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感培养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ialmast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课程标准把美育贯穿在语文课的目标体系之中,明确提出要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感教育,不仅让学生受到美的感染与熏陶,培养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还可以净化学生的心灵升华其思想境界,对提高他们人格品位无疑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审美的过程中要进行联想和想像,要动用形象思维。审美可以促进思维的发展。而思维过程伴随着语言进行.没有语言也就无法表达思维的内容,因此审美又有助于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审美和创造美的过程会给人带来一种心旷神怡的愉悦感,这样人的神经就放松了,心理压力缓解了甚至消失了,思维被激活了,他们就能在一种自由放松的状态中主动学习和求索.自然会给课堂带来宽松愉快的氛围,无疑会收到极佳的学习效果。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在指导学生审美情趣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总结如下:
  一、指导诵读,细加点拨,让学生品味课文中的语言美
  课文中的语言美首先体现在生动的形象性:写景历历如在眼前,写入精雕细刻,呼之欲出,抒情情真意切,让入如睹其景,如见其人,并引起心里共鸣的语言都闪耀着美的光辉。其次语言还具有韵律美,短旬的组合仿佛是一串激昂的鼓点.长句的组合给人一种悠扬之美,而长短句交错使用,又会给读者一种音乐美的享受。在教学中,我们就要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这种语言美。同时,由于作者的语言风格不同,文体的差异,课文中的语言也是千姿百态,各有特色的,或明快清丽,或幽默风趣,或深沉含蓄,或辛辣犀利。.….在教学中。我们也要引导学生去辨别、鉴赏这不同类型的美。
  二、讨论分析,让学生感受课文中的结构美
  如果说语言是文章的血肉,那么结构则是文章的骨骼。初中语文课文大多是名家之作,是千锤百炼出来的精品,不仅语言美,结构也同样是美的。结构自然也是多种多样的,或总分,或并开,或正反对比,或层层推进,或变化多姿,如行云流水。虽各具形态,但都体现出匀称和谐、变化流动的美的原则。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精心引导学生讨论、分析,从整体上把握其结构,并体味它的美。
  三、启发学生运用联想。透过文字去品味文章的意境美
  画面与情感的有机组合构成意境。意境有雄浑之境、有清淡之境、有悲凉之境、有鲜艳明丽之境、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在语文教学中,启发学生通过朗读,运用联想,透过文字,在头脑中.再现画面.从而体味文章的意境美,得到美的享受,提高对美的鉴赏力。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地。其间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执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在教《故乡》中的这一段时,我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联想,在头脑中再现出“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碧绿的西瓜地”“项带银圈,手执钢叉的少年以及狡猾的猹”组合酮动态圆面。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头脑中浮现的这幅“月下刺猹"的神奇图画,并细细体会少年闰土的聪明机灵和作者对他的赞叹之情。这样.就达到了欣赏意境美的目的。
  四、通过点拨、讨论,分析人物的外貌、语言、心理,让学生感受到人物形象美
  教材的小说.是通过刻画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来塑造人物的。在语文教学中,,通过点拨、讨论来对人物的各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从而把握人物的全貌,就是一个审美的过程。我在教《孔乙己》一课时,指导学生对孔乙己外貌、神态、动作、语言的分析,让学生头脑再现出一个穿着又脏又破的长衫、满口“之乎者也”,满脸伤痕的迂一腐可笑老书生形象,他的骨子里充满了封建科举的流毒.鄙视劳动,向往上层社会,自觉高人一等是他的思想特征。而这种思想性格又是封建科举制度造成的。孔乙己是作者所批判的人物,是不美的。但是,他又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艺术形象,所以又具有艺术美。让学生通过鉴赏艺术形象美,能够更深切地领会小说深沉的意蕴、.既可以受到美的感染,又右以得到思想上的启迪。
  审美教育可以渗透在语文教学全过程,可以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从课本延伸到自己生活各个方面。到处都有美,到处都可以创造美。美可以改变我们一曲灵,可以改变我们生活!
  总之,在语文教学在,教师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激发学生的审美潜能,学生就会产生浓厚兴趣,不仅学生知识和技能得到提高,而且能培养高雅的情趣,高尚的人格。
其他文献
当年,费玉清演唱的《一剪梅》曾经风靡大街小巷;后来,“天后”王菲演绎的《水调歌头》曾让无数粉丝心醉;热门电视剧《甄嬛传》中,安陵容的一曲《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让人动容……那些优美隽永的词章,那些唯美优雅的词牌,虽然已流转千年,但仍然魅力不减,至今让人沉醉不已。词牌的背后,有怎样的故事?  虞美人:垓下虞姬的凄美传奇  《虞美人》是著名词牌之一,南唐后主李煜的名作《虞美人·春花秋何时了》缠绵悱恻
期刊
初中实施素质教育对作文教学提出了更高更明确的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转变旧的思想观念,加快改革步伐,开创作文的新天地。  一、变做“应试作文”为做“实用性作文”  学生到了初中,“应试作文”的弊端暴露无遗。学生课外阅读少,知识面狭窄。写出的作文结构单一,主题浅显,词语贫乏,文句不通,错别字不少。我曾问卷调查新入学的学生,结果有80%的学生对写作文不感兴趣,竟然还有学生向老师提出要取消作文课。
期刊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发明家。受刘备邀请出仕,随刘备转战四方,建立蜀汉政权,官封丞相。刘禅继位为蜀汉皇帝,诸葛亮受封爵位武乡侯,成为蜀汉政治、军事上最重要的实际领导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诸葛亮先后上过两份表给刘禅,陈述关于出师伐魏的事情,这里说的《出师表》是第一次上的表,即《前出师表》  认清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学习
期刊
目前来看,学生在语文学习上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仍然处于一种比较传统的灌输、填鸭式的学习方式中。那么,如何来弥补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的不足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激发自主探究兴趣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兴趣是创造——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兴趣是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泼的心理倾向,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可见,兴趣是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内驱力。当学生对学习感兴趣时,他们就会
期刊
《大学》中有言“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齐家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平天下。”也许古人“格物致知”的目的是別意于“平天下”。但这里我想把这种“格物致知”的“实践实用精神”引进到我们的课堂中来,使我们的教学课堂生活化、趣味化。我倒认为我们的课堂教学就还欠缺这样的东西,或许这正是我们老师烦教,学生厌学的真正原因之所在吧。我想,如果把生活实践与教授知识组合这一起,
期刊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以前我不理解这句话的含义,现在,我深深明白,教师的使命在于毫无保留地贡献自己的精力,用心灵,用人格魅力去接触学生,用爱唤起学生的自信、自尊、自强,构筑起学生精神生活大厦。  传道,不仅传学问之道,更要传为人之道,授业,不仅要授学业,更要催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都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有思想的孩子,想要了解学生,就要真正学会用心去教育,
期刊
优良的品质对于一个人的一生来说,仿佛是体内流淌的血液,有着它自己的运行轨道和方向。但是优良的品质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后天的不断培养和塑造,这就无可厚非地关系到了德育教育。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对艺术,特别是对音乐,道德内容是其灵魂,是其存在的意义。学校音乐课的一切形式都应当旨在发展学生的精神生活,帮助他们认识世界,形成他们的世界观,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由此可见,音乐教育与品德教育
期刊
随着阅读范围的扩大,对于升入初中的学生来讲学习写好读后感非常重要,一则可以培养学生学思结合做读书笔记的好习惯,再则可以让学生从初一开始潜移默化的掌握一些写议论文的技巧,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对文章精华内容充分消化吸收使其成为自己的精神食粮。其实,写好读后感也有一些小技巧:  首先要对原作读懂读透。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是什么都没有掌握,哪能有
期刊
一、诱发兴趣,提高注意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在于学习兴趣,有了兴趣,学生才会关注学习。要完成一堂课的学习任务,就必须诱发学生的兴趣,创设一种学习情境或对学生形成诱发性刺激,使之产生学习愿望,引起兴趣,集中注意力,因而导语部分的成功与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学习《黄河颂》时,我的导语设计是让学生唱《黄河大合唱》(事先请音乐老师教会学生唱),一曲唱罢,学生还沉浸在歌词的意蕴中,似乎
期刊
一、当前农村中学语文课堂中师生交流互动的情况分析  通过参加校本教研、校外专家课堂演示案例和讲座、对本校师生问卷调查、以及日常与本县不同中学同行闲谈,发现农村中学语文课堂中师生交流互动有如下现状:  1、学生认识到语文课堂中师生交流互动的重要性,有参加交流互动的愿望。  2、语文课堂上,学生比较喜欢问答式的互动。  3、教师设计的互动方式与学生的互动兴趣成反比。学生感兴趣的,教师用得少;学生不感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