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韩山师范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优秀教师”培养过程中,突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适应社会需要和全过程的教学体系。N模式的建立,对如何培养未来社会的研究和探索应该积极研究和探索。一个好的需求教师。
【关键词】 卓越教师;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8)07-0-01
一、培养目标
韩山师范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卓越教师”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为基层中学尤其为乡镇中学培养师德高尚、知识丰富、能力出众并能引领乡镇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化学教师。
二、人才培养模式
1.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一体化。与教育实习基地和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协同,施行“5+2+1全程实践”教学模式,前面的“5”是指用累计5学期的时间,学习通识课、化学专业课以及教师教育课并进行化学教师教学技能的强化训练;中间的“2”是指用累计2学期的时间,进入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及实习基地开展通识文化课的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教育见习、教育实习以及微课题研究;后面的“1”是用累计1学期的时间总结微课题研究成果,撰写化学教育教学方面的本科学位论文并参加考研及找工作就业。
2.双导师联合培养。一是借鉴“住院医师”模式在医生培训中的作用。让学生进行“住校教师”的锻炼,配备了两名导师,校内和校外。二是毕业论文采取“2+1”连做模式。在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和实践基地,有机会做微题,从教学的角度研究化学教学中的问题,熟悉中学的教学实践,从而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和SO。教师教育的特点。
3.第7学期教育实习安排18W。其中,前4周安排在校内试讲及学习专业选修课.
三、课程设置
“卓越教师”人才培养课程主要从通识文化课、教师教育课、化学课、化学教学课、教学实践课和选修课六个板块设置学时及百分比。
通识文化课开设1024学时占总学时的39.6%,在第1~4学期完成通识文化课。选修课开设208学时占总学时的8.0%,在第1~3、6~7学期完成选修课学习,开设通识教育课程及选修课体系是为了培养了解国情,具有丰富的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及相应的艺术欣赏与表现知识,具有适应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知识,高尚的职业道德,坚定地理想信念的高素养的师资人。教师教育课开设180学时占总学时的7.0%,在第3~6学期完成教师教育课学习;化学教学课开设180学时占总学时的7.0%,在第4~7学期完成化学教学课学习。课程目的是为培养具备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學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的优秀中学化学教师服务,课程体系从专业化学知识、化学教育理论与方法、实践能力提升逐级递进,然后通过实践环节将专业知识和化学教育理论与方法有机的整合与演练,最终培养出精英型的未来优秀教师和教育家。化学课开设449学时占总学时的17.2%,在第1~6学期完成化学课学习,旨在培养理解化学知识体系及思想方法,掌握化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了解化学与其它学科及社会实践的联系的优秀教师。教学实践课开设548+42w学时占总学时的21.2%,在第1~8学期完成选修课学习,其中实践性教学环节42W未算入总课时。通过加强实践课程的学习,熟练运用各种师范生技能,提高积极反思发展的能力的专业素养。
“卓越教师”人才培养方案变化特点主要体现在,1.实践教学比重明显高于原计划,尤其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学活动的调整主要是基于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培养人才的目标,更加系统、深入地研究教师教育理论和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成功完成各项教学任务,在讲台下可以从事教学科研和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管理。2.学科的基础课程与教师教育课程相适应,时间分配与课程的比例接近。培养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将综合性专业教学素养与教学原则相结合。
卓越教师的培养是教师师德高尚、知识渊博、能力突出的示范性教师的目标。目的是选择具有教师潜能、愿意教学、适合教学的学生,采用小班授课、双导师制和UGS合作模式。
参考文献:
[1]金业文.“卓越教师”培养:目标、课程与模式[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6):35-39.
[2]袁强.教师教育类课程模块化设计与实施—基于卓越教师培养的视角[J].课程·教材·教法,2015(6):109-115.
【关键词】 卓越教师;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8)07-0-01
一、培养目标
韩山师范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卓越教师”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为基层中学尤其为乡镇中学培养师德高尚、知识丰富、能力出众并能引领乡镇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化学教师。
二、人才培养模式
1.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一体化。与教育实习基地和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协同,施行“5+2+1全程实践”教学模式,前面的“5”是指用累计5学期的时间,学习通识课、化学专业课以及教师教育课并进行化学教师教学技能的强化训练;中间的“2”是指用累计2学期的时间,进入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及实习基地开展通识文化课的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教育见习、教育实习以及微课题研究;后面的“1”是用累计1学期的时间总结微课题研究成果,撰写化学教育教学方面的本科学位论文并参加考研及找工作就业。
2.双导师联合培养。一是借鉴“住院医师”模式在医生培训中的作用。让学生进行“住校教师”的锻炼,配备了两名导师,校内和校外。二是毕业论文采取“2+1”连做模式。在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和实践基地,有机会做微题,从教学的角度研究化学教学中的问题,熟悉中学的教学实践,从而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和SO。教师教育的特点。
3.第7学期教育实习安排18W。其中,前4周安排在校内试讲及学习专业选修课.
三、课程设置
“卓越教师”人才培养课程主要从通识文化课、教师教育课、化学课、化学教学课、教学实践课和选修课六个板块设置学时及百分比。
通识文化课开设1024学时占总学时的39.6%,在第1~4学期完成通识文化课。选修课开设208学时占总学时的8.0%,在第1~3、6~7学期完成选修课学习,开设通识教育课程及选修课体系是为了培养了解国情,具有丰富的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及相应的艺术欣赏与表现知识,具有适应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知识,高尚的职业道德,坚定地理想信念的高素养的师资人。教师教育课开设180学时占总学时的7.0%,在第3~6学期完成教师教育课学习;化学教学课开设180学时占总学时的7.0%,在第4~7学期完成化学教学课学习。课程目的是为培养具备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學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的优秀中学化学教师服务,课程体系从专业化学知识、化学教育理论与方法、实践能力提升逐级递进,然后通过实践环节将专业知识和化学教育理论与方法有机的整合与演练,最终培养出精英型的未来优秀教师和教育家。化学课开设449学时占总学时的17.2%,在第1~6学期完成化学课学习,旨在培养理解化学知识体系及思想方法,掌握化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了解化学与其它学科及社会实践的联系的优秀教师。教学实践课开设548+42w学时占总学时的21.2%,在第1~8学期完成选修课学习,其中实践性教学环节42W未算入总课时。通过加强实践课程的学习,熟练运用各种师范生技能,提高积极反思发展的能力的专业素养。
“卓越教师”人才培养方案变化特点主要体现在,1.实践教学比重明显高于原计划,尤其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学活动的调整主要是基于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培养人才的目标,更加系统、深入地研究教师教育理论和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成功完成各项教学任务,在讲台下可以从事教学科研和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管理。2.学科的基础课程与教师教育课程相适应,时间分配与课程的比例接近。培养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将综合性专业教学素养与教学原则相结合。
卓越教师的培养是教师师德高尚、知识渊博、能力突出的示范性教师的目标。目的是选择具有教师潜能、愿意教学、适合教学的学生,采用小班授课、双导师制和UGS合作模式。
参考文献:
[1]金业文.“卓越教师”培养:目标、课程与模式[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6):35-39.
[2]袁强.教师教育类课程模块化设计与实施—基于卓越教师培养的视角[J].课程·教材·教法,2015(6):109-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