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导论
互联网近年来发展迅速,中国人口基数大,自然也产生了相当多的网民,截止2015年6月,我国19岁以下的青少年网民(25.6%)约为全体网民数量的四分之一。调查显示,未成年人接触互联网的最小年龄逐年降低,低龄化趋势明显。可见,未成年网民的数量及比率都将持续增加。
互联网虽优势明显,但也有不少问题。其中,网络环境恶化,网络语言良莠不齐等问题引起广泛关注。第八次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调查报告指出,逾九成未成年人在上网时遇到过种类多样的不良信息,其中粗俗语言占21.3%。未成年网民对于网络语言,包括粗俗用语,出于猎奇与跟风心理,容易在不知不觉中学习并且运用到生活中。从生理与心理的角度来分析,未成年人大脑可塑性更强;同时,由于经验所限,对于网络用语的批判性使用不及成年网民成熟,更容易接受并且传播网络语言。另外,未成年网民作为中国网民整体的一大组成部分,又会将这些低俗用语在网络上通过自己的圈子使用、传播,造成网络环境的二次污染。
为净化网络环境,各方都在努力探讨解决办法。其中,最根本的方法是提高网民素质。互联网只是渠道,网民的素质提高了,网络语言的素质才能提高,网络环境才能得到彻底净化。而网民中,未成年网民的比例甚大,且将来,这些未成年网民会成为中国网络的主体使用者,因此,未成年网民的教育至关重要。
二、粗俗用语通过互联网对未成年网民的渗透
(一)网络语言与低俗用语
网络语言质量参差不齐。“给力”等积极向上的词汇,通过网络传播,迅速进入人们的生活,并且给人积极向上的影响,得以被归纳为正规语言;然而,与这些词汇相对应的,还有许多低俗用语。2015年6月,中国文化网络传播研究會在北京召开净化网络语言主题座谈会,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了《网络低俗语言调查报告》。报告指出,互联网技术的飞跃发展也带动了信息传播的速度,由此网络语言的产生与传播速度也大为加快。网络语言泛滥,低俗语言的出现无可避免。
(二)未成年人为网络用语的一大使用群体
网络语言以随意自由的产生特点,尤其容易被未成年人使用。埃里克·勒纳伯格于20世纪提出的关键期假设论从生物学角度论证了语言学习具有关键期:“青春期前,学习者因年龄小,生理和心理属发育期阶段,大脑的可塑性强,比较易学会地道的语言”。因此,更新速度快、形式多样的网络语言,更容易为未成年人接受、理解、使用和传播。城市与农村未成年人中,网络语言使用率分别达到86.2%和84%,其中,11.4%的城市未成年人经常使用网络语言,41.6%有时使用。而在农村,39.5%的人有时使用网络语言,可见网络语言在未成年人中极为普及。
网络语言产生于网络,更会进入现实生活。研究表明,未成年人的网络用语主要来源于QQ等社交软件,而另一项调研指出,未成年人使用社交软件与之交流的对象大部分是现实生活中认识的人,可见,未成年人获知网络用语的圈子与现实生活的圈子重叠,由此网络语言的线上获知与线下使用则互相影响。
为显示自己跟上潮流,未成年人在生活中会下意识地模仿网络上的行为,包括模仿网络语言、游戏人物、网络流行歌曲等。
在未成年人的模仿过程中,能否甄别内容,选择性模仿是问题的关键。大部分未成年人对于网络粗俗语言还是相当抵制的。然而值得深思的是,部分未成年人认为,粗俗语言的使用事不关己,不予理会;更有人认为这些粗俗语言是内心强烈感受的演化和外现,是表情达意的需要,不介意使用。 这种认识偏颇需要正视。
(三)低俗语言对未成年人以及网络环境的影响
在网络中获知的低俗语言一旦为未成年人所接受、使用,会影响到个人往后的语言表达水平以及素养,对生活和工作产生重大影响。此外,交互性是互联网的重大特性之一。网民可将自己的观点在网上发表,与他人交流讨论,由此网民的辐射范围得以增大。未成年人作为网民的一个重大组成部分,会进一步传播他们接纳的低俗语言,造成网络环境的二次污染。
三、如何解决
网络环境固然存在不文明之处,然而,相当部分未成年人对于网络低俗用语本身还是有自己的正确判断的。要解决问题,首先应该正视问题,不夸张,也不忽视。为了进一步净化网络环境,从未成年人的角度出发,应当从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提高未成年人自身修养。未成年人使用低俗语言,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意见,却没有使用更为理性、恰当的方式。一旦交流中出现分歧,矛盾激化,就可能口不择言,使用低俗语言来表达内心的愤慨。所以,未成年人不仅要提高语言修养,更要提升心理素质,遇事能就事论事,而不沦陷到情绪的发泄中。另外,未成年人应端正价值观,自觉抵制低俗用语。
第二,父母表率指引。研究表明,未成年人使用网络的场所主要是家庭。得益于手机等媒体的推广以及网络技术的提高,网络使用不再受限于电脑。睡前是最常使用网络的时刻。[9]由此,在家庭中,父母对未成年人的表率和指引相当关键。
第三,社会的努力。整体网络环境的改善需要企业、政府的努力。研究指出,未成年人接触低俗用语的一大途径是视频、广告[10],其中多数为企业的广告和视频,由此,企业的态度是网络环境净化的关键。为规范企业网络语言使用,政府应立法监管。网络发展日新月异,法律的确立与更新存在很大挑战。但是,政府还是应该不懈探索,完善相关法例,这样才能真正让网络环境得到净化。
四、结语
未成年人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动力,网络能够在未成年人的学习、娱乐、交友等方面起到协调作用;为了让未成年人有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净化网络语言十分重要。处于语言发展关键期的未成年人,在网络上如果长期受到低俗语言的侵扰,则会对未成年人的语言习得产生不利影响;未成年人若不能批判性地分析使用网络语言,更可能会助长低俗语言的传播与使用,对网络环境产生二次污染。为防范此种情形,个人、家庭、社会都应当尽力规范网络语言。
互联网近年来发展迅速,中国人口基数大,自然也产生了相当多的网民,截止2015年6月,我国19岁以下的青少年网民(25.6%)约为全体网民数量的四分之一。调查显示,未成年人接触互联网的最小年龄逐年降低,低龄化趋势明显。可见,未成年网民的数量及比率都将持续增加。
互联网虽优势明显,但也有不少问题。其中,网络环境恶化,网络语言良莠不齐等问题引起广泛关注。第八次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调查报告指出,逾九成未成年人在上网时遇到过种类多样的不良信息,其中粗俗语言占21.3%。未成年网民对于网络语言,包括粗俗用语,出于猎奇与跟风心理,容易在不知不觉中学习并且运用到生活中。从生理与心理的角度来分析,未成年人大脑可塑性更强;同时,由于经验所限,对于网络用语的批判性使用不及成年网民成熟,更容易接受并且传播网络语言。另外,未成年网民作为中国网民整体的一大组成部分,又会将这些低俗用语在网络上通过自己的圈子使用、传播,造成网络环境的二次污染。
为净化网络环境,各方都在努力探讨解决办法。其中,最根本的方法是提高网民素质。互联网只是渠道,网民的素质提高了,网络语言的素质才能提高,网络环境才能得到彻底净化。而网民中,未成年网民的比例甚大,且将来,这些未成年网民会成为中国网络的主体使用者,因此,未成年网民的教育至关重要。
二、粗俗用语通过互联网对未成年网民的渗透
(一)网络语言与低俗用语
网络语言质量参差不齐。“给力”等积极向上的词汇,通过网络传播,迅速进入人们的生活,并且给人积极向上的影响,得以被归纳为正规语言;然而,与这些词汇相对应的,还有许多低俗用语。2015年6月,中国文化网络传播研究會在北京召开净化网络语言主题座谈会,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了《网络低俗语言调查报告》。报告指出,互联网技术的飞跃发展也带动了信息传播的速度,由此网络语言的产生与传播速度也大为加快。网络语言泛滥,低俗语言的出现无可避免。
(二)未成年人为网络用语的一大使用群体
网络语言以随意自由的产生特点,尤其容易被未成年人使用。埃里克·勒纳伯格于20世纪提出的关键期假设论从生物学角度论证了语言学习具有关键期:“青春期前,学习者因年龄小,生理和心理属发育期阶段,大脑的可塑性强,比较易学会地道的语言”。因此,更新速度快、形式多样的网络语言,更容易为未成年人接受、理解、使用和传播。城市与农村未成年人中,网络语言使用率分别达到86.2%和84%,其中,11.4%的城市未成年人经常使用网络语言,41.6%有时使用。而在农村,39.5%的人有时使用网络语言,可见网络语言在未成年人中极为普及。
网络语言产生于网络,更会进入现实生活。研究表明,未成年人的网络用语主要来源于QQ等社交软件,而另一项调研指出,未成年人使用社交软件与之交流的对象大部分是现实生活中认识的人,可见,未成年人获知网络用语的圈子与现实生活的圈子重叠,由此网络语言的线上获知与线下使用则互相影响。
为显示自己跟上潮流,未成年人在生活中会下意识地模仿网络上的行为,包括模仿网络语言、游戏人物、网络流行歌曲等。
在未成年人的模仿过程中,能否甄别内容,选择性模仿是问题的关键。大部分未成年人对于网络粗俗语言还是相当抵制的。然而值得深思的是,部分未成年人认为,粗俗语言的使用事不关己,不予理会;更有人认为这些粗俗语言是内心强烈感受的演化和外现,是表情达意的需要,不介意使用。 这种认识偏颇需要正视。
(三)低俗语言对未成年人以及网络环境的影响
在网络中获知的低俗语言一旦为未成年人所接受、使用,会影响到个人往后的语言表达水平以及素养,对生活和工作产生重大影响。此外,交互性是互联网的重大特性之一。网民可将自己的观点在网上发表,与他人交流讨论,由此网民的辐射范围得以增大。未成年人作为网民的一个重大组成部分,会进一步传播他们接纳的低俗语言,造成网络环境的二次污染。
三、如何解决
网络环境固然存在不文明之处,然而,相当部分未成年人对于网络低俗用语本身还是有自己的正确判断的。要解决问题,首先应该正视问题,不夸张,也不忽视。为了进一步净化网络环境,从未成年人的角度出发,应当从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提高未成年人自身修养。未成年人使用低俗语言,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意见,却没有使用更为理性、恰当的方式。一旦交流中出现分歧,矛盾激化,就可能口不择言,使用低俗语言来表达内心的愤慨。所以,未成年人不仅要提高语言修养,更要提升心理素质,遇事能就事论事,而不沦陷到情绪的发泄中。另外,未成年人应端正价值观,自觉抵制低俗用语。
第二,父母表率指引。研究表明,未成年人使用网络的场所主要是家庭。得益于手机等媒体的推广以及网络技术的提高,网络使用不再受限于电脑。睡前是最常使用网络的时刻。[9]由此,在家庭中,父母对未成年人的表率和指引相当关键。
第三,社会的努力。整体网络环境的改善需要企业、政府的努力。研究指出,未成年人接触低俗用语的一大途径是视频、广告[10],其中多数为企业的广告和视频,由此,企业的态度是网络环境净化的关键。为规范企业网络语言使用,政府应立法监管。网络发展日新月异,法律的确立与更新存在很大挑战。但是,政府还是应该不懈探索,完善相关法例,这样才能真正让网络环境得到净化。
四、结语
未成年人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动力,网络能够在未成年人的学习、娱乐、交友等方面起到协调作用;为了让未成年人有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净化网络语言十分重要。处于语言发展关键期的未成年人,在网络上如果长期受到低俗语言的侵扰,则会对未成年人的语言习得产生不利影响;未成年人若不能批判性地分析使用网络语言,更可能会助长低俗语言的传播与使用,对网络环境产生二次污染。为防范此种情形,个人、家庭、社会都应当尽力规范网络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