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正:一位“文化沙漠”垦荒者的神话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shux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到过东莞的人,几乎无不提起永正;到过永正的人,却几乎无不惊叹于这个“文化海洋、求知天堂”。昔日被称为“文化沙漠”的东莞,何以诞生全国最大的民营书店,谁又是这个“文化沙漠”的垦荒者?
  这里,我们将一起见证这位垦荒者的神话。故事,还得从广东永正图书有限公司(原东莞市永正购书中心有限公司,于2008年5月份更为现名,以下简称永正)刘森董事长说起……
  
  从大学教师到清洁工,艰辛的工作历程,是对垦荒者进行的历练
  1992年7月,时值28岁、在河北大学当教师的刘森,受邓小平南巡讲话的影响,一个“闯”字,激发了其南下创业的梦想。他怀揣一千块钱到了深圳,在一位老乡的石棉瓦搭的工棚内落了脚。他白天四处在外找工作,手持大学文凭,却因学历太高被多次拒之门外,竟然一连七个月都找不到工作。为了解决生存问题,他甚至尝试去应聘一份拔鸭子毛的饭店零工,直到1993年1月,刘森终于获得一份工作,就是到一家舞台设备公司做清洁工,同时兼做仓管。这份在别人眼里有些“低贱”的工作,他却任劳任怨地干了起来,“纵使是做清洁工,也一定要做到最好,就算是擦一张桌子,也一定要擦得比别人更干净。”机遇总会给那些有准备的人,这种敬业务实的态度,也终于获得老板赏识,短短几年,他便由一名清洁工,升为公司副总经理。
  从大学教师到清洁工,再到公司的副总理,这段艰辛的工作历程,也为刘森积累了丰富的业务与管理经验。1997年,刘森通过深思熟虑,遂决定自己创业。他认为东莞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虽无深圳、广州的繁华,没有人才聚集的高科技人才及配套设施,但这里是全球著名的制造业名城,是一块待开发的土地,商业竞争相对不那么激烈,而且起点低,充满了商机,所以选择在东莞创业最适合不过。那么,要创什么业呢?
  开一家便利店,竞争激烈难以经营;开一家药店,又苦于门槛太高;开一家汽车美容店,当时东莞的私用汽车并不普及不切实际……直到一天,他从一本关于图书连锁的书中,看到“图书经营业是一项收入稳定、风险较小的投资”的那一刻,蕴藏于他心中的浓郁文化情结开始蠢蠢欲动。2001年8月,东莞市提出打造文化新城的举措,嗅觉灵敏的刘森从中嗅到了商机:作为制造业强市,东莞一些职业经理人需要学习充电;大量蓝领工人要学习提高;东莞本地有钱人对文化的的渴求有待激发……图书业潜在的市场发展空间很大,进军图书行业!这个念头一旦产生就愈发强烈,刘森与两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一拍即合,经过对东莞、广州、深圳甚至全国的图书市场考察,三个月后,对于创办永正的雏形,刘森已成足在胸了。2002年8月18日,宣扬“永远销售正版书”的永正,终于在东莞宣布诞生。
  
  几年的摸索前进,永正逐渐成为“文化沙漠”中的绿洲
  现实往往与理想相差甚远。
  早期的永正,只是从事图书零售业务。但作为民营书店,永正遇到各种难题与挑战:一是来自国营书店的挑战;一是作为“文化沙漠”的东莞,必须有其发展的过程。永正创办的前两年一直处于亏损状态,直到2004年以后,才慢慢走向盈利。总结这几年的经营经验,刘森把其总结为两个字——连锁。
  “在开设连锁店的初期,要根据自己的能力,有战略性地部署,尤其要有一个长远的整体规划,不是为了开店而开店。在顺德,永正拥有一家5万个品种,面积2000平方米的独立店,也有超市店和专业店,这样在市场上就形成了互补。同时,各地区分店的经营成本、人工、租金都相差甚远,东莞的租金只要几十块,而广州则要几百块。在盈亏点的平衡上,要从实际出发,衡量各方面情况,要在经营的同时认真做好市场分析,切不可头脑发热。” 连锁分店的直接效应,就是“以小鱼吃大鱼”的模式,逐步形成规模与品牌,占领图书市场。目前,永正的连锁分店主要分布在东莞、广州、深圳、佛山、惠州、汕头、韶关等一二级城市,总营业面积逾30000平方米,经营规模在国内首屈一指。
  2008年,永正曾投入巨资在大朗兴建国内首个图书创意产业园——广东永正图书创意产业园,园区分图书产业基地、图书创作基地、版权交易中心、图书翻译中心、辅助设备和数字出版及电子图书阅览器开发等六个主要部分,永正在自有出版发行业务的平台之上,面向全国招商引进百余家民营图书工作室,整合民营出版资源,打造出版公共服务平台,延伸出版产业链条,革新图书出版产业模式,为民营出版的跨越式发展提供平台和资源。
  “目前的永正,还是一个年轻的企业,一支年轻的团队。”刘森注重人性化管理,对员工关怀备至,也正因此,永正的员工流失率为零。他说,团队的成长就是“子弟兵的成长”,他希望他的“子弟兵”能快快成长起来,成为骨干,独当一面,共同建设永正这片“绿洲”。
  
  从“销售图书”到“创造图书”,永正立志打造东莞的文化地标
  近几年,随着民营书业的蓬勃发展,以及国家对民营出版政策的逐渐放开,刘森认为,民营出版的春天已经来临了!
  “试水出版,永正也许并没有最好的选题策划能力,但永正拥有独到的选题判断能力。” 刘森指出,永正有资格从“销售图书”转向“创造图书”:一是多年的图书销售业务,为永正积累丰富的经验和人脉;二是与读者的近距离接触,永正也深刻地体会到,读者需要什么样的图书。2009年,永正在东莞成立广东永正图书发行有限公司,负责图书发行业务;并于北京成立分公司,设立编辑部,负责图书出版策划业务。
  深感台湾多年来的选题策划经验,永正试水出版之初,就积极拓展与台湾出版的合作,引进台湾畅销书作家的版权,如刘墉、吴淡如、吴若权等。从2010年1月开始,印着“永正图书”标记的新书登上全国各大书店书架,备受业界好评。目前,永正已成功出版发行37个品种的图书共80余万册,码洋2000余万元。其中《新中国》这本清朝人陆士谔在100年前所著的小说,自今年上市以来,迅速跃登全国各大书城畅销榜。图书出版的成功,标示着永正正式完成从“销售图书”到“创造图书”的蜕变。接下来的1年,据刘森透露,永正将计划每月出版20余个品种,全年达到200~300个品种,2010年的目标是达到1亿元的年出版产值。而接下来的这2~3年,永正还有个更宏伟的计划,就是投资10亿元在东莞打造一个出版发行基地,“立志将永正打造成东莞的文化地标。”
  
  从一家民营小书店,到如今成为集图书出版、发行、销售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产业集团;从当今的艰难运营,到如今的总资产逾8000万元,永正,不断在创造一个又一个的书业奇迹。刘森说,永正图书始终坚持专业化经营的路线,以“推动图书产业发展,传播文明,弘扬文化”为已任,“做中国最好的书业品牌,打造百年老店”,是全体永正人的奋斗目标和心愿!
  向往着“悦读人生,书适生活”的美好愿景、渴盼着读者的微笑,永正,还在继续抒写着一位“文化沙漠”垦荒者的神话。
其他文献
美国哈佛大学内部有图书馆70所,370年来,收集相关图书、文物、数据、档案无数。近几年,该校决定将之全部开放,把数据逐步数字化,并免费提供给全世界使用。  其中与我们关系最密切的,无疑是哈佛燕京图书馆。这个馆是当年哈佛与在北平的教会学校——燕京大学合作的。成立以来,主要是供学者访问交流及互派研究生,其次是资助各地学人进行有关中国的研究,或提供奖学金资助优秀青年去哈佛学习。同时还出版各种学术刊物(例
期刊
有人把2010年称为“电子书搏杀之年”。  1月初,在美国拉斯维加斯举行的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上,苹果、微软、IBM、索尼、三星、亚马逊等国际知名公司均展示了自己的新型电子产品,其中尤以苹果即将推出的集电脑、电子阅读器为一体的轻薄平板电脑备受瞩目。与此同时,微软公司也推出了Windows 7操作系统,不仅可以让用户阅读Kindle的图书,还可以阅读一些期刊、杂志,集阅读与上网于一身。电子企业纷
期刊
地处安徽的黄山素有“天下第一奇山”之美称,传说轩辕黄帝曾在此炼丹,徐霞客也曾两次游黄山,留下了“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感叹。名山之下,勤劳勇敢的安徽人民,创造了底蕴丰富、内涵深广的徽派文化。而今,黄山书社冠以“黄山”之名,从一个地方的小社到如今的全国名社,亦是不辱盛名。  黄山书社,1984年9月成立,为安徽唯一一家古籍文史类专业出版社,目前隶属于安徽出版集团控股的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
期刊
数字出版是建立在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流媒体技术、存储技术、显示技术等高新技术基础上,融合并超越了传统出版内容而发展起来的新兴出版产业。“未来出版的趋势是什么?”近年来,有关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之争的话题沸沸扬扬,但何者为先,却始终无法定夺。然而,作为新兴的出版产业,数字出版已展露出强劲势头,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出于对数字出版的热爱,而且也是为了一个崇高的理想:用现代技
期刊
人类正处在历史上变化最急遽的时代。从金融海啸发现原来世界经济已经是牵一发动全身;气候变迁、环境问题也不只是开发中国家或是已开发国家的问题,而是全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课题。在这样的时代下,不知未来何去何从、徨徨不安的心灵,确实需要一位大师的指引。  大前研一继2006年底成功预告了“M型社会”的出现,2010年,他提出更令人忧心的警告——“低IQ时代”的来临。  这不仅是他观察日本人、日本社会所发现的
期刊
讲到世界书局,不得不提沈知方。  沈知方(1883~1939),浙江绍兴人,17岁在余姚一家旧书店当学徒,被商务印书馆的夏瑞芳看中,聘为干事。所谓“干事”,只不过是个“跑街”角色。从最底层的“跑街”做起,积累经验之后,沈知方曾创办了几家小型的书局,但仍不满足,他一直在寻找机会大显身手。  辛亥革命前夕,善于洞察时势的沈知方早就预感到辛亥革命会成功,便暗地与陆费逵等人,合办了中华书局,并陆续推出了适
期刊
书香:您认为,在电子书时代,十万字的东西是没什么人有耐心读完的。可是kindle等手持阅读器其实还原了很多阅读体验,它并没有改变以往的阅读模式。您为什么觉得深度阅读成为不可能?  陈(颖青):我说的不容易读,指的是线上和线下的区别,如果机器是线上的,我觉得仍然是有困难的。像kindle那样的机器,它线上是直接连到amazon书店去下载书,读的时候虽然是线上,但因为它是专用的机器,你只能读书不能做别
期刊
“展万卷书,系两岸情。”当第五届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的书香还在鹭岛萦绕,当两岸业者交流合作的热情还在升温,当盛会带来的商机还在持续拓延,就在这个秋意盎然的季节,就在这个收获的季节,9月台北,书香蕴涌,第六届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的筹备工作正在紧锣密鼓进行着,其盛大开幕,更是让人期待。  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始于2005年,自2005年7月、2006年9月、2007年10月、2008年9月、2009年10月
期刊
初春的午后,走出捷运景美站出口,扑面而来一股生活的气息。我走在蜿蜒的老城区街道,两旁都是商铺,熙熙攘攘。在“车前路2号”前转入一个小过道,搭乘电梯来到七楼。  迎面是门口挂着的一幅对联。上联是:曼妙文采诗书乐;下联为:娟娟巧思翰墨香;横批:小雅美学在堂前。这是张曼娟曾经的学生,现为中学国文老师送来的礼物。  而这闹中取静之地,正是“张曼娟小学堂”所在。  午后的天光投进教室,我端坐在为学生特别订制
期刊
近年来,随着物质水平提升,社会竞争压力也加大,一般大众的生活都进入了一个生活节奏紧凑、饮食无法均衡、运动量不足的恶性循环,造成多数人多少都有身心灵的健康问题,谈不上生病,但就是不对劲,也就是所谓的亚健康。因应这样的现代文明现象,台湾自90年代起,各种健康养生指南书、食谱、经验分享的养生图书就一直是出版市场的长销书种。  台湾的健康养生书在初期多是单纯病理健康为主题的养生书,如各式疾病,糖尿病、高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