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国内外许多研究资料表明,引导并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是中学生学习生命科学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方式,也是真正“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对生物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的几点做法。
关键词:高中生物 探究教学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一种好奇心驱使下,以问题为导向,通过类似于科学家探究性活动的方式获取科学知识,并在此过程中学会科学的方法和技能、科学的思维方式,形成科学观点、树立科学精神的一种十分丰富的学习活动。国内外许多研究资料表明,引导并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是中学生学习生命科学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方式,也是真正“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对生物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的几点做法。
一、创设直观情境鼓励学生探究
根据生物学的特点,教师要有效利用直观的小实验、小观察、小资料或小动画等来创设教学情境,会简洁而明快地将学生引入学习的情境。例如“空气质量与健康”一节中,开篇巧设了“教师的魔瓶”──师生共同演示的小实验:取两个集气瓶,其中一个装有二氧化硫气体,教师使用,师生分别将两片相同的绿叶放入集气瓶中,学生观察叶的变化,推测产生的原因。悬疑化的设计使学生更积极地思考与探索造成空气污染的原因及危害等相关知识。另外,生物课堂教学中,良好的课堂气氛是探究教学的重要条件,教师要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语言艺术在生物教学中应展现出独特的魅力。若教师在教学中能恰当运用优美生动、幽默诙谐、通俗易懂的语言,就能大大增强课堂活力。例如在讲血管与心脏有关内容时,教师提出人们常说的“偏心”一说:“人的心脏是不是真的不在胸腔的正中央,而是偏的呢?请根据图片或模型一探究竟”,教学效果会很好。“鼓励为主”是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外动力。如教师的教学策略、教学语言等都是作用于学生的“外动力”。而追求“多元答案”则是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内驱力,教师应创设有利情景,激发学生自主追求的动机。
二、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索
1、教师可根据当前社会发生的生物事件或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观点,然后让学生自己确定想要了解的某一事件或问题,通过自主探究学习,体验事件或问题的性质或规律。例如,结合社会上发生过的SARS和禽流感事件,让学生讨论和探索。通过讨论,有些学生结合所学的生物知识提出了许多问题:如SARS、禽流感、口蹄疫等病毒的遗传物质是什么?它们的寄主有哪些?这些病毒的生存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这些病毒是通过什么方式傳播的?人体会产生免疫功能吗?应该怎样去预防这些病毒?为了解决提出的问题,学生就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确定调查项目,然后利用各种媒体如报刊、杂志或Internet等,查阅和收集资料并进行分析总结。
在这一过程里,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使学生懂得如何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和归纳资料,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科学观,懂得从生物学的角度去科学地认识和理解社会的某些事件。
2、利用课文的“资料分析”让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如在学习“免疫调节”时,以课文的“资料分析”为基础,开展"关注艾滋病"专题讨论,让学生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来发表自己对艾滋病的认识,以及如何运用生物学知识原理去预防和治疗艾滋病。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
三、利用实验进行探究性教学
实验是人们认识和研究物质或验证某一理论的一种常用的科学方法,而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让学生参与到实验中来,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更能使学生树立实事求是、认真严肃的科学态度。高二新教材中的实验内容较多,这就为在实验中落实探究性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例:在进行"生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实验的前一天,先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理论知识讨论该实验中应如何注意材料的选择和处理。学生各抒己见,经过讨论,归纳出了以下几个要点:①注意材料的易得性。②注意材料的可取性。③注意实验前材料的处理。当然除了让学生学会选择和处理实验材料外,还可以从学会分析实验结果、学会撰写实验报告、研究改进实验的方法、改进实验的器具等方面着手来实现"探究性学习"。这样学生通过主动学习与探索,更好地理解了知识,获得了学问。认识到学习科学要有严肃的科学态度,而且学生通过实验探索,提高了利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来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在问题中落实探究性学习
爱因斯但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著名的物理学家李政道也说过:要教学生“学问”,必须首先从教学生学会“发问”开始,没有自己的问题,就永远没有发展和前途,因为“问题”能使学生在心理上感到茫然,从而产生认知冲动,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所以“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化的源头,是主动学习的基础。基于这些原因,我十分鼓励学生在预习新课、学习新课,课外阅读和实验观察等环节中努力做到“三多”,即多发现问题、多提出问题、多思考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学生逐渐从没有问“问题”的习惯中走出来,慢慢地能够发现一些问题,到现在,几乎每学习一个新知识,他们都能提出很多问题。
对于提出的问题,学生有能力当堂解决的,教师就不能自己一个劲地“竹筒倒豆子”,这样会使学生产生思维上的惰性,而是应该鼓励他们进行讨论,各抒己见,集众家之所长,从而获得问题的答案;不能当堂解决的,我则提供给他们一些相关的资料,让他们通过阅读,相互讨论,从资料中找到答案,这样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结论,倍感成功的喜悦,也自然而然的促使学生进入一个“主动学习→产生疑问→努力解疑”的良性循环中。
当然,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的可能比较肤浅,甚至异想天开。但是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一定要认真对待,要肯定学生的每一个“问题”,绝对不能嘲笑,杜绝从语言或行动上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不能使学生“乘兴而来,败兴而归”。因为学生的“问匣子”一旦打开,所展现出来的强烈的求知欲以及对学习的兴趣有时是教师所无法预料和无法估计的。
关键词:高中生物 探究教学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一种好奇心驱使下,以问题为导向,通过类似于科学家探究性活动的方式获取科学知识,并在此过程中学会科学的方法和技能、科学的思维方式,形成科学观点、树立科学精神的一种十分丰富的学习活动。国内外许多研究资料表明,引导并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是中学生学习生命科学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方式,也是真正“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对生物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的几点做法。
一、创设直观情境鼓励学生探究
根据生物学的特点,教师要有效利用直观的小实验、小观察、小资料或小动画等来创设教学情境,会简洁而明快地将学生引入学习的情境。例如“空气质量与健康”一节中,开篇巧设了“教师的魔瓶”──师生共同演示的小实验:取两个集气瓶,其中一个装有二氧化硫气体,教师使用,师生分别将两片相同的绿叶放入集气瓶中,学生观察叶的变化,推测产生的原因。悬疑化的设计使学生更积极地思考与探索造成空气污染的原因及危害等相关知识。另外,生物课堂教学中,良好的课堂气氛是探究教学的重要条件,教师要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语言艺术在生物教学中应展现出独特的魅力。若教师在教学中能恰当运用优美生动、幽默诙谐、通俗易懂的语言,就能大大增强课堂活力。例如在讲血管与心脏有关内容时,教师提出人们常说的“偏心”一说:“人的心脏是不是真的不在胸腔的正中央,而是偏的呢?请根据图片或模型一探究竟”,教学效果会很好。“鼓励为主”是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外动力。如教师的教学策略、教学语言等都是作用于学生的“外动力”。而追求“多元答案”则是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内驱力,教师应创设有利情景,激发学生自主追求的动机。
二、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索
1、教师可根据当前社会发生的生物事件或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观点,然后让学生自己确定想要了解的某一事件或问题,通过自主探究学习,体验事件或问题的性质或规律。例如,结合社会上发生过的SARS和禽流感事件,让学生讨论和探索。通过讨论,有些学生结合所学的生物知识提出了许多问题:如SARS、禽流感、口蹄疫等病毒的遗传物质是什么?它们的寄主有哪些?这些病毒的生存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这些病毒是通过什么方式傳播的?人体会产生免疫功能吗?应该怎样去预防这些病毒?为了解决提出的问题,学生就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确定调查项目,然后利用各种媒体如报刊、杂志或Internet等,查阅和收集资料并进行分析总结。
在这一过程里,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使学生懂得如何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和归纳资料,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科学观,懂得从生物学的角度去科学地认识和理解社会的某些事件。
2、利用课文的“资料分析”让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如在学习“免疫调节”时,以课文的“资料分析”为基础,开展"关注艾滋病"专题讨论,让学生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来发表自己对艾滋病的认识,以及如何运用生物学知识原理去预防和治疗艾滋病。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
三、利用实验进行探究性教学
实验是人们认识和研究物质或验证某一理论的一种常用的科学方法,而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让学生参与到实验中来,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更能使学生树立实事求是、认真严肃的科学态度。高二新教材中的实验内容较多,这就为在实验中落实探究性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例:在进行"生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实验的前一天,先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理论知识讨论该实验中应如何注意材料的选择和处理。学生各抒己见,经过讨论,归纳出了以下几个要点:①注意材料的易得性。②注意材料的可取性。③注意实验前材料的处理。当然除了让学生学会选择和处理实验材料外,还可以从学会分析实验结果、学会撰写实验报告、研究改进实验的方法、改进实验的器具等方面着手来实现"探究性学习"。这样学生通过主动学习与探索,更好地理解了知识,获得了学问。认识到学习科学要有严肃的科学态度,而且学生通过实验探索,提高了利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来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在问题中落实探究性学习
爱因斯但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著名的物理学家李政道也说过:要教学生“学问”,必须首先从教学生学会“发问”开始,没有自己的问题,就永远没有发展和前途,因为“问题”能使学生在心理上感到茫然,从而产生认知冲动,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所以“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化的源头,是主动学习的基础。基于这些原因,我十分鼓励学生在预习新课、学习新课,课外阅读和实验观察等环节中努力做到“三多”,即多发现问题、多提出问题、多思考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学生逐渐从没有问“问题”的习惯中走出来,慢慢地能够发现一些问题,到现在,几乎每学习一个新知识,他们都能提出很多问题。
对于提出的问题,学生有能力当堂解决的,教师就不能自己一个劲地“竹筒倒豆子”,这样会使学生产生思维上的惰性,而是应该鼓励他们进行讨论,各抒己见,集众家之所长,从而获得问题的答案;不能当堂解决的,我则提供给他们一些相关的资料,让他们通过阅读,相互讨论,从资料中找到答案,这样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结论,倍感成功的喜悦,也自然而然的促使学生进入一个“主动学习→产生疑问→努力解疑”的良性循环中。
当然,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的可能比较肤浅,甚至异想天开。但是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一定要认真对待,要肯定学生的每一个“问题”,绝对不能嘲笑,杜绝从语言或行动上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不能使学生“乘兴而来,败兴而归”。因为学生的“问匣子”一旦打开,所展现出来的强烈的求知欲以及对学习的兴趣有时是教师所无法预料和无法估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