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来源 :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同时,应充分注意和重视中学生的情感教育。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情感教育就是语文教学的得法教育。唐代大诗人自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它告诉我们:语言可以通过情感,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怎样进行情感教育呢?
  
  一、创设情感教育氛围.引起学生兴趣
  
  在教学实践中,以情感为基础,可以唤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教师要想让学生对语文感兴趣,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就意味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各环节的设计和展开都要围绕学生;要尊重学生的情感要求。其次,教学还要注意用亲切的目光,婉转的语调、优美的语言调动和鼓舞学生,使他们感到环境的轻松愉快、教师的和蔼可亲,从而使教师作为良师走进学生的心灵。只有情人课堂,才能把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思想情感发掘出来;也只有情人课堂,才能把无生命的汉字符号变成有生命的语言、流动的情感、优美的画面,使得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较好的实现教学目的。情人课堂是吸引学生提高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引导感受语文情感。激发学生情感体验
  
  教材中选编的课文大多娴静雅致、脍炙人口,从方方面面反映不同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领域的感悟,往往集风景美、道德美、人情美于一体的,阅读和学习这些文章,要注重引导学生进入情景、寻找与作者的心灵切合点,文学作品以文本形式出现在学生面前时,这种外在的形式所构建的虚拟空间本身就召唤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心理体验去充分发挥想象。
  对中学生来说,在这一阅读过程中,往往最能使其和作者产生共鸣的东西就是真挚的情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优美的作品是作者真挚情感的外化。“感人心者,必先乎情”,只有真情才最容易打动学生真挚而又单纯的心灵。沈复笔下的那一片童稚之情,背影中浓浓的舐犊之情,曹盂德登临碣石的壮志豪情,“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一腔报国之情,还有羚羊木雕上交织着的浓浓亲情和真挚友情……怎能不让学生怦然心动而有所感悟呢?
  
  三、组织课堂教学.取得更高效率
  
  课堂五十分钟,是我们进行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课堂上,教师要把情感教育融于语文知识的学习中。例如:我在教《斑羚飞渡》这篇课文时,设计了“板块+选点”式的教学环节,即选准一个切人点,以这个切人点带出整个教学环节。这样,各个环节一脉相承,圆润顺畅,一气呵成。现加以略述:
  
  (一)故事导人,以情入境。
  教师过渡语:……这是人类的真情绝唱。在动物界中.也有出乎意料的壮举让人震撼。今天,我们同样要聆听一个悲壮感人的斑羚的故事,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动人的故事。
  
  (二)整体感知
  由震撼人心的故事,引学生们人情,自然过渡到看课文的“整体感知”。
  
  (三)品读课文
  找感动的情节,从“你为什么而感动”进入“品读课文”,水到渠成。
  
  (四)探究主题
  从“悲壮——震惊——感动——感悟”顺理成章到“探究主题”。
  
  (五)学生质疑,体验反思
  从发现主题的多元化到“学生质疑”发现问题,名正言顺。从动物身上那一股神圣不可侵犯的精神力量到人类社会,由此及彼,瓜熟蒂落。
  可以看出,整个课堂教学中以“情”贯穿全文,选点式融入到板块式教学环节中,起到了润滑剂的功效,环节之间联系紧密,过渡自然,悄无声息。学生在教师圆润的“导”中,顺利地完成了各个环节的教学,给学习者以有序而又无痕的美感。
  
  四、重视升华学生情感,提高学生文学素养
  
  中学生的情感发展逐渐趋向成熟,此时,能在语文教学中升华他们的感情,会使他们受益终生。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善于将知识传授、美感教育、情感教育结合起来,才能激发学生相应的情感,使学生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融人作品的氛围,从而升华他们的感情,提高他们的境界。
其他文献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这是新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目标之一。可见,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已成为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则应该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内容,在生动形象的教学实践中,把传授语文知识的“真”和渗透思想情感教育的“善”统一起来,满足学生审美心理的要求,塑造美的人性,增强语文能力,并坚持把对
期刊
朱自清先生是高明的散文大家,《春》一文已是万口传颂。他善于熔铸前人的诗意来人文,并且发扬光大,成为自家特色的东西,“偷”之无痕,却又得“神”,故为之“神偷”。且看他《春》的开头与宋祁的《玉楼春》的上半片多么“神似”。  宋祁《玉楼春》上半片:“东城渐觉风光好,毅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渐”字,展示出诗人多次光临东城,每次的微小变化都人眼人心的情景,也展示出了一种急切的
期刊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教师必须要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帮助他们树立学习语文的信念,激起语文学习兴趣,时刻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培养他们创新的意识,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成绩自然也就提高了。  【关键词】信念;兴趣;激趣;创新;体验成功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时刻都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学的好、记得牢。经过自己多年的探究和经验,我
期刊
幼儿科学教育,是一种启蒙教育,重点是培养幼儿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规定了科学目标和指导要点:丰富幼儿对自然和社会的粗浅知识,培养幼儿对自然与社会的兴趣和求知欲,开发幼儿的智力,形成幼儿对人对事物的正确态度等。在教学实践中我做了如下探讨:    一、激发兴趣,运用各种形式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众所周知的,根据需要,我采用了
期刊
语文教学就是要教会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而读又是人们获取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因此,加强朗读的训练尤为重要。尽管人们已知道朗读的重要,可我认为有一些人过于狭隘地误解了“朗读”,认为就是让学生大声地熟练地把课文读出来就行,因此,在农村中学的早读课上,一些语文教师就让学生自己在教室大声地朗读课文,而老师只是维持纪律罢了,这样做听起来是顺耳了,看起来是热闹了,可长期这样下去,学生朗读能力实质上是得不到
期刊
教师是教科研活动的主体。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依靠教师,群策群力,教科研活动才能产生更好的效果。反之,教科研活动则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在以往的教科研活动中,教师常常处于被动的地位,心态与情绪都是很消极的,究其原因有三点:一是教师对教科研活动意义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幼儿园接触的是3—6岁幼儿,把孩子带好,用不着花很多精力搞教科研。二是教科研活动形式单一,总是业务园长或教研组长说、念、
期刊
工业经济初期,社会分工变细,技艺型劳动岗位增多,各种专门人才应运而生,但由于当时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所限,劳动技艺较为简单,职业岗位相对稳定,因而出现了得一技受益终身的现象。在这种社会经济形态下,职业教育的任务就是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培养胜任某种岗位要求的各类职业人才,教学模式和方法也比较单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给“三大产业”的发展及其人才结构的要求带来了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7—9年级学生背诵80篇(段),合计240篇(段)。为了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古诗,笔者经过十余年的实践,摸索出一套“三趣曲”教学法,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古诗教学的课堂效率颇为有效。    一、课始“引趣”    古诗教学伊始,教师可采用猜谜语、讲故事、提问题、设悬念等方法,精心引发学生兴趣。  如教学李白的《赠汪伦》时,可先讲述汪伦
期刊
新课程语文课堂是开放而有活力的。这里的“开放而有活力”,不仅指课堂主体发生变化、设计趋于合理、内涵更加丰富、品位前所未有,而且是人们长期以来所梦寐以求的“理想”课堂得以呈现,确该欣喜。但是,笔者认为,在如此催人奋进的黄钟大吕中有些不和谐甚至是“变异”的音符让人难受,而“音符”的高奏者,正是置身课改前沿决定课改方向并对自己的课堂津津乐道实则懵懂其中的一线语文教师。在此,我斗胆对新课程中语文课堂流弊进
期刊
《新课标》关于综合性学科的设立,研究性学习、综合性学习和合作学习方式的提出,极大地刺激了当前各科的教学,促使了广大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迅速改革。可以说,研究性学习已经引发了当前教育领域的一次大变革。其实,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学习不是现在才有,而是现在才引起我们的关注。早在我国古代,文史哲就密不可分。可见,语文从来就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的工具性和基础性与生俱来地决定了语文在自身学习中的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