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在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育与挖掘方面起着巨大的作用,开展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育与挖掘,能有效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实现我国创新性发展国家的重要举措。本文针对华东交通大学机电与车辆工程学院“卓越工程班”专业为研究对象,以“卓越计划”背景下培养高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育与挖掘中存在的现状问题进行分析,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对这些问题的开展较为详细的论述,提出了一定的解决措施,期望能对本校或其他高校的“卓越计划”背景下培养高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育与挖掘方法提供一些帮助,或起到一定的借鉴效应。
关键词:高校;实践创新能力;“卓越计划”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9)28-0005-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28.001
“党的十九大”代表大会上教育部重点提到要积极营造创新氛围、培育大学生创新能力,使创新成为一种价值导向[1]。“卓越计划”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其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核心是实践创新思维[2]。很多参考文献分析了如何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的理论方法,很少把理论与实践创新结合起来以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笔者基于江西省教育改革课题,经过近两年的实践,以华东交通大学机电与车辆学院“卓越工程师”班的教学体系改革模式,就“卓越工程师”实践创新能力的培育与挖掘方法进行分析。
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也是高校教育发展的必然途径,但如何进一步对“卓越工程师”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的培育与挖掘方面还有待深入研究。
(一)对培育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育与挖掘没有充分发挥潜能
实践创新能力是“卓越工程师”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具有很强的创新性思维,但很多没有得到利用,主因是没有一个很好的平台让学生自主开展的创新性思维活动,势必给实践创新能力教育的实施和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二)有些大学生对自己实践创新能力培育与挖掘缺乏自信
目前各高校也在重视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经常组织形式多样的实践创新类大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加比赛获得各类荣誉证书,这能提高他们自己实践创新能力自信心,再参加其他实践创新能力的比赛。但是也有反面情况存在,没有参加比赛的学生在理念上认为自己没有这方面的能力,在困难面前选择放弃,这种情况在卓越班学生中就出现过这种现象,这首先是态度没有端正,其次是对自己能力认识存在误区,明明是有这种能力,但被自己否定,这是对自己实践创新能力缺乏信心的表现。当然也有些能力较高的学生没有积极地开发自己的实践创新能力,如果给他施加一定的压力,相信他们也可以有很好的实践创新能力,并可以做出一定的成绩。
(三)高校实践创新基础平台搭建困难
实践创新能力的提升必须要有基础平台作为支撑。高校要创建各类实践创新团队,以团队为单位对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进行培育与挖掘,可以起到以“传帮带”的效果,然后这块在高校中做得并不是很好,最主要的原因是团队建设的启动运作经费和场地设施并不能得到学校的大力支持。此外,由于大学生的综合基础知识和理论水平高度不够,实践经历较少,想要实现一些创新性的想法,也需要有教师的指导才能变为现实。教师的教学工作任务重,压力大,没有时间对学生进行指导,导致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育与挖掘得不到充分的开发。最后,校级及院级层面的领导对实践创新能力的提升渠道也不是很了解,所以对这方面的支持力度也很小,如:实践创新培养的场地、与实践创新相关的实验设备及培养经费等都相當的匮乏,最糟糕的实践创新的培养经费问题严重不足,学校没有专项经费划拨预算,影响学生外出参加比赛及实践创新的实践活动。以上这三点困难对高校实践创新基础平台搭建确实是最大的阻碍,这严重制约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育与挖掘。
(一)培育和挖掘学生对自己实践创新能力的潜能和自信
学校在培育和挖掘学生对自己实践创新能力的潜能和自信方面应该加强指导和引领:首先在实践创新能力教育理念的指引下持续完善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措施,在教学内容与指导方法等方面充分展示实践创新教学具体方法、步骤及学生就做好的事情,并通过实践创新能力的一些案例来树立学生自己创新能力,并告诉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一定可以取得创新能力的提升,且还能获得一定的创新成果,以此鼓励并促进培育学生对自己实践创新能力的自信心。让学生知道在拥有实践创新能力后对自己今后的学习及从事科研研究会产生较好的学术成果。
(二)鼓励学生参赛提升实践创新能力
学校相关部门要对出台相关鼓励性政策,提供比较充足的活动经费,积极引导学生加强实践创新活动,并尽可能与教学学分相结合,形成教学学分与实践创新学分并行互动的良性循环机制;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全国、省级及校级的各类实践性的成果创新性大赛活动,如:创青春、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机械设计等比赛,让获得好成绩的学生给予充分的奖励,如:在评定保送研究生、奖学金评定、学生入党或优秀毕业生等方面给予充分加分,让别的学生感受到参加实践创新是物有所值。当然,现在华东交通大学机电与车辆工程学院“卓越工程师”班中,很多学生通过实践创新能力培育和挖掘,已在全国各类创新设计大赛中均多次获得奖项,还有一些学生取得了国家专利局的授权发明专利。比如:2014车辆工程卓越班有一个队的学生去年的江西省3D设计大赛只拿到了一等奖,没有获得全国3D设计大赛的资格,但在指导教师的鼓励下,对2016年的作品进行大量创新性修改,今年继续参赛并获得江西省3D设计大赛特等奖,最终在大学毕业前获得参加全国3D设计大赛的资格。此外在这个团队中还带出了三个大一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新星,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并提高了实践创新能力的影响力,这种鼓励学生参赛提升实践创新能力效果对于培育和挖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具有很好的引导效果。
(三)创建专业型实践创新能力团队
专业型实践创新能力团队有实践创新指导教师,不仅要在实践创新方向的选择、研究方案、技术应用指导等方面为学生提供指导,还应在贯穿整个实践创新的学术风气全过程,对学生实践创新研究的各个阶段进行关键性的指导,这对学生科技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要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教师就必须具有先进的实践创新理念和多学科交叉的综合能力,包括知识结构的综合、教学手段的综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综合、科研与教学的综合,具有功底深厚的学术和教学能力,并在自己的教学和科研的实践中不断创新[3-4]。学校同样要培养教师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创新意识,定期选派青年教师到大中型国有企业参观与企业的工程师座谈交流,鼓励教师参与企业技术攻关,以强化教师的工程实践创新意识与能力。
本文针对华东交通大学机电与车辆工程学院“卓越工程师”班在实践创新能力培育和挖掘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学校的基本情况,对这些问题展开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期望在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育和挖掘能起到切实的效果,并实现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具备高素质的实践创新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陈尧,刘沼烁,沙尔望.大学生科技创新协会培育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研究——以佳木斯大学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5(262):69.
[2]余琨.工科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分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34):21.
[3]张立俊,林良盛,鞠林.高校专业型社团对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探讨[J].2016(108):108.
[4]高秀兰,史革盟.地方高校机械工程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式探究[J].2013(21):95.
[责任编辑 杜建立]
通讯作者:朱海燕(1975.1— ),男,汉族,江西新干人,副教授,研究方向:车辆动力学。
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卓越计划”背景下以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车辆工程专业教学模式改革》,课题编号:JXJG-15-5-4。
关键词:高校;实践创新能力;“卓越计划”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9)28-0005-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28.001
“党的十九大”代表大会上教育部重点提到要积极营造创新氛围、培育大学生创新能力,使创新成为一种价值导向[1]。“卓越计划”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其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核心是实践创新思维[2]。很多参考文献分析了如何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的理论方法,很少把理论与实践创新结合起来以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笔者基于江西省教育改革课题,经过近两年的实践,以华东交通大学机电与车辆学院“卓越工程师”班的教学体系改革模式,就“卓越工程师”实践创新能力的培育与挖掘方法进行分析。
一、高校实践创新能力培育与挖掘现状
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也是高校教育发展的必然途径,但如何进一步对“卓越工程师”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的培育与挖掘方面还有待深入研究。
(一)对培育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育与挖掘没有充分发挥潜能
实践创新能力是“卓越工程师”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具有很强的创新性思维,但很多没有得到利用,主因是没有一个很好的平台让学生自主开展的创新性思维活动,势必给实践创新能力教育的实施和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二)有些大学生对自己实践创新能力培育与挖掘缺乏自信
目前各高校也在重视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经常组织形式多样的实践创新类大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加比赛获得各类荣誉证书,这能提高他们自己实践创新能力自信心,再参加其他实践创新能力的比赛。但是也有反面情况存在,没有参加比赛的学生在理念上认为自己没有这方面的能力,在困难面前选择放弃,这种情况在卓越班学生中就出现过这种现象,这首先是态度没有端正,其次是对自己能力认识存在误区,明明是有这种能力,但被自己否定,这是对自己实践创新能力缺乏信心的表现。当然也有些能力较高的学生没有积极地开发自己的实践创新能力,如果给他施加一定的压力,相信他们也可以有很好的实践创新能力,并可以做出一定的成绩。
(三)高校实践创新基础平台搭建困难
实践创新能力的提升必须要有基础平台作为支撑。高校要创建各类实践创新团队,以团队为单位对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进行培育与挖掘,可以起到以“传帮带”的效果,然后这块在高校中做得并不是很好,最主要的原因是团队建设的启动运作经费和场地设施并不能得到学校的大力支持。此外,由于大学生的综合基础知识和理论水平高度不够,实践经历较少,想要实现一些创新性的想法,也需要有教师的指导才能变为现实。教师的教学工作任务重,压力大,没有时间对学生进行指导,导致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育与挖掘得不到充分的开发。最后,校级及院级层面的领导对实践创新能力的提升渠道也不是很了解,所以对这方面的支持力度也很小,如:实践创新培养的场地、与实践创新相关的实验设备及培养经费等都相當的匮乏,最糟糕的实践创新的培养经费问题严重不足,学校没有专项经费划拨预算,影响学生外出参加比赛及实践创新的实践活动。以上这三点困难对高校实践创新基础平台搭建确实是最大的阻碍,这严重制约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育与挖掘。
二、实践创新能力培育和挖掘方法分析
(一)培育和挖掘学生对自己实践创新能力的潜能和自信
学校在培育和挖掘学生对自己实践创新能力的潜能和自信方面应该加强指导和引领:首先在实践创新能力教育理念的指引下持续完善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措施,在教学内容与指导方法等方面充分展示实践创新教学具体方法、步骤及学生就做好的事情,并通过实践创新能力的一些案例来树立学生自己创新能力,并告诉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一定可以取得创新能力的提升,且还能获得一定的创新成果,以此鼓励并促进培育学生对自己实践创新能力的自信心。让学生知道在拥有实践创新能力后对自己今后的学习及从事科研研究会产生较好的学术成果。
(二)鼓励学生参赛提升实践创新能力
学校相关部门要对出台相关鼓励性政策,提供比较充足的活动经费,积极引导学生加强实践创新活动,并尽可能与教学学分相结合,形成教学学分与实践创新学分并行互动的良性循环机制;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全国、省级及校级的各类实践性的成果创新性大赛活动,如:创青春、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机械设计等比赛,让获得好成绩的学生给予充分的奖励,如:在评定保送研究生、奖学金评定、学生入党或优秀毕业生等方面给予充分加分,让别的学生感受到参加实践创新是物有所值。当然,现在华东交通大学机电与车辆工程学院“卓越工程师”班中,很多学生通过实践创新能力培育和挖掘,已在全国各类创新设计大赛中均多次获得奖项,还有一些学生取得了国家专利局的授权发明专利。比如:2014车辆工程卓越班有一个队的学生去年的江西省3D设计大赛只拿到了一等奖,没有获得全国3D设计大赛的资格,但在指导教师的鼓励下,对2016年的作品进行大量创新性修改,今年继续参赛并获得江西省3D设计大赛特等奖,最终在大学毕业前获得参加全国3D设计大赛的资格。此外在这个团队中还带出了三个大一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新星,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并提高了实践创新能力的影响力,这种鼓励学生参赛提升实践创新能力效果对于培育和挖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具有很好的引导效果。
(三)创建专业型实践创新能力团队
专业型实践创新能力团队有实践创新指导教师,不仅要在实践创新方向的选择、研究方案、技术应用指导等方面为学生提供指导,还应在贯穿整个实践创新的学术风气全过程,对学生实践创新研究的各个阶段进行关键性的指导,这对学生科技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要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教师就必须具有先进的实践创新理念和多学科交叉的综合能力,包括知识结构的综合、教学手段的综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综合、科研与教学的综合,具有功底深厚的学术和教学能力,并在自己的教学和科研的实践中不断创新[3-4]。学校同样要培养教师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创新意识,定期选派青年教师到大中型国有企业参观与企业的工程师座谈交流,鼓励教师参与企业技术攻关,以强化教师的工程实践创新意识与能力。
三、结语
本文针对华东交通大学机电与车辆工程学院“卓越工程师”班在实践创新能力培育和挖掘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学校的基本情况,对这些问题展开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期望在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育和挖掘能起到切实的效果,并实现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具备高素质的实践创新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陈尧,刘沼烁,沙尔望.大学生科技创新协会培育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研究——以佳木斯大学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5(262):69.
[2]余琨.工科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分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34):21.
[3]张立俊,林良盛,鞠林.高校专业型社团对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探讨[J].2016(108):108.
[4]高秀兰,史革盟.地方高校机械工程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式探究[J].2013(21):95.
[责任编辑 杜建立]
通讯作者:朱海燕(1975.1— ),男,汉族,江西新干人,副教授,研究方向:车辆动力学。
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卓越计划”背景下以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车辆工程专业教学模式改革》,课题编号:JXJG-1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