕中出土的《人物龙凤帛画》,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幅独立的仕女画。日本浮世绘的发展深受中国传统绘画的影响,对其影响最大的就属唐宋和明朝。收藏在日本药师寺的《吉祥天女》和奈良正仓院的《鸟毛立女图屏风》是现存最早的日本美人画作品。  关键词:传统文化;仕女画;浮世绘
期刊
摘 要:中国传统建筑数千年以来,均以木结构居多,重要工程很少见砖石结构。随着清末西方列强的入侵,西方建筑在中国逐渐开拓市场,又因留学生归国,西式建筑开始流行,并在明国初年兴盛起来。之后的建筑师,以采二者之长,成一家之体为己任。时至今日,这些民国建筑仍然是中国建筑中,中西结合的典范,是中国建筑史上不可磨灭的一页。  关键词;民国建筑;中西结合;钟楼;云南大学老校区  云南大學老校至今保留着许多民国时
期刊
摘 要:而近年来,文化创意产业在我国也开始得到重视并有很大发展。上海、北京、广东、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崛起,势头强劲,逐渐成为这些城市和地区产业发展的新亮点。虽然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对于未来的发展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将会是挑战也会是文创产业的一个新的机遇。  关键词:文创产业; 跨界合作  1文献探讨  1.1文创产业的概念  英国学者David Hesmo
期刊
摘 要:随着社会日益发展,人们也越来越注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而学校的美术学科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提供了必要的学科平台,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也能丰富美术学科内容,它们是相辅相成的。而本文笔者从实际情况出发,浅析在中小学美术课程中的对非物质文化传承与保护。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小学;美术课程;传承与保护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珍贵的文化资源。目前,中小学美术教材所涉及的非物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