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课程下生命语文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思考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za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语文是生命的符号,是生命的存在方式,与生命是相融同构的。生命语文的教学,即让语文进入生命,内化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人格内涵,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的美丽与宝贵,探索生命的方向与价值,提升生命的质量和品位,使生命变得更加美丽、更有力量、更有意义,怎样将生命语文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很值得思考。
  关键词: 新课程 生命语文 课堂教学 深度融合
  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以生命积累参与其中,语文学习活动成为在语文世界里心灵与心灵的交流、生命与生命的对话、灵魂与灵魂的碰撞之过程。这既是一个语文技能学习的过程,又是一个促进生命成长的过程。
  一、生命语文在教学中的内涵
  生命语文教学,本质上就是一种“唤醒教育”。因为语文教育的文化功能就在于能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吸收文化营养,获得人生经验,充实生命内容,提升精神境界,达到生命与人性的“全面唤醒”。语文的文化特性决定语文学习具有这种强烈的唤醒功能:记叙文的形象性、感召力,对学生的情感与心灵无疑具有陶冶、感召作用,凡是好的记叙性文章,往往能使学生读来“心灵颤动”;议论文的理性美、说服力,对启迪学生的理性智慧、启发学生的论辩思维具有不可抗拒的逻辑力量;说明文的客观性、科学美,特别是它那种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从客观存在中寻找真理的求实性特征,无疑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求实态度、科学精神和尊重客观存在与科学真理的觉悟;文学作品的形象性、情感性和感染力,对学生更具有强烈的感情冲击力,特别是文学作品中跃动的思想与精神、灵魂与风骨、生气与生命、意境与神韵,都会以其强烈的艺术冲击力唤醒学生的人性与理智、情感与灵性,唤醒学生的责任感和价值感,唤醒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力。既能深入文本的内部世界、领略文本世界内部构成的绚丽风光,理解和建构文本意义,赋予文本以“活”的生命;又能在建构文本世界的同时建构自我世界,唤醒“每个人灵魂里的诗的情感”,使学生情绪为之波动,心智为之洞开,获得美好的情感享受和深刻的心灵启迪与理性智慧。如“有文化涵养浩然之气”、“必不可少的死亡教育”、“三大哲学问题:生、活、死”、“不止是爱情”、“自由的核心意义”,等等,把生活中的生命发现和心灵体验的独到感悟引于教学过程中,使深沉的感情及从中迸涌出的理思,构成了“生命语文”教学丰厚的生命意蕴,给人教学沉思及对语文与生命的寻味。
  二、生命语文的特征
  (一)与生活牵手,具有突出的生活性。关注生命的教育必然是富有生活性的教育,因为生活是语文教育的家园。语文所表达的是对人间生活的肯定,诸如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都是语文教学的关注点。语文是对日常平淡的无意识的生活的一种抛弃和对诗意生活的一种发现和创造,语文的存在就是要从纷繁平淡的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体验美,就是使学生在真实的生命体验中向往生命的辉煌。
  (二)让生命发言,具有突出的生命性。首先,生命语文是为生命而为的语文教育。这是对学生而言,生命语文的教育目标不再是单单指向字词句的获得(但不意味着它不重要)、对语法的操练,不再是对课文的肢解与分析,而更强调生命性的感悟与表达,是为了丰富个体生命的内涵,为师生展现一种新的生存方式。这样的语文教育能够成为生命成长的摇篮,成为个性张扬的天空。
  其次,生命语文是用生命而为的语文教育。这是对教师而言,是从教育的手段和过程说的。在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是在用自己的知识与智慧、爱心与奉献教育学生,而必须用自己整个的生命教育与影响学生。老师与学生都是在用自己的生命全方位地进入语文,又从语文中得到丰富的生命。在语文学习中,师生都是以平等的生命体的身份出现,自由交流,相互理解,相互欣赏,共同推进教学的进行。这样的教学,是生命和生命的碰撞、心灵与心灵的沟通,其过程充满不确定因素,充满新的可能,这种过程本身就散发着生命的热力。在这种充满生命力的教育生活中,师生生命意识的唤醒、创造行为的展现都成为可能。
  三、生命语文在教学中的根本目的
  (一)用语文唤醒生命意识。所谓生命意识,就是人的生命为了适应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依据先天的基因,加上后天的教化而形成的具有对客观事物进行解读、摄取、表现和改造的潜在能量的灵智和欲求。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
  一是教育学生认识生命、敬畏生命。主要包括:①利用人文知识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②利用社会知识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的社会基础;③利用自然知识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的物质基础;④利用环境知识帮助学生认识生命与环境的互动与相互丰富的可能性。通过帮助学生认识生命,进而欣赏生命的丰富与可贵,并协助学生学习如何珍惜生命与尊重生命,引导学生用爱心经营生命及思考生命方向。
  二是教育学生热爱生命、欣赏生命。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生命的特质,学会欣赏自己,树立自信的人生观。一个人只有学会了欣赏自己,才能在面对任何打击时总有自信,失败却不至绝望,跌倒后仍能爬起。学会欣赏自己是“人格完善”教育的终极目标之一。在与学生朝夕相处中,教师不仅要学会适时称赞,还要善于利用课文中的相关内容随时进行“自我欣赏”的教育:①帮助学生明白自己的独特性,努力做个性的“我”;②引导学生努力从各方面找出自己的真实自我;③鼓励学生开发潜能,从而建立自尊与自信。
  三是教育学生欣赏他人及自然界的一切生命。能够发现别人的美,是一种智慧;能够承认并欣赏别人的美,是一种豁达。这世上的万事万物包括作为万物之灵长的人,从某些方面来说,也许并不是平等的,但有一点不得不承认,那就是他们各有优缺点,谁也无法替代谁。正因为如此,他们才成了一个一个个体,有了他们各不相同的个性,这世界才因他们而变得丰富多彩。学会欣赏他人及自然界的一切生命,塑造开放的心灵,是使自己拥有无限可能的前提条件,进而有助于丰富生命内涵。
  (二)用语文丰富生命内涵。语文教育应当追求引导学生懂得自爱、爱人,能尊重生命,有生活品格,一点一滴地唤醒学生去重视分数、物质、流行、社会狂飙以外的生命内涵。至少有以下三个要素:   一是丰富的内心世界。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精神生活是个性和谐全面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标志。新课标中提出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也就是说,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接触各种情感经验和形式,启迪心智,要让学生体会各种各样的情感经验,使他们形成健全人格和拥有丰富感情的内心世界。由于语文学科本身具有的人文性、思想性、移情性等特点,使得语文教师在塑造学生完善人格的过程中承担更多、更重要的职责。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应该尽量用丰富的情感和美丽的内心世界诱发、引导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认识自身人格发展中的能力、智慧,并具备好奇心、同情心、同理心、同感心与想象力等精神素质。
  二是深厚的文化底蕴。教育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它承载着传递文化知识和开发人的潜能、扩大人的生命内涵的作用。在社会发展的全过程中,文化起着独特的社会作用,各种文明成果均以文化来传递、延续。文化的背后是“人”,“人”的前面不是“认识”,而是“生命”。因此,如新课标所言,“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引导学生涵泳于古今中外的文化洋流,使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对于其生命成长来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三是多彩的生命体验。在语文教育中,让学生有机会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拓展自己的生命空间,丰富自己的生命内涵。学生要发展,就必须体验。新课标指出:“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注重情感体验”。体验过程不仅仅是学习,还是一种生命成长的历程。在阅读中体验:让学生用完全敞开的心灵去阅读、去感受,把阅读学习的过程当成自己生命体验的过程,真正融入作者的感情世界,与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进行生命的对话。这些语言文字中饱含前人的生命体验,蕴藏生活的哲理与智慧,流淌生命的血液。语文教育就是要在这个丰富的生命世界中唤醒、增强和丰富学生的生命体验,并使学生获得生命表达的新形式。在活动中体验:利用课内外的语文活动体验一种生命的意义,以这种活动诠释生命的价值,表达生命的激情。因此,活动参与过程就是学生生命体验与成长的过程,这种体验使学生在课程运行中不断获得发展自己的动力。在生活中体验:新课标指出,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教师要注意拓展学生的人际交往空间和现实生活空间,使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充分体验生活的乐趣;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想象、创造的天地,让学生在充满灵感、充满激情、充满理想的生活过程中,使生命体验得到充实和丰富。
  (三)用语文提高生命质量。新课标中提到:“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培养爱国主义感情”,“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等等。提高人的生命质量,是教育本身的职能,也是每一个教育者的神圣职责,这对于语文教师而言尤为重要。把教育真正当成人的教育,把学生的发展从知识层面提升到生命的层次,不仅关注学生知识的内化与生成,更关注学生生命的成长与价值的提升。如何用语文提高生命的质量,使学生成长为一个个有丰富生命层面的、立体的人呢?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实现:
  一是拓展生命的宽度。有人说:“你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是你可以控制它的宽度。”这话说客观而正视现实,却又坚持理想,力求让有限的生命活出无限的价值。事实上,在语文教材中,许多作家在作品中以各种形式发表了这一生命宣言。如果我们能够让语文真正走进学生的生命,那些宣言是能够在他们心底扎根的。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高尚情操;引导他们善于继承,勇于创新;教导他们学习正确的思考与明确的表达,并明白思考是智慧的开端,表达是沟通的源头;帮助学生理解热情能够使人永远年轻,而理性能够让人走向成熟;引导学生用热情拥抱生活,用理性思考生活;教育学生认识团队精神的可贵,理解竞争意识的重要性;促进学生与社会环境的互动、与自然环境的互动,帮助学生树立四海一家的观念,能关心每一个地球人;引导学生思考“小我”与“大我”的关系,理解社会正义,关心弱势群体,学习调和小生命与大生命……
  二是锻造生命的厚度。生命有了厚度,才有了分量,也才能经得起敲打。语文教材中的作品,哪一篇不是作者丰富的生命积淀?哪一篇不是作者醇厚生命的再现?用心学习这些作品,锻造生命的厚度,才算是不辜负语文,也不辜负生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教育学生尊重他人的选择,忠于自己的选择;引导学生认识勇气是一种魅力,信念是一种动力;帮助学生分辨变与不变的道理,借着环境的变迁而成长,在各种境遇中磨砺自己的生命;教育学生珍惜拥有的今天,追求梦想的明天;引导学生勇敢地面对逆境,冷静地面对顺境,学会在经历中丰富生命;教育学生认识诚实守信是为人的准则,而随机应变是处事的能力;引导学生发现坦然可以安心、务实可以致远,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才算没有浪费生命,能够认识自己的限制,才能超越自己的限制;帮助学生认识我们不能选择结果,但是可以选择过程;教育学生尊重自己的心灵,不盲从,不媚俗,不拘泥于陋习陈言,不屈从于世俗成见,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生命能力和独具个性的心灵品位。
  三是发掘生命的深度。任何一种生命,都必须达到一定的深度,才会具有很强的自我再生能力,才能得以长存,人的生命也是一样。若是没有深度,则很难实现自我生命的价值。语文,可以令我们在平凡的日子里领略不平凡的生活,思考不平凡的人生。正因为如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认识崇高的理想和博大的胸怀对于人生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而崇高的理想,胸怀祖国、民族甚至全人类;帮助学生认识自信与谦逊并非两个矛盾的概念,而是生命中的两种美好气质;协助学生认识良心是人的特质之一,爱心是人的高尚品质之一,理解良心的独立性及功用,了解爱心对于个人与社会的无穷力量,培养学生正确的良心、纯洁的爱心;教育学生认识自己的生命是存在于整个时代中的,个人对于时代有责任、有义务、有机遇,也有挑战。帮助学生确立自己在时代中的人生坐标,寻找属于自己的生命空间;教育学生懂得生的美丽和死亡的意义,教育学生活要活得充实,死要死得尊严(生死教育其实就是完整的人格教育,反省及确立自己的人生观及价值观,才能超越死亡的腐朽);引导学生在宇宙中认识生命,思考信仰与人生的问题,借此促使德行的成长。
  四、生命语文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途径
  生命语文教育是为了个体的生命和生活而进行的语文教育,实质上是促使人类的生活方式通过个体生活方式的建构得到具体化,即通过个体人生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建构,实现对人类文化和人类价值观念的继承、超越与创造。在教学中主要途径如下:
  (一)课堂教学。循着“生命”主题漫步在语文教材所呈现的文学海洋中,我们处处都能发现闪烁着生命光泽的作品。教师可以尝试着以生命为主题进行文本重组,体味和挖掘教材中的文化意识和生命元素。
  (二)课外阅读。阅读大量经典作品,就是走近先哲和时贤,用他们健康高尚的心灵世界去影响和规范学生的心理结构,所以语文学科先天的人文精神和生命意识是一个重要的教育资源,语文教学理应自觉担负起生命教育的职责。在阅读教学中进行生命主题的教学,在教学内容上实现重组,在教学方法上实现弹性综合,这样的教学无疑为语文教学改革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同时使得学生的相关知识系统化,找到生命文化的源头,思考生命文化的价值,实现生命文化的延续。这是为了“使知识恢复到鲜活的状态,与人的生命、生活息息相关,使它呈现出生命态。具有内在生命态的知识,最能激活、唤起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兴趣、信心和提升他们的主动探求的欲望及能力”,从而达到育人之目的。
  (三)生命写作。写作是人“诗性智慧”的一种呈现方式,并且这种呈现,是一种生命的需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作文教学从写虚假回归到现在的写真实、写个性,这固然是一个进步,但是也潜藏着一种危险,生命语文的写作教学,致力于养成学生高尚纯正的趣味,这种趣味会直接影响其作品的品质。一个有高尚纯正的趣味的人,必能发现并创造一个纯美的世界。同时,他所创造的这个世界将反过来进一步提升他自己的生命。
  总之,将生命语文与课堂教学深度的融合,引导学生通过用心阅读、体会、表达,使他们获得心灵的震撼。在学习生活中展现自己生命的光亮其实就是教师用生命教育点亮学生的心灵。
  参考文献:
  [1]朱淑莲.语文课程标准与中学语文教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4.
  [2]语文课程标准,2011.
其他文献
研究工作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成果主要表现在: ①整理出版周恩来著作和研究资料,为深入推进研究提供了一大批文献,最重要的有《周恩来选集》上下卷,《周思来统一战
摘 要: 数学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不仅应用于各个行业,还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高中阶段学生在身体和心理上都有着重大的变化,高中数学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辅助他们思维的发展,教材是否符合他们的认知结构,是非常重要的,国家对于教材改革非常重视,全国各地有多个教材版本,使用较广的是人教A版,本文从教材结构、教材内容两方面从心理学角度探讨人教A版必修五册书的编写。  关键词: 新课标 高中数学 教材编写 心理
摘 要: 文章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在严格遵守原文的前提下,对《水浒传》中所谓“淫妇”——潘金莲性格的形成进行探究,考究其生活环境及周围各种人物造成的情境对她性格的影响,促使其形象立体化,超越类型化,从而达到对潘金莲的接近正确的理解。  关键词: 潘金莲 立体化性格 形成  历来,《水浒传》中的潘金莲都被定型为“淫妇”形象,以至于金圣叹在点评武松残忍杀嫂时都持赞叹口吻,但熟读作品的读者都知潘金莲曾拒做
摘 要: 俄国的近代教育是从彼得一世开始的,经过300多年的发展,高等教育世界领先,其作为我国的邻国,同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好友,其教育发展的经验,对我国教育的发展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 俄国近代教育 中心国民学校 《大学章程》  翻开俄国的历史,教育一直在他的发展中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回顾俄国教育发展历程,其重视人才,重视教学,无论社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其都在改革的纲领中占有重要位置。其能取得
背景:丹参素(danshensu、Salvianic acid A)是从丹参中分离出的一种酚性芳香酸类化合物,是丹参水提取物中重要的有效活性成分之一,由于丹参素是一种游离酸,性质不稳定,故将其制成钠盐以提高稳定性及纯度。丹参素具有明显的药理活性,主要用于心血管系统疾病,丹参素在体内可被快速吸收,但消除速率比较慢。利用Caco-2细胞单层模型证实丹参素可能由P-gp(P-糖蛋白)介导转运,肝脏组织中
摘 要: 《旧约圣经》成功塑造了许多人物形象,其中女性所占比重并不大,而有名有姓能给读者留下印象的女性更是少得可怜。可以说只有位居主体意识缺失和觉醒这两极的女性才能得到《旧约圣经》的着墨刻画,才能真正进入读者视野。对这些对比鲜明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使读者聆听到不同的声音,感受到男性中心主义支配的《旧约圣经》对女性的认可和钦佩,重构《创世记》中男女最初的平等和谐状态。  关键词: 《旧约圣经》 女性
○ 在儒家经典《论语·里仁》一文中,有这样一段师徒对话: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意思是,孔子教导曾参说:“曾参啊,我的学说贯穿着一个基本思想啊!”曾子说:“是。”孔子走出去后,曾子的门人不解孔子之意,问曾子:“先生说的话是什么意思啊?”曾子告诉他们:“夫子所遵循的,只是忠和恕罢了。”  曾子理解的“吾道一以贯之”的
摘 要:对于无形资产在市场经济之中的作用是随着国内综合力增强而变得越发重要,现在的无形资产已经是现代企业的重要资源要素。尤其是现在的企业,企业核心竞争力也逐渐变得激烈,想要很好的在如今的社会市场之中站稳脚跟就需要将企业核心竞争力与无形资产进行结合,对无形资产进行价值管理。  关键词:企业;核心;竞争力;无形资产;价值管理  一、前言  我国的发展目标就是建设创新型的国家,而这个基础就是需要大力发展
摘 要: 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逐渐成为语文教师的共识。本文从反复朗读、仔细精读、强化诵读、有效阅读、习惯阅读这五个方面谈谈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关键词: 中学语文教学 阅读能力 培养方法  这世上最有趣的事,第一是人,第二是书。你读什么样的书就是什么样的人。阅读的重要性在于,它超越世俗生活的层面,建立起精神生活的世界。一个人的阅读
高中小说教学中,教学内容的选择一直是理论研究界和一线教师们关注的热点,但针对高中小说教学内容的取舍原则至今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本文基于复杂性理论,从分析现有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