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头”“豹尾”相得益彰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sw198808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堂的导入和结尾,好比文章的开头和结尾,虎头豹尾的课堂是我们历史教师追求的目标。引人入胜的导入和余音绕梁的结尾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关键词]历史课堂导入;结尾;激趣;启迪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16-0072-02
  历史教师的阵地在课堂,学生学习的效果、学科素养的落实关键也在课堂。好的历史课堂,必然要从上课开始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立即参与到历史课堂中来;好的历史课堂,在结束后也要做到余音绕梁,让学生进行思考。这就需要我们历史教师不断摸索、完善导入和结尾这两个教学环节,激活历史课堂。
  一、课的导入力求引人入胜
  (一)提出问题,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如在《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一课的导入中,教师先给学生讲了北京人头盖骨失踪之谜,学生都好奇:为什么原始人的头盖骨会受到全世界的瞩目?在《原始的农耕的时候》一课的导入中,先提出问题:原始人获取食物的主要来源是什么?学生答:采集和狩猎。教师继续问:这两种获取食物的方式稳定吗?学生答:不稳定。教师再问: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稳定地获取食物呢?学生答:自己种农作物。教师:非常好,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我们祖先的農耕生活是怎样一派景象。通过这样的导入,充分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他们迫切希望问题得到解答。于是他们在上课时会就认真听讲,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用时事联系史实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如在《丝绸之路》一课的导入中,用到了时下热点“一带一路”。“一带一路”是一个在新闻中出现频率非常高的词汇,有很多图片甚至视频可以向学生展示。教师展示有关资料后提问:“一带一路”是什么?学生回答: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教师追问:我们历史上的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是如何开通的呢?通过这样的方式自然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还能活跃气氛,融洽师生的情感。当然时事材料的搜集也要求教师在平时做个有心人。
  (三)用历史笑话、故事营造轻松、幽默的课堂导入氛围
  大家都知道“文革”时期,黑白颠倒、是非不分,大事小事都得向领导早请示、晚汇报。于是就有了这么一个笑话,某人打离婚报告时也是语录不离口: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报告领导,我要离婚。领导回答:抓革命,促生产,个人小事我不管。学生听后哄堂大笑,觉得荒唐、有趣,产生了要了解这段历史的欲望。有的学生还利用课后时间找来了很多有关“文革”的笑话和趣事。当然课堂效果也非常好。
  (四)古诗文导入,增添历史课堂的文化气息
  如《秦统一中国》一课的导入可以用李白《古风》中的诗句:“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一课的导入可以用皮日休《汴河怀古》中的诗句:“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盛唐气象》一课的导入可用刘禹锡《百花行》中的诗句“:长安百花时,风景宜轻薄。无人不沽酒,何处不闻乐。”
  合适的古诗文导入能让学生如沐春风,享受传统文化的美,也很自然地让他们想要去探究跟此有关的历史课堂。
  (五)热门综艺、影视作品导入,创设历史情境
  在《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的导入中,我播放了电视节目《国家宝藏》中有关沈阳博物馆的藏品《洛神赋图》的一段视频,一下就抓住了学生的眼球。在讲《五四运动》一课时,我用了影片《我的1919》中顾维钧最后的发言导入:“尊敬的主席阁下,尊敬的各位代表,我,我,我很失望,最高委员会无视中国人民的存在,出卖了作为战胜国的中国,我很愤怒,我很愤怒,你们凭什么,凭什么把中国的山东省送给日本人,中国人已经做到了仁至义尽了,我想问问,这样一份丧权辱国的合约,谁能接受?!所以,我们拒绝签字,请你们记住,请你们记住,中国人永远不会忘记这沉痛的一天!”画面中陈道明演绎的顾维钧,用浑厚的嗓音,沉痛而又决绝的表情,带着学生来到了巴黎和会的会场,使学生直接地了解了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然后很自然地激发学生了解这段历史的欲望。优秀的影视作品制作团队强大,画面精美,情节演绎生动,将其引入课堂导入中,有时比我们单纯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课的结尾要余音不绝,耐人寻味
  (一)点明新意,升华认识历史问题
  如一位教师在讲完《三国鼎立》这课后说:今天我们学习的这段历史,是从统一到分裂再到局部统一形成三国鼎立的过程。放眼整个中国历史,我们发现,虽然有时候我们会经历上百年,甚至几百年的分裂时期,但在分裂时期往往蕴含统一的因素。统一始终是我们的主旋律,分裂割据只是插曲。这种看法很有新意,同时细想下还真是我们民族发展的规律。又如在讲完《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这课后,教师总结:法国大革命爆发后,大资产阶级掌权,但是政局并没有稳定,欧洲组织了反法同盟,刚建立的法兰西共和国面临危机。之后,以罗伯斯庇尔为首的雅各宾派掌权,实行恐怖统治。随后发生政变,雅各宾派倒台,共和国人人自危,反法同盟又卷土重来。法国大革命高潮结束,但是共和国仍然没有稳定。拿破仑正是在共和国风雨飘摇的时候上台的,他打退了欧洲的反法同盟,又制定了《民法典》,以法律形式维护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我们在评价历史人物的时候,要放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看他跟前辈相比,有哪些新的成果,而不是跟他的后辈比较。学生接触这些理论观点后,感觉很值得咀嚼、回味。
  (二)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回味
  如在学完《第二次鸦片战争》,做完常规总结后,我提出一个问题:现在我们知道圆明园是英法联军烧的,但是圆明园坐落在北京西郊,离紫禁城很远,也比较偏僻,英法联军作为外国人如何能一下就找到呢?所以必定有内奸。那这个内奸是谁呢?你们可能没听说过他的名字,但他的父亲你们应该听说过,是一位晚清名人。这位名人有一首诗,其中的两句为“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现在大家应该猜出来了,这个名人就是龚自珍,就是他的儿子带着英法联军,将万园之园毁于一旦。养不教,父之过,所以我们可以说,龚自珍在教育子女上存在很大的问题。当前社会中是否也有名人的孩子很“坑爹”?家庭教育实在是非常重要啊!
  再举一例,在学完《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后,教师除了常规总结由于玄宗后期追求享乐、任人唯亲等导致唐朝由盛转衰外,又提出问题:唐太宗李世民在位23年,开创了令人称道的太平盛世。唐玄宗在位将近45年,如果李世民在位时间也这么长的话,会不会也出现严重问题?李世民在位后期迷恋炼丹,大举发兵征高句丽,也使唐朝统治出现了问题。学生一对比就会意识到,唐玄宗的问题并不是个案,而是帝王终身制带来的弊端,从而会更加认同今天民主制度中领导人任期制的科学性。以古通今,联系实际,让学生通过前人的事例,带着问题去思考可以更好地培养他们的历史学科素养。
  恰当精彩的导入、给人启迪的结尾组成我们常说的虎头、豹尾,能够让学生更加乐于学习历史,从而提高历史课堂的有效性。当然要做得更好就要求历史教师投入更多的精力,去探索这个领域的无穷奥妙,这也是我们历史教师的神圣职责。
  (责任编辑 袁 妮)
其他文献
[摘 要]高中政治“主体参与”教学模式是在“主体参与”教学理念指导下,结合我国中小学教学循序渐进的原则把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分为“自学、讨论、应用、评价”四个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教学环节。该教学模式的应用有利于改变传统课堂的弊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  [关键词]高中政治;主体参与;自学;讨论;应用;评价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正进行以课程改革为核心内容的教育改革,确
[摘 要]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论题、组织探讨、论点总结和思维拓展四大步骤,建立“提问—探讨—总结—延伸”新型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重点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要善于归纳重点,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拓展。  [关键词]高中地理;新型教学模式;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31-0088-02  新课程改革对
[摘要]在地理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途径之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需要,其目的在于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在地理教学中有机渗透法制教育,避免了机械的说教,增强了法制教育形象性,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不断增强法制意识,最终形成知法、懂法、守法、用法、护法的素养。  [关键词]地理教学;法制教育;爱国主义;国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
[摘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环境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生活质量。环境保护政策已经被列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中学历史教材中包含了一定的与环境问题有关的素材,历史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在历史教学中对学生加强环境教育。  [关键词]历史;环境知识;环境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31006602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
曾经在网络上看到这样一篇文章,题为《美国作业难倒中国老爸》。其中讲到,主人公“中国老爸”的女儿在高三的时候,坚决选择进入美国波士顿一所最好的公立中学读书。原本以为,语言问题会是最大的难关,结果他女儿发来的“紧急求援”邮件却是历史作业: 写一篇“公民权利”研究论文。具体要求是对比Booker T.Washington(布克·华盛顿)、W.E.B.Dubois(杜波依斯)、Martin Luther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语文教学地位日益提高,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也随之提高,由单一的知识记忆转变为多元运用,促进其认知的深化,有效培养其综合能力。其中,写作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在课堂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二次作文”模式能够促进学生语言输出,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有效锻炼语言组织能力,在不断的训练中提升思维能力,实现语文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二次作文;实效  [中图分类号]G
[摘要]语文教师在课堂中既要引导学生感受文字背后的生命意识,又要引导学生发现表达自身生命意识的语言形式。在学生对生命意识的发现、体认、表达过程中,文本语言形式与文本蕴含的生命意识的“共生”程度逐渐加深。  [关键词]语文教学;生命意识;语言形式;言意共生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25001302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消化文本时常常遭遇尴尬
[摘 要]基于微课应用于古诗《春望》的教学实践分析,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微课设计与运用可以采取相应策略:开发系列微课资源分别应用于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教学阶段,利用微课强化课中知识理解,利用微课清除理解障礙,利用微课有效巩固和复习相关知识。  [关键词]微课;设计;古诗词;春望;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16-0014-
[摘 要]核心素养中的“家国情怀”旨在通过高中历史教育,引导学生探究历史并形成具有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的精神品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情境创设、史料解读、深入拓展等方法,引导学生体验、领悟、升华优秀历史人物的家国情怀,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  [关键词]高中历史;家国情怀;情境创设;史料解读;深入拓展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
[摘 要]《诗经》之弃妇诗与汉乐府弃妇诗有着各自鲜明的特色,從弃妇自身形象,在爱情生活中所处的地位,恋爱的方式和被弃的态度的比较中可以看出,从先秦到后汉,中国古代弃妇诗的内容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诗中的女性形象也有显著的转变。以《诗经·氓》与《孔雀东南飞》为例,将《诗经》时代和汉乐府时代诗歌中的弃妇形象作比,使读者了解作为弱势群体的妇女中最不幸的部分——弃妇的生活感受,洞察当时的婚姻家庭状况,了解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