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改革

来源 :高中生学习·高二文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ntianyou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例1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魏书·孝文帝本纪》
  材料二 (陆)睿(原姓步六孤)始十余岁,袭爵抚军大将军、平原王。……娶东徐州刺史博陵崔鉴女,鉴谓所亲云:“平原王才度不恶,但恨其姓名殊为重复。”时高祖(即孝文帝)未改其姓。
  ——《魏书》卷四十
  请回答:材料一反映孝文帝哪一方面的造诣?这些对他以后改革有何影响?材料二崔鉴对陆睿的不满反映出当时民族关系存在什么问题?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同学们对材料信息的理解分析和归纳概括能力。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孝文帝喜爱和熟读以《五经》《庄》《老》等为代表的中原先进文化,这对他成年之后,进行移风易俗的汉化改革是有很大的帮助的。材料二中,崔鉴对陆睿“恨其姓名殊为重复”体现汉与鲜卑之间存在矛盾。
  答案 反映的是孝文帝在掌握汉族先进文化方面的造诣。影响:孝文帝较好地掌握了汉族先进文化,深刻地认识了汉族文化深邃丰富的内涵,对他按照汉族封建国家的统治经验和政策进行改革提供了坚实基础。问题:汉族和鲜卑之间存在着民族矛盾。
  点拨 做历史材料解析题,一般的解题步骤是:首先要把材料后面的问题认真浏览一下,看看此题到底要考查什么,带着问题去阅读材料。这样会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目的性,既节约了时间,也提高了答题的速度;第二步是读材料,包括出处、时间、地点、事件等有效信息,看材料主要是围绕哪些方面在展开,揣摩出题者的试题立意;第三步是回忆教材的相关知识,尽可能的做到知识“链接”;最后是清理思路,结合问题组织答案,答案要简明扼要,并尽可能地使用历史语言。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例2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魏兴起于蒙古高原,初以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为首都,为便于向南扩张而以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为南都,后遂迁都平城。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平城被称为北京。
  ——华林甫《中国地名史话》
  材料二 魏主曰:“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徒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甚为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
  请回答:根据上述材料,归纳北魏迁都的过程及特点。北魏不断迁都的原因是什么?
  解析 迁都过程及特点要依据材料一归纳概括,其迁都原因要结合材料一、二。正确解读材料,从旧都“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而中原“河洛王里”中提取相关信息。
  答案 过程:由盛乐迁至平城,再迁至洛阳。特点:不断南迁。原因:北魏虽然实现了局部统一,但北方保守势力强大,民族之间存在着严重隔阂;平城偏居塞上,民风强悍,崇尚武力,难以文治;洛阳曾是多个汉族王朝建都之地,迁都洛阳就可以在政治上取得正统地位,是统治中原地区的需要。
  点拨 材料归纳类的解析题设问方式为“根据材料(概括)说明……”。这种问题,旨在考查同学们阅读和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因此答案全在材料中,只需我们在明确设问对象的前提下,对材料中相关内容进行逐一的提炼罗列即可。但不能过分概括,否则将背离题目要求,使答案大而空,缺少着分点。
  例3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魏建国后明显保留了鲜卑的历史传统,继续沿用村社土地分配原则。永兴五年(413),“徒二万余家于大宁,计口授田。”
  ——据《魏书》卷三和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材料二 太和九年(485),“下诏均给天下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诸民年及课则受田,老免及身没则还田。”
  ——《魏书》卷一百一十
  材料三 魏主下诏,认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上者。黄中之色,万物元也;宜改姓元氏。谓功臣旧族自代(郡名)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于是始改拔拔氏为长孙氏,达奚氏为奚氏,乙旃氏为叔孙氏,丘穆陵氏为穆氏,步六孤氏为陆氏,贺赖氏为贺氏,独孤氏为刘氏,贺楼氏为楼氏,勿忸于氏为于氏,尉迟氏为尉氏;其余所改,不可胜纪。
  ——《资治通鉴》
  请回答:(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方式有何相同之处?
  (2)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北魏孝文帝推行了哪些改革措施?
  解析 第(1)问可直接读取材料信息,“计口授田”和“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看相同之处。第(2)问可依据所学知识,回顾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回答即可。
  答案 (1)按人口分配土地。
  (2)涉及服饰、姓氏、语言、婚姻、制度、文化等方面的改变。
  点拨 “比较两个材料(或两个观点等),指出它们的异同”是一种比较型材料解析题。这类题的做题方法是先看清问题要比什么,如有明确说明,则对两个材料就这一问题分别进行信息提炼,逐一列出,然后进行对比;如无明确说明,则要分别对两则材料进行全面逐层次要点归纳,然后逐一对比。在对比时,要求同一性质的内容进行对比,就能得出题目所要求的答案了。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例4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北魏]杨衔之《洛阳伽蓝记》
  材料二 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变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材料三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进步作用。
  解析 解答本题要把材料与所学知识相结合,并注意答案的条理化。材料一中洛阳“礼仪富盛,人物殷阜”能看出北方经济的繁荣,材料二“汉化”从民族融合来理解,材料三主要是对李唐崛起的影响。
  答案 促进洛阳的繁荣;推动北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促进民族融合;奠定隋唐国家统一的基础。
  点拨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通常是知识结合类解析题的设问方式。这类试题是以考查同学们的阅读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为目标,是材料解析题目前的主体设问方式,我们可通过设问看出,这类题的答案来源为两个渠道,一为材料,二为课本知识。因此在整理答案时,首先认真归纳材料中关于这一问题的相关内容,并一一列出,然后认真回顾课本当中相关的内容,再进行整合。
  练习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太和)十有八年……十二月……革衣服之制。十有九年……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诏迁治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九月庚年,六宫及文武尽迁洛阳。十有二月……甲子,引见群臣于光极堂,班赐冠服(即按官位高低不同赐给汉宫服装)
  ——《魏书·高帝纪下》
  材料二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亢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自代(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资治通鉴》
  据以上材料,概括孝文帝促使鲜卑“汉化”的主要措施,分析孝文帝采取这些措施的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
  参考答案
  主要措施:迁都洛阳,并从姓氏、服装、语言等方面进行改革,消除鲜卑族和汉族的隔阂。
  动机:主观动机是想缓和民族矛盾,巩固统治。但在客观上对当时的经济发展和民族融合作出了重大贡献。
其他文献
假如我是晋武帝司马炎,那么,亡蜀降臣李密的《陈情表》就是写给朕的“请辞”奏章。向朕“陈情”“请辞”,活腻了吗?  公元263年,朕的父亲司马昭帮着曹魏灭蜀;公元265年,朕废掉魏元帝曹奂,即皇帝位,改国号为晋。为笼络西蜀人士,显示我朝宽厚之胸怀,维持新的君臣关系和社会的安定秩序。朕下令征召西蜀名贤到朝中做官,李密也是其中之一。我朝“太守臣逵”和“刺史臣荣”分别推举他为孝廉和秀才,但这个李密自视清高
期刊
王国维说过:“为文如造屋。”如果将写作比作盖房子,那么首先要考虑两个问题:一是用什么盖房子——题材;二是怎么盖房子——技法。同学们写记叙文往往会搜肠刮肚,去寻觅新鲜的题材,以为有了好故事就有了好文章。殊不知“仅有题材是无用的,要写成作品就非有熟练的手腕不可(夏丏尊、叶圣陶《文心》)”。古人说,做人贵直,作文贵曲。品读优秀的作品,你会发现,高明的作者总会匠心独运,用“熟练的手腕”让记叙变得波澜起伏,
期刊
景点描述类短文,属于说明性的应用文,要求层次分明,描述有序。  说明文是以介绍、描述为主,应防止平铺直叙、语言乏味、句型单一,要注重多种句型(简单句、并列句、复合句)的交替使用,准确使用描绘性文字;此外,提前策划好描述的顺序和线索非常重要,以避免内容杂乱无章。  介绍“概况”时应以第三人称为主;描述“感受”用第二人称或第一人称较为合适,让读者有“亲临其境”之感,具有一定的煽动性。文体决定时态,说明
期刊
“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作为《庄子》开宗明义之篇的《逍遥游》,其运笔行文的显著特点,正是这“三言”的交替使用,作者以超越现实的虚构,诡怪奇异的想象,荒唐无稽的言辞,表现出不同寻常的理念。其中“寓言”“重言”是叙述描写手法,“卮言”是议论方法。  一、 广为“寓言”,超凡脱俗  庄子惯用寓言,他认为寓言故事比抽象的思辩更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只是庄子运用寓言的手段与其他人不同。在孟子、
期刊
综合探究题最近几年在新课标高考中不断出现,成为了一种全面考查同学们综合探究能力的题型。大家在解答的过程中主要会出现以下几大问题:首先是“空”,做起题来不能紧密联系课本知识,回答问题时抛开教材,缺乏知识底蕴;其次是“虚”,针对性不强,脱离材料,简单照搬教材或老师归纳的观点;还有就是“乱”,逻辑混乱,没有层次;最后是“寡”,角度单一甚至重复。下面,我们从例题入手,看看应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例题 阅读
期刊
An ambitious billionaire has revealed his plans to colonise Mars — and charge 80,000 brave souls $500,000 to be flown there.  Elon Musk, the billionaire founder and CEO of the private spaceflight comp
期刊
我们通常把男女之间的爱情故事叫做“罗曼史”,这个说法应该是来自于英文单词romance,指一段“浪漫的关系”。大概因为女性多为感情动物的缘故,女性朋友之间还会存在“闺密”这种关系,也就是无话不说的闺中密友。可是,难道男性之间就不能有这样的密切关系存在吗?当然可以。我们管他们的这种亲密关系叫做bromance。  “Bromance” is a portmanteau, a combination
期刊
哲学主观题难度较大,尤其对于初学者而言总有“无从下手”之感。本文试从典型例题入手,分析其解题思路,进而概括、总结出其所代表的题型的一般解题方法,以期帮助大家提高解答哲学主观题的能力。  一、如何体现类  例1 2012年11与12日,中国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防控中心发布了《2011年中国艾滋病疫情估计》。该报告指出,截至2011年底,我国存活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预计在78万人,当年新发病毒感
期刊
adapt  v. (使)适应;(使)适合;改装以适应;改编(常和介词to连用)  He adapted an old car engine to drive his boat.  他改装了一台旧式汽车引擎来发动他的船。  He adapted himself to the cold weather here.  他使自己适应了这里寒冷的天气。  Several of the plays were
期刊
求曲线的轨迹方程的过程中往往会产生“杂”点和“漏”点,下面就一些常见的问题说明如何剔“杂”补“漏”,保证轨迹方程的纯粹性和完备性.  一、利用已知条件剔“杂”  例1 如图,动点[M]与两定点[A(-1,0)],[B(2,0)]构成[ΔMAB],且[∠MBA][=2∠MAB],设动点[M]的轨迹为[C].求轨迹[C]的方程.  解析 设[M]点的坐标为[x,y],  当[∠MBA=90°]时,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