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讲话”到“对话”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一份研究报告的数据引起的“警戒”
  《报刊文摘》中一篇短文《讲话者诫》跃入眼帘。一看文题,脑子里顿生一疑团:“讲话,本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须臾不可离的,有什么可戒的?”短文开头写道:“有一份研究报告称:当别人讲话时,听的人大约有30%的时间在走神。”看到这个研究报告的数据,情不自禁地联想到我们语文课堂上教师的讲话。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台下的学生专心听讲的情况如何?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吗?有没有“走神”的呢?语文课堂上教师讲话时,怎样才能抓住学生专注力,让他们的眼睛不走神,集中注意力听讲呢?上述数据引起了我们的警戒。
  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变讲话为对话
  “讲话要看对象。”这是针对人们日常交际时的讲话而言,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常识。教师的任务是教学生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讲话时更要看着教学的对象,时刻关注着他们,自己的讲话就自然地变成和学生之间的对话。这样,才能有效地聚集学生的注意力。
  “讲话”和“对话”,一字之差,含义不同。“讲话”是指一般的“说话,发言”。“对话”是指“两个或更多的人之间的谈话(多指小说或戏剧里的人物之间的,《现代汉语词典》)。由此可见,“对话”和一般我们口语里常说的“讲话”“讲演”“谈话”有所不同。“对”者,“二者相对,彼此相向” (《现代汉语词典》)。联系我们的课堂教学,教师的讲话,不应只顾自己单方滔滔不绝地讲,而应把学生放在心上,看在眼里。讲话的时候,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反应和表现,看他们思想是否集中,眼神是否在和自己交流,有没有走神。所以,笔者认为课堂上教师的讲话应该成为和学生的“对话”,这是理所当然、顺理成章的事。
  再从广义方面说,“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现代汉语词典》)。师生要“交流”,不是双方的事吗?所以我们说,让一般性的讲话变成对话,本是生活的常理。而对于我们的教学来说,还有着特殊的意义。因为我们课堂上的讲话,是为了培养人,是为了学生主体更好地学习。
  三、为求对话高效,必须注意的问题
  (一)与学生对话,必须注意语速和节奏
  1. 结合学生实际做出调整。语速和节奏对提升学生注意力有何影响?笔者曾经做过一项试验,教学同一内容,第一个班:语速快于正常交流的语速。在听到汉语拼音标调口诀“没有ɑ找o e,i u并列标在后”时,全班学生神情木然,毫无反应,无一学生能够完整复述。第二个班:日常交流的语速。全班大约三分之一的学生表现出疑惑的神色,其余学生则很平静。结果没有学生能够完整复述。第三个班:慢速叙述,抑扬顿挫,给学生预留充足的思考时间,结果大部分学生基本上都能准确复述。
  为什么表达时语速的快慢和语言的节奏对学生的理解会造成如此大的影响?笔者查阅相关心理学和生理学书籍,发现了其中的奥秘:“通常情况下,人耳辨识以声波式传播的语言文字信息,分辨效能每秒4~5个字,即每分钟240~250个字,一旦超过了这个语速,听者接受起来就会吃力,也无法记住。”这一案例告诉我们:课堂上教师讲话时的语速和节奏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教师讲话时语速稍慢一些,并注意节奏,效果是最佳的。
  2. 提升学生课堂行动自觉力。以三上《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的教学试举一例——课文第4自然段写鱼,比较长,写得非常精彩。为让学生阅读理解、把握文章的层次结构特点,教师在备课时这样设计:“现在我们学习第4自然段,请大家默读课文,(‘/’表示稍顿,提示不是轻声读,也不是朗读。)看/(稍顿,看什么,突出下边内容)这一自然段/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接着/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找出/关键词语,和大家交流。”(“·”表示重音突出)这样,学生一听非常明确:学习哪一自然段?怎样读?最后的要求是什么?教师语速较慢,突出了关键词,重要的地方还适当停顿,有了节奏感。学生理解了老师的要求,默读完了,静静地思考,所以行动也就比较自觉了。有的时候教师估计到这一大串话学生不容易领会要点,提出要求之后,还提名学生把刚才提的要求再复述一遍,这是高明之举。
  (二)注意课堂中的“眼神对话”
  1. 何为“眼神对话”?打开《说话的技巧》一书第一章有一节的标题很别致:“眼神!眼神!眼神!”标题中“眼神”一词叠用三次,还都加上惊叹号。这是作者有心说明两个问题:一是人们在说话交流时,关注对方眼神非常重要。二是大家对此需要引起重视。“对话”,就是双方面对面地交流。上文提到对话时,要关注学生的感受和表现,这里具体地说,就是要关注学生的眼神。“眼神”,指“眼睛的神态” (《现代汉语词典》) (本文所提“眼神”,也泛指面部的表情和体态)。眼神的交流为何如此重要,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会说话。”学者经过长期研究,一致认为:“瞳孔的变化如实地反映了大脑正在进行的思维活动。因此,可以有把握地说—瞳孔是人兴趣、偏好、动机、态度、情感等心理活动的高度敏感的显像屏幕。”“眼睛的奥妙到底何在呢?其实,我们所说的眼睛实际是指瞳孔的变化的行为。”因此,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对话的效果,学生眼睛的“显像屏幕”,也就是我们一般所说的眼神,可以如实地告诉你:你的讲话为学生所理解、接受,他们会心领神会,目不转睛、频频点头、全神贯注地倾听。你的讲话语速很快、平平淡淡、枯燥无味,或高深莫测,他们的眼睛就会走神,没精打采,甚至会左顾右盼、东张西望,甚至做小动作,此时也就谈不上集中思想了,对话能效也就可想而知了。
  2. 关注学生的眼神,聚集学生精气神儿。有经验的教师,总是一边口头讲,同时不忘关注学生的眼神,聚集学生的精气神儿。具体做法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为了激发兴趣,聚集学生眼神,集中学生注意力,在对话(教师讲解、讲述)的过程中,适当穿插一些提问。问题的内容可以复述刚刚老师讲的内容,可以是对某一内容的理解,可以是对某一问题的想象。偶尔,为了激发某种情绪,也可以是全班的齐声回答。另一方面观察学生眼神,发现学生眼神不对劲儿,就即时调整自己的讲话内容,或采取必要的措施—如对于做得好的学生,特别是有进步的学生要表扬、鼓励;如发现个别学生走神,就及时提醒;如发现眼睛走神的学生比较多,则暂停对话,组织、动员一下,再接着往下说。
  3. “眼神对话”,应成教学常态。“在你说话的当儿,你的眼睛是否也在说话?再也没有比避开视线更易失去观众了。”如有经验的教师在每堂课开始组织教学这一环节,总是明确要求:学生不仅要坐端正,而且眼睛要看着老师,思想要集中。这时老师以亲切、期待的微笑目光扫视全班,和学生眼神互动,用自己的眼神和学生“说话”:“上课了,思想要集中啊!”一个不落。学生也以微笑的目光回应。师生亲切地“问好”,在这样融洽的气场中,满怀信心地开始新一课的学习。同样,在下课的时候,师生眼神互动,在满怀愉悦的获得感气场中说:“再见!”这样,长期坚持,习惯成自然,必有成效。
  眼神是一种人生必须具备的视觉素养。我们所说的眼神,也可一般理解为目光。“在人们的日常交往中,目光能显示出它的特殊功能。”“同有声语言一样,目光也是一种礼节”。我们不可忽视。笔者认为:师生眼神交流应是课堂教学的“常态”。课堂上师生之间情感交融,成为愉快的课堂。这里还要特别指出:上文所言关注学生的眼神,主要是从课堂教学方面而言,这是它的现实意义。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眼神,与“学生眼神交流”,这应该成为一种常态。
  四、提升教师口语表达素养
  《教师口语》是由国家教委师范教育司组编的“高等师范院校本专科通用教材”。教材“导言”中有一句话引起了我们深思:“口语表达是教师开展工作的主要方式和手段。”“口語”“谈话时使用的语言(区别于‘书面语’)” (《现代汉语词典》)据此,课堂上教师口头语言的表达、讲述,是无可替代的。所有的课堂,离开了教师的口语表达、讲述,课堂的教和学也就不复存在了。毫无疑问,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其根本举措之一,教师要提高教师的口语表达、讲述的素养。
  让教师的“讲话”走向与学生的“对话”这个命题,“看似平凡,实为非凡”。因为它是教师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和手段”。我们还要扩大视界,看得远一些。上文所提是仅就课堂教学而言。坚持这样做了,对教师的教学艺术和学生今后的学习成长极为有益。
  (作者单位:南京市玄武区教师发展中心)
其他文献
一、研究背景  2020年春节,注定会成为难以磨灭的记忆。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突然来临,我们的小学生,也许并不能完全理解意味着什么,但是,危机,也是契机;生活,就是功课。疫情这本教科书,关乎家国情怀,关乎生命自然,关乎学生的成长。南京市教育局建立了“童心战‘疫’,‘疫’战到底”专题网站,围绕疫情防控阻击战这一重大事件,开展了中小学生“疫情教育必修课”教育活动,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作为小学
期刊
统编版第六册第八单元以有趣的童话故事和民间故事为主要内容,读来总会情不自禁地发出笑声,也会留下很多思考。整个单元安排了四个故事,前两篇为现代童话,一是当代著名童话作家周锐的《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周锐是目前国内最优秀的童话作家之一,堪称原创儿童文学“常青树”。读他的作品,字里行间冷不丁地就冒出一个冷幽默,让你忍俊不禁。笑后,又有许多回味,令人深思良久;另一篇是作家施雁冰的作品《方帽子店》,给我
期刊
2018年第12期的《人民文学》上,九旬高龄的作家徐怀中以大部头的军旅题材作品《牵风记》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这部小说饶有意味地采用了回忆的视角,以老战友聚餐席上的一张合照为开端,站在当下,牵动一段带有浪漫色彩的大别山行军故事。小说聚焦照片中最引人瞩目的知识女性汪可逾,讲述了她与战友齐竞、曹水儿以及一匹马之间的凄美传奇。篇末,齐竞泣立银杏碑了却牵挂,并在象征汪可逾的古琴空弦声中安详辞世。  小说名为
期刊
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我努力按照《语文课程标准》 “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要求,认真、深入地钻研教材,逐步理解和把握了统编教材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改进教学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解决读准字音的问题  识字教学中,读准字音是个重点,难点在于受到方言发音的影响,有的学生鼻音、边音分不清,有的平舌音、翘舌音分不清,有的前鼻音、后鼻音分
期刊
王尔德,这个被誉为“才子”的英国作家、诗人,他写的童话也是诗化了的,美好而纯真。《巨人的花园》是他仅有的9篇童话中的一篇,被英国的《典雅》杂志誉为“完美之作”。众多中译本中,巴金译文《自私的巨人》千锤百炼,字字斟酌,被称为最经典译本。  一、“完美之作”的经典童话特质  细读《巨人的花园》,的确具备经典童话的特质。首先,作品中有着鲜明的人物形象和精彩的故事情节。文中的巨人是孩子所喜欢又害怕的文学形
期刊
《荷叶圆圆》是一首儿童散文诗,课文以荷叶为舞台,让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以立体的形象展现其间,构筑了一个清丽美好的童话世界,描绘了一幅大自然中各种事物和谐相处美好的画面,意境优美,利于启迪学生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想象。诗歌语言活泼,节奏明快,洋溢着童真、童趣,适合低年级学生阅读。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以形象思维为主,对抽象的文字及符号缺乏兴趣。因此,营造一个“美和趣”合二为一的课堂,让童真童趣
期刊
统编教材非常强调大量阅读。全国小语会名誉理事长陈先云先生强调:“在统编教材的基础上拓展延伸,把儿童阅读做大做强。”现以三下《小真的长头发》为例,分享笔者对课文的拓展阅读。  留着妹妹头的小真,在有着漂亮长头发的两位好朋友面前一点儿也不服输。她津津有味地描述着当自己的头发长得“老长老长老长老长老——长”时的情景。长头发奇特的用途让两个好朋友听得入了神,原本有着长头发的她们也开始羡慕起小真的长头发来。
期刊
一、认真反思已有的阅读习惯  我们很少给予孩子问“为什么要阅读”的机会,更常见的操作,是把《语文课程标准》上小学阶段学生课外阅读总量应该是145万字以上之类的要求量化,按学段划分,再由语文老师认真地执行于每一天,比如每天的家庭作业本上“课外阅读30分钟”的惯例叮嘱。如果问一个正捧着课外书的孩子:“为什么读这本书?”他极有可能回答:“老师布置的。”  二、充分利用已有的阅读时间  假设每天都要认真完
期刊
口语交际的核心是交际性,是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的。结合口语交际的特点和要求,本人以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口语交际《我最喜欢的人物形象》为例,谈谈口语交际教什么,怎样教,用什么教。  一、“教什么”:准确定位教学目标,注重一致性  1. 精准把握内容。口语交际教材的内容要紧紧围绕学生的生活,要让学生喜闻乐见,有合适的交际情境,学生才会有交际、表达的欲望。教学《我最喜欢的人物形象》,教师应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
期刊
一、回顾课文,激趣导学  1. 作者围绕“陀螺”,主要写了哪些内容?(出示:说陀螺、做陀螺、得陀螺、斗陀螺、悟陀螺)在作者高洪波的童年里,陀螺带给他极大的欢乐和由衷的自豪,让他刻骨铭心、终生难忘。  2. (出示:毫无怨言、奋勇搏斗、重整旗鼓、摇头晃脑)这四个词语是描写陀螺的。原本是形容人的状态、品质,课文中用来形容陀螺,写出了陀螺的韧劲和英勇。(出示:不甘人后、得心应手、一显身手、兴致勃勃)这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