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言”,让庄子更“逍遥”

来源 :高中生学习·高二文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kinwalk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作为《庄子》开宗明义之篇的《逍遥游》,其运笔行文的显著特点,正是这“三言”的交替使用,作者以超越现实的虚构,诡怪奇异的想象,荒唐无稽的言辞,表现出不同寻常的理念。其中“寓言”“重言”是叙述描写手法,“卮言”是议论方法。
  一、 广为“寓言”,超凡脱俗
  庄子惯用寓言,他认为寓言故事比抽象的思辩更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只是庄子运用寓言的手段与其他人不同。在孟子、韩非子的作品中,我们也经常看到寓言,但其取材多是生活中常见的事例,意在以具象的生活实际来解说抽象的哲学思想。但是在庄子笔下,人物天地,似皆空无事实。《逍遥游》中,庄子发挥了惊人的想象力,虚构出神奇莫测的意象,将寓言的特点展现到极致。
  拥有垂天之翼的大鹏展翅徙于南冥,有待于六月之海风;野马尘埃,有待于生物气息之吹动;芥草置于坳堂之水即为舟,大船则有待于适合的水域。这些寓言看似天马行空,却蕴含着光辉的哲学思想。同样是“有待”,也呈现出境界的高低,蜩与学鸠嘲笑大鹏,实属“有待”的下品,等等。
  其寓言之广,展现出庄子内心涵盖万物轻藐一切的非凡气度。天地万物,广阔无边,却都被庄子尽收囊中,“汪洋自恣以适己”,这是何等高远的境界!
  二、诚为“重言”,博大精深
  庄子认为,自己的思想精深博大,在这“沉浊”之世,无法以庄重严正的文辞表达,只能以虚拟假托的“重言”出之,所谓“重言”,即虚构、假托或征引前人之语以深化作者观点。庄子在虚中求实,在假中寻真。以笃信之诚意作“重言”,竟显得更为真实。
  庄子在《逍遥游》中,借“齐谐”之口,对大鹏形象极力渲染;以夏棘、商汤问答的形式,对比大鹏之飞和斥鴳之飞,并假托斥鴳之讥;说宋荣子“定乎内外之分,辨乎荣辱之境”;惋惜列子御风而行,“犹有所待者也”。
  这些拟托的想象,在庄子笔下显得真实自然。庄子突破时间和空间、自然和社会、神话和现实的种种界限,以上天入地的气魄、千姿百态的形象、奇幻莫测的构思和汪洋恣肆的语言,形成一种独特的个性化的“重言”叙述风格。
  三、曼为“卮言”,意出尘外
  “大道无言”,如何在鲜明的语言中去痛快地讲述“道”之精髓呢?“道”是需要领悟的。于是,庄子将说理浸透在形象之中层层铺开,达到了“意出尘外”的玄妙境界。
  在自然界,不仅蜩、学鸠、斥鴳这类弱小动物只是小智小识,算不上“逍遥游”,令读者颇觉意外的是,大鹏高飞万里,仍然难达“逍遥游”之境;“不知晦朔”“不知春秋”的朝菌、蟪蛄算不上“逍遥游”,寿命久长的冥灵、大椿也难达“逍遥游”之境。因为,它们都是“有所待”的。在人类社会,不仅那些奋智骋才、于一乡一国有所作为的凡夫俗子算不上“逍遥游”,令读者十分吃惊的是,不汲汲于名利的宋荣子、得神仙之道乘风而行的列子,也算不上“逍遥游”。因为,他们也都是“有所待”的。
  经过这么多的铺垫渲染,庄子方揭出全篇主旨——什么是真正的“逍遥游”:“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神游宇宙忘记自身存在的“至人”,无求无为抛弃功名利禄的“神人”,隐姓埋名鄙夷是非荣辱的“圣人”,才能达到庄子推崇的“逍遥游”之境。
  逍遥自在诚如是,《逍遥游》“忽而叙事,忽而议论,以为断而未断,以为续而非续,以为复而非复,只见云气空,往反纸上,顷刻之间,顿成奇观。”庄子将其自由的精神内质外化为文章的表达形式,可谓意出尘外,让人确乎真假难辨。他在广阔的“寓言”世界里翱翔,他假托俗世妄语在“重言”中吐露真言,他以形象寓理,“卮言”曼衍,理出而无穷。好一个庄子!正是这“三言”,让《逍遥游》“逍遥”至今而不衰!
  练习
  阅读庄子《内篇·大宗师》(节选),回答下面的问题。
  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1),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夫大块载我以形(2),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死也。
  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也。藏小大有宜,犹有所遯(3)。若夫藏天下于天下而不得所遯,是恒物之大情也。特犯人之形而犹喜之(4),若人之形者,万化而未始有极也,其为乐可胜计邪?故圣人将游于物之所不得遯而皆存。善妖善老,善始善终,人犹效之,又况万物之所系而一化之所待乎!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狶韦氏得之(5),以挈天地;伏戏氏得之(6),以袭气母(7);维斗得之(8),终古不忒(9);日月得之,终古不息;堪坏得之(10),以袭昆仑;冯夷得之(11),以游大川;肩吾得之(12),以处大山;黄帝得之,以登云天;颛顼得之(13),以处玄宫;禺强得之(14),立乎北极;西王母得之(15),坐乎少广。莫知其始,莫知其终。彭祖得之,上及有虞,下及五伯(16);傅说得之(17),以相武丁,奄有天下(18),乘东维(19),骑箕尾(20),而比于列星。
  注:(1)呴(xū):张口出气。(2)大块:大地、大自然。(3)遯(dùn):逃脱、丢失。(4)犯:承受。一说通作“范”,模子的意思。(5)狶(xī)韦氏:传说中的远古时代的帝王。(6)伏戏氏:即伏羲氏。(7)袭:入。一说讲作“合”。气母:元气之母,即古人心目中宇宙万物初始的物质。(8)维斗:北斗星。(9)忒(tè):差错。(10)堪坏(pēi):传说中人面兽身的昆仑山神。(11)冯夷:传说中的河神。(12)肩吾:传说中的泰山之神。(13)颛顼:传说为黄帝之孙。“玄”为黑色,为北方之色,所以下句说“处玄宫”。(14)禺强:传说中人面鸟身的北海之神。(15)西王母:古代神话中的女神。(16)“五伯”旧指夏伯昆吾、殷伯大彭、豕韦、周伯齐桓、晋文。(17)傅说:殷商时代的贤才,传说傅说死后成了星精,故下句有“乘东维、骑箕尾”之说。(18)奄:覆盖、包括。(19)东维:星名,在箕星、尾星之间。(20)箕、尾:星名。
  1. 作者通过鱼儿相濡以沫的寓言要表达什么哲理?
  2. 文中最后一段涉及到众多古代帝王,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 简析这段文字的论证过程。
  参考答案
  1. 鱼本生活在水中,游泳是其天性。而鱼与鱼之间的“相濡以沫”,表面上看似道义之举,实际上却扼杀了鱼作为鱼所本应具有的天性。鱼只有生于水中才能够生存,离开了水的鱼,即使“相濡以沫”却终不能逃脱死亡的结局。与其将自身置于相濡以沫的困境中,不如去江湖里自在生活,以此说明自由逍遥的真谛。
  2. 借众多帝王之身,来证明得“道”的妙处,将抽象的“道之神韵”表现得具体形象,实在而可感。此乃以“重言”为真,突破时间和空间、自然和社会、神话和现实的种种界限,表达了庄子博大精深的思想精髓。
  3. 作者否定“相濡以沫”的做法,否定赞誉唐尧、非议夏桀,阐释自在逍遥的妙处,进而将死生的价值统一。作者认为将小的东西藏在大的东西里,始终会有丢失,而将天下藏在天下里,则可以逍遥自在,以此说明“道”的广阔无边。作者借众多古代帝王之身来阐释“道”的无形,无迹可寻又无处不在,说明“道”的力量无穷。庄子用“寓言”“重言”替自己开路,一反一正,在“卮言”中论证“道”的真谛,将说理浸透在形象之中层层铺开,达到“意出尘外”的玄妙境界。
其他文献
选择题是历史高考和各种测试中最基本的题型,其优势在于命题灵活,信息量大和技巧性强。要解答好选择题,关键是找到其突破口——“题眼”。  虽然对“题眼”的解释见仁见智,但大都含有“试题主要落脚点”或“解题的关键词”之意。从同学们解题的角度看,“题眼”是指题目的要害,是解题的关键信息、首要条件。因此,解题过程中最关键的思维环节,即可称为寻找和破解“题眼”的过程。  在新课程高考下,选择题的题干多采用材料
期刊
佳作示例  根据以下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娘想儿,流水长;儿想娘,扁担长。  ——俗语  点拨  本次作文材料采用的是一则短小而隽永的谚语。谚语借助比喻和对比,感叹母爱的长阔高深,并揭示儿爱母亲与母亲爱儿的不对等。“母爱”“孝心”和“回报”,可以说是准确理解和把握这则材料的三个关键词。命题用意显然在于引导同学们回顾传统,省视生活,感
期刊
期刊
追求是一种珍品。彩虹将对色彩的追求视为珍品,于是在雨过天晴之时,它努力地绽放自己的七色之光;流星将对光亮的追求视为珍品,于是在滑落天际之时,它奋力地摩擦出夺目的光彩;河蚌将对完美的追求视为珍品,于是在吞下砂砾之后,它努力地孕育着圆润的珍珠;海燕将对勇气的追求视为珍品,于是在风雨来临之际,它奋力地高唱勇气的赞歌。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将对正直的追求视为珍品。在国家危急的关键时刻
期刊
1983年6月,魏永康出生于湖南省华容县,因为母亲曾学梅从小的悉心教育,从两岁起,魏永康就被人称为“神童”。  2000年5月,17岁的魏永康以总分第二的成绩考进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成为硕博连读研究生。曾学梅并没有感到会有什么问题。她觉得“儿子那么聪明,很快就能学会的”。  但事与愿违,脱离了母亲的照顾后,魏永康“失控”了。他完全无法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热了不知道脱衣服,大冬天不知道加衣服,穿
期刊
古音,是文化中,一抹动人的特色。  深情,是文化中,一种特别的精神。  只忆,师旷瞎眼抚琴,情之哀哀;孔子在齐闻韶,不知肉味;虞姬泪眼放歌,魂依霸王;相如手抚琴弦,诉说真情;昭君出塞,琴息号角。往昔音中蕴深情。  他,只有一袭衣,一把琴。她,有着锦衣饰,华阁宇。  他,动人琴声自由放狂。她,喜爱诗经追求阳光。  琴音绕梁,一曲凤求凰。泪眼神伤,独自忆情郎。  司马相如,卓文君。两袖清风的寒士,锦衣
期刊
“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这是北宋欧阳修对《归去来兮辞》的高度评价。《归去来兮辞》有何独到之处,竟让欧阳公如此折服?  首先,它的语言表达虽平淡自然,却清远潇洒,如诗如画。文章第二、三段中,描写归田的生活乐趣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云气自然而然地从山洞漂浮而出,倦飞的鸟儿也开始归巢。这是一幅远景图,视野开阔,我们甚至能感受到黄昏时分,一位满含微笑的闲人
期刊
假如我是晋武帝司马炎,那么,亡蜀降臣李密的《陈情表》就是写给朕的“请辞”奏章。向朕“陈情”“请辞”,活腻了吗?  公元263年,朕的父亲司马昭帮着曹魏灭蜀;公元265年,朕废掉魏元帝曹奂,即皇帝位,改国号为晋。为笼络西蜀人士,显示我朝宽厚之胸怀,维持新的君臣关系和社会的安定秩序。朕下令征召西蜀名贤到朝中做官,李密也是其中之一。我朝“太守臣逵”和“刺史臣荣”分别推举他为孝廉和秀才,但这个李密自视清高
期刊
王国维说过:“为文如造屋。”如果将写作比作盖房子,那么首先要考虑两个问题:一是用什么盖房子——题材;二是怎么盖房子——技法。同学们写记叙文往往会搜肠刮肚,去寻觅新鲜的题材,以为有了好故事就有了好文章。殊不知“仅有题材是无用的,要写成作品就非有熟练的手腕不可(夏丏尊、叶圣陶《文心》)”。古人说,做人贵直,作文贵曲。品读优秀的作品,你会发现,高明的作者总会匠心独运,用“熟练的手腕”让记叙变得波澜起伏,
期刊
景点描述类短文,属于说明性的应用文,要求层次分明,描述有序。  说明文是以介绍、描述为主,应防止平铺直叙、语言乏味、句型单一,要注重多种句型(简单句、并列句、复合句)的交替使用,准确使用描绘性文字;此外,提前策划好描述的顺序和线索非常重要,以避免内容杂乱无章。  介绍“概况”时应以第三人称为主;描述“感受”用第二人称或第一人称较为合适,让读者有“亲临其境”之感,具有一定的煽动性。文体决定时态,说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