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中的宗教思想

来源 :首席ELITE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myzkmy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宗教思想一听之下似乎不是高深莫测,就是十分严肃的事。不一定。当宗教思想出现在大银幕这块梦幻的土地上,它就沾上了各种各样迷人的气息。《2012》中场面宏大的人间末世,《埃及王子》中斑斓的动画色彩和可爱的动物配角,《出租车司机》中罗伯特·德尼罗代替上帝扫清人间罪恶,《乡愁》中俄罗斯东正教的肃杀气氛,当宗教思想融于故事和画面中,就像在灵魂外包裹肉体,刹那间拥有了无穷的生命力。
  死亡是一道门
  《入殓师》中的生死观
  生与死
  生死,一直是人类关注的终极问题,无论何种重要的哲学和宗教都对生死有所讨论。以下略举一二。
  儒家的生死观:道德超越,天人合一,苦在德业之未能竟。重视的是生前,而非死后。
  道家的生死观:顺应自然,与道同体,苦在自然之未能顺。照道家看,生和死无非都是一种自然现象。
  老子讨论生死问题的言论较少,他认为如果人不太重视自己的生命,反而可以较好保存自己,这和他所主张的“无为”、“寡欲”思想相关联,“死而不亡者寿”,王弼注说:“身没而道犹存。”照老子看,“道”是超越的永恒存在,而人身体的存在是暂时的,若人能顺应自然而同于道,那么得道的人便可超越有限而达到与道同体的境界。
  庄子讨论生死问题比较多,他认为生死无非是气之聚与散,如《知北游》中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如果死和生是相连属的,我对之有什么忧患呢?
  而禅宗虽不否认人世间是一大苦海,人生有不能逃避的“八苦”,即生、老、病、死、爱离别、怨憎会、求不得、五蕴聚。但认为“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苦在无明之未能除。”只要不以此“苦”为“苦”,那就超越了“苦”,“苦海”也就变成了“极乐世界”,这全在自己觉悟还是不觉悟(即:无明)了,苦在于“无明”之未能除,只要人克服其迷悟,也就无所谓“苦”了。
  死亡是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可平日里东方人特别是中国人却对之讳莫如深。孔老夫子说:“未知生,焉知死”,“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说到对死亡的几分“慎”,让人不得不想起2009年日本导演泷田洋二郎的《入殓师》,在这部影片中,死亡绝对称得上一件庄严的盛事。这是怎样的一个故事,能如此打动严苛的评委们,使得在54年之后,又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小金人送到日本电影人手中。这是日本电影第四次获此殊荣,而之前的三次还都是在上个世纪50年代的《罗生门》、《地狱门》与《宫本武藏》。
  与死亡不期而遇
  不要被《入殓师》的名字吓到,它无关乎压抑、恐怖。相反,开头的情节还有些搞笑:
  “全世界的城镇都是我们的新居,一边演奏一边旅行,一起走吧。”
  这原本是大提琴首小林大悟为自己准备的求婚词。但是,造物弄人,乐团解散了。失业的他被一则招聘广告所吸引:
  “年龄不拘,保证高薪。实际劳动时间很短。旅行的家务助理。NK代理商。”
  大悟进去询问后,崇尚直觉的社长连看也没有看他的履历表,光是瞧瞧他的脸便决定录取他,并称他为最具此行天赋之人。大悟奇怪之时,才得知“ NK代理商”便是纳棺的NK,“旅行助理”即为“入殓师”。于是,大悟误打误撞的开启了人生最重大的转折,也许就像他的名字:后知后觉,继而大彻大悟。
  入殓师,就是专门负责将逝者入棺的人,但他们的工作绝非仅仅如此。影片中多次出现的入殓师工作的情景让我们得以窥其大概。在入殓前,入殓师在家属面前为死者擦拭身体,并为死者妆整仪容,然后才将遗体引入棺木。整个过程充满了宗教的仪式感与庄严感;而把这一过程比作“旅行助理”,也算是社长大人的神来之笔吧。
  若生命是一场旅行,那死亡意味着什么?终点?开始?日常生活中,我们避死亡唯恐不及,却每每与之不期而遇。至爱亲朋的意外离去,自己被死神忽悠一把。大悟在风华正茂之时,却被唤去面对死亡。摸大提琴的手与触遗体的手,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细细想来不无关联:音乐家用手演奏美妙的旋律来表达人的情感;入殓师用手出神入化的化妆来抚慰人的心灵。这样想来,不仅工具相同,且目标也相近。况且,只有音乐家的敏感才更能贴近人的心灵吧,又只有大提琴温暖柔和的音色才能冲淡死亡的凄怆悲苦。一双善拉大提琴的手为死者美容,本身也有种隐含的诗意吧—— 死亡是灵魂的吟唱;如把人生比作一支乐曲,音乐家奏出的是其中的华彩乐段,入殓师又将这一瞬间定格为永恒。
  然而,“音乐家转变入殓师”的过程可想而知,从朝气蓬勃的生转向枯槁暗淡的死,对于从未真正面对过死亡的大悟,是一场艰难而颇具深意的“孤独之旅”。母亲去世时,他不在身边;而父亲则在他7岁时便和自家咖啡店的服务员私奔了,从此再未露面。在“见习入殓师”的这段时间中,他看到了尸体腐烂不堪的孤寡老奶奶;长相是美女但实际为男儿身的人;留下年幼的女儿死去的母亲;脸上带着后辈尊敬爱戴的唇印而寿终正寝的爷爷;穿着长筒袜离去的奶奶……在这里,有着各式各样的离别。大悟逐渐接触和了解死亡的真相:棺材不同的材质所表明死者各异的身份地位等等,也从第一次的呕吐不止到最后体悟死亡的平常与崇高。
  “5万 ,10万 ,30万……有这么大的差别啊。左边的是胶合板的,接下来是金属装饰两边雕刻的,最贵的是扁柏制成的。材料和装饰不同啊。是啊,虽然烧起来都一样,躺在里面也一样…… 人一辈子买的最后一样东西,是由他人决定的。总觉得有点讽刺。”
  小林大悟与路人桥上观鱼的对话也让人不难联想到庄子与惠子的濠上之辩。鱼奋力逆游,要到上游产卵,而旁边尽是精疲力竭累死的鱼尸。
  路人:“悲哀啊,为了死而努力,终归一死,不那么努力也可以啊。”
  大悟:“自然定理吧,天生如此。”
  死是一道门
  在以大提琴为背景的音乐中,画面不断地切换大悟送走的一个一个生命。在人生的最后旅程中,一个个死去的人们在修饰后像是睡着了,那么安详,那么美丽,而大悟脸上的表情也渐渐温柔、平静起来。对死亡的认识其实就是对生命意义的思考,死亡令生命完整。大悟渐渐体悟到了自己工作的意义:“给死者以尊严,给生者以安慰”。   但,自己想通了,还要面对周围人的态度:妻子的不理解,朋友的不搭理,小林大悟再次陷入孤独 —— 众人所加于的孤独。
  朋友:都传开了。
  大悟:什么?
  朋友:怎样都好吧,你找个正经点的工作吧。
  妻子:为什么不告诉我呢?
  大悟:说了你一定会反对的。
  妻子:当然了,这种工作……你不觉得羞耻吗?
  大悟:为什么要羞耻呢?因为每天会碰死人?
  妻子:我只想让你做普通的工作。
  大悟:普通是什么啊,谁都会死的吧,我也会死,你也会死,死本身就是很平常的事。
  妻子:不要找借口了,马上辞职吧,求你了。我到现在为止都没反对过吧,你说不想拉大提琴时也是,想回乡下时也是,我只是笑着跟着你而已。其实,我真的很难过。但是,因为你喜欢……所以这次,求求你,听我的吧。
  大悟:我要是说不行的话……
  妻子:你要一辈子做这个吗……我要回娘家,你辞职之后再来找我吧。
  大悟:美香……
  妻子:别碰我,肮脏!
  面对妻子的离开,大悟没有辩解、劝说,却只是坚忍着、等待着。人到孤独时,最亲近的人也不能相通相惜。而人的尽头就是神的起点吧,转机渐渐开始了,妻子回来了,带来了好消息,但并非改变主意。
  大悟:美香……
  妻子:你没收拾过屋子吗?
  大悟:偶尔收拾一下。
  妻子:说谎,一次都没收拾过。
  大悟:收拾过两次。
  妻子:……果然我不在就是不行呢。我也有事要告诉你……
  大悟:什么?
  妻子:我有孩子了。
  大悟:(惊喜)好厉害,我要当爸爸了吗?
  妻子:所以不要在过半途而废的人生了。你的工作,可以堂堂正正地对孩子说出口吗?
  孩子一定会被其他孩子欺负的。不需要什么钱,三个人一起开心地生活就好。
  大悟:(电话铃响)什么,现在就去吗?什么,我知道了,我马上就去。
  妻子:这种时候,你要去工作吗?
  大悟:洗澡堂的老太太去世了……
  真正使她改变的是澡堂老板娘的死。那是他们最敬重、对这对夫妇帮助最大的人。这个坚强的老太太曾对美香说:
  “大悟是个温柔的孩子,一个人背负所有的事……一个人时也会哭的,小小的身体,肩膀颤抖着。”
  在大悟为这个老太太虔敬入殓中,美香看到了这一职业的价值与意义:
  “让已经冰冷的人重新焕发生机,给她永恒的美丽。这要有冷静,准确,而且要怀着温柔的情感,在分别的时刻,送别故人。静谧,所有的举动都如此美丽。”
  对死亡的关怀其实是对生命最细致、最重要、最无私的照顾。对生前的关心或许有利、有用;无论如何,都会有所回报或回应,而在对死者的关照中,一切都没有了、消隐了,而此时流露出最真实、最纯粹的感情——只愿你曾被这世界温柔相待。
  “今天是她最美丽的一天——真的非常感谢!”
  送别老伴的老头在最初的不理解不欢迎后,亲眼目睹大悟他们的工作时,说道。老太太的儿子那一声声发自肺腑的“妈妈,对不起!”的呼喊震天动地。而原本对不男不女身份极度气愤嫌弃的父亲也会在那一刻失声哭泣:
  “不管是男是女,我突然想起来,他/她是我的孩子。”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在最后一刻,体会到对亲人的亏欠让人不舍、心酸。这也让人想起东方哲学中常有的“死者为大”,生前隔阂,死时和解。生前的恩恩冤冤,斗争不已,都会随着死亡抹平一切。
  对于抛弃家庭的父亲,大悟一直怀恨在心;提起父亲,“恨不得揍他一顿”,而大悟也早已忘记了父亲的样子,在回忆的镜头中,父亲的脸始终是模糊的。可父亲最后还是找到了他 ——死去的父亲衣兜中有他们家的地址。开始大悟不愿接受现实,不愿认领遗体,是妻子和有相同经历的同事点醒了他,他急切地跑去见父亲。父亲生前一直孤身一人,饱受了穷苦。人都是不完美的,都会犯错。突然有些不合时宜的想起某春晚小品的一句话:“人生就是一睁眼,一闭眼,一辈子没了。” 在有生之年,施害的一方,要有勇气去悔改;受害的一方,也要有胸怀去宽容。理解抑或痛恨?一切都在转念之间,乃至于生死。放弃观念并非可怕,当大悟卖掉心爱的大提琴时,他说:
  “我打算迎来人生最大的转折点,但卖掉大提琴时,很不可思议,觉得很轻松。觉得被一直以来的束缚解放了。自己以前坚信不移的梦想,可能根本不是梦想。”
  当他放弃对父亲的仇恨时,也获得了同样的轻松。大悟小心的给死去的父亲刮着胡子,当他触摸着父亲手中紧攥的那块光溜溜的石头时,在泪水里终于记起了父亲当年的面容,画面第一次清晰起来,而那正是,父亲送他石头的场景。
  “以前,人类不懂文字的很久以前,据说人们会寻找符合自己心意的石头,送给对方,收到石头的人根据石头的质感和重量了解对方的心意。滑溜溜的代表心情平稳,凹凸不平的代表担心对方……”
  那时,年幼的大悟送了父亲一个小小的鹅软石,也就是父亲死时紧攥着的那颗。大悟小心翼翼的取下来,放入怀孕的妻子手中,又轻轻按在她微凸的肚子上。在佛学中,有生死轮回之说,从来没有真正的死亡,死亡是某种诞生的开始。大悟的这一举动既是对父亲的谅解和宽恕,更意在:伴随着生命的延续,将这份爱传递下去。
  最后,用殡仪馆老头送别澡堂老板娘的话作为结束吧:
  “死可能是一道门,失去并不是终结,而是超越,走下一程,正如门一样。我作为看门人,在这里送走了很多人。路上小心,总会再见的。”
  佛教的由来
  佛教,以“佛”为最高教主,以佛崇拜为基本特征的世界性宗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佛教是释迦牟尼创立的,因而释迦牟尼又称为佛祖、教主。释迦牟尼本姓乔答摩,名字叫作悉达多,因为他出身于释迦族(古印度的一个名族,为雅利安日种系甘蔗王的后裔),加之他创立佛教的丰功伟绩,后世尊称他为“释迦牟尼”。
  在释迦牟尼未创立佛教之前,印度盛行是婆罗门教,该教大约形成于公元前7世纪。当时由于婆罗门在政治、思想、文化、宗教等诸多方面的特权,日益引起婆罗门以外的人们的强烈不满。当时社会上形成了一股反婆罗门教并要求革新社会现状的新思潮,即所谓“沙门新思潮”。“沙门”是梵文Sramana的音译,意为“修道”,是对反婆罗门教思潮的各种派别的出家修道的人的总称。释迦牟尼在实践修行和寻求解脱初期,就主张人人平等,后来悟道成佛后更是把慈悲为怀、普渡众生当成佛教的根本。   基督的罪罚与使命
  七宗罪寓意
  七宗罪(Seven deadly sins),是13世纪道明会神父圣多玛斯·阿奎纳列举出的各种恶行的表现。《圣经》中按照对于“爱”的违背程度,顺次序为:傲慢、嫉妒、暴怒、怠惰、贪婪、饕餮(暴食)及淫欲。
  七宗罪的具体罪行如下:
  傲慢:卓越的欲望,过分自信导致的自我迷恋,觉得自己处处都高人一等。
  嫉妒:财产的欲望,因对方拥有的资产比自己多而心怀怨恨(此处的资产并非限定于财产,更多的指才能、才华)
  暴怒:复仇的欲望,源于心底的暴躁、憎恨、愤怒,导致情绪失控而产生强烈的复仇欲望。
  怠惰:逃避的欲望,懒惰及浪费所造成的损失为怠惰一罪的产物.
  贪婪:失控的欲望,是七宗罪中的重点。其他的罪恶只是无理欲望的补充。
  暴食:贪食的欲望,浪费食物或者过度放纵食欲,过分贪图逸乐皆为饕餮一罪。
  淫欲:肉体的欲望,一般指过度贪求性爱的快乐。
  七宗罪的相应惩罚如下:
  傲慢:轮裂
  嫉妒:投入冰水之中
  暴怒:活体肢解
  怠惰:丢入蛇坑
  贪婪:在油中煎熬
  暴食:强迫进食老鼠,蟾蜍和蛇淫欲:在硫磺和火焰中熏闷
  在神曲中亦有类似惩罚的设想:通过我进入无尽痛苦之城
  通过我进入永世凄苦之坑
  通过我进入万劫不复之人群
  正以推动我那崇高的造物主
  我是神权神志神爱的结晶
  在我之前未有永恒之创造
  我将于天地一同长久
  进入者 必将断绝一切希望
  傲慢 戒之在骄-负重罚之
  嫉妒 戒之在妒-缝眼罚之
  暴怒 戒之在怒-黑烟罚之
  怠惰 戒之在惰-奔跑罚之
  贪婪 戒之在贪-伏卧罚之
  暴食 戒之在馐-饥饿罚之
  淫欲 戒之在色-火焰罚之———— 但丁 《神曲. 地狱篇》
  “七宗罪”案件
  电影《七宗罪》由一起发生在纽约城中的连坏杀人案开始:
  第一天,在一个蟑螂滋生的肮脏公寓里,一名极度肥胖的男子僵死在那里,他的脸深埋在他面前装满意大利面的碗中,冰箱背后的墙壁上是用油脂写下的:Gluttony(暴食)。
  第二天,在律师事务所内,一名富有的辩论律师被杀害。地板上则有用血迹写成的:Greed(贪婪)。
  第三天,一所租住公寓,床上躺着一个被捆绑且经已腐化的人,床头上方的墙壁上赫然写着:sloth(懒惰)。接着,大家发现这个人还没有死,不过送到医院已无回天之力,医生解释,此人已被绑在床上整整一年,这期间没有吃过任何食物,完全是用抗生素等药物来维持其生命,很显然,凶手是要让受害者吃尽苦头。
  警方的介入与调查并没有阻止下一宗谋杀案的发生。
  第四天,凶手在一间娱乐场所的房间内用枪指吓一名男子,令他穿上一条特制的前方胯下装有尖利金属刃口的皮制短裤性虐道具,与一位妓女发生性关系并直接导致了她的死亡。
  第五天,一位年轻女模特在其住所内被害,其脸部被强酸毁容,鼻子被割掉,并且一只手上用强力胶水粘有一瓶安眠药,另一手则拿着电话。大家推断这是凶手设计的场景,其意为:你可以打电话求生,但容貌已毁。而这样一个为自己的容貌而“骄傲”的女人是宁可死去,也不愿意这样活在世上的。
  凶手故弄玄虚的作案手法,令资深冷静的警员威廉和血气方刚的新扎警员大卫都陷入了破案的谜团中。他们去图书馆查找资料,在但丁的《神曲》关于人间地狱的描绘中找到了凶手作案计划和手段的蛛丝马迹:傲慢、嫉妒、暴怒、怠惰、贪婪、饕餮(暴食)及淫欲,被杀的人正是犯了天主教教义所指的人性七宗罪。此时,死去的人还不足七人,也就是说,凶手不会就此停手。因为作案动机与以往的凶犯不同,死者们互不相干,没有关系可寻,很难判断他下一次作案目标是谁,在哪里。
  正当每个人心急火燎的时候,凶手竟然在一个清晨搭出租车自首了。这个叫约翰的人告诉警方他把自己的手指表皮割去,所以在之前各个案件中都没有留下任何指纹。这似乎令众人都松了一口气,以为案件就此结束,怎料还是逃不出“七宗罪”的杀人逻辑。
  约翰提出如果警方想要找到另外两个被害人的尸体,必须由主办此案的大卫和威廉两位警官陪同他一起去一个地方,否则他会以精神障碍为由辩护,而不需承担法律责任。当三人在警方直升机的监视下来到市郊一个荒芜的沙漠地区时,一辆小货车从远处缓缓驶近,威廉独身一人上前截停车辆,司机向威廉表示有客户支付了高额的运费请他准时把包裹运至此地。威廉打开了包裹,顿时明白了约翰的意图。他立刻往回跑,一边用对讲机告知直升机上的人“局势已被嫌犯控制 ”,一边高呼着要求年轻警员大卫扔下手中的枪。可一切为时已晚,约翰告诉大卫自己曾在前一天到访他的家,见到他美丽的怀有身孕未婚妻后,试图强奸未能得手,就杀死了她,并砍下了她的头。约翰说:“看来,我是犯了嫉妒的罪,很抱歉令你失去了妻子和儿子。”尽管威廉在一旁极力劝说,“暴怒”的大卫还是向着约翰的额头扣下了扳机。
  第六天,“嫉妒”害死了约翰,“暴怒”毁了米勒,约翰的“七宗罪”杰作终于完成了!
  审判后的完美世界
  从影片的开头,导演便刻意挑选拥挤嘈杂、灰暗潮湿的街道,好似永无止境的骤雨,每一个细节都尽可能的真实自然,他要求美术指导制造一个肮脏、混乱、沮丧的城市。据说,电影中挥之不去的暗黑观调是由于在菲林上应用了一种化学作用,菲林的银因此没有被冲去,从而改变了整体色调,把居民怪异的一面映射出来,从人物的道德沦丧,至各项事情都要显得不寻常,营造出一派现实版“人间地狱”的气氛。
  约翰坐在警局的椅子上,看上去冷静睿智、彬彬有礼,坦然自若、胜券在握。装着红茶的小口袋被他拿在手里玩来玩去。
  威廉:“你是否认为自己在替上帝做事?”
  约翰没有正面回答,只说:“上帝的行事是玄妙的……我觉得我看到了上帝.”   影片一反常态,敢于给反角大段台词以展现其艺术魅力,约翰不仅在最后一幕出其不意地露面,且有大段独白。结局虽然以反角死亡告终,但实际上是他大获全胜。最精彩的要数他在汽车里与大卫的那段对话.他平静的看着远方,令人震惊的理论就这样坦然的说了出来。
  大卫:“我认为你杀死的都是无辜的人。”
  约翰:“无辜? 你是在开玩笑么?一个胖子……一个恶心的、站都站不起来的人; 一个你在街上见到会指给你的朋友们看,然后你们一起嘲笑的人;一个你吃饭的时候看见会吃不下饭的人;在他之后,我选中了一个律师,我知道你们俩都会暗中感谢我这个选择。这种人想的只是钱,为了挣钱他使出吃奶的劲说谎,然后把谋杀犯和强奸犯留在大街上!”
  大卫:“谋杀犯……”
  约翰:“一个女人……”
  大卫:“谋杀犯,约翰,跟你自己一样?”
  约翰:“(打断)一个女人,她的内心是那么丑陋,如果没有美丽的外表她甚至活不下去。一个毒品贩子,确切地说是一个贩毒的鸡奸者!别忘了还有那个传播疾病的妓女!只有在这个肮脏的世界里你才会说这些人是无辜的,并且装出正义的嘴脸。但这就是问题的关键。我们在每个街角、每个家庭中看见种种致命的罪行,并且还容忍它们。我们容忍它们因为他们是常见的、鸡毛蒜皮的事。我们一天到晚都要忍受它们。好吧,再也不会这样了。我树立了典范。我的所做将会引来人们的迷惑、研究和效仿……直到永远。”
  这番对话让人想起另一部获得奥斯卡、金球奖多项提名的大名鼎鼎的《出租汽车司机》,导演马丁.斯科塞斯曾经拍出过《基督最后的诱惑》等宗教题材影片。自然也为这个经典人物平添了几分宗教内涵,罗伯特.德尼罗称这绝对是他所演的角色中最最孤独的一个:退伍的越战士兵在黑夜的街道中里无止境的开着出租车,日夜目睹着这个城市的虚伪与肮脏,他似乎感受到了上帝的指引,那句经典台词:“我是上帝的孤独子民。”是人物的内心深处的声音。他买了四把手枪,决定化身上帝的使者,肩负起重整乾坤的使命,毅然上路。这类人物无论表面如何,内心一定是“孤独”的,他们背负着使命,说自己是被上帝选中的,来惩罚那些有罪的人。
  虽然有大量血腥、恐怖画面,但《七宗罪》不同于其他侦探片或类型化恐怖片的是:凶手杀人并非是因为嗜血,而是凭着强大的宗教信条和妄念来实施的。他自以为是的通过“审判”和布道来达到拯救的目的,这才是最可怕的。想一想,或许,他平时连一只鸡也不杀,但是当他找到了依据来实施对人的谋杀时,又是如此的绝决。这种恐怖并非亲眼看到某种可怕场面时感官的自然反应,而是内心的恐怖。这使得《七宗罪》与美国社会现实生活建立起了心理上的联系,更具社会意义。而一个警察最后却成为凶手计划的执行者,这是对社会讽刺,是对冥冥之中天主七大信条的不可抗拒,还是象征了这多罪该罚的人世间的混乱秩序?也许,凶手约翰是一个带着宗教色彩的“完美主义者”,他想象中的世界必须没有一丝瑕疵。对于极端向往“完美”的人,当这个永远不可能完美的社会无法满足他们的终极愿望时,他选择了极端的毁灭,假借“上帝之名”在一周之内构造心目中完美的境界。如真是这样,我想,上帝将死在第七天。
  一个不尊重生命的人,又怎么能追求完美,即使这些生命在别人看来如何得卑微。我们向往美德,称颂美德。人们太爱美德,爱到用罪恶去维护它,用虚伪去体现它。这类人物,也只能在疯狂的追求中迷失了自我。
  现实生活不是童话,往往隐藏着不为人知的丑恶。有时现实让人心惊,残酷得让人发指。
  我们不可避免地去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再去看待这个世界,我们应用什么样的方式再去生活?
  最后,借用影片中的话作为结束吧:
  William :“ the world is a fine place,and worth fighting for。I agree with the second part。
  威廉:“海明威曾写到过:
  这个世界很美好,值得我们去奋斗。我只同意后半部分。”
  现在我们知道,世界并非如此美好,但同样如威廉所说:它依然值得们去奋斗。或许,正因为它的不够美好,我们才更应该去奋斗吧!
  神秘的"七"
  影片中充满了“七”的暗示,所有的楼房号码都是七开头的,片中共有七次下雨,故事发生在七天里,老威廉还有七天就要退休了,甚至结局也定在第七天的下午七时。“七”是隐藏在现代人性迷宫中的“撒旦”,说起“七”的宗教文化色彩还真是不少,在此也简单盘点一下:
  七和月亮的关系密切,七日一变:七日“上弦月”,即半月;再七日“满月”;再七日“下弦月”;再七日,太阳东升的时候,就往西沉下去。
  佛教有释迦牟尼“面壁七天顿成正果”的传说。基督教中说,上帝创造万物是在七天之内完成的,因而有一周七天之分。
  伊斯兰教把天堂依次分为纯银、纯金、珍珠、白金、红宝石和不可企及、无法言喻的圣光等七层。
  古代的巴比伦人、埃及人和中国人都认为天上存在着七颗神圣的星:太阳、月亮、木星、金星、水星、火星、土星。顺便说一下,这七星在中国古代称为“七曜”,一曜代表一天,一个轮回便相当于现在的一个星期。不过如今国人用上了西方的星期,而将传统“七曜”扔进了故纸堆。
  阿拉伯人至今喜以“七”起誓;日本人常祈祷所谓“七福神”降福;中国谓人有“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光有“七谱”:赤、橙、黄、绿、青、蓝、紫;音谱有“七声”: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商;瑰宝有“七珍”: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琥珀、珊瑚;此外,扯得远一点,立体化学理论中有“七味”,人的记忆量常数为七……当然,还有西方世界仍尊重所谓“七德”,回避所谓“七种会遭天罚的罪过”。
  有爱便是天堂
  从《小鞋子》看伊斯兰教
  宗教中的爱
  爱与宗教犹如一对孪生兄弟,世界上现存的几大宗教都是以爱为主导的。儒教讲求“仁爱”与“恻隐之心”;佛教虽以“性空”为境界,而达此境界的途径仍是以爱为铺垫的;尼采则认为基督教就是“爱的宗教”;伊斯兰教也不例外,人对安拉的爱,对穆圣的爱,对社会、家庭、他人的爱始终贯穿于其教义与行为之中。   爱是人之本性,而在伊斯兰教中安拉又是人之本性的赋予者。爱是人的一切生活目的和准则,唯有爱的人才是善的,爱是对被爱者的责任和义务,而安拉降示《古兰经》于人类,维护着人类的尊严,在种种戒律中体现着威严的爱。
  “你们当敬畏真主,你们常假借他的名义,而要求相互的权利的主,当尊重血亲,真主确是监视你们的。”——《古兰经》 4:1
  “你们当崇拜真主,不要以任何物配他,当孝敬父母,优待亲戚,怜恤孤儿,救济贫民,亲爱近邻、远邻和伴侣……"—— 《古兰经》 4:36
  《古兰经》把孝敬父母与崇拜真主相提并论,父母是家庭中最为重要的成员,孝敬父母、尊长爱幼是家庭文明的保障,亦是伊斯兰优良传统美德。
  天堂,阿拉伯语:罗马化:Jannah,中文又称天园或乐园,阿拉伯语原文字面上意思是“花园”。根据伊斯兰教的末世论,人死后会在坟墓里停留至复活日。穆斯林相信死者生前的行为将决定他在坟墓里的待遇。根据穆斯林的信仰,人们今生渴望的事物在天堂里应有尽有。进入天堂,天使们会以“平安”等问候语问好 。
  “众天使从每道门进去见他们:“祝你们平安!这是你们因坚忍而得的报酬,
  后世的善果真优美。”—— 《古兰经》 13:23-24
  伊斯兰教经典中也曾这样描述永生天堂的居民的生活景况:快乐,没有悲伤、恐惧、耻辱,在那里凡事有求必应。传统上认为天堂居民的年龄都是同样的33岁,而且不分阶级地位。他们的福利有:穿着贵重的长袍、穿戴贵重的手镯、享用精致筵席时擦上贵重的香水、居民们靠在镶着黄金或宝石的垫褥上,不老的年轻侍从端着无价的容器服侍着他们。饮食方面则有肉类、不醉人且不令人起勃的香醇美酒与纯净饮料。他们与生前的双亲、配偶、孩子们(如果他们也被允许进入天堂的话)一同欢乐地话家常,回忆前生往事。那里住所宜人,有高耸的花园、林荫的山谷,有樟脑或生姜味的甘泉;有水河、乳河、蜜河与酒河;四季的美味水果一应俱全,且不带扎人的刺;有金银、珍珠及其他名贵建材打造的宫殿;有巨大的树木、麝香造成的山峦,有河水流过以珍珠与红宝石砌成的谷地。传统上还认为天堂有体色“雪白眩目”的马与骆驼等等生物。天堂中的四条河流分别是锡尔河、阿姆河、幼发拉底河及尼罗河。天堂的一日等于地上的一千日。清快泉是仁慈河与富足河的水源。极界树是一棵巨大的枣莲,标记着七层天的边界,没有任何受造物能跨过那个边界。
  这是伊斯兰教经典中对“天堂”的描绘,让不禁人心生向往。由此,也理解了伊朗电影《小鞋子》为什么还有另一个名字:《天堂里的孩子》
  伊朗是一个极具伊斯兰文化特色的国家,“伊斯兰”在阿拉伯语里是Islam的音译,字面意思可以理解为“和平”、“顺从”、“纯净”等含义;即顺从独一无二的主宰——真主安拉,就可得到美满和平。信安拉是伊斯兰教信仰的核心,体现了其一神论的特点。
  有人说:伊朗电影是在宗教的禁忌中怒放的。这源于宗教束缚和政府电影检查制度的严格,使导演们可拍的题材十分有限。于是,很多伊朗电影将视角转向儿童世界。一方面,儿童电影容易过关,另一方面,通过小孩也容易探讨人性。儿童的语言好似通向成人世界的一条暗溪,再复杂和晦涩的问题,儿童都能用最简单的话说出来。所以,伊朗的儿童电影其实是拍给成人看的。
  伊朗是一个长久经历战火的国家,然而,伊斯兰教中那种对生活苦难的隐忍对抗的精神使影片没有辛酸地沉溺在悲苦与创伤的论调中,而是执著地寻找生活中的美好与希望。故事发生的街区非常贫穷而落后,买一双鞋都可能给家里带来负担。但导演将整个街区和人物都拍得非常干净,色调纯美。
  珍宝小鞋子
  影片中的阿里是一个出生在伊斯兰教家庭里的男孩,妹妹莎拉是他最亲密的伙伴。妈妈生病、爸爸工作,9岁的阿里承担了许多并非这个年龄应有的责任。 他很小便学会独立懂事,用自己的方式爱着家人。阿里在一次买土豆时,没有注意莎拉的皮鞋被捡破烂的人捡走了——虽已破烂不堪,那却是她唯一的鞋子。于是她只剩下拖鞋可以穿出去,但是拖鞋并不允许跨入校门,阿里叫她不要告诉爸爸妈妈,并非是害怕挨打,而是实在不忍心为这个负债累累的家庭再增添一份“灾难”。
  阿里对吵着要把事情告诉妈妈的妹妹说:“你去告诉妈妈吧!我不怕爸爸打我,你就算告诉他他也没钱给你买鞋,他得去借钱。我以为你会明白!”
  莎拉:“我没有鞋怎么上学?”
  阿里:“你可以穿我的球鞋上学,你回来的时候我再去学校。”
  于是阿里那双破了洞的球鞋成了兄妹俩的宝贝。莎拉穿着它上学,放学时为了不让哥哥迟到,一路急着跑回家。阿里就每天在巷子口焦急地等着,换上鞋子再跑去学校。尽管如此,他们还是很开心,兄妹俩仔细的擦洗破旧的球鞋, 放在阳光下晾晒着,像是精心呵护着的一件珍宝。
  在阿里和莎拉多次穿行的街道,镜头或平缓或激烈地运动着,导演用许多充满本土风情的画案作为底衬,我们跟随镜头穿过充满民族特色的蓝色廊柱和镂空门框的建筑,穿过裹着头巾的伊斯兰妇女。阿里找鞋子未果,在回家路上被一位大叔叫住,托他捎一些糖回家,当阿里接过糖转身从画框右侧出画之后,出现了一个停顿时间并不长的空镜 —— 放着蜡烛的烛台,十字镂空的蓝色墙面,骑着马的武士的宗教画像,。与此同时,阿里的爸爸正在礼堂里给朝拜的人们送着茶水。
  影片中专门描写宗教生活的情节极少,几乎都是一个镜头一笔带过.但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清晰看到人物对自己信仰的虔诚和知足。尽管生活上贫瘠,精神上却乐观开朗。他们坚信着: 真神会保佑一切。因此,他们会施舍于人,帮助于人。如:阿里的妈妈在病中做了汤,依然不忘让阿里送去一份给邻居;而清真寺里的东西无论如何他们也绝不会占为己有。
  一天晚上,父亲在帮清真寺砸糖块,妹妹给父亲端了一杯茶,
  父亲问,糖呢?
  妹妹指着父亲面前的一堆糖说:你不是已经有那么多了吗?
  父亲很严肃地说:这是清真寺暂时放在我们家的糖,不是我们的。   虽然出身贫苦,但兄妹俩却依然不时爽朗地开怀大笑,他们在刷鞋子时不忘吹起一个个五光十色的肥皂泡泡;哥哥在难得的闲暇时光忘情地陪着雇主的小孩玩耍,在秋千上悠悠晃荡;那些在爸爸的浇灌下分外红艳的花朵,把骄阳烈日也变得柔和温馨……
  此处不得不提到一个细节,故事中,兄妹俩曾经找到过丢失的鞋子,他们想去索要回来时却发现那个女孩的父亲是个盲人。尽管没有鞋子穿,但是兄妹俩一致认为那个女孩更需要它。当两人决定不再讨回鞋子,默默走在回家的路上时,背景响起了清真寺里的音乐,这应该是全篇为数不多的两处有源音乐之一。这段音乐实际上是下一场的转场音乐,而声音先入的方式,仿佛在为兄妹俩送去赞许的礼物 —— 来自真主安拉的礼物。
  假期到了,爸爸带着阿里去城区打工,阿里的心情像当天的阳光般明媚。但爸爸骑的自行车撞在了树上,两人只能搭汽车回家。看着爸爸身上的伤,阿里心里仅有的一丝希望破灭了。阿里得知学校将派出选手参加长跑比赛,季军的奖品是一双运动鞋。他跑去报名却因错过初赛时间而被拒绝,他苦苦哀求,眼里满是泪水,他认为这是送给妹妹球鞋的唯一机会。最终,阿里打动了老师。在这场“以爱之名”的奔跑中,镜头突然慢了下来,阿里的蓝色运动衫在风中一摇一摆。他的头跟随着脚步不自觉地左右晃动,汗水顺着鬓角无意识地滑落。一片寂静中,只听得到脚步落下“嗒”“嗒”的声音和他浓重急促的呼吸。快要没有气力时,妹妹的模样和话语开始在他脑中交错回响:
  莎拉:“我没有鞋怎么上学?”
  (巷子口)阿里:“快点,萨拉,快点!”
  阿里: “我会为你赢得季军,一定会的。不要冠军,只要第三名,第三名就好......我一定会拿到第三名的,放心,我有把握!”
  我看到阿里迈着很有张力的步伐,一步一步超过一个一个的选手。他跑到了第一位,并将后面的人长长拉下,但是,他想到他必须拿季军。于是,他放慢脚步,回到第三名,就在这时,却被别的孩子拽倒,重重摔在地上;他立刻爬起来继续向前冲,他闭上眼睛,拼了命一般的跑。终于他冲过了终点,倒在地上。
  老师扶起阿里,他的第一句话:我拿到季军了吗?
  也许是长时间的奔跑上学让他的长跑已相当出色吧,阿里还是得了冠军,奖品是一套漂亮的运动衣。照相机里,阿里站在领奖台望着失望的妹妹和那双崭新的鞋,眼里满是泪水……
  回到家中,阿里脱下了自己的鞋子——它已经彻底地磨烂了,阿里把早已磨出水泡的脚泡在院内的池中,一群鱼向他游来,这里鱼对阿里的安慰也颇具宗教意味。而此时,爸爸正在回家的途中,在他的自行车上,放着买给阿里和妹妹的新鞋子……
  《小鞋子》处处传达着简单却感人至深的爱。爱,不一定要华丽衣物、丰富食物才能表达。爱,就是当阿里发现莎拉的铅笔短得她的小手都握不住时,默默地将自己的笔放到她面前……
  真正生活在“天堂”的孩子们,就应该是这样吧。天堂不在虚幻之中,不在富裕繁华之中,而是在彼此纯真的爱中。天堂是什么?当我们以一颗从容乐观的心去面对困苦时,我们就是生活在天堂!
  1. 《小鞋子》是伊朗电影史上,第一次入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的影片;并荣获1999年蒙特利尔电影节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奖;并在多伦多、香港、伦敦、纽约等18个国际电影节上荣获11项大奖。《时代》杂志年度十大影片,创下美国放映伊朗电影的票房记录—— 100万美元。
  2. 导演马基德·马基迪1959年出生于德黑兰,他最初工作于伊朗伊斯兰宣传局 的艺术部门。后成为独立导演,是伊朗第三代导演中最出类拔萃的一个。《小鞋子》之后他还拍摄多部影片,并蝉联了蒙特里尔电影节上最佳电影奖。转型之作《巴伦》反映难民的生活,体现着他对人文的一贯关怀。
  3. 马基迪说:“文化比政治更重要,希望电影可以消除人与人之间的疑虑和误解,改变他人对伊朗的想法。”
  4. 马吉迪在《手足情深》和《继父》之后,推出了这部引起世界关注的《天堂的小孩》。影片的成就是勿庸置疑的,它不仅获得2000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提名,囊括了11项国际大奖,更取得了绝好的票房成绩。从剧情上讲,它非常简单,仅仅围绕着两个孩子对“一双鞋子”的渴望;从技术上讲,更缺乏可圈可点之处,除了哥哥赛跑一段用了慢镜以及旋转摇移等多种拍摄手法以渲染紧张气氛之外,平实的摄影风格贯穿始终。之所以它让人难以忘怀,是作品中所弥漫的浓浓温情,孩子百折不挠的追求以及导演对社会底层的人文关怀,使观众忽略了略显粗糙的影像,从而被影片最核心的部分击中。结尾金鱼亲吻孩子双脚的画面,以其美感和创意备受推崇,可以想象,如果把它放在一部通篇华丽的影片中,湮没的命运不可避免,正是伊朗电影质朴内敛的底板,使它宛如神来之笔。
其他文献
原材料价格普涨,各行业成本攀升。本轮大宗商品价格抬升并未伴随国内总需求的明显扩张,甚至是发生在疫后经济尚未完全修复的“脆弱”之时,因而具有鲜明的外部供给冲击特征。成本冲击引致的大宗涨价对上下游各行业的影响不尽相同。前期货币社融的持续下行或预示着下半年我国内需转弱。  原材料价格普涨,各行业成本攀升。本轮大宗商品价格抬升并未伴随国内总需求的明显扩张,甚至发生在疫后经济尚未完全修复的“脆弱”之时,因而
期刊
人物简介  于光远(1915—2013)原名郁锺正,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文革前长期任中共中央宣传部科学处处长和从事理论研究工作,1975年以后任国家计划委员会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國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等职。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提出,商品生产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一个本质特征。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系统地思考和研究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问题。主要著作包括《关于在我国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若干建议》(197
期刊
今年经济增长的最大特点则是随疫情趋向完结而强势反弹。各国经济都是如此,只是反弹的强度不一。我国经济更是这样,反弹程度将再次领先。  受百年不遇的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影响,去年全球经济大幅衰退。我国疫情控制得最好,经济仍取得了一个正2.3%的增长,为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之唯一。但与自己相比,这一增长速度为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最低,可见疫情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也是重创性的。  现新冠疫情正随着新冠疫苗的接种在
期刊
6月16日,SOHO中国发布公告称,黑石集团发出全面收购要约,以取得SOHO中国的控制权。交易完成后,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和执行董事张欣仅保留9%股份,并将退出董事会。  这意味着,未来潘石屹夫妇对SOHO中国的作用主要在于“场外帮衬”,持续7年的资产出售之路正式画上句号。  2020年3月份,市场上就有消息传出,黑石正在和SOHO中国针对私有化的相关事宜进行谈判,收购的价格是6港元/股,交易
期刊
5月18日,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中国银行业协会和中国支付清算协会联合公告,要求会员机构不得开展虚拟货币交易兑换以及其他相关金融业务,坚决抵制虚拟货币相关非法金融活动,不为虚拟货币交易提供账户和支付结算、宣传展示等服务,同时提示社会公众加强风险防范意识,不要參与虚拟货币相关交易炒作活动,谨防个人资金受损。  这一公告发布在中国央行的微信公众号上。公告发布后,比特币自2月初以来第一次跌破40000美元
期刊
五六岁时就听妈妈讲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陈洪斌对经济学的思考可能早于大部分首席经济学家,他认为,首席经济学家最重要的是探索经济世界的本质规律,对于职业本身而言,首席经济学家的旅程只是一个开始,而对于更广阔的宏观研究而言,探索是永无止境的。  孔子有云:“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三十岁,似乎是一个分界点,很多人到了三十岁已经在某个领域小有所成,也有人在三十岁开始认真思考自己的方向。  陈洪斌似乎就
期刊
沛纳海是一个地道的意大利手表品牌。这个品牌的低调行事简直令人咋舌,当其他欧美的品牌忙不迭地找来好莱坞大牌或者名模,急不可耐地排队上《名利场》杂志时,沛纳海还在忠诚而固执地为意大利海军的将士们服务。也就是说,在十几年前,即使在意大利也很少有人戴沛纳海,甚至没听说过沛纳海。1993年,沛纳海首次发行了三款“给公众”的限量版手表。4年后沛纳海加入了立峰集团,并随之和百达翡丽、江诗丹顿这样的世界名表一样出
期刊
音乐曼妙,衣香鬓影,灯红酒绿。  舞正酣,夜未央,人已醉。  在最基本的视觉图像上,冯斌的新作《舞》系列为我们展开了一个活色生香的欢娱场面,那些翩翩起舞在彩色或黑白世界中的男男女女,温情而又浪漫。在延续多年、早已为我们所熟知的西藏题材结束后,冯斌的全新系列不仅是对创作题材的大幅调整,更是他在当代水墨艺术变革方面的大胆实验。  《舞》系列的最初设想发端于2006年4月,那时冯斌租用了一个KTV包房给
期刊
平时我最怕的就是陪人或被人陪着去卡拉OK,因为我唱歌总跑调不说,更要命的是还合不上音乐的节奏,从小就这样,气得是在歌舞团的父亲总要骂:歌舞团出来的娃娃怎么还这样?如是很没脸面。  当然,实在要我唱我也是很敢于唱的,只要听的人不怕。其实在没有人的时候或“非正式”的场合,我也是很爱自唱自娱的。如从小就学会的“样板戏”,自以为还唱得有板有眼。我只是无法去跟着人家的节奏唱,特别是那卡拉OK,把一切都由电脑
期刊
6月21日晚,中国基金业协会公布5月公募市场数据。5月底,公募基金资产净值达22.91万亿元,再创历史新高。从中基协公布的数据来看,5月末除了货币基金净值有所下降之外,其余基金,包括股票基金、混合基金、債券基金、QDII基金等净值都环比有所上升。业内认为,这与5月份A股市场回暖有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