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 体验 想象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su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感是对语言的一种直觉思维能力,即通过语言的表层意义迅速而准确地捕捉到语言的深层意义。语文教学以语言实践能力训练为中心,而语言实践能力的训练又以语感训练为中心。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文的敏锐的感觉。”吕叔湘先生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但在实际的语言教学活动中,这“首要任务”并没有引起广大语文教师的真正重视,更没有认真去落实。那怎样培养语感呢?
  
  一、诵读触语感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语言的多种意味包含在语音的高低、快慢、强弱之中,非通过多读、熟读无以全面把握。如果朗读时仅是简单地把文字流畅地读出来,就无法体会作者的感情,也就不能深入地理解文意。因此,在教学中要引领学生诵读优秀的作品来触发他们的语感。
  1.注重范读,引发共鸣教师的范读尤为重要,因为教师动情的范读能够帮助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促进学生与作者的对话。例如,我在教学都德的《最后一课》时,开始以轻快、活泼的语调读出小弗朗士在逃学路上所见到的景象,心中充满无比的喜悦和快乐;读到他知道这就是自己最后一堂法语课时,心中涌起的是亡国的感伤和后悔,语调有变得沉重、忧伤。学生从我的范读中体会到了作者的情感的变化,感受到了文章的思想意蕴,从而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促进了对文章的理解。
  2.指导方法,表情达意要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教师要从朗读技巧和朗读方法上进行指导。例如,在教学《七根火柴》时,卢进勇临死前的话语,我对学生加强了停顿的指导:“一、二、三……七”这几个数字的朗读要掌握好节奏,要从中体会到卢进勇为火柴有了着落而放心,为找到了同志转交火柴而高兴,为在临死前能够完成自己的心愿而坦然等复杂的情感。语速的快慢取决于文章的情节和人物的情感变化。如,在教学《海燕》这篇课文时,为了充分体现海燕在大海上飞翔,渴望暴风雨的到来的形象,朗读的语速要快;而对《乡愁》的朗诵要突出大陆与台湾被海峡所阻隔,两岸亲人那种忧郁、痛苦的心情,语速应是很慢。总之,无论是什么样的文章,我们都要避免平铺直叙、千篇一律的诵读方法。
  3.多种形式,合理选取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根据文章感情特点选择不同的朗读方法:感情奔放的,组、班齐读;感情婉约的,要求学生跟着录音单读;情景交融的,配乐朗读;而对戏剧文学,则分角色读。也可以一篇课文运用多种方式来读。例如,教《钱塘湖春行》,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味诗中的美感,可以先让学生闭上眼睛聆听录音,去感受诗中所表现的美妙境界;可以由教师或朗读水平高的学生范读,让学生沉浸其中受到感染。为了使感情色彩更浓,还可以配乐朗读。这样运用多样的形式朗读,有利于学生对诗意的感知,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二、体验品语感
  
  语感是建立在一定语言内容基础上的。因此,要注意在文本内容的挖掘上下工夫,要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文章的语言,这样才有利于学生语感的形成。
  1.体味语境,推敲词义语言离开了语言环境就失去了它的意义,仅是文字符号而已。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体味语境、推敲词义。例如,《我的老师》第三段“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一句,作者用“狡猾”写孩子的目光。教学中,当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语境体味出“狡猾”一词不仅毫无牵强附会之感,反而使这个本属贬义的形容词平添了机警、聪慧和乖巧的含义。
  2.品味语言,理解语义吕叔湘先生说:“语义感就是对语言意义和色彩的敏感。”训练学生的语义感,主要是让学生体会、感悟语境中的语言的色彩或情味。例如,老舍在《烈日暴雨下的祥子》中描写了烈日下的街景:“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憋闷,整个老城像烧透了的砖窑,使人喘不过气来。狗趴在地上吐出红舌头,骡马的鼻孔张得特别大,小贩们不敢吆喝,柏油路晒化了,甚至于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街上非常寂静,只有铜铁铺里发出焦躁的一些单调的叮叮当当。”夏天的烈日下,“烫手”、“干燥”是人通常的感觉,“憋闷”、“焦躁”也是人的正常心理反应,“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了”“烧透了的砖窑”是此情此景引发的一种想象。教学时,让学生联系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烫手”、“焦躁”等感觉加以体验,他们就会确切地感受到祥子在烈日下的那种痛苦的感觉。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就会因此而深刻,语感得到培养。
  3.扩展内容,强化情感语言是感性的自然界,语感来源于言语。拥有怎样的言语,就会培养出怎样的语感。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扩展文本的内容,从而强化学生对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理解。如《故乡》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前后旧中国农村日益破产的面貌,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念。文学之景,非独天然之景,是人心中的境界,是作者真性情、真感情的流露和寄托。它的美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将教材中的“此情此景”变成学生心中的“我情我景”,使学生感受到艺术强烈的感染力。
  
  三、想象悟语感
  
  语感教学需要大量形象思维的参与。形象思维能力是语言感受能力的重要成分,因而在教学中对想象和联想应予以足够的重视。言语作品不仅具有字面意义或语表意义,而且还有言外之音或语外之意。心游万初的想象和联想,对语感的形成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1.想象场景,入情入境对于不在眼前的事物想出它的具体形象,需要以记忆的表象为基础,从而开展想象。因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想、想象场景,入情入境。例如,阅读《看戏》中的一段话:“歌词像珠子似的从她的一笑一颦中,从她的优雅的‘水袖’中,从她的婀娜的身段中,一粒一粒地滚下来,滴在地上,溅到空中,落进每一个人心里。”单纯地要求学生掌握这里运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方法,是毫无意义的。如果能启发学生展开想象:歌词是无形的,怎么能像珠子似的“一粒一粒地滚下来”?心脏不是耳朵,声音怎么能“落”进去?由此学生理解了这段话的情韵,深刻地体味到梅兰芳先生精湛的表演技艺。想象是不受逻辑思维约束的思维形态,具有极大的跳跃性和自由性,可以极为迅速地训练学生的语感。
  2.联想生发,学以致用读书要有所得,要学以致用,联想生发是很重要的手段。这是一项较高层次的语感训练,要求学生捕捉字里行间的隐含信息,加以延伸,产生由内到外、由上到下、由此及彼、由现在到将来的构想。它能由一个形象联系到另一个形象,由一个形象创造出另一个形象,变他人的语言为自己的语感。例如,引导学生读毛泽东的《沁园春
其他文献
为了扎实推进新课程改革,引导全县中小学教师聚焦教学、研究课堂、提高质量,会宁县教研室2009年确立了“课堂教学取舍与有效课堂教学”研究专题,第一教研片区的优质课决赛由笔者所在的乡镇承办,共有六名语文教师参加片区决赛,采用“同课异构”的形式,所授课文为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绿》,他们中绝大多数是中青年教师,全部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现结合本次优质课竞赛,谈谈对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整合的思考。    一
英语高效课堂教学是相对于课堂教学的低效性而言的。课堂教学高效性是指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主导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维过程,在一定时间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使学生在学业上有最大的收获,从而促进学生获得高效的发展。如何高效地实现预期教学目的,是一种教学策略。    策略一: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    1.师生关系要融洽和谐  师生关系融洽和谐是课堂氛围轻松愉快的前提。教师不是
古人称文章的开头为“凤头”,就是说开头要美丽精巧、新颖贴切,要有创造力、震撼力、吸引力,让阅卷老师一见钟情,产生一种必欲读之而后快的感觉,因此,下笔之前一定要精心构思、反复琢磨,务求精工。好的开头和结尾是作文成功的一半,它直接影响这篇作文的分数。    一、闪亮开头,吸引眼球    如何有好的开头呢?基本来说,可有以下几种方法。    1 设置场景,展示人物活动的大舞台。  这种写法比较适合在以写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极为深远的著名诗人和散文家,他的田园诗为中国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但人们对陶渊明的景仰,并不仅仅在于陶渊明是魏晋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而更在于他的人格素养。这种人格素养在陶渊明一生所喜欢的菊花中反映出来。  用花草来拟人并非陶渊明首创,早在《诗经》和《离骚》产生的时代就已经被广泛地应用,特别是爱国大诗人屈原用“香草美人”的手法来表现自己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的离忧
生活是我们最大的写作宝库,打开生活的大门——喜怒哀乐、真假丑美,以其炫目的光彩展现在我们面前。写作必须扎根生活的土壤,要求学生能写真事、绘真人、抒真情。因此,在平时的作文指导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体验生活中的琐碎,体味无声处的真情,领悟平凡中的伟大。可是,在学生实际的写作训练中,我发现他们的作文不仅材料雷同,甚至连写法也基本一样。例如,在以“母爱”为题的作文里,大都是写母亲“雨夜送医”、“冒雨送伞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有篇课文叫《〈论语〉十则》,它的第三则是: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根据我们的教学经验,这一则是十则中最难理解的句子,对初中生来说,尤其容易理解简单化甚至理解错误。鉴于此,本文谈谈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感想。    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及其他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很多学生简单理解为:自己不想要的东西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逐步实施,英语课堂教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中英语课堂是一个多层次的互动系统,在教学活动中,如何注意教法的灵活性以及评价的科学性是每一位英语教师都要面对的问题。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体会。    一、拉近距离,创设互动课堂    新课程要求教师的教法要有三个转变,即备课向设计转变,不仅仅满足于此前的对教学内容的钻研;上课向情境转变,不仅仅停留于此前的冷漠灌输;作业向对话转
长期以来,学生英语作文呈现“费时较多、收效较低”的现象。不少教师对英语写作也有畏难情绪,学生更是“谈写色变”,主要原因是忽视了语言规律,导致语法零散、杂乱,不成系统,不成体系。其实,英语学习和母语学习在某些方面是相同的:大量地接触,大量地贮存,大量地接受。英语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是思维的表现形式。语言能力是一种带有创造性的能力,用外语描述或表达更是一种创新的过程。
许多人都向往完美、追求圆满、憧憬辉煌,可《破碎的美丽》一文的作者——乔叶,却偏偏喜欢破碎、欣赏残缺。在她的眼里,“景物”由完整到凋残,“人生”由华丽到残破,乃至世间的一切事物,包括生命,只有破碎之后才是最美丽的!审美观点十分奇特!  的确,残缺美,往往会让我们产生无限的遐想,或多或少地悟出一些人生的哲理。比如,艺术中的“残缺”,常常会令我们“官知止而神欲行”,激发我们的审美想象,使精神无拘无束地
葛朗台和泼留希金是世界文学画廊中两个臭名昭著的吝啬鬼形象,分别出自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大师——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的《欧也尼葛朗台》和俄国作家果戈理的《死魂灵》。在两部作品中,虽然葛朗台与泼留希金的国籍有别,身份各异,一个是资产阶级的暴发户,一个是封建阶级的没落地主,但都是欧洲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产物,他们身上概括了一切剥削阶级的许多共性。  一、对钱财强烈的占有欲  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的吝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