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基于师生积极情绪体验的语文课堂

来源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yang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构建基于师生积极情绪体验的语文课堂,以实实在在的常态课堂为突破口,彰显真情感,传达美意蕴,吟味言意共生,润泽积极生命,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教育”,从“知识至上”转向“核心素养”,努力实现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
  【关键词】积极情绪;语文课堂;建构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46-0034-02
  【作者简介】卢崇斌,江苏省苏州高新区实验初级中学(江苏苏州,215400)教师。
  现如今,物质不再稀缺,精神的饱满与心灵的愉悦已成共性需求。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去研究每名学生的积极力量,提倡用开放和欣赏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个人,通过培养和扩大个体固有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使他们真正成为一个健康幸福、乐观向上的人。长期以来,不少语文教师在这方面做出了可贵的探索和实践。著名语文特级教师李百艳可谓是其中的代表人物。本文即以李老师执教的《散步》一课为例,分析其在激发学生积极情绪方面的可贵追求和宝贵经验。
  一、导入:彰情感之真
  在讲授一篇新课文时,精当的导语是必要的。教师可以通过导入来激起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使课堂成为集聚情感的“磁场”,让语文课堂教学具有积极审美的情趣。李老师在导入方面非常重视学生真实阅读体验的激发,下面是她《散步》一课的导入。
  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优美的散文《散步》。虽然我们不能像作者莫怀戚一样到田野上散步,但是我们可以让我们的心灵到文章中去散步。
  师:一位哲人说过,“对于我们,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篇散文写的就是作者用他美的眼睛、美的心灵从生活当中捕捉到的动人心弦的美的故事。我相信同学们在学习这篇文章的时候也一定会发现文章中蕴含的美。下面,首先请同学们把课文默默地用心来读一遍,读完之后回味一下,看一看这篇文章哪些地方给你留下非常美好的印象。听清楚了吗?
  众生:听清楚了。
  师:好,那么请用心默读课文吧。
  导入明确简洁、直奔主题,营造出一种轻松的对话氛围,给学生阅读的暗示,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进入文本,获得真实的阅读初感。这样一种平实的直入,八次提及“美”或“美好”的字样,以“美好印象”作为进入初读环节的情绪体验点,任由学生随性捕捉文本之美。学生得以静静地浸入文字,“读到”文本,有了自己真实的阅读初感,有了自己心灵深处的情感共鸣,教学的展开才有可能彰显积极的情感之真,进而由“真”走向“美”。
  二、诵读:传意味之丰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反复诵读是学生真体悟、真接受和真内化的过程。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诵读,可以有效体察并领悟文章的意境与韵味,引发强烈的情感共鸣和积极的审美体验。李百艳老师自是深得其中要义,非常注重诵读教学。请鉴赏以下教学片段——
  生:我认为作者在文章中描写的景物也很美。
  师:请说一说具体美在哪里。……
  师:如果想把这一段读得更好的话,应该注意什么?……
  师:怎么去表现这个语速和语调呢?作者在行文时有没有给我们提示?……
  师:那么短的一段文字有这么多种标点符号,因此我们在朗读时一定要把不同的标点符号所起的作用读出来,注意停顿与语气。……
  师:我觉得有一个字还强调得不够,哪个字?
  在这里,对“美”的感悟不满足于停留在一个个概念上,而是反复引导学生指出“具体美在哪里”,明确地将学生阅读的视野引向超越“景物美”“亲情美”等标签之外的文本深处。朗读的过程中,让学生具体触摸到每一个标点符号、每一个关键字词所富含的语气和情感。
  学生在诵读中得到的不仅仅是语言形式上的美和尊老爱幼的家庭伦理道德——这是在初读文本时即可得出的结论;也不仅仅是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的情感和哲理——这是在朗读文本时归纳出来的认知标签;更重要的是在诵读中每个学生自身独特的阅读体验得到尊重和引导,并把这些体验当成宝贵的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在朗读中完成信息的互换、资源的共享和个性化积极情绪体验的提升与完善。这样的课堂教学,洋溢着一股动人心弦的灵动之美,学生的性情获得了自由舒展的生长之美。
  三、吟味:品共生之趣
  “吟味”即吟诵品味,这就需要我们慢慢地去读、去品、去悟、去理解“话中之话”,进而理解“言外之意”。李百艳老师舍弃传统的逐句逐段地讲解课文,注重整体理解基础上的咬文嚼字,含英咀华,极为娴熟地应用了“吟味”之法。她通过诵读、概括、诱导、对话等不同方法,有效地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净化心灵。请看一则教学片段。
  生1:富有感情地朗读,赢得众生鼓掌。
  师:你多荣幸呀,同学们陶醉得几乎忘记了鼓掌。我觉得他这里“总算”处理得特别好,“总算来了”,终于松了一口气,是不是?如果说美中不足的话,在一片喝彩声中,你能不能听进去李老师的意见?我觉得有一个字还强调得不够,哪个字?
  生1:“熬”字。
  师:噢,对了。你的悟性真好,为什么要强调这个字?
  生1:这个“熬”字写出他母亲又过了一个冬季,他松了一口气。
  生2:“熬”是很难度过的意思,过得非常艰难。好不容易过来的意思。
  师:非常好。这是一个形声字,你看它下面的部首是什么?
  生2:四点水。
  师:四点水吗?四点底应该表示什么?表示火,所以非常难熬。大家看,这个字念什么?(板书:热)
  众生:热!
  师:李老师再写一个字。(板书:煎)
  众生:煎。
  师:有火在下面烤着,那是怎样的难过啊。这一个字把作者这个孝子的情怀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了,所以这个字一定要读得再重一点。还有那个“太迟了太迟了”,读的时候不是拖长一点就够了,要有一种感叹的语气。你们说为什么?   生3:其实不是春天来得太迟了,而是作者发觉母亲已经快忍受不住冬天的酷寒了,所以他想让冬天快一点过去,他越盼望就感觉时间越长。
  ……
  在这里,我们看到的不单单是技巧训练,更重要的是在读的过程中、在读的方法指导中,渐行渐深地触碰到文本最核心的东西——散文的“情”。“文以情生”“言意共生”,学生在吟味过程中可以听到作者低细的心语,感受到作者丰富的情感,并自觉地将作品中的知、情、意内化为自己的知、情、意、行,从而获得一种难以言说的积极情怀。
  四、润泽:扬生命之美
  李百艳老师坚持将“触摸语言,臻语文之美;开启心灵,乐教学之善;体验生命,育人格之真”作为基本的教学策略,努力追求“真语文”“魅力语文”来激发学生热情,唤醒学生心灵,提升学生人格。她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中无不体现对学生生命的润泽,值得称道。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创造情境感受自然生命的蓬勃之美。这是散文阅读教学中常见的渗透方式之一。如李老师解读文中第4段“南方初春田野图”时,机智地以学生的“春意盎然”收束的同时,又牵出第7段“油画”般的小路尽头的美景,以及“生命”一词轻读重读孰优孰劣的对话碰撞,意在无声地诱导学生去发现“春意盎然”的特点,通过对特定景物、重点词语的反复诵读和感悟,获得对自然生命形态的审美体验。
  二是耳濡目染体会家庭成员的人伦之美。特别难忘的是一个学生散读时,指出“我觉得奶奶的动作美,‘摸摸孙儿的小脑瓜……’显得特别慈祥”。李老师不失时机紧补一句:“哎,我也很感动于这一处。这一家人真的是母慈子孝,多么和谐的一幅画面,来,我们齐读一遍。”李老师在教学中,不断地发掘文本本身所隐藏的生命之美,不断地让学生得到精神的“浸润”。
  三是润物无声理解作者的责任之美。在学生朗读“走大路”一句有分歧解决之后,李老师看似随意地问了一句:“同学们,对于作者‘走大路’的决定,你是怎样评价的?”一石激起千层浪。“作者非常孝顺,他的决定让母亲感到欣慰,值得所有的爸爸学习。”“他在无形中教育了儿子,为儿子树立了榜样,我们可以想象,许多年后,‘我’的妻子背着‘我’的儿子的一幕,会变成‘我’的儿子背着他的妈妈,就像今天‘我’背着‘我’的母亲。”……作者人到中年的那种庄严的责任、神圣的使命,令学生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理想的教学境界是让学生沉浸到文本中去,真切地去朗读,实实在在地去吟味,真真正正地去润泽,透过文本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这样,语文课堂教学才能真正体现其应有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趣味,对学生生命意识的呵护和生命之美的滋养也会产生积极的效能。
  这正是语文课堂从“知识核心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的必然要求之一。
  【参考文献】
  [1]倪文锦,欧阳汝颖.语文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美]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森.积极情绪的力量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注: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立项课题“基于师生积极情绪的中学学校文化建设的研究”(课题编号:D/2013/02/407)的研究成果。
其他文献
【编者按】如何引导高中学生度过个体审美素养发展的“危机阶段”?如何化解功利性教育目的与人的长远发展目标之间的矛盾?如何着眼未来,为国家、民族和世界培养更多素质全面的创新型人才?面对一系列困惑,江苏省淮阴中學立足校本实际,以研究前瞻性项目“普通高中审美素养培育的生态重构”为契机,在实验中寻找“危机阶段”审美培育的良方,重构合乎审美教育规律的教育生态,培育学生健全人格和人文特色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建模;拆模;合作学习;剖面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35-0071-02  我校自2008年实行课堂改革以来,师生精神面貌日新月异,教育教学质量连攀新高。为改变传统课堂教师一讲到底、学生被动接受、教学丧失活力的局面,我校在课改初期构建了“三环·五模·六度”教学模式,通过整合课前预习、课堂交流、课后反馈环节,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主持人语·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主渠道。好的课堂,是师生智慧迸发、思想共鸣的殿堂;好的課堂,能促进师生共同成长。好课,既是学生所喜爱的,也是教师所期盼的,更是教育改革和发展所要求的。打造“好课”是当下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中之重,是当前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要求和趋势。   精准设定的教学目标,精美流畅的教学设计,精彩纷呈的教学互动……追求好课,永无止境。基于提升核心素养,追求“好课”
【编者按】用心就有智慧,用功才有作为。作为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和江阴市教育局重点建设的“优质学校”,江阴市璜土中学以“行为规范,基础扎实,学有所长,自主发展”为育人目标深化课堂改革。该校依托江苏省“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助学案的问题导向学与教的研究》,努力构建基于助学案的主动参与式高效课堂,紧紧围绕“助”字下功夫,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努力培养学生“自我学习、感知体验、敢想敢说、交流
各市、县(市、区)教育局:  自1989年开始,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竞赛已经成功举办了30届。30年来,“教海探航”征文竞赛有效地激发了全省青年教师及教育管理工作者学习教育科学理论、开展教育科学研究、投身教学改革的热情,为切实发展素质教育、不断深化课程改革以及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广大中小学青年教师及教育管理工作者中产生了广泛而深入的影响,已经成为公认的促进我省基础教育师资队
【摘 要】语文教学与高中学生审美素养的培育密不可分。我们以苏教版高中语文古诗词的教学为例,将语文学科的审美教学从“萃选审美教学的对象”“引导审美教学的鉴赏活动”“激发审美教学的迁移创造”三方面展开。  【关键词】语文学科;古诗词;审美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獻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35-0068-02  【作者简介】刘学飞,江苏省淮阴中学(江苏淮安,
【关键词】“易加生态课堂”;学生立场;知识建构;学会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0)51-0061-03  【作者简介】赵光义,苏州大学附属中学(江苏苏州,215006)校长,博士。  提高课堂的教学和育人效能,必须思考人是如何学习的问题,也就是人到底是如何将外在知识融入自己的知识体系,促进思维发展、生命生长的。现在,随着对“学习”的重新
[摘要] 目的 探讨前庭康复在前庭神经炎治疗中的作用。 方法 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于西安市第三医院诊断为VN的6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n=30)与试验组(n=30),分别在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治疗6个月后进行眩晕残障程度评定量表(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DHI)评分及前庭功能检查,观察并评价前庭康复的疗效。结果 治疗3个月后和6个月后与治疗前相比,
【摘 要】遇见课堂,这里有敬业的师者,有纯真的学生,有优美的文章。师生与作者在文本中相遇,在文字间交流,听中“品”滋味、读中“尝”乐味、说中“嚼”苦味、写中“思”情味,共同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关键词】教学设计;文本赏析;精神成长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59-0016-03  【作者简介】1.吴美娜,江苏省无锡市山明中学(江苏无
【摘 要】高中地理中很多知识和物理学有着密切联系。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借用物理学的一些常用研究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原理和地理现象,在学科融合的基础上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物理学常用研究方法;高中地理;探究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11-0050-03  【作者简介】1.郑艾文,南京市第八中学(南京,21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