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学鲁迅作品教学的几点思考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dw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鲁迅是中学教材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位现代作家,仅现行的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就有三篇他的文章(《祝福》、《拿来主义》)、《记念刘和珍君》。他的文章之所以频频入选中学语文教材,主要原因是他不仅在现代文学史上有极高的地位,在国际上也有很高的地位。比如199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者大江健三郎对鲁迅的作品充满着敬意,用他自己的话讲,鲁迅先生的书是陪着他长大的。[1]作品优秀被选入教材中,按理说应该受到学生的喜爱,但中学校园中却流行着这样一句话,中学生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学生不仅不喜爱,反而对作品产生畏惧心理。
  鲁迅一方面在文学史有如此高的地位,可另一方面却被21世纪的年轻人拒之门外唯恐不及。这难道说明鲁迅的思想到现在已经过时了吗?这显然是不对的,鲁迅的思想有很强的历史穿透力,他在几十年前说过的话,仍然给我们启迪与警醒。比如说如何对待中外的文化遗产上,他提出的拿来主义依然给我们以启示。还有在《祝福》里提到的那些看客,在现在这个处处感受到冷漠的时代不是依然存在吗?既然他的思想没有过时,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现在的中学生如此拒绝鲁迅呢?
  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现行的教育体制影响了教师向学生还原真实的鲁迅。高考是指挥棒,考试考什么,上课讲什么。高考试题中又不会考“今天我们还要鲁迅吗”之类的问题,教师向学生大谈鲁迅的痛苦、鲁迅的智慧、鲁迅的呐喊,就显得没有现实意义。因为讲这些东西,并不能让学生多得分。高考拿不出好成绩,很难给学校给家长做交代。著名学者钱理群在给中学生讲鲁迅就遇尴尬。钱理群教授北大退休后来到自己的母校南京师范大学附中,开设了一门讲鲁迅的选修课程。刚开始的时候,有很多学生来听,可是不到一个月后,只有寥寥几个学生。[2]名师尚且如此,更不用说一般老师!所以很少有人做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第二相当多的中学语文教师对鲁迅缺乏了解,只知道照本宣科。中学课堂经常流行这样一句话“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如果我们对鲁迅的了解只停留在教材、教参上,那么是很难把课文讲好。比如说在《祝福》这篇小说里有一段“我”和祥林嫂的对话,教参对此并没有做什么分析,如果教师因为教参上没有分析这段话,有意回避,我觉得这样做丧失了一次走进真实鲁迅的机会。小说中“我”是一位接受过五四洗礼的现代知识分子,这一点跟鲁迅很相似。鲁迅也出国留学接受了西方先进的思想,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把“我”当做是作者。祥林嫂碰到“我”,向“我”询问“灵魂”的有无问题。“我”却支支吾吾地说“可能有也可能没有”,当时“我”为什么这样回答,主要原因是他知道祥林嫂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灵魂上,如果此时说世界上根本就没有灵魂,这就掐灭了祥林嫂生命里最后的那盏小油灯。国民愚昧固然要启蒙,但启蒙的目的是让人更好地活下去,如果启蒙让人速死,那还不如不启蒙。所以“我”的回答是支支吾吾的。真实的鲁迅也是这么做的。他从来就没有要求他的母亲去看他的《呐喊》《彷徨》,反而经常买些张恨水的小说给她看。[3]因为接受某种思想是不能强迫的,所以他不会乱启蒙的。教师适当地扩展内容,往往可以开拓学生的阅读视野,让学生从文本中发现很多有意思的东西,这便达到了教育的目的,也可以让学生更亲近鲁迅了。
  第三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陈旧。现在的中学语文教学仍然是应试教学,对鲁迅的文章分析侧重于字词、主题、人物形象,而忽视了对作品的感受。我个人觉得经典作品阅读从来不是一次性就能完成的,所以没有必要对作品分析过细,应重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知。比如说在讲《记念刘和珍君》时,如果只是例行公事地向学生讲解字词、分段、概括中心思想,这是很难吸引学生的。鲁迅的杂文大多以犀利讽刺见长,很少大段地抒情。但这篇文章很特别,抒情的笔墨很多。如果教师不从抒情的特点入手,恐怕很难让学生把握这篇文章的特点。作者对刘和珍的死充满着悲愤之情,但是在开头写得很平淡。别人劝他去写一点纪念的文章,他却说没有多大意义,因为死者并无在天之灵,并不能因此获得安慰,对于生者也无多大价值。这似乎让人觉得鲁迅很消极,但这并不是感情的全部。作者是在刻意压制自己的情感,但当压抑的情感被重新提起时,它释放的能量是巨大的。所以作者很快就说出了“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这些话意在表明他不会忘记这些惨烈的事实,正视现实的惨烈是痛并快乐着的。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感受出鲁迅的丰富。他一方面说忘却的轻松,另外一方面却不要忘记痛苦,直面痛苦。感情游走于正反两极之间,形成了一股盘旋曲折的力量,这种风格就是沉郁顿挫。如果学生能感悟出这些风格,就会丰富他的内心世界,那么我们又何必担心他写不出好文章来呢?因为语言的丰富源自内心世界的丰富。
  我想,要改变鲁迅在如今中学生心中的印象,这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做到的,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首先教育行政部门要给学生与教师营造一个相对宽松的教学环境。营造宽松的环境不仅仅是指改善物质条件,更是指人文环境的自由。鲁迅的散文常常带有“闲话风”的风格。所谓闲话风,指的是谈话的轻松,读这样的文章,我们感觉这是在与作者进行精神上平等的交谈。[4]人文环境的自由就要带有闲话风的味道,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应该在精神上要平等,每个人说话的权利要给以充分的重视。课堂是教师、学生与作者在做掏心窝的精神对话场所。在这里没有不可怀疑的事情,越是神圣的事情越是值得怀疑。如果我们人为地设置思想禁区,要学生不能越雷池一步,这就相当剥夺或者扼杀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权利。二战中日本为什么有大量的民众甘做军国主义的刽子手与炮灰,那是因为他们有意或者无意放弃了独立思考的权利,泯灭了自己内心的良知与同情心。
  第二语文教师应该尽可能多读鲁迅的文章,对鲁迅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最好能读出自己的心得与体会。如果不这样地话有可能误读鲁迅。比如《记念刘和珍君》有一段这样的话:“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这段话常常被人解读为鲁迅思想偏激,从字面上来看,鲁迅认为中国人最坏。但是我们要认识到鲁迅是一位作家,作家的语言不可能像科学家一样精确,他可能会不惜用一些极端化的词语强化某种情感,宣泄一种情绪。再者鲁迅这样说也是希望大家能注意我们国民的劣根性,从这点看鲁迅说这么极端的话跟他创作小说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拯救愚弱的国民。   教师不仅要读鲁迅的文章,还应该要关注学术界的相关研究成果,要把这些成果普及。比如以改造国民性为核心的“立人”思想构成了鲁迅一生思想的基点和支柱,这一思想贯穿他的文艺创作中,而这一点在教材与教参均未涉及,我们可以借讲《祝福》时,阐发他的“立人”思想。
  第三我们要最大程度上缩短鲁迅与学生在心理和感情上的距离,打破神秘感、敬畏感,产生亲近感,从而激发起主动接近鲁迅的欲望。现行的中学教材中,总是有意或无意的强调鲁迅作为战士的一面,讲他对待敌人如何“横眉冷对千夫指”。这种做法让学生觉得鲁迅好斗,喜欢骂人。这不是鲁迅的全部。周海婴在《我和鲁迅七十年》一书中这样说:“鲁迅是爱憎分明的,但不等于说鲁迅没有普通人的情感,没有他温和、慈爱的那一面。我后来也问过叔叔周建人好多次:‘你有没有看见过我爸爸发脾气的样子?’他说从来没有。我又追问,他是不是很激动地跟人家辩论?他告诉我说,他平素就像学校老师一样,非常和蔼地跟人讲道理,讲不通的时候也就不讲了。人家说,鲁迅的文章很犀利、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之类的,但那是笔战,是和旧社会、旧思想在对抗,必须要激烈。过去把鲁迅误导了,应该把鲁迅归还到他自己的真面目。”[6]所以在讲课时,应尽量还原一个有血有肉心灵丰富的鲁迅给学生。
  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学语文课堂也为我们继承和发扬鲁迅精神提供了平台。所以怎么讲好鲁迅作品变得就很有意义。语文教师在讲解课文的时候,应该少一点政治解读,多从人的角度讲鲁迅;尽量不要照搬教材,要有自己的体会。把讲鲁迅作品当作是与学生一起探讨鲁迅精神,走进鲁迅的机会。如果真正做到这一步,何愁学生不爱听呢!
  注释:
  ① 《浙江日报》2000年9月29日5版
  ② 《海峡都市报》2007年11月13日14版
  ③ 《鲁迅全集》13卷78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
  ④ 钱理群《语文教育门外谈》288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⑤ 《鲁迅全集》3卷12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
  ⑥ 《鲁迅全集》4卷13至14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
  ⑦ 周海婴《我和鲁迅七十年》178页文汇出版社2006年
  ⑧ 林贤治《人间鲁迅》101页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
  ⑨ 林贤治《人间鲁迅》467页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
  参考文献
  [1]《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
  [2]钱理群《语文教育门外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3]周海婴《我和鲁迅七十年》178页文汇出版社2006年
  [4]林贤治《人间鲁迅》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
  [5]钱理群《走进当代的鲁迅》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6]孔庆东《四十不坏》华文出版社2005年
其他文献
高校体育教学是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来看,体育教育有着极为独特的作用.体育是一门蕴含着丰富人文主义精神的学科.
学位
(1)HST胶带.打开发动机护盖,取下发动机上盖板.测定张紧弹簧的间隙是否在1.3~1.5 mm之间.张紧簧长度在145.0~148.2 mm之间内即可.rn新机20 h磨合后检查调整,以后每100 h检查调
期刊
长期以来,物理教学的主要形式就是教师讲教科书,以便让学生掌握教科书的内容,于是形成这样一种关系:教学时,教科书通过教师的咀嚼喂给学生,考试时教科书经过教师的加工变为考题去检查学生。而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培训,课改所倡导的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理念逐渐深入教师心灵,改变着现有的课堂和教学方式。我在物理教学实践中,逐步运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以下是我对新课改的体会:  在教学中,我改以往的
良好的员工结构可以提高人力资源的利用率及工作效率,而教师结构的合理性与否直接关系到学校教学效率的高低,进而影响学校的长远发展。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的“先天不足”造就了其
【摘要】教育界一直很关注生活与教育的关系,陶行知在生活教育理论中提出了生活化教学策略,生活教育就是用生活中的现象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是高中生物教学新课标的要求。在高中生物中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生物学的概念。所以说,在高中生物教学中使用生活化教学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  生物生活化.强调的是生物教学要与学
如今各大高校体育教师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自己的教学内容上,对于自己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素养是否注意、培养,是一个值得关注和分析的问题.对此,我们对各大高校体育教师现阶段的人
(1)检查、维护、清扫和加油时,关停发动机,并拔下主开关的钥匙;将拆下的安全盖和保护盖安装回原位后再进行作业.rn[危害]可能会被卷入旋转部位,造成受伤.rn(2)打开或关闭发动
期刊
目前,在小学教学中,思品与社会学科不被学校、家长重视,有些老师也是占用,拿来上语文或数学,根本没有注重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建设。因此,我们的国家,不难发现少年犯罪率不断上升,我们作为小学思品与社会学科的老师,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要反思自己是否教学到位,研究如何上好这门学科,从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那么,如何提高小学思品与社会学科质量呢?以我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转
高校校园文化和体育文化者两者都是以学生当中的共同对象教师和学生为主要参与对象,以校园作为主要的环境,从而体现出一种共同追求的价值观和。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