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课课前资料收集和利用的策略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hmlivefor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品德课程的教学离不开课前资料的收集与利用,它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品德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在资料的收集时应遵循明指导、示方法、细分工、巧利用的原则,帮助学生有效完成收集。在课堂教学时,则要通过丰富的活动,灵活的形式,让资料得以多层次、多维度、高实效的利用。
  【关键词】资料收集 利用 多彩服饰
  教科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固定不变的。教科书内的内容也无法全面涵盖所有学科的所有内容。更多的时候,教科书只是一个例子、引子,实际教学时需要更多的资料补充,更深的挖掘。特别是以学生生活为基础的品德课程的教学更离不开课前资料的收集与利用。很多教师的做法是课前对学生进行资料收集的布置,有的还会设计浅显易懂的表格帮助学生进行收集、归类。但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却存在着课前资料收集低效、无效,流于形式的情况,而这些情况直接影响了整堂课的教学效果。
  【鏡头回放】
  笔者在一次四年级的试教活动前,发给学生一份调查表(如表1)。
  第二天上课前,笔者查阅学生的预习情况,却发现学生完成得不是很好。有七八个学生没有完成,而完成的学生中也是两极分化。有的做得非常简单;有的内容收集了很多,但是缺少重点,“胡子眉毛一把抓”,仅仅是按网上下载下来的资料原原本本地剪贴在相应的表格里。
  课堂中,笔者开门见山地从自己身上穿的旗袍开始引出话题,让学生通过观看不同的旗袍图片,观看介绍旗袍历史的视频,寻找旗袍与其他服饰的不同之处等环节,引导学生感受我们的“国服”。然后就直接进入“说说你还了解哪些国家地区的服饰”的环节。在这个环节里笔者进行了这样的设置:①各自拿出自己收集的资料,静心阅读3分钟;②以学习小组的形式组内交流各自收集的资料;③每个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在班级交流介绍一种服饰。
  学生在“静心阅读”环节里显得有点“吵”,因为有些学生没有资料可读,有些学生收集的资料少不用3分钟就读完了,那些“胡子眉毛一把抓”的呢,又读得有点不耐烦了。
  然后在接下来的组内交流中,又是各自为政的短暂的照本宣科……
  【归因诊断】
  整堂课的教学低效,甚至无效。笔者在课后反思了整堂课的教学,认为发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源于徒有虚名的独立自学和小组合作。徒有虚名的独立自学和小组合作之所以会产生,源于收集材料的空洞杂乱,而资料收集的空洞杂乱的根本原因是课前教师没有明确的收集指导。
  都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特别是像《多彩服饰》这类介绍各种国家地区的风俗、文化的课,需要收集的资料内容广,教师无法一一为学生准备所有的内容,而学生面对海量的内容又有可能无从下手,或是抓不住重点。笔者课前布置的表格看似浅显易懂,实际上只是空泛地告诉学生去查资料,并没有给他们明确的目标、范围,更没有深入地指导他们怎样抓住各种服饰的重点或特点去记录与介绍。
  学生收集的资料就如同捕获的鱼儿,资料如何在课堂中利用,就如同把鱼儿烹饪成佳肴,那更是一种艺术了。笔者在这堂课中让学生将自己所收集的资料进行交流的过程只有四五分钟,有些小组几个学生找的资料是一样的,于是在小组交流或全班交流时,他们只是把资料从头到尾读一遍,课前收集资料真正的价值并没有获得有效的体现。那么,究竟怎样才能引导学生正确收集资料,并发挥资料最大的功能,演绎实效、高效的课堂呢?笔者在反思了这节课的教学后,对教学设计进行了反复修改。
  【实践初探】
  找到课堂低效的原因,又理出了整改的方向,接下来就是反思后的实验践行了。在同事们的帮助下,笔者进行了一番磨课的历练,最后一次课的呈现如下。
  一、学案导航,寻服饰之美
  上课的前一天,笔者下发了这份调查表:
  寻美搜索1(可以带旗袍实物、图片、照片等资料)
  [◆通过搜索,我们发现旗袍与我们平常服饰不同的地方有:( )( )和( )……我们重点探索的是旗袍的( )。
  我们的发现(特点、感觉、象征义……)
  我们想给它起个名字:_________________。 ]
  寻美搜索2(可以带实物、图片、照片等资料)
  [◆我们觉得最美的外国服饰是(国家)的(服饰)。
  我们发现它的主要特点:_______________。 ]
  接着,笔者对学生的课前收集进行了导向明确的要求。把收集的内容分成两块,第一块明确地告诉学生:如何了解旗袍,提示可以从旗袍的图案、扣子、面料等不同的侧重点去探究。第二块则是由教师提供十几个国家的代表性传统服饰,然后由小组共同讨论决定选择其中一种进行收集了解。在对收集内容进行指导后,笔者还用举例的方法对学生的收集方法进行指导示范,告诉他们不要一看到相关介绍就全盘摘录,要有重点选择,最好能用摘录的内容与自己解说的语言相结合的方法。
  二、合作探究,感世界服饰之彩
  1.走进旗袍。上课开始让学生先自由汇报旗袍的总体美。然后分小组汇报对盘扣、图案细节美的发现。有小组带来了各色盘扣,让全体同学猜盘扣的名字,然后解释含义;有的小组介绍旗袍图案,图片呈现与解说相配合,小组合作展示非常默契;有的小组带来龙游当地年年红的旗袍展照片,身边的材料让学生倍感亲切……
  2.小组内交流外国服饰。小组成员间交流自己收集到的外国服饰的主要特点,并相互展示带来的图片、照片等。
  3.汇报展示外国服饰。以小组为单位上台为全班同学展示探究的成果。有几个小组用讲故事、比一比、考考你、听录音等方式汇报了苏格兰方格裙、日本和服、阿拉伯长袍的特点。教师则适时点拨,引导学生发现服饰与地理、历史、宗教文化有关。   三、多维互动 ,秀多彩服饰之范
  1.服装秀前的准备。首先每个小组定好模特,模特穿好服装,根据大家收集的材料,共同补充教师提供的、本小组要展示服饰的解说词,并确定好解说员。
  2.进行“萌娃服装秀”展示。教师播放音乐,小组配着解说,萌娃服装秀分“中国风”“世界风”“现代风”三个篇章展现。
  四、引导践行 ,创特色服饰之典
  课接近尾声,笔者趁热打铁,建议学生继续完善各自的“资料卡”,并将全班同学的资料收集在一起,装进事先做好的册子里,成了班级独有的资料书《服饰宝典》。
  【教学反思】
  这次的教学笔者把原来空泛的收集布置变成有序指导的收集,为课堂教学埋好了伏笔。课堂上一系列的活动,对学生收集的资料进行了多层利用。让学生经历了“搜索—分析—整理—运用—整合”的信息处理过程,综合能力得到提升。同时,笔者也在反复的磨课、反思中收获了品德课资料收集和利用的两个小策略。
  一、明指导,提实效
  (一)明导向
  在课前教师对学生的资料收集要进行明确的导向,这样学生对资料的收集与整理会显得更加高效精准,就能更高效地服务于课堂。如上述课例中,笔者在搜索1中明确地告诉学生就是了解旗袍,并提示可以从旗袍的图案、扣子、面料等不同的侧重点去探究。这样导向明确的搜索,避免重复、杂乱。整个资料的收集过程就是学生思想旅行的过程,能引发学生的情感萌动,最终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
  (二)示方法
  学生年龄小,利用网络、报刊等搜集工具的本领不强,或无法根据教材内容判断需要收集哪些材料,容易陷入材料的海洋而不知如何取舍。因此教师要做示范,让学生掌握收集资料的内容方向和途径方法。如上述课例中,在收集外国服饰时,笔者用举例的方法对印度纱丽的资料收集与记录进行指导示范。正式授课前,笔者仔细翻阅了学生收集的资料,发现他们收集的内容重点突出,特点介绍接近口语化,有的完全是用自己归纳性的语言记录的。
  (三)细分工
  有些教学涉及内容非常广泛,如果让每个学生每个内容都收集耗时且容易广而不精。如果大家都收集几个少量的资料,又难以实现教学的丰富性。所以分专题,让每个小组进行选择,分工收集,既保证收集资料的丰富性,又保证资料内容的深度性。如上述课例中,学生根据各自小组的讨论分别收集了8种外国的服饰,没有重复,组内又分工了对同种服饰的不同侧重点进行调查。
  (四)巧利用
  学生在具体的资料收集过程中还会遇到困难,或造成收集的狭隘性。这时可以利用家长资源,帮助学生解决实际的问题。如上面课例中,学生带来的辅助材料非常丰富,有实物、图片、照片,甚至音频、视频。这些文字资料的整理、辅助材料的制作与收集肯定包含了家长的帮助。
  二、善利用,促多能
  收集来的资料,课堂中不能只是浮光掠影地使用,而要通过丰富的活动,灵活的形式,让资料得以多层次、多维度、高实效的利用,如此也更能激发学生对于资料收集的积极性。
  (一)自主吸收静内化
  学生收集的资料要经过选择取舍,重新组织,内化吸收,才能真正成为自己的东西。所以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静心阅读,组织概括,必要时还要进行相应指导。
  (二)合作探究乐交流
  经内化后的资料,让学生在组内交流、互换思想,会产生更多的思想,或碰撞出新发现,或衍生出新问题,引发新探索。如上述课例中,小组交流合作展示“自己喜欢的外国服饰”,就是对“世界服饰”的多元认识。同时教师适时地引导发现服饰背后的文化,在思想的碰撞中,教学难点突破了,文本内涵拓宽了。
  (三)展示汇报显提升
  展示汇报是小组同学对学习资料深入探究后的综合呈现,绝不是各小组对交流环节的重复。通过教师的点拨,小组间的补充、追问,借助资料让学习得到又一次提升。如上述课例中的“解说”是对服饰特点的高度概括,是收集资料深入认识后的提升,而服装秀是提升后的展示,如果说之前收集的播放的服饰都是平面的,那么穿在模特身上的服饰,给了学生强烈真实的立体美感。
  (四)践行体验回生活
  资料后期的处理也非常重要,它的价值可能比资料本身更为有效。对资料收集优秀者给予奖励,让他们体验学习的快乐,同时也是对其他同学的鼓励。把收集的资料装订成书,是告诉学生不断累积学识才能厚实。学生所学到的一切要返回到生活中去,用以解决问题,改变生活方式,提升对生活的认识、态度与价值观。
  品德课堂资料的收集与利用,其实效性直接决定了品德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作為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收集资料,并在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后充分利用这些资料,来达成品德课程教学的最终目标。
  (浙江省衢州市龙游县桥下小学 324400)
其他文献
在如今哲蚌寺的最顶端,有一座一半修葺,一半废墟的康村,构思精密的庭院、残存高耸的石墙,若隐若现的壁画,似乎都在默默提醒人们它消逝的光荣、时至今日,纵然地处寺院顶端,交通不便,但朝拜者,尤其是从青海,蒙古远道而来的信徒,都会在这座康村里驻足多时,这就是桑洛康村——哲蚌寺曾经的“蒙古会馆。  桑洛,藏文拼写作Bsam-blo字面意思是”思想、思维”。一般而言,康村名称均与地名或者寺名相联系 但桑洛康
在尘埃落定专事绘画之前,人们印象中东方的一项主要事迹,是他以拉萨为终点、从深圳骑摩托车一路游历而去的率意之行。其过程中,尚有近半年在四川甘孜康巴藏族地区的无目的生活。那时,他被认为是一个无视秩序、以生活为试验场的游乐专家。过去那个公路骑士的形象,与他如今归于素朴常态的外表已经有了不小距离。    东方认为,他与他的同藏文化相关的朋友们,都受到上世纪80年代流行的“生命”观的影响。东方说,“当这个‘
(导语)  中国西藏自治区北部的羌塘地区,地大人稀,有着世界上最重要且最独特的野生动物群落之一。多少世代以来,那里牧民们的生计和文化都依赖着这片一望无垠的高原草场。在过去的25年里,这个地区不断变化,给当地的牧民和野生动物,比如藏羚羊和野牦牛等,带来了显著的影响。  记得我第一次遇到普穷那拉——一位羌塘的牧民,是在1991年。那时我正和来自西藏自治区林业厅、西藏高原生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一同,在羌塘
塔尔钦镇是如今的巴嘎乡政府和岗萨村村委会所在地,距离一些游客选择的进山出发地色雄还有lO公里路程,离出山的山口宗堆有4公里。多数印度香客和一些内地来转冈仁波齐的游客,通常是从色雄出发,转到宗堆山口就会有车来接走,但藏族信众一般是要从塔尔钦出发再一直转回到塔尔钦的,他们认为  2006年,乡政府在塔尔钦镇的西北部为当地牧民盖了安居房一共124户,但由于牧民们大多按季节生活在夏季草场和冬季草场,所以有
川西高原与西藏自治区隔江相望,并接壤青海、云南等省,是全国第二大藏族聚居区,藏族人口126.9万人,主要分布在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以及绵阳市的平武县、北川县,雅安市的石棉县、汉源县,凉山州的盐源、冕宁、西昌、越西、甘洛等县。美丽富饶的土地能够生长英雄,也能生长说唱英雄故事的奇人。川西高原的地理人文环境,造就了众多优秀的《格萨尔》民间说唱艺人,尤其德格、色达、丹巴、新龙
《西藏人文地理》杂志动态讯将介绍西藏自治区各地发生的消息及图片。  1望果节是西藏农村最热闹的节日之一,没有固定的日子,一般于秋收前择吉日举行,历时一至三天,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7月17日,拉萨市堆龙德庆县德庆乡德庆村的村民们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望果节。村民代表身着盛装,手持五彩“达嗒”,转遍所有的农田,期盼风调雨顺。  87月至9月,拉萨火车站每天进出藏旅客达8500人次以上。  38月1日,藏
2004年,越南与俄罗斯达成协议,购买四艘“猎豹”-3.9级轻型护卫舰,前两艘由俄罗斯建造,后两艘技术转移至越南来建造。图为“猎豹”-3.9级轻型护卫舰概念图  2018年,越南、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南海周边国家,继续通过购买、联合生产、自主研制等途径,推进武器装备发展,不断提升打击和防御能力。但从整体上看,除新加坡外,其它南海周边国家的武器装备仍处于中等偏下水平。越南  越南加
不瞒读者诸君,我们的确是怀了猎奇之心去造访巴尔蒂斯坦的——从好奇出发,经历寻奇,果然惊奇。  巴尔蒂斯坦在哪里?现今巴基斯坦北部,两列伟大山脉喜马拉雅和喀喇昆仑之间,印度河及其支流希约克河、希格尔河流经之处,史书所载唐蕃时期的“大勃律”是其曾用名,从自我体认到外界公认,古今皆称“小西藏”是其别名,总之这个实体存在包含了一言难以蔽之的人文史地。  巴尔蒂斯坦何奇之有?宏观说来,从周边各地理单元、各文
又是冬天了,天蓝得有些不真实,昨夜落在山上的霜雪,已被热烈的阳光晒得无影无踪了。偶尔向高处仰望,一座金顶的大寺在香烟缭绕中镇守穹天。我在山脚下,沿着沧桑的石板路,走向古城的深处。  这里就是独克宗古城,坐落在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的香格里拉县建塘镇上,因而也叫建塘古城。这里海拔3300米,在群山环绕中的这块开阔的坝子上,有一座形似大龟的小山包,人们叫它大龟山,各族人民世代居住在山包的周围,久而久之就
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格萨尔”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词。说熟悉,是因为“80后”甚至“90后”或多或少都会在课本中接触这个词;说陌生,是因为大多数年轻人并不真正了解《格萨尔王传》到底讲了什么样的故事,以及这部世界上最长的史诗对于我们民族和世界的意义。  如今,在中国,藏族史诗《格萨尔》已经跨越了民族的界限,成为我们国家精神宝藏中异常夺目的瑰宝。2006年5月20日,“格萨尔”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