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苟坝(外一首)

来源 :星星·诗歌理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Y02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扑面的素朴与美
  也有小眼黄花的一份
  更让后来的我外来的你
  立马就能融入
  一方山水的大自在
  和小清新,在这儿
  老天高姿态
  草木无拘束
  石头暗地里倔强已久
  这些从容的静物
  常驻历史的房前屋后
  围绕,呵护,源远的传奇
  恒温的发生,以及
  潺潺的溪流:一以贯之
  滋润过披荆斩棘的队伍
  与世无争的它,仍在映现
  仍在陪伴,先行者留下的灯盏
  常绿的画卷。现在
  涓然之声不断
  让归途上我们沉思
  古今多少事,是什么
  一旦发生就不轻易消失
  遵义:图景
  史载,这里自然优美
  偶尔天灾
  史载,这里曾经战争
  更多是安静
  建置,民族,经济,百业兴盛
  教育,风俗,烈女,人杰地灵
  一个地方的变化
  终归是人的变化,有人
  就会有事有情降临
  就会拨云见日,一次次
  如常青的柳色
  伴随执着的波澜
  迎接一场场奇异而清新的风吹
  如眼下,小溪宠辱不惊
  自在吞吐细浪般的时光
  群山,房屋,植物
  被慈善的气质暖暖凝固
  空灵且悠远
其他文献
《五颗黄豆》出自80后诗人巫小茶之笔,诗人年轻,诗句却相当老练,常有惊人之笔。黄豆,本是生活中最不起眼的物什,却被用以表现生命觉醒的过程,可见诗歌的日常生活转向与精神喻指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全诗从戏剧性的撒下五颗黄豆开始,将黄豆从孕育、生长到成熟的过程展现得颇为精巧。黄豆成熟形态的比喻生动贴切,细致入微,形象地描摹出黄豆成熟时的喜悦,但这与“我”何干?随着诗句的延展,读者才发现黄豆虽不爱“我”,却
期刊
诗人宋琳在《精灵的名字》一文中这样概括张枣的写作:“善于运用古老的韵府,并从中配制出一行行新奇的文字”。或许正是在“配置”这个动词的牵引下,张枣把“梅花”、“灯芯绒”、“鹤”、“天鹅”、“何斯人”、“娟娟”……这些带有距离感的名词调和在一起,纵向搭建了诗歌中现代元素与古典元素的良性互动。因此,读张枣的诗不得不凝视梅花、鹤、楚王这些颇具古典意味的字眼,诗人总会在自己的诗歌中纳入这些古典元素,并由此激
期刊
我想我的好运气  终有一天会来临  我将被我终生想象着的  寥若星辰的那么几个佼佼者  阅读,并且喜爱  ——张枣《云天》  一、“传统”的新写作点  新诗百年的任何一个时期,大学校园都是一个孵化诗人与探索发展诗歌的重要阵地。在号称诗歌的“黄金年代”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也一样,很多当代重要的诗人都是从大学校园开始接触诗歌与走上诗歌写作的道路,并在后来的人生持续写作中取得成就。因为大学校园在诗歌演化中
期刊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起中国诗歌摒弃之前“大词”操练带来的虚空和浮华,展现出亲近生活的“及物”姿态,这种姿态纠正了诗歌与现实的疏离态度,重新为诗行注入生活的光泽,诗歌由此重获坚实的艺术生命。“及物”写作以其辉煌实绩证明——关注芸芸众生的生存现实,才是诗歌发展的真正方向。值得注意的是,对“及物”写作的单纯强调也为诗歌带来诸多问题:诗歌沦为单纯的情绪的发泄;形态过度琐碎和具体,因而远离深度,削弱了诗歌的表现
期刊
一、现代社会的友谊  人是一种孤独的动物。孤独类似于饥饿,无论制造多少食物都不能满足饥饿,无论拥有多少亲情、爱情、友情都不能消除孤独。在古代,诗人大多居官,是统治阶级集体中的一员,受君臣秩序约束,这种严格的等级秩序可以给其成员带来相对稳定的归宿感。他们的孤独往往产生于脱离官方秩序或不能进入官方秩序的时刻。如不甘事权贵的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战乱年代与官方秩序失去联系的杜甫“飘飘何所似,天
期刊
荷马是欧洲和世界文化之父,他的两部伟大史诗《伊里亚特》和《奥德赛》是文学的基石,带给艺术与文化永恒的灵感。这位盲歌手留下的普遍性的讯息,建立的丰碑,都不会为千百年的时光所磨灭。这位伟大创造者的幻想具有火焰的力量,引燃了从古至今的无数想象。为表彰各国艺术家们创造的伟大遗产,欧洲诗歌与艺术荷马奖评选机构设在欧盟总部所在地布鲁塞尔,奖项评委包括来自美国、比利时、德国、波兰、意大利、法国、保加利亚、巴西和
期刊
本期的三首诗都带有不同程度的反思色彩,借助外在场景的契机,找寻个人的心灵甬道,表达对于自我存在与社会关系的深入感受和思考。  沈健作为诗坛老将,这首《离开》却带有鲜明的青春气息。随着一系列传统意象的铺排,加之悠长低徊的语调,一种古典的自恋跃然纸上。没读到结尾之前,险些认为它是首俗套的抒情诗,诗人在末尾袒露对情爱细腻的理性思考后,整首诗的意蕴峰回路转。这首诗可看作是对沈尹默《月夜》和舒婷《致橡树》中
期刊
“严格意义上讲,在诗人前面加任何的标签都会把一个诗人变小,让纯粹的诗人尴尬。社会的身份和诗人连在一起毫无意义”,诗人李龙炳在一次访谈中如是说。把身份和诗人、诗歌联系在一起,不仅是传统批评的做派,在今天依然是常见的批评方法。因此,当代的诗歌批评常有这样的错觉:谈论一本诗集就是在谈论一位现实中的诗人,谈论一位诗人身世就是在谈论他的诗。“文如其人”、“以文观人”,在我们这个史籍浩瀚、以史为宗的国度,是习
期刊
对生命的歌咏和叹息是古今中外诗歌不朽的主题,现代诗人则通过现代汉语特殊的组合方式,依靠成熟的表现艺术将自我的生命体验,化为充满诗意的话语,展现出现代人对生命和时间的沉思。  曾有学者认为姚风的诗歌主要表现的是“知识分子情怀”,充满了对时间流逝和生命衰老的喟叹(熊辉《知识分子情怀的诗性言说》,《诗林》2005年6期),由此细读其作品《苍老》也似有相同情致。在这首短诗中,姚风从日常生活中的琐事着手,以
期刊
现代人身处纷繁芜杂的社会网络之中,其严重物化的结果,常常使人的主体迷失。当世界被视为获取利益的媒介,它便成为被征服的对象,人的自我中心和无边的欲望导致焦虑,甚至恐惧。世界分裂,必然造就无根的民众、无根的精神世界,以至终有一日万物弃你而去,人成为根本的孤独者。而孤独,几乎成为了现代人的本质存在。这孤独有别于萨特所谓的“他人即是地狱”,而是源自每个人的内心,好似只要有光,每个人都会有身体投下的一个影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