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教育者,谁都希望自己面对的教育对象是一群有认识能力和行为能力的群体,并力图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为达此目标而努力。这个努力的指向就是促使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形成,这种努力的价值取向恰好是教育的根本目的——使学生有一定的发展水平。
一、学生自我教育的内涵
学生自我教育的内涵是指学校根据国家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和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通过有组织、有梯度的教育,使学生建立起来的有一定的指导思想和价值追求的主体性认识和行为。它包含了下面几层意思: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合乎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的理论,是国家和社会关于人的培养的一个重要的目标,它强调了教育者在学生自我教育形成上的主导作用,强调了学生在形成自我教育能力上的主体性。
二、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形成的必要性
“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等几个“学会”中,明晰地指出了学生的发展水平,这是学校教育的一个终极目标。人的培养是针对社会需要,大而言之,是为了 国家的强盛和民族的振兴,小而言之,是对社会的进步发展输送合格的人才;从人个体发展的需要上看,则是使人具有了适应新的生活和学习的可能性,使他们在需要人终身学习的环境中具备了生存和竞争的能力。因此,建立一种新型的如何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模式就势在必行了。
从教育习俗上讲,教师对教育传承了一种较为神圣、庄严的责任感,把教育概括化为“传道、授业、解惑”,具体化为传授知识,解释世界,灌输道德认识,使形成道德观念。因此,根据现状转变教育思想,改变教育方法,已成为当前教育界的提出频率很高的一个说法,它道出了目前教育者在思想、观念、做法上依然存在着不小的问题。当前,新课程已向我们走来,这意味着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必将走出目标单一、过程僵化、方式机械的“生产模式”,每一个学生必将获得个性的充分发展,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将得到教育者的充分关注。
三、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培养的可能性
人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成长的,这种情境或者叫作环境的质量,对于人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如果这个环境气氛营造得好,学生在其中获得了归属感,也就会产生亲近和维护这个环境的心理倾向,在宽松的心理状态下表达对环境建设的见解,付诸行动,对己对人提出严格的要求,这表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发挥,这个环境必将得到优化,并产生良性的循环。
随着新课程教育思想的渗透和教师专业化进程的进展,教师对自己的角色应有新的认识,应该重新审视作为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应该建立从关注学生的认知过程到关注人的整体的学生观,关注学生的发展为宗旨的教育伦理观,最后自我定位为道德的引导者,思想的启迪者,心灵世界的开拓者,情感、信念、意志的塑造者,这种变化将为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形成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培养的一般途径和遵循的原则。
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养成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它的大致的途径可以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从班集体建设入手,结合班集体建设目标,为学生思想和行为定向,形成班级凝聚力,营造团结向上的气氛,形成正确的班级舆论,使学生明辨是非,逐步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搞好班级制度建设和责任分解,培养学生干部和骨干分子,使学生全员置身于任务之中,有监督机制,及时做好工作总结,提出指导性意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启发和诱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养成自我反省调节的能力。
3.教学活动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在活动和交往中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设计教学活动和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
1.民主集中制,敢于放手发动学生,学生的问题要有组织地由学生来解决,并把形成的决议作为班集体的最高意志。
2.每一个学生都有一定的职责,尽可能地多方面地起到作用,产生角色意识,使之与班集体建立牢固的联系。
3.重视学生的经验,辩证地看待学生幼稚的冲动和不恒久,认清学生自我教育能力是一种后天习得的能力。善于运用期待,适时地提出和调整瞻之在前的目标。
五、几个制约学生自我教育的教育习俗以及解决的要点。
1.师道尊严的影响。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形成的必要条件是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重视师生交往,强调学生的独立个性。师生之间首先是人与人的平等,事实上学生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有尊师的义务。从教育的目的讲,教师培养的是国家和社会未来的主人而非顺民,不能一厢情愿地强调师道的尊严。
2.教师对教师作用的理解。现代教育思想要求教师重新审视教师的功能,把教师自身定位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对学生的成长必须服从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的规律,要重视学生的经验,教师要大量地设计情境,参与到学生当中去,打破学生当前认识水平的平静与平衡,让学生在探究式的尝试学习中建立新的平衡。
3.不够完善的评价观。评价是力量最为强大的向导,当评价的标准不够科学的时候,它就产生不良的向导,使教育偏离它应有的轨道。
首先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存在着一些误区,往往把表现好的学生规定为如下的特征:学生把所支配的时间较多的分配在学习有关知识上;以良好的态度接受教师传授的一切知识和技能;不打折扣地遵守学校和班级的各项规章制度等。当我们把好学生的标准定性为善于提问、创造性解决问题、懂得生活、有良好的审美情趣、情感丰富、有合作精神、富有责任心和正义感的时候,可以清晰得看到什么才是应有的评价标准。
其次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社会对学校评价的误区,存在较多强调考试成绩、升学率、制度和文件精神的贯彻落实、严整的常规、绝对的安全无事故等,导致了学生和教师较多地关注课程和成绩,信奉严整的训练,缩小学生活动内容和空间等,从而导致学生在狭窄的道路上成长,自我设计、自我调整的行为能力受到抑制。
总之,学生自我教育是学生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需要现代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的支持,是教育管理者和广大教师应重视起来和认真研究的大课题。新世纪已经来临,合乎未来需要的人才的培养已经发出召唤,教育者必须建立科学的价值观、人才观、教育观,在人的培养上做出更大的努力。
一、学生自我教育的内涵
学生自我教育的内涵是指学校根据国家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和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通过有组织、有梯度的教育,使学生建立起来的有一定的指导思想和价值追求的主体性认识和行为。它包含了下面几层意思: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合乎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的理论,是国家和社会关于人的培养的一个重要的目标,它强调了教育者在学生自我教育形成上的主导作用,强调了学生在形成自我教育能力上的主体性。
二、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形成的必要性
“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等几个“学会”中,明晰地指出了学生的发展水平,这是学校教育的一个终极目标。人的培养是针对社会需要,大而言之,是为了 国家的强盛和民族的振兴,小而言之,是对社会的进步发展输送合格的人才;从人个体发展的需要上看,则是使人具有了适应新的生活和学习的可能性,使他们在需要人终身学习的环境中具备了生存和竞争的能力。因此,建立一种新型的如何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模式就势在必行了。
从教育习俗上讲,教师对教育传承了一种较为神圣、庄严的责任感,把教育概括化为“传道、授业、解惑”,具体化为传授知识,解释世界,灌输道德认识,使形成道德观念。因此,根据现状转变教育思想,改变教育方法,已成为当前教育界的提出频率很高的一个说法,它道出了目前教育者在思想、观念、做法上依然存在着不小的问题。当前,新课程已向我们走来,这意味着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必将走出目标单一、过程僵化、方式机械的“生产模式”,每一个学生必将获得个性的充分发展,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将得到教育者的充分关注。
三、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培养的可能性
人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成长的,这种情境或者叫作环境的质量,对于人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如果这个环境气氛营造得好,学生在其中获得了归属感,也就会产生亲近和维护这个环境的心理倾向,在宽松的心理状态下表达对环境建设的见解,付诸行动,对己对人提出严格的要求,这表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发挥,这个环境必将得到优化,并产生良性的循环。
随着新课程教育思想的渗透和教师专业化进程的进展,教师对自己的角色应有新的认识,应该重新审视作为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应该建立从关注学生的认知过程到关注人的整体的学生观,关注学生的发展为宗旨的教育伦理观,最后自我定位为道德的引导者,思想的启迪者,心灵世界的开拓者,情感、信念、意志的塑造者,这种变化将为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形成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培养的一般途径和遵循的原则。
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养成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它的大致的途径可以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从班集体建设入手,结合班集体建设目标,为学生思想和行为定向,形成班级凝聚力,营造团结向上的气氛,形成正确的班级舆论,使学生明辨是非,逐步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搞好班级制度建设和责任分解,培养学生干部和骨干分子,使学生全员置身于任务之中,有监督机制,及时做好工作总结,提出指导性意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启发和诱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养成自我反省调节的能力。
3.教学活动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在活动和交往中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设计教学活动和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
1.民主集中制,敢于放手发动学生,学生的问题要有组织地由学生来解决,并把形成的决议作为班集体的最高意志。
2.每一个学生都有一定的职责,尽可能地多方面地起到作用,产生角色意识,使之与班集体建立牢固的联系。
3.重视学生的经验,辩证地看待学生幼稚的冲动和不恒久,认清学生自我教育能力是一种后天习得的能力。善于运用期待,适时地提出和调整瞻之在前的目标。
五、几个制约学生自我教育的教育习俗以及解决的要点。
1.师道尊严的影响。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形成的必要条件是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重视师生交往,强调学生的独立个性。师生之间首先是人与人的平等,事实上学生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有尊师的义务。从教育的目的讲,教师培养的是国家和社会未来的主人而非顺民,不能一厢情愿地强调师道的尊严。
2.教师对教师作用的理解。现代教育思想要求教师重新审视教师的功能,把教师自身定位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对学生的成长必须服从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的规律,要重视学生的经验,教师要大量地设计情境,参与到学生当中去,打破学生当前认识水平的平静与平衡,让学生在探究式的尝试学习中建立新的平衡。
3.不够完善的评价观。评价是力量最为强大的向导,当评价的标准不够科学的时候,它就产生不良的向导,使教育偏离它应有的轨道。
首先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存在着一些误区,往往把表现好的学生规定为如下的特征:学生把所支配的时间较多的分配在学习有关知识上;以良好的态度接受教师传授的一切知识和技能;不打折扣地遵守学校和班级的各项规章制度等。当我们把好学生的标准定性为善于提问、创造性解决问题、懂得生活、有良好的审美情趣、情感丰富、有合作精神、富有责任心和正义感的时候,可以清晰得看到什么才是应有的评价标准。
其次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社会对学校评价的误区,存在较多强调考试成绩、升学率、制度和文件精神的贯彻落实、严整的常规、绝对的安全无事故等,导致了学生和教师较多地关注课程和成绩,信奉严整的训练,缩小学生活动内容和空间等,从而导致学生在狭窄的道路上成长,自我设计、自我调整的行为能力受到抑制。
总之,学生自我教育是学生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需要现代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的支持,是教育管理者和广大教师应重视起来和认真研究的大课题。新世纪已经来临,合乎未来需要的人才的培养已经发出召唤,教育者必须建立科学的价值观、人才观、教育观,在人的培养上做出更大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