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
书的影响广泛而深远
杨绛:优雅而高贵的灵魂
杨绛是丈夫钱钟书口中“最贤的妻,最才的女”,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翻译过《唐·吉诃德》等作品。她淡泊名利、与世无争;博学多才,治学严谨;无私奉献,用千万稿费资助寒门学子。杨绛的文人风骨、治学态度与社会担当,是当代人身上所稀缺的闪光点。杨绛最喜欢的名言是:“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在把钱钟书数量惊人的手稿整理出来交付出版后,她写了《我们仨》,写尽了对丈夫和女儿最深切绵长的怀念。96岁时又推出《走到人生边上》,探讨人生的价值和灵魂的去向。103岁时,九卷本《杨绛全集》问世。如今她安然离去,只留下身后一段令国人唏嘘不已的中国百年史。
钱理群:坚守并传承着人文关怀
这几年,钱理群不断与青年以各种方式交流对话,从校园到社会,从书斋到企业,每次登台演讲,都融合了专业发现与现实省思。他对中国高等教育的思考与批判,诸如批判“北大正在培育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等言论,时常被人提起。钱理群深情地关注着民族的命运,坚守并传承着人文关怀。2016年2月出版《二十六篇——和青年朋友谈心》,7月出版《一路走来——钱理群自述》与《风雨故人来》,8月出版《岁月沧桑》,以生命体验写知识分子精神史。即使他隐入养老院,即使他说自己已经逐渐放弃了“教育”,退出了学术界,但他还是放不下青年。这个时代的理想主义者曾多次说:“在做完了可以、可能做的一切之后,将我的祝福送给年轻的朋友。”
贾平凹:记录时代命运的悲悯
贾平凹几乎每隔一两年就会有长篇问世。他的《秦腔》《古炉》《带灯》《老生》,总能从中感到一个时代的命运。2016年4月,出版的《极花》,写被拐卖的女子胡蝶,也是写作家内心的恐惧与无奈,更是写作家对乡村沦落的担忧。这里,贾平凹守望着八百里秦川的心灵故事,用真情的文字记录着乡土中国的世纪变迁。贾平凹的散文创作也毫不逊色。5月出版《自在独行》,11月出版《愿人生从容》,他从孤独、行走、生死、慈悲、玩物、天地、人事等角度,给内心孤独焦躁者以安宁的抚慰。在“世纪文学60家”的评选活动中,贾平凹仅居鲁迅、张爱玲、沈从文、老舍、茅盾之后,为第六名,在至今健在的作家中名列第一。
曹文轩:中国儿童文学的自信
作家曹文轩获得2016年国际安徒生奖,正如颁奖词所言:“用诗意如水的笔触,描写原生生活中一些真实而哀伤的瞬间。”曹文轩的获奖,确立了中国儿童文学的自信,从某种程度上讲,不亚于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意义。在中国文坛,曹文轩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他写儿童、成年人都可以读的作品。孩子读到的是精彩的故事,被故事感动,而成年人能够感受到美学的境界。他作品的力量在于感动,在于悲悯精神,代表作有《草房子》《山羊不吃天堂草》《青铜葵花》《火印》等。其中《草房子》更是创造了中国出版史上的一个奇迹,因为它已经印刷了300次,将近1000万册在中国大地上发行,呈现了一个真善美的艺术世界。
邵燕祥:历史性的思考与自省
邵燕祥是當今中国的杂文大家,有“当代鲁迅”之称,7月出版的《我死过,我幸存,我作证》一个月卖了一万多册。此书是通过个人经历,呈现从1945年到1958年的中国思想文化的断代史。这样一本严肃的四五十万字的大部头,实在考验人们的阅读耐心,但是却不炒作而畅销,这不免有些不可思议。邵燕祥作为一个敢于直面歷史的人,在自传中充满反思,重新审视自己、解剖自己,这本书的价值不容低估。邵燕祥的书之所以畅销,正是自省精神在当下的显现与“畅销”。因为一个民族能够正视自己的历史,并从历史中吸取教训,是其生命力的重要表现。尤其在灾难临头时,困惑、颓废与骂街,远不如历史性的思考更加有力量,有价值。
王树增:永不言败的理想信念
王树增是一位有着严谨创作态度的作家,他创作的《抗日战争》《朝鲜战争》《解放战争》等作品,注重以细节还原历史的面貌。王树增说:“寻找历史是为了寻找心灵着落点,而我也想让年轻人从中获取力量。”他所看重的,不是介绍历史常识或揭秘历史真相,而是去发掘在极端的战争条件下,形成的信仰与精神力量,以及这种精神力量对于当代年轻人的意义。王树增的《长征》,堪称写长征的“史记”。《长征》是一本士兵的史诗和悲歌,不管司令员还是炊事员,都是历史的主角,所以作者永远是在描写队伍,描写永不磨灭的信念。《长征》在写什么?王树增说:“四个字——永不言败。”
铁凝:用文学呼唤人类的美德
2016年12月2日,铁凝第三次当选中国作协主席,同时当选中国文联主席。铁凝的身上有多重角色,但她说:“我本质上还是一个作家,也最重视作家身份。”8月出版的《以蓄满泪水的双眼为耳》,从中能让人读到她对文学与心灵的坚守。铁凝认为,我们处在一个缺乏细节的时代,文学尤其需要作家在这个时刻积攒起爱与意志。成功的艺术家成功的路径千差万别,但有两点是他们必备的,那就是爱与意志。“文学最终还是应该有力量去呼唤人类的美德,那些潜伏在读者心中的情绪,从而激起某些隐秘的美感、珍贵的暖意。这暖意不是小恩小惠,而是一种宽阔的情怀,是穿越沉沦后上升的力量和勇气。”
格非:坚守心灵的归乡
2016年12月,深圳读书月“2016年度十大好书”揭晓,格非的《望春风》当选中文原创类第一。格非与苏童、余华并称为“先锋作家三驾马车”。早年,格非因短篇小说《迷舟》蜚声文坛,后凭借《江南三部曲》获得第九届茅盾文学奖,是当代实力派作家。6月出版的《望春风》,格非竭力向世人展示,故乡是每个人的精神源泉。格非以一个讲故事人的身份,为自己生活的乡村立传,为乡村里生活的几代人立传。他写出了每个异乡人心中的乡愁,写出了中国的乡村正在快速消亡的悲哀和无可奈何。村庄没有了,甚至祖坟也找不到了,我们的根、我们的魂去哪里?履霜坚冰待春风。
(编辑/张金余)
书的影响广泛而深远
杨绛:优雅而高贵的灵魂
杨绛是丈夫钱钟书口中“最贤的妻,最才的女”,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翻译过《唐·吉诃德》等作品。她淡泊名利、与世无争;博学多才,治学严谨;无私奉献,用千万稿费资助寒门学子。杨绛的文人风骨、治学态度与社会担当,是当代人身上所稀缺的闪光点。杨绛最喜欢的名言是:“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在把钱钟书数量惊人的手稿整理出来交付出版后,她写了《我们仨》,写尽了对丈夫和女儿最深切绵长的怀念。96岁时又推出《走到人生边上》,探讨人生的价值和灵魂的去向。103岁时,九卷本《杨绛全集》问世。如今她安然离去,只留下身后一段令国人唏嘘不已的中国百年史。
钱理群:坚守并传承着人文关怀
这几年,钱理群不断与青年以各种方式交流对话,从校园到社会,从书斋到企业,每次登台演讲,都融合了专业发现与现实省思。他对中国高等教育的思考与批判,诸如批判“北大正在培育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等言论,时常被人提起。钱理群深情地关注着民族的命运,坚守并传承着人文关怀。2016年2月出版《二十六篇——和青年朋友谈心》,7月出版《一路走来——钱理群自述》与《风雨故人来》,8月出版《岁月沧桑》,以生命体验写知识分子精神史。即使他隐入养老院,即使他说自己已经逐渐放弃了“教育”,退出了学术界,但他还是放不下青年。这个时代的理想主义者曾多次说:“在做完了可以、可能做的一切之后,将我的祝福送给年轻的朋友。”
贾平凹:记录时代命运的悲悯
贾平凹几乎每隔一两年就会有长篇问世。他的《秦腔》《古炉》《带灯》《老生》,总能从中感到一个时代的命运。2016年4月,出版的《极花》,写被拐卖的女子胡蝶,也是写作家内心的恐惧与无奈,更是写作家对乡村沦落的担忧。这里,贾平凹守望着八百里秦川的心灵故事,用真情的文字记录着乡土中国的世纪变迁。贾平凹的散文创作也毫不逊色。5月出版《自在独行》,11月出版《愿人生从容》,他从孤独、行走、生死、慈悲、玩物、天地、人事等角度,给内心孤独焦躁者以安宁的抚慰。在“世纪文学60家”的评选活动中,贾平凹仅居鲁迅、张爱玲、沈从文、老舍、茅盾之后,为第六名,在至今健在的作家中名列第一。
曹文轩:中国儿童文学的自信
作家曹文轩获得2016年国际安徒生奖,正如颁奖词所言:“用诗意如水的笔触,描写原生生活中一些真实而哀伤的瞬间。”曹文轩的获奖,确立了中国儿童文学的自信,从某种程度上讲,不亚于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意义。在中国文坛,曹文轩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他写儿童、成年人都可以读的作品。孩子读到的是精彩的故事,被故事感动,而成年人能够感受到美学的境界。他作品的力量在于感动,在于悲悯精神,代表作有《草房子》《山羊不吃天堂草》《青铜葵花》《火印》等。其中《草房子》更是创造了中国出版史上的一个奇迹,因为它已经印刷了300次,将近1000万册在中国大地上发行,呈现了一个真善美的艺术世界。
邵燕祥:历史性的思考与自省
邵燕祥是當今中国的杂文大家,有“当代鲁迅”之称,7月出版的《我死过,我幸存,我作证》一个月卖了一万多册。此书是通过个人经历,呈现从1945年到1958年的中国思想文化的断代史。这样一本严肃的四五十万字的大部头,实在考验人们的阅读耐心,但是却不炒作而畅销,这不免有些不可思议。邵燕祥作为一个敢于直面歷史的人,在自传中充满反思,重新审视自己、解剖自己,这本书的价值不容低估。邵燕祥的书之所以畅销,正是自省精神在当下的显现与“畅销”。因为一个民族能够正视自己的历史,并从历史中吸取教训,是其生命力的重要表现。尤其在灾难临头时,困惑、颓废与骂街,远不如历史性的思考更加有力量,有价值。
王树增:永不言败的理想信念
王树增是一位有着严谨创作态度的作家,他创作的《抗日战争》《朝鲜战争》《解放战争》等作品,注重以细节还原历史的面貌。王树增说:“寻找历史是为了寻找心灵着落点,而我也想让年轻人从中获取力量。”他所看重的,不是介绍历史常识或揭秘历史真相,而是去发掘在极端的战争条件下,形成的信仰与精神力量,以及这种精神力量对于当代年轻人的意义。王树增的《长征》,堪称写长征的“史记”。《长征》是一本士兵的史诗和悲歌,不管司令员还是炊事员,都是历史的主角,所以作者永远是在描写队伍,描写永不磨灭的信念。《长征》在写什么?王树增说:“四个字——永不言败。”
铁凝:用文学呼唤人类的美德
2016年12月2日,铁凝第三次当选中国作协主席,同时当选中国文联主席。铁凝的身上有多重角色,但她说:“我本质上还是一个作家,也最重视作家身份。”8月出版的《以蓄满泪水的双眼为耳》,从中能让人读到她对文学与心灵的坚守。铁凝认为,我们处在一个缺乏细节的时代,文学尤其需要作家在这个时刻积攒起爱与意志。成功的艺术家成功的路径千差万别,但有两点是他们必备的,那就是爱与意志。“文学最终还是应该有力量去呼唤人类的美德,那些潜伏在读者心中的情绪,从而激起某些隐秘的美感、珍贵的暖意。这暖意不是小恩小惠,而是一种宽阔的情怀,是穿越沉沦后上升的力量和勇气。”
格非:坚守心灵的归乡
2016年12月,深圳读书月“2016年度十大好书”揭晓,格非的《望春风》当选中文原创类第一。格非与苏童、余华并称为“先锋作家三驾马车”。早年,格非因短篇小说《迷舟》蜚声文坛,后凭借《江南三部曲》获得第九届茅盾文学奖,是当代实力派作家。6月出版的《望春风》,格非竭力向世人展示,故乡是每个人的精神源泉。格非以一个讲故事人的身份,为自己生活的乡村立传,为乡村里生活的几代人立传。他写出了每个异乡人心中的乡愁,写出了中国的乡村正在快速消亡的悲哀和无可奈何。村庄没有了,甚至祖坟也找不到了,我们的根、我们的魂去哪里?履霜坚冰待春风。
(编辑/张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