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追思传统文化

来源 :求学·高分作文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fte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至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等谚语。后来,由于清明节与寒食节的日子接近,人们就将这两个节日合并了。
  追源溯古
  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岁时百问》


  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以此来安排农事活动。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后来渐渐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据传,清明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的沿袭逐渐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如今,清明节扫墓已经成为中国人追忆祖先的一种方式,同时清明节踏青、放风筝等习俗依旧在我国民间长期被保留。
  【反思】当清明节失去了祭奠先人的风俗,还是不是清明节?为了大力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从2014年起,我国将每年的清明假期延长至3天。人们在假期里,可以重拾对清明的认识、对传统文化的认知。
  清明诗韵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唐代诗人杜牧的这首七言绝句《清明》已成为千古传唱,它似乎奠定了清明节“清冷伤情”的情绪基调。正是因为这份特殊,引来了不少文人墨客对清明时节的描绘,成就了一首首永久流传的古诗。
  途中寒食
  [唐代]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鉴赏】前两句写寒食节的景象,为下面的抒情做铺垫。后两句直接抒情,抒发失去家园之痛。作者借用途中见到的景物抒发对故国的怀念之情,以及对君主的惦念之情。
  【写作借鉴】这是一首前两句写景,后两句直接抒情的诗歌。这种写作方式的好处就是作者可以利用景物来表达此刻的心情。
  千百年来,每逢清明时节,人们纷纷走出家门,或扫墓祭祖,追思先人;或踏青郊游,享受大自然的清新。不过,近年来,我们也看到清明节习俗的怪象丛生,如今的纸祭品甚至包括“护照”“房产证”“名牌服装”“私人飞机”,还有“男管家”等。
  观点速记:革新传统习俗
  在现代传播媒介日益兴盛的环境下,消费主义文化盛行不衰,我们要警惕清明节文化内涵的流失,防止把它变成一个纯粹的“焚烧”与“消费”结合的节日。
  在清明节,我们除了公祭民族英雄,祭奠家族的祖先,还可以亲近大自然。特别要强调的是,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尤其须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把清明节中“祭祖拜宗,慎终追远”的文化情怀、精神内涵、民族特性发扬光大,关注、保护和宣扬那些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相处的文化生态。传承和发展清明文化需要我们更多的努力,比如传播科学的生死观,提倡对老年人厚养薄葬;通过营造文化氛围,把令人感到阴森恐怖的墓园打造成净化生者灵魂的场所。
  清明节有着不可忽视的文化价值,它凝聚了民族精神,传承了中华文明的祭祀文化,抒发了人们尊祖敬宗、继志述事的道德情怀。在新时期,继承清明节丰富的文化习俗,弘扬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无疑是我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应有之义。(仲富兰)
  寒食
  [唐代]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鉴赏】这首诗描写宫廷寒食节的景象。诗人以汉喻唐,引用贴切的典故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特权及宦官得宠专权的腐败现象。
  【写作借鉴】诗歌以用典为主,这样比直接描述更清楚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作为一首以清明时节为题材的诗,被作者用来讽刺腐败也是该诗的一大亮点。可见,写文章千万不要局限题材本身,尽量去挖掘题材背后的悲喜,这就要求作者观察入微,多思多想。
  人物画像
  介子推不言禄
  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途中,介子推为救重耳,从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用火烤熟了送给他吃。十九年后,重耳成为著名的晋文公,他奖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为介子推鸣不公,但介子推却不爱争功讨赏,因此他带着母亲到绵山隐居。晋文公听说后十分羞愧,并去绵山寻他。寻不得,有人就献计用火逼介子推出来。但是火烧遍绵山也不见人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装殓时,晋文公从树洞里发现一封血书,上面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并把寒食节的第二天定为清明节。
  【人物素描】“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种精神孕育和造就了中国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英雄豪杰,他们构成了中华民族的脊梁。介子推对功名利禄的鄙弃,他那“割股食君”的牺牲精神,正是中华民族淳厚尚俭、信实礼让的传统美德的体现。
  【适用话题】奉献精神/忠君与爱国/清廉品德
其他文献
当我们用一个好素材写议论性文章时,我们总会觉得文章显得太单薄,但如果运用“异质对比”,即对手中掌握的这个素材进行相对或相反的思维发散,找到与之相对或相反的素材,并将这两个不同特质的或存在差异的素材放在一起进行对比,便能将作文写得厚重许多。  对比不同特质的素材,不仅能增添素材的厚度和强度,也能抓住对比点进行深入分析,从而突出一方面的性质。这种写法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也有利于突出主旨。下面我以人物素材
期刊
长时间依赖于玩手机,让我们不再关心身边的事物、不再注意脚下的危险……如果将这种状态以视觉化呈现出来,会是怎样的效果?美国摄影师Eric Pickersgil拍了一组照片,在后期修饰掉照片中的手机后,照片中的人仿佛丢掉了灵魂,孤单地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我们都笃定我们一直深爱的、关注的是爱人和亲人,然而事实恰恰相反,令我们着迷的主角往往是那个“小妖精”——手机。  【启迪】手机原本可以用来帮助我们
期刊
秋意渐浓,我又背上离家的行囊。  妈妈送别时的叮咛,成了我整个碌碌无为的暑假最后的祭奠。  我用一句太多太多人说过的“时光总是太漫漫”来形容此刻的心情。岁月总是不留痕迹地溜走,这时,我已经过完十七岁的生日。  常常不知道,十七岁前的自己是不是该被称为叛逆少女。总之,那时的我已不再是那个唯唯诺诺,只会听从父母教诲的孩子,而是一个可以因一些小问题而和父母产生激烈争论的孩子。  小时候,爸爸总爱装作一副
期刊
2016年1月7日,凤凰卫视以发布两本新书的方式庆祝建台20周年。1月8日,网络知名影评人木卫二则向传统媒体进军,出版了他第二本纸质书籍……随之,电影、电视、新兴网络媒体开始将其优质内容向人类最传统的文字纸书载体转换。在新媒体时代下,那些看似消亡的事物突然焕发生机,那些看似打不破的边界开始有所松动。文艺通过网络的实时更新和推送,悄然复兴。
期刊
故宫推出手机平台,古老的宫殿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龙门石窟打造“互联网+”,历史的沧桑穿过手机屏幕走到游客的面前;诗歌热潮的到来,让奔波在路上的行人开始放慢脚步打量自己身边的诗意……  古老的中国文化在新媒体大潮的推动下向我们走来。确实,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新媒体的突飞猛进,我们的生活,我们触碰文化的方式,都在悄然发生着改变。  就阅读而言,电子阅读凭借新媒体的到来冲击着传统阅读。在公交车、地
期刊
【素材鉴读】成功不是名人的专利,创造奇迹与人的身份没有任何关系,谁都可以有抱负,只要你有足够的细心、努力,那么,你或许就是下一个创造奇迹的斯蒂芬·塔尼!  【适用文题】细节造就成功/ 灵感与顿悟/梦想与执着  19世纪70年代以前,法国新生婴儿的死亡率非常高。斯蒂芬·塔尼是巴黎妇产科医院的一名年轻医生,该院在当时的法国属于贫困、弱势的“二流医院”,而塔尼也只是该院一个资质普通的“二流医生”。塔尼每
期刊
从“中国微乡音”汉语方言大赛的开启,到2015年年底北京味儿浓厚的电影《老炮儿》的上映,方言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记忆又回到了公众的视野。作为一种地域文化载体的方言,不仅反映了独特的地域历史文化,还承担起了文化传承的重任。而今天,幅员辽阔的中华土地上,我们的方言却正在慢慢消失……
期刊
随着社会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普通话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广,方言的生存空间变得越来越狭小。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徐世璇认为,中国120种地域语言近一半处于衰退状态,有几十种语言已处于濒危状态。同样,在世界范围内,这也是一个普遍的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发布数据警告说,全世界大约有2500种语言面临灭绝。联合国呼吁各国共同努力,拯救那些濒危的语言。  衔接世界语言濒危情况·背后的数据  来源
期刊
当文创产品开始重回人们的生活的时候,传统的边界突然消失了。在诗歌沉寂多年之后,它以一种复兴的姿态感染处在浮躁社会的人们;传统的文学奖项开始打破门户偏见,记者和编辑同样能够给传统文学添加浓墨重彩的一笔。  诗歌复归年  2015年1月,10天内70多家媒体的记者围住了余秀华的家,他们也许是为了揭开一个谜:诗歌为什么火了?余秀华的诗令许多人“被打动”,打动他们的不是余秀华的生活本身,而是她所看到的世界
期刊
“中国微乡音”汉语方言大赛  随着普通话的不断推广,国人之间的交流变得越来越方便,然而这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地方方言的衰落。针对这一现状,国家发出了建设“中国语言保护工程”的号召。2015年6月3日,教育部、国家语委发布通知,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正式启动。随后,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集团)、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联合主办了“中国微乡音”汉语方言大赛。该比赛的宗旨正是发扬并保护日渐衰落的地方方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