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使与妖妇——《洛丽塔》中洛丽塔形象解读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w886361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美国女权主义者吉尔伯特和古芭的《阁楼上的疯女人》研究了男性文学中的两种不真实的女性形象——天使与妖妇,揭露形象背后隐藏的男性父权制社会对女性的歪曲。在女性主义批评者看来,传统文学作品中,由男性作家所刻画的女性形象往往是不真实的,反映的是男性作家的性别偏见和置妇女于从属地位的愿望。本文尝试从女性主义批评的角度出发,分析纳博科夫《洛丽塔》中的洛丽塔这样一个融合了“天使”与“妖妇”两种因素的女性形象,探讨由亨伯特塑造的天使洛丽塔和亨伯特话语遮蔽下真实的洛丽塔的差别。
  【关键词】: 洛丽塔;女性主义;天使 ;妖妇
  一、天使洛丽塔
  初见洛丽塔时,她在亨伯特心目中是天使一般纯潔的小姑娘,在花园里的她“半光着身子,跪着转过身来,从黑眼镜上面瞅着我”,这使人想起古希腊神话中带翅膀的小天使。亨伯特将自己比喻成神话中小公主的奶妈,而洛丽塔就是纯洁可爱的小公主,这象征她是纯洁高贵的。亨伯特本无意租住黑兹家的房子,但在见到洛丽塔的瞬间使他刹那间改变了主意。他一语双关的表示洛丽塔和百合花一样看上去很美。这些细节无一不透漏出亨伯特以男性视角对小天使洛丽塔的审视。住进黑兹家以后,洛丽塔在他心目中的形象得到了进一步的美化——“柔软娇嫩,给太阳晒成棕褐色”的美好的皮肤,“太阳穴上面的那丝绸似的微光渐渐变成发亮的褐色头发”,“柔软光滑、袒露着的背脊”。她富有青春气息的美被他无限放大。亨伯特将洛丽塔称为“里维埃拉的小情人”,潜意识中不断将其与自己死去的小情人安娜贝尔相比较。亨伯特在年少时有过一段青涩的恋情,他与安娜贝尔产生了“疯狂、笨拙、不顾体面、万分痛苦”的爱情,这短暂的初恋并没有开花结果,几个月后安娜贝尔死于伤寒。亨伯特提到过安娜贝尔带给他的影响,“我想我可以在她(安娜贝尔)身上辨认出我这辈子最初那个决定命运的小精灵”。回忆中的恋人决定了日后的每一个恋人,他在她们的身上寻找记忆深处安娜贝尔的身影:他与妻子瓦莱里的结合是由于她模仿小女孩的神态的作风吸引了他;他在寻欢作乐时寻找的妓女也是稚气未脱的、瘦小的圆脸小女孩;直到洛丽塔,亨伯特承认,“洛丽塔是从安娜贝尔开始的”。
  这种习惯使亨伯特一直沉浸在幼年时光,短暂的恋情因为情人的死成为了永恒,这种不得之感美化了安娜贝尔的形象,让亨伯特的思想中烙印了宿命的观点,“直到二十四年以后,我终于摆脱了她的魔力,让她化身在另一个人身上”。“我的洛丽塔,就完全超越了她的原型”。
  黑兹的意外死亡使亨伯特拥有了对洛丽塔的监护权,这时的他已将自己看作她的情人,称她为“我的姑娘”,“正如维是坡的姑娘,比阿是但丁的姑娘一样”,他将自己与爱伦·坡、但丁作比,把洛丽塔当作他艺术情感的源源不绝的动力。这种先入为主的观念,使得洛丽塔的形象在一开始就是虚幻的,她身上有着安娜贝尔的影子——洛丽塔的形象是亨伯特“摆脱了安娜贝尔的魔力,让她化身在另一个人身上”的产物。洛丽塔塑是“视觉复制出的一张可爱的脸庞,一个披着自然色彩的小精灵”,此时的洛丽塔俨然已经成为了艺术家亨伯特的附属物。
  亨伯特是一个追求艺术到近乎偏执的个人主义者,“我疯狂占有的不是她,而是我自己的创造物,是另一个想象出来的洛丽塔——说不定比洛丽塔更加真实,这个幻象与她复叠,包裹着她,在我和她之间漂浮,没有意志,没有知觉——真的,自身并没有生命”。真正的洛丽塔只是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女孩,青春、美丽,娇纵跋扈,纵情享乐。但亨伯特不肯正视这一现实,她的形象所代表的意义已经大于真正的她。他把“多洛蕾斯”这只蝴蝶风干,做成标本,取名洛丽塔,潜意识里是在不断拒绝生动的、真正的多洛蕾斯。
  《阁楼上的疯女人》提到对于“文学的父性特征”的思考,“作者以同样的方式既创造了又囚禁了他虚构出来的人物形象,他一方面赋予其笔下的人物形象以生命,另一方面,他又剥夺了她们的主体性”。男性艺术家们对他们笔下女性客体的面容的描摹,经常并不是根据她们实际上的样子,而是根据对她们的梦想创造出来的,这样的女性,就被限制在狭窄的边界之内,因毫无个性而千篇一律,这些可爱的女性形象“通常都是男性建构出来的,是男性的头脑中创造出来的‘纯洁的金娃娃’,纯粹人造的光彩熠熠的孩子”。在亨伯特的叙述中,洛丽塔是失语的、沉默的,她从头至尾不过是回忆中的角色,并没有发言权。如《阁楼上的疯女人》所言,“他使她们沉默,她使她们处在静止状态下,或者——将她们镶嵌入艺术的大理石之中——从而杀死她们”。这种带有极强的男权主义色彩的审视是虚幻的,因为缺乏客观公正的眼光而带有他一厢情愿的痕迹。洛丽塔的形象是亨伯特建构出来的符合标准的男性梦想中的女性,既是他记忆的投射,又融合了他全心的创造。
  二、妖妇洛丽塔
  洛丽塔毕竟是生动鲜活的小女孩儿,无法成为亨伯特记忆里凝固的石像,虽然亨伯特拥有绝对的话语权,但在叙述时也无可逃避地提到洛丽塔性格里与“天使”形象相悖的一面。
  自18世纪以来,男性对女性提出的行为指南更加苛刻,“他们要求年轻姑娘做到顺从无私;提醒每一位女性,她们都应该成为一位天使”,具有取悦于男子的艺术品格。深受欧洲文明影响的亨伯特教授对此深以为然,而洛丽塔的所作所为却恰恰相反。
  首先,洛丽塔的性格与男性理想模式中温柔贤惠的“天使”天差地别,她内心叛逆,性情乖张,爱慕虚荣,甚至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
  她的脾气格外暴躁叛逆,她会因为天气不能出去游泳大发脾气;母亲想与亨伯特单独相处,她会故意拆散他们;她坚持要和亨伯特与黑兹一起去购物。黑兹不止一次地对亨伯特抱怨洛的坏脾气。亨伯特成为了她的监护人以后,她的反抗对象便由黑兹转向了他。这个狡猾骄纵的美国少女,并不肯对于继父的控制乖乖就范。在她认识到了她和亨伯特的乱伦是不正当且不可能长久后,她便开始寻找一切机会逃离。她攫取来自继父的每一个五分镍币,以便攒钱离开。对于这个冷酷的谈判者来说,亨伯特像是一臺喷吐财富的机器,丁丁当当地丢出各种硬币。亨伯特不允许洛丽塔有正常的人际交往,甚至连和女伴儿逛糖果店,他都要坐在汽车里隔着适当的距离等候。这一切过分的约束使得小姑娘火冒三丈,她试图寻找任何可以破坏这些规矩的机会。这逐渐激怒了亨伯特,让他的管辖和控制更进一步。   处于叛逆期的洛丽塔总是将反抗表现地明目张胆。这个慢慢走向成熟的姑娘直言不讳地质问亨伯特“我们这种不正当的关系要持续到什么时候”。在洛丽塔眼里,这个耽于肉欲的老男人已经没有了最初相处时的魅力。她开始明白他是毁了她的一生的罪魁祸首。洛丽塔是在成长过程中逐渐萌生出反抗意识的,虽然她仍旧是个不够成熟的孩子,却已经开始认真思考与继父的关系以及自己的人生。但她又仅仅只是个孩子,所以只能以孩子式的叛逆来对抗他。这样的洛丽塔并不是男性心目中的天使,她不够聪明的头脑中已经萌生了独立的想法,她表现出主动逃离这段乱伦关系的姿态,而这让亨伯特不能容忍。
  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双重影响使这个年幼的孩子偏离了正常的成长轨道,自身个性的叛逆和乖张又加剧了成长环境带给她的痛苦——洛丽塔的成长是漫长而饱受挫折的。但她却是切切实实成长着的,她的思想和心智会逐渐健全,逃离亨伯特无疑是洛丽塔唯一的选择。但亨伯特却想当然的建构了一个男性主体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洛丽塔必须是附属物,是像初见时花园里的百合花一样,只是负责陪衬,是边缘的他者,但又是亨伯特心中一厢情愿的主体,他还停留在最初对洛丽塔的假想之中,她娇弱如同小公主,需要他无时无刻的监督与关照。他一直下意識的拒绝洛丽塔的成长,他害怕洛会最终变成女大学生,变成会卖弄风情的女人,而希望她永远是年幼的、不成熟的性感少女。所以她的改变和成熟激怒了他,具有了自我的洛丽塔让亨伯特惊恐万分。
  第二,洛丽塔并非男性心中贞洁的女性,但又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失贞者”,这表现在她的性早熟方面。
  她在营地时与姑娘巴巴拉伯克和营地女主任的儿子查理·霍姆斯一尝试不道德的游戏。洛丽塔并不将贞操看成十分重要的东西,漫不经心地描述:“流利而毫无条理”,“脸上做出许多滑稽可笑的撇嘴的怪相,果冻似的嘴巴向一边咧去,眼睛朝上转动,习惯的既带着可笑的反感和无可奈何的神气,又有着对年轻人意志薄弱的容忍”。这个年轻姑娘淡薄的贞操观让亨伯特教授惊讶不已。但不同于浪荡轻浮的失贞者,洛丽塔的行为并非由于自身欲望的驱使,而只是出于强烈的好奇心,承认这种禁忌游戏“有那么点好玩”。
  在男权社会中,道德规范告诉她们:贞洁是道德之最,象征着一个女人的荣誉,而失贞无异于毁灭。但洛丽塔的贞操观如此淡薄,“她把那种赤裸裸的行为只看做不为成年人所知的年轻人的秘密世界的一部分”。美国的大众文化塑造了洛丽塔这个肤浅轻率的小女孩儿,而厚重的歐洲文明影响下的亨伯特教授却难以接受一个十二三岁的姑娘对性行为如此草率。年轻的洛丽塔试图用粗暴简单的方式了解外部世界,并不介意这些行为在别人眼里是不是荒唐的。
  这种有悖于天使的一面,正是“她那固执的自主性和不被人察觉的主体意识,所代表的正是潜藏在她天使般的谦逊外表之下的根深蒂固的自我”。正是这些特质,才让洛丽塔的形象更为饱满生动。
  三、天使还是妖妇
  真实的洛丽塔究竟是什么样子?《洛丽塔》整篇充斥着亨伯特深情的独白,在他的回忆里,她是长着翅膀的小天使,是可爱的性感少女,是高贵骄傲的小公主,同时她也是暴躁叛逆的坏孩子,是放荡轻率的小女孩儿。她的每一面都是从亨伯特绝望而又深情的话语中展现出来的。
  独白之中的洛丽塔并非平面的描绘,而是立体的,具有主体与自我意识的,逐渐走向成熟的姑娘。虽然在一开始她还是年幼的小女孩,但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母亲的死亡和旅行中的见识的增多,她渐渐不甘心屈从于无形之中的父性权威,试图逃离男权世界坚固的牢笼,而变成有独立声音、能够自己掌控生活的女性。虽然洛丽塔最后走向了死亡,但是她还是成功地逃离了亨伯特的束缚,她坚定地拒绝了亨伯特要她回去的请求,宁肯回到奎尔蒂那里去也不和他在一起,她已经明白即使是最悲惨痛苦的家庭生活也比乱伦的乌七八糟的生活要好,奎尔蒂不过是伤了她的心,但亨伯特毁了她的一生。这时的洛丽塔,已经不再是被男性主人公凝视的客体,而成长为了一个拥有了自我意志和自主选择权的成熟女性,她脱离了男性造物主的塑造,不再是边缘的他者。
  洛丽塔最终因难产而死,这是一个充满悲剧意味的结尾。她充满创痛和挫折的一生是如此短暂,她还没能按正常人的生活方式生活多久,就走向了死亡。亨伯特尚能用一往情深的辩词来为自己的占有欲开脱,但失语的洛丽塔却再无机会能表达真实的自我。纳博科夫在作品中透露出的对走向思想独立的女性的生存境遇的思考,值得我们深思。
  参考文献:
  [1]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洛丽塔》,主万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
  [2]桑德拉·吉尔伯特、苏珊·古芭:《阁楼上的疯女人:女性作家与19世纪文学想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
  [4]邱运华:《文学批评方法与案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6]曹青:“控制与反控制——《洛丽塔》女性主义解读”,《安徽文学》,2009年第7期。
  作者简介:董宇航,女,汉族,1994—,籍贯山东省邹城市,西北大学,2016级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生。
其他文献
【摘要】:“风骨”这一概念源起于先秦,发展于汉魏,南北朝时由刘勰引入文学批评领域并发扬光大。“风骨”这一概念本身意义具有模糊性和多样性,当代学者对于《文心雕龙·风骨》一篇中的“风骨”的含义众说纷纭,尚未达成较为一致的看法。着眼于原文并结合儒家经义对“风骨”进行合而又分,分而又合的深入探讨后可以发现,廖仲安和刘国盈先生所持“情志事义”说最为合理。  【关键词】:文心雕龙;风骨  一、“风骨”的源起和
期刊
【摘要】:MOOC是一种大规模的开放性在线课程,它给我国高校的影视艺术类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本文将以基于MOOC理念下的影视艺术类专业课程为研究对象,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分析,希望能对影视艺术类专业的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MOOC;影视艺术;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一、MOOC对影视艺术类课程的意义  MOOC(慕课,全称massive open onl
期刊
【摘要】:针织的种类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多种多样的,但是精致的、环保的手工针织品却很少见。几位针织专业的设计师设计出了一些打破常规的手工针织品,采用与外部面料的大胆撞色,搭配与织物气质相符的流行色面料,轻松随意的造型。不断地创新设计丰富国内手工编织针织的市场,在产品的造型及色彩的设计上做更多的研究,引导手工针织行业在针织配饰方向的可持续发展,让编织这门艺术可以引起像冥想、瑜伽一样的放松状态。一旦你开始
期刊
【摘要】:霍尔姆斯﹒罗尔斯顿是当代伦理学的集大成者,自然内在价值论是其思想的核心。其理论突破了传统伦理价值观的局限性,改变了传统生态伦理的立场和视野,使人类在新的理论基础上重新审视自然,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罗尔斯顿的生态伦理思想对确立新的生态伦理意识,重视生物多样性价值,建立人与自然统一的整体性关系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阐述了自然内在价值观念的主要内容和特征,提出了自然内在价值论在当今时代背景下的研究
期刊
设计是对事物规划统筹的一个过程,是对造物活动进行预先的计划,以技术加以改造的活动。但设计的定义往往会被人以单一的方式思考,将“计划”、“规划”佐其左右,认为设计活动仅仅遵循某些规矩方圆的格式。其实不然。人类创作的过程往往有关乎其能动性,当创作者可以突破自我,去感受存在于设计中的更多内容,随机性艺术手法由此显现适用,做为突破点,出现于创作作品的方方面面。然而这种随机性创作却并不与设计定义中的“计划”
期刊
【摘要】:韩东作为第三代诗人的主要代表,自进入诗歌领域,一直在写作实践与理论探索中不断掘进,最为显著的则属韩东有关“诗歌语言”的实验性变革。要求实现“口语”写作以及追逐“语感”成了韩东的诗学主张,在转换诗歌语言之际,韩东又力主将诗歌浸润到现实日常生活之中,让诗歌回归本质,去掉政治、文化、历史环境赋予诗歌的沉重使命,而“诗只能是诗”。于此,本文将结合韩东的诗学主張,再次探讨其背后的理论意义。  【关
期刊
【摘要】:本文以门德尔松《无词歌》(Op.30 No.6)为例,首先运用传统音乐分析法划分其音乐结构,随后再运用申克音乐分析法针对其具体的音高结构进行验证分析,通过简要的比较,进一步诠释申克分析法更加强调音乐的整体性和连续性,从整体上把握本曲的音高结构概貌以及音与音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  【关键词】:申克分析;传统分析;门德尔松  通过研习杨燕迪《二十世纪西方音乐分析理论述评》等申克音乐分析理论相
期刊
【摘要】:莫扎特的歌剧音乐具有很强的民族意识,他强调了人性和生活的自由。本文通过简单介绍莫扎特生平以及他所创作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来揭示当时等级制度的黑暗。根据剧中“第三等级”凯鲁比诺这一人物,来分析凯鲁比诺的性格特征,并结合他的性格特点来分析凯鲁比诺两首咏叹调中其中一首《你们可知道》的演唱方法和情感表达,从各个方面分析凯鲁比诺的这首歌曲,并结合自己在演唱这首歌曲时的一些心得体会,发表一些自己的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精神世界的需要越来越旺盛,服装行业已经成为人们非常关注的行业。在戏剧表演中,演员身穿的服装对于演出的效果具有很大的影响,演员想要表演出优秀的作品,就要对服装特别重视。戏剧服装在构思设计方面有很多的要求,在实践过程中不断进行改进,从而保证服装更加贴近戏剧表演。  【关键词】:戏曲服装;戏曲服装设计;人物形象;作用  戏剧服装是戏剧表演中用于塑造剧中人物角色外部形
期刊
【摘要】:中国山水畫风格的基本脉络主要就是以宋朝的山水画为主要的特征和风格为基础的,围绕着中国山水的图式构成的特点和绘画技法觉得相关层次的美学特征进行分析,考察了中国山水画在挖掘途中的风格和造型进行分析,两宋时期的山水画是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精华,主要的特点就是以审美和高度的笔墨技巧来共同形成的。山水画也是收到了当时的山川地貌等方面的思潮影响。对自然山水的审美观,主要就是源于画家所遵循的文化背景进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