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朱子语类》看“诛”“杀”的面貌

来源 :理论纵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CLHQCL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朱子语类》是朱熹与门人讲学问答的记录。文章通过对《语类》中“诛”“杀”的描写,从而区分二者之间的关系。考察结论是“杀”可以与“诛”连用,结合面相对较广且使用频率较高,二者搭配情况接近,主要区别在于语义与语用范围。
  關键词:《朱子语类》;“诛”;“杀”;面貌
  
  《朱子语类》(以下简称《语类》)是朱熹与门人讲学问答的记录,全书共140卷,基本上保留了当时大量的方言俗语词汇。其成书年代正好处于中古汉语到近代汉语的过度时期,而这一时期又为汉语发展史上近代汉语逐步形成和定型的重要阶段,因此该书具有很高的语料价值。
  由于“诛”“杀”均有“使人(或动物)失去生命”的概念,故我们选取其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本文将通过对“诛”“杀”的静态描写并结合动态的历时观察,从而区分这两个词之间的关系,“力图从功能和形式上进一步了解并反应该组词的面貌”。[1]
  
  1、诛
  《说文解字注•言部》:“诛,过也,凡杀戮纠责皆是。”
  “诛”共出现99次,其中指称本概念70余次。下面将根据“诛”的搭配来描写其在本概念场中的指称情况。
  1)“V+诛”
  “诛”前可接动词,如“征”等。如:
  (1)如尧舜揖逊,汤武征诛,此是权也,岂可常行乎!《卷第三十七•论语十九》
  (2)如尧舜揖逊,汤武征诛,此是权也,岂可常行乎!《卷第三十七•论语十九》
  从“V+诛”结构来看,《语类》中语例很少,使用频率较低。
  2)“诛+V”
  “诛”后可接动词,包括“讨”“窜”“死”“灭”“却”“残”等。如:
  (5)他若是到归来,也须问我屋里人,如何同去弑君?也须诛讨斯得。《卷第八十三•春秋》
  (6)如僭窃及尝受伪命之臣,方行诛窜;死节之臣,方行旌恤。《卷第一百三十一•本朝五》
  以上诸例均仅有1次,个别为2次,使用频率也不高。
  3)“诛+N”
  N为名词、名词性短语,用在“诛”后,表明“诛”的对象,如:
  (9)其事则齐威晋文有足称,其义则诛乱臣贼子。《卷第八十三•春秋》
  (10)某尝疑诛少正卯无此事,出于齐鲁陋儒欲尊夫子之道,而造为之说。《卷第九十三•孔孟周程张子》
  此类结构于《语类》中最多,由此可见“诛”单独作为动词构成“V+N”格式已经较为成熟,这与现代汉语述宾结构一致。
  3)“诛+代词”
  “诛”后所接代词多为“之”“彼”“他”。如:
  (11)则仲虺分明言事势不容住,我不诛彼,则彼将图我矣。《卷第二十五•论语七》
  (12)立蠡吾侯,为桓帝,方十五岁,外戚宦官手里养得大,你道他要诛他不要诛他!《卷第一百三十五•历代二》
  4)“诛”单用
  由于“诛”作为动词,故单用数量较少,但是用在被字句中或者表示被动关系时,“诛”常用于“为……所”“被”“受”或者是表示时间副词“既”之后。如:
  (13)岳飞较疏,高宗又忌之,遂为秦所诛,而韩世忠破胆矣!《卷第一百三十一•本朝五》
  (14)一日遂尽诛二十七王,悟室亦被诛,孛讫烈亦在其中,二十七王皆其党与兄弟也。《卷第一百三十三•本朝七》
  此外,“诛”还用在“不容不诛”中,以及“未”之后。如:
  (15)少帝毕竟是吕氏党,不容不诛耳。《卷第一百三十五•历代二》
  (16)天下有必亡之势,这如何慢慢得!若许多宦者未诛,更恁地保养过几年,更乖。《卷第一百三十五•历代二》
  以上情况都明确表示了“诛”在概念场的指称情况,作为一种行为动词,其动作性很强。
  2、杀
  《说文解字注•杀部》:“杀,戮也。凡杀之属皆从杀。”
  “杀”在《语类》中共出现677次,指称本概念的有454次。下面将根据“杀”的搭配情况予以分析。
  2.1“V+杀”
  “杀”前接动词“刑”“恶”“跌”“射”“溺”“诱”“掩”“坑”“谋”等,如:
  (17)如人临悬崖之上,若说不怕险,要跳下来,必跌杀。《卷第七十六•易十二》
  (18)民大喜,遂射杀贼首。《卷第一百一•程子门人》
  (19)‘死生有命’,如合在水里死,须是溺杀,此犹不是深奥底事,难晓底话。《卷第一百七•朱子四》
  由以上例证分析可知,“杀”前动词表明方式,表明前接动词的状态或者结果。
  2.2“杀+V”
  “杀”后接动词,如“戮”“罚”“伐”“退”等:
  (20)然商之遗民及与纣同事之臣,一旦见故主遭人杀戮,宗社为墟,宁不动心!《卷第七十九•尚书二》
  (21)多有是非命死者,或溺死,或杀死,或暴病卒死,是他气未尽,故凭依如此。《卷第六十三•中庸二》
  此类格式中“杀”表示动作的趋向比较强,(21)例中“杀”“死”连用,说明“杀”后的动词动作性不强,只是用来指称说明“杀”的结果或者对象。又如:
  (22)又曰:“王允不合要尽杀梁州兵,所以致败。”《卷第七十二•易八》
  (23)王季海当国,好出人死罪以积阴德,至于奴与佃客杀主,亦不至死。《卷第七十八•尚书一》
  2.3“杀+N”
  “杀”后接了大量的N,N包括名词、名词性短语。如:
  (24)且如有人对自家说那人,那人复自来问自家,傥其人凶恶,若尽己告之,必至杀人,夫岂可哉!《卷第二十一•论语三》
  (25)其后伊川又引万章之问为证,谓万章尝问象杀舜事,孟子且答他这下意,未暇与他辨完廪、浚井之非。《卷第五十九•孟子九》
  2.4“N+杀”
  此类格式出现频率不高,N用于“杀”之前做状语,标明“杀”的方式或处所。如:
  (26)如药杀许后事,光后来知,却含胡过。《卷第三十五•论语十七》
  (27)且如秦桧在相位十一二年,被他手杀了几个人,又杀了许多人,皆是他那不好底气数到长了。《卷第一百三十一•本朝五》
  (28)刘又使人逐路杀之,追者已近,其人告州将藏之狱中,入文字朝廷,方免。《卷第一百三十一•本朝五》
  此类格式与“杀+N”不同之处在于,前者表明方式或者处所,后者表明结果或者对象。
  2.5)“杀+代词”
  “杀”后所接代词多为“之”“你”“他”“我”“己”“汝”,如:
  (29)唐太宗杀诸盗,如窦建德,犹自得而杀之。《卷第四十七•论语二十九》
  (30)曰:“当时若不得范忠宣救,杀了他,他日诸公祸又重。”《卷第一百三十•本朝四》
  (31)若幸而得至江,则诸将尽扼江上,责我以擅弃归之罪,亦必尽杀我,决无可生之理。《卷第一百三十一•本朝五》
  其中,在(30)例中“杀+了+代词”例中,“了”表明动作已经完成,由此可见“杀”的动作性较强。
  2.6“杀+得”
  此类格式出现共9处,如:
  (32)却又率五诸侯,合得五十六万兵走去彭城,日日去吃酒,取那美人,更不理会,却被项羽来杀得狼当走,汤武便不肯恁地。《卷第九十•礼七》
  (33)只有韩世忠在大仪镇算杀得虏人一阵好。《卷第一百三十一•本朝五》
  (34)时高祖亦自知汉兵已强,羽亦知杀得无益,不若留之,庶可结汉之欢心。《卷第一百三十五•历代二》
  此类格式为“杀”带结果补语助词“得”,“‘得’已经完全虚化,没有实际意义,而只起着一种语法作用——联结动词及其补语”[2]。
  2.7“杀”单用
  “杀”字大量单用,同时如前分析“诛”一样,“杀”同样也可以用在“为……所”“被”之后。如:
  (35)亦可见坊门不可胡乱入,只在大官街上被杀了。《卷第九十•礼七》
  (36)庶以私怨杀曲端。端亦西人,庶尝在其军中,几为端所杀。《卷第一百三十二•本朝六》
  从“杀”的用例来看,结合“杀”的语境,其一般客观表达“使人(或动物)失去生命”,可以不表达褒贬态度。
  3、小结
  通过对“诛”“杀”的静态描写,结合以上几个成员的分布情况来看,“杀”可以与“诛”连用,结合面相对较广,但从语义角度来看,被“诛”的对象多为有罪,一般是指正义方对非正义方的惩罚,被“诛”是罪有应得;从感情色彩方面来讲,多含有褒义或者肯定的意味而“杀”一般客观表达“使人(或动物)失去生命”,可以不表达褒贬态度。下面用表格将各成员的搭配情况予以列举,△表示该搭配成立:
  通过观察发现:
  (1)“杀“的使用频率明显高于“诛”,约为1:6.5,由此可见“诛”的使用范围有限;
  (2)二者在搭配方面基本一致,只是“杀”可以与“N”连用,可以在“杀”后加“得”组成动补结构;
  (3)“诛”的对象只能是人,而“杀”的对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
  以往的研究多是从这组词的语义和语用的角度,将其作为近义词来加以研究,而本研究则不仅从成员搭配来描写和解释二者异同,而且还结合了前者,使之更能反映“诛”“杀”之间的关系与异同。
  
  注释:
  本文语料引《朱子语类》、《汉语大词典》版本如下:
  [1](宋)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M].北京:中华书局,1986.
  [2]汉语大词典[Z].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0.
  工具书:
  (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参考文献:
  [1]谭代龙.义凈译经身体运动概念场词汇系统及其演变研究[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8.
  [2]祝敏彻.祝敏彻汉语史论文集.“得”字用法演变考[M].北京:中华书局,2007.
其他文献
摘 要:目前一些农村地区饮水不安全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不少地方供水方式落后,局部地区饮用水严重不足。由此带来了严重的经济和社会问题,极大的制约了当地群众生活水平和农业生产的发展,这种现状迫切需要得到改善。  关键词:农村;供水安全;改善;安全管理    一、农村供水水源与水质情况调查    农村人畜饮水困难的地区多属山区、半山区,少数民族聚居区和边远贫困地区,交通不便,村庄分散,文化经济比较落后,
期刊
摘 要:随着市场形势日益复杂多变、难以把握,企业在市场营销过程中的科学、准确决策显得更加重要。而为决策提供重要依据的信息,随着竞争的加剧,涉及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如何对这些信息进行有效的管理,形成高效的决策支持系统,早已成为一个迫切的问题摆在了企业的面前。  关键词:营销;决策;信息;管理    一、加强信息管理的必要条件    1、高效的信息收集队伍  信息管理进行的第一步是信息收集。要使所收集
期刊
摘 要:我国《公司法》第148条规定:“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公司章程,对公司负有忠实义务和勤勉义务。”但关于勤勉义务的含义、内容与衡量标准、违反义务之责任等问题并未做出明确的具体说明,同时也没有涉及董事对公司债权人负有勤勉义务的内容,这些缺陷就使得该规定在司法实践中缺乏可操作性,很难满足法律对公司债权人利益的有效保护和维护社会信用体系安全性的要求。所以,目前需要的不仅是
期刊
摘 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近几年来第二代甚至第三代流动大军已由农村向城镇流动,其中不乏未成年人。未成年人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心理、生理都处于成长期,很需要得到关心和指引,因此其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应引起各方重视。本文分析了义务教育阶段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心理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农民工子女;未成年人;城市义务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经
期刊
摘 要:多元智力理论提出以后,被教育界广泛接受并迅速传遍世界各地,对世界范围内的职业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多元智力理论与我国的职业教育实际相结合,取得了积极成效,为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参考,但综合来看,多元智力理论在我国职业教育中的应用仍存在着一些不足,据此本文阐述了多元智力理论在我国职业教育中的应用、反思与启示。  关键词:多元智力理论;职业教育;应用;反思与启示    一、多元
期刊
摘 要:“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即将过去,它改变了传统的产业生态和世界经济大格局。正当许多经济学家开始“津津乐道”地预测全球经济开始复苏之时,另一场旷日持久的全球危机却在步步紧逼而来,并且“拂之不去”。这场全球危机就是气候变化导致地球变暖所带来的危机。面对金融危机和环境危机这两个危机,究竟什么才是推动经济复苏的“引擎”?这是我们值得深思和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气候变化;低碳经济;对策措施    2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普通高等教育学分制教学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成人高等教育实行学分制管理也已势在必行。本文从思考的角度,阐明了学分制的含义及其特点,从成人高等教育的特点入手,概括分析了成人高等教育实施学分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且提出目前在该领域实施学分制必须解决的问题,以进一步完善成人高等教育学分制。  关键词:成人高等教育;学分制;思考    成人高等教育是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
期刊
摘 要:随着后危机时代的到来,对金融危机的反思不断加强,银行竞争力越发重要。本文以我国具有代表性的十二家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通过运用因子分析和BP神经网络的多指标模型,来科学、全面的评价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最后根据实证分析得出的结论,本文有针对性的给出提升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因子分析;BP神经网络    一、引言    始于2007年下半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引发
期刊
摘 要:片冈铁兵的《钢丝上的少女》这篇小说,鲜明的叙事技巧的运用是其突出之点,主要包括第一人称叙述聚焦的运用、整体追述的运用、象征和暗示的运用等几个方面。  关键词:第一人称叙述聚焦;整体追述;象征和暗示    日本新感觉派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后期出现的现代主义流派。它的出现标志着日本现代派文学的诞生,同与其相对立的无产阶级文学一起揭开了日本文学史的序幕。《钢丝上的少女》作为该派重要理论家和创作家
期刊
摘 要:汉语中“眼”的词义构成了一个丰富的多义系统。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以“眼”及其多义系统为语料,分析其词义延伸过程中所体现的人类认知方式——即隐喻和转喻认知。在本研究中,隐喻是主要的,转喻是次要的。  关键词:词义延伸;隐喻;转喻    一、引言      人类身体的各个器官中,眼睛是我们了解外部世界最直接的窗口,同时也是反映我们内心的一面镜子。人类先民开始认识世界时,倾向于根据自己的身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