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封面“大红袍”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ygsf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起中国书籍装帧,人们自然会想到陶元庆1925年创作的,被鲁迅选定并称之为“大红袍”的《故乡》封面。许多涉及现代书籍装帧的书籍和文章,无不提及它,这一封面画已经成为中国书籍装帧史上的一个经典之作。
  陶元庆(1893~1929),字璇卿,浙江绍兴陶堰镇人,美术家、装帧艺术家。 他一生究竟创作多少作品已无人知晓。身后作品,据许钦文1929年8月10日写的《整理陶元庆氏遗作告一段落以后》一文得知:“正式作品三十六幅,参考品五十三幅。计自然画三十八幅,书面三十六,国画八幅,未成品七幅。” 陶元庆去世后,它们被保存在杭州元庆纪念堂,也即许钦文的住处。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这些作品遭遇不幸,被洗劫一空。《大红袍》也未能幸免于难。
  “陶元庆和许钦文是一对非常要好的朋友,他们既是同学又是同事,还在同一寝室生活学习过。1924年,许钦文把陶元庆介绍给了鲁迅,从此,陶元庆和鲁迅开始了长达五年的合作,二人成为了设计中国书籍封面画的拓荒者。我国印制新文艺书籍以图案做封面,是由陶元庆为鲁迅译的《苦闷的象征》封面设计开始的,这以后,他还为鲁迅的《出了象牙之塔》、《仿徨》、《坟》、《朝花夕拾》、《唐宋传奇集》等译著和著作设计了封面,同时还给许钦文的小说集《赵先生的烦恼》、《毛线袜及其他》、《回家》、《鼻涕阿二》、《仿佛如此》、《若有其事》、《胡蝶》、《幻想的残象》、《一坛酒》,李霁野翻译的《往星中》、《黑假面人》,董秋芳翻译的俄国小说《争自由的波浪》等书作封面画,这些书鲁迅都很好地珍藏着,现保存在北京鲁迅博物馆。鲁迅曾在《当陶元庆君的绘画展览时我所要说的几句话》中称赞陶元庆:“他以新的形,尤其是新的色来写出他自己的世界,而其中仍有中国向来的灵魂——要字面又不流于玄虚,则就是:民族性。”
  “大红袍”的出品有着一段非常有趣的故事。许钦文在《鲁迅与陶元庆》一文中作了生动的描述。一天晚上,许钦文和陶元庆到北京天桥去看戏,“演的是古装戏,剧中人多半穿着单色的青衣、绿衫或者大红袍。看完戏,已是半夜,元庆躺在床上,一夜没有睡熟,摇动着两脚咿咿唔唔地吟诗”。 许钦文知道他来了灵感,并为之构思,不敢去打扰他。第二天一早,陶元庆“起身就作画,没有盥洗,也没有吃点心。直到傍晚,《大红袍》就画好了”。他又把这件作品装入画框,并双手捧着画框“侧着脸,这样看,那样看,擎远点看,逼近点看,也倒竖着看”,自己满意后,又拿给许钦文征求意见,许钦文看后,惊喜地称赞: “很好!”陶元庆听后,更是高兴不已。之后,许钦文在和鲁迅的一次闲聊中,将陶元庆创作《大红袍》的经历讲给鲁迅,鲁迅听后说:“这样一气呵成,好像是偶然的,其实早就累积了素材,甚至已经有了初步的腹稿;那天晚上看的戏,只是最后的促成。写文章总要多看看,不能看到一点就写,才会写得深刻,生动,绘画也要这样,有功夫的艺术家大概都是这样的。”且他画的《大红袍》,那半仰着脸的姿态就得自于早先绍兴戏中的女吊。设计基本上保持原有的神情:悲苦、愤怒、坚强。藏蓝衫、红袍和高底靴是古装戏中常见的。握剑的姿势采自京戏的武生,加以变化。怪不得鲁迅那么喜欢《大红袍》:这里有“恐怖美”,有“女吊”的魂,还有与文学相通的艺术规律。
  1925年3月19日,陶元庆的绘画展在北京西四帝王庙中华教育改进社举行,共展出水彩、油画等作品23幅。这一展览的成功举办,得到了鲁迅的鼎立帮助,就在19日这一天,鲁迅先后两次亲临展览会观看,每次都在《大红袍》和《农女》前长久伫立。不久鲁迅就嘱许钦文:“璇卿的那幅《大红袍》,我已亲眼看见过了,有力量;对照强烈,仍然调和,鲜明。握剑的姿态很醒目!”“这幅难得的画,应该好好地保存。钦文,我打算把你写的小说结集起来,编成一本书,定名《故乡》,就把《大红袍》用作《故乡》的封面,这样,也就把《大红袍》做成印刷品,保存起来了。”“而且要赶快做!” 鲁迅不仅亲自选编,亲自校对,还用《呐喊》的版税用作《故乡》的印刷费。这样,《大红袍》也就被做成印刷品,保存了起来。可见,藉《故乡》以保存《大红袍》,也正是鲁迅花大力气推出《故乡》的目的之一。因了鲁迅,这幅书籍装帧史上的经典之作“大红袍”才能流传至今。
  1927年12月,陶元庆的绘画在上海江湾立达学园美术馆再次展出,鲁迅又前往观看并为《立达学园美术院西画系第二届绘画展览会——陶元庆的出品》写序《当陶元庆君的绘画展览时我所要说的几句话》。此书共收入了陶元庆的八幅画,其中就有《大红袍》,和这本书一起出版的还有以陶元庆的画为内容的八张美术明信片,分别是大红袍、一瞥、落红、车窗外、烧剩的应天塔、墓地、新妇。1928年5月7日和6月1日,陶元庆亲自上门把书和美术明信片赠予鲁迅。一年后,陶元庆因患伤寒症病逝于杭州,年仅36岁。鲁迅闻其噩耗痛惜不已,他非常想把陶元庆的画拿到国外印刷出版,但终未能实现,为了寄托哀思纪念这位封面设计家,鲁迅捐款三百元,托许钦文在西湖畔购地三分,为陶元庆筑坟园——元庆园墓,算是在西湖边上留了对故友的思念。
  1930年11月19日,鲁迅在给崔真吾的信中写到:“能教图案画的,中国现在恐怕没有一个,自陶元庆死后,杭州美术学院就只好请日本人了。” 1931年8月14日的深夜,鲁迅重又把陶元庆的书和美术明信片拿出来欣赏,并在其中的一册书和一套明信片的封套上分别写下了对死者的思念之情,书中扉页上写道:“此璇卿当时手订见赠之本也,倏忽已逾三载,而作者亦久已永眠于湖滨,草露易晞留此为念呜呼!一九三一年八月十四夜,鲁迅记于上海。”
其他文献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王国辰社长    “20年来,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几代人同心同德,走过风霜雪雨,尽展激情豪迈,从开始码洋几万、几十万的小社到如今的亿元大社,谱写了一曲荡气回肠、气势恢宏的华美乐章。”    1989年8月19日,经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以及多位关注中医药出版事业的能人志士的积极筹备,经中编办、新闻出版总署、国家人事部批准,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在北京召开成立大会,正式挂牌成立。从此,在大陆,
期刊
近几年有一个趋势,就是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重视网站的建设,热衷于网络营销,甚至还提出“网络营销将席卷一切”的口号。马云说: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因为有网络,无处不在的网络。  网络营销可谓热火朝天,但成功的毕竟还是少数。大多数企业建网站的思想更多地进入了跟风和从众的道路,并没有从网络营销中尝到甜头。网络营销作为一种低成本、高回报的新型营销方式,应该如何开展呢?  企业的领导者尚未顾及这些,出版人们却早
期刊
Text+Photo(大陆) Design_Phil Mattson白先勇的作品里有很多悲天悯人的情怀,不管是他的小说,还是散文,甚至他近年来推广的昆曲艺术,都透露出一种浓浓的人文关怀。关注人本身,人最本质的情感和特质是白先勇给我的最深印象。白先勇在《不信青春唤不回》中回忆自己大学时代上郑百因的诗词课,提到郑百因非常欣赏晏几道的词句:“绿鬓旧人皆老大,红梁新燕又归来。尽须珍重掌中杯。”当初白先勇不
期刊
1990年前后,我在“远流出版公司”曾和同事罗丽芳制作了《构想备忘》小册子,把我们想到、听到的任何奇奇怪怪的点子搜罗起来,做参考之用。  现在回想起来,册子上有些想法的确荒诞可笑。这里简单罗列一些点子与读者分享:比如家庭相薄、家谱、贵客留言薄、恋爱手册、礼物书等等。  从传统编辑的角度来看,这些构想确已逸出常轨,我用来自我解嘲的形容词是:想赚钱想疯了。时至今日,退离职场之后,反而可以平心静气说说当
期刊
在广州,有一家从事复印机等办公用品销售的小公司,在采用网络营销后,人工成本减少了一半,业绩提高了一倍。现在,他们的业绩有60%以上都是网络上来的,而在10个月前这个比例还不到10%。不仅如此,这家企业的同行现在都开始抛弃传统的营销方式,纷纷使用低成本的网络营销来拓展业务。  无独有偶,同样是在广州的一家知名的搬家公司,也认识到了网络营销的巨大价值。可惜的,这家公司却因为在网络上遭遇到了“李鬼”的围
期刊
麦克鲁汉说过,媒体不是传播工具,而是“中介”,以此提醒人们注意媒体的意义。而在廿一世纪,没有比电视更称得上“中介”的媒体,它成为普罗大众接触世界最直接的渠道,而在香港,新闻报道是首先吸引家庭观众的电视节目。然而在殖民地制度下,香港电视新闻并不“早熟”。成长于八十年代香港的我,犹记得童年时在电视看着新闻主播字正腔圆地读稿。但随着中英双方就香港前途进行会谈,香港人的政治意识开始提高,令香港电视新闻的制
期刊
管理学大师彼得·杜拉克(编注:大陆译为彼得·德鲁克)曾对企业家说过两句名言:“何谓你的经营模式?为何你可以生存下去?”杜拉克讲这两句的意思是希望每个手中握有社会资源的管理者要时时刻刻想着自己的竞争优势为何?若经营环境改变了,我们的经营模式需要做哪些调整?在新的经营条件下,我们为何能够存活?这样的思考对于出版产业面对2010年电子书产业兴起的阶段,特别值得我们关注。  图1说明传统出版产业的产业链结
期刊
在安静、偌大空旷的房子,高高的书架堆摆满了书,带着眼镜的女孩儿,有时,低着头看书,沉醉在书中构建的世界不理会他人的存在;有时,她穿梭于书架中,寻找自己或者别人想看的书。  这是许春宇少女时代对于理想工作的想象。  2007年1月,在结束了八年的清华同方工作后,许春宇用积蓄将少年时代的梦想变成现实。于是,清华大学南校门附近有了一家看似不起眼却很受瞩目的“雨枫书馆”。“人的一生总要为你热爱的东西奋斗一
期刊
蜜蜂消失后的世界:蜜蜂神秘失踪的全球危机大调查  作者:艾莉森·班杰明、布莱恩·麦考伦   译者:何采嫔   出版社:漫游者文化   出版日期:2010年1月    “这是谁杀的?”  “凶手如何犯案?”  “尸体到哪里去了?”  就像是美国热门影集CIS或是推理小说的侦探办案一般,《蜜蜂消失后的世界》这本书带着读者一步一步去追查被害者的身世,从蜘丝马迹中去探索到底是谁杀了蜜蜂?  在作者抽丝剥茧
期刊
全球正兴起绿色风潮,“地球暖化”、“节能减碳”、“绿色生活”成为当红的关键词,书市低迷,如何把这些硬道理做软营销?身为出版人该做什么事?谁说绿色议题不是个好生意呢?有了!这本新书就以“爱与温柔”来做营销诉求。    电影《阿凡达》为何在全球热卖?正如导演詹姆斯·科麦隆所说,《阿凡达》最令人激赏的一点,就是创造了一个“新世界”,优秀的科幻电影会促使我们追寻并反省自己所生活的世界。  同样的,一本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