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嘲笑孩子的“那点儿伤心事”

来源 :祝你幸福·最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m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大和老二都非常喜欢喝牛奶,每天早饭的时候我总是等他们吃完其它东西之后才把牛奶拿出来给他们,我总是担心他们会先喝光牛奶填饱了肚子,其它的东西就吃不进去了。
  一天,我和老大、老二一起吃早饭,看着老二快吃完了盘里的东西,我就去厨房取来了他的牛奶,这时老大对我说:“怎么没有我的牛奶呢?”我说:“你现在也想喝吗?”老大回答:“想呢!”我又去厨房取来老大的牛奶,把牛奶递给他的时候突然发现他眼眶红红的,强忍着泪水问我:“是一起取来太麻烦了吗?”我还没有来得及回答他的话,在一旁的姥爷突然笑了起来,边笑边说:“你这孩子,这点事这么伤心呢,至于吗?哈哈!”我拉着老大的手很认真地看着他说:“妈妈先取来弟弟的牛奶是因为他快吃完了,妈妈看见你的盘子里还有很多吃的,想等你快吃完了再取你的牛奶。”此时,老大已经忍不住自己的眼泪,一直不停伤心地问我:“为什么不能一起取来呢?是太麻烦了吗?”
  很久以前看过一篇文章讲述父母如何处理两个孩子之间的关系,有一个比喻虽然十分荒诞但很有道理,“第二个孩子和第一个孩子之间的关系就像是情人与老婆之间的关系。父母的角色就像是背着老婆找了情人的那个老公,这个情人被堂堂正正地请回了家,老公把大部分时间、精力都给了这个情人,还要求老婆也要照顾好这个情人,对情人好,和情人一起玩??”如何处理两个孩子之间的关系对于父母来说的确很难。
  看着老大伤心的样子,我真得很心疼,我十分理解他的心情,对于姥爷来说,为这点小事这么伤心真是很可笑,可是对于他来说,这已经是一件天大的事。在他心中,我这个小小的动作意味着“弟弟比他重要”,意味着“妈妈只想着弟弟没想着他”,意味着“妈妈太不公平”??拉着老大的手,我默默地看着他,等他逐渐平静了,我对他说:“把你和弟弟的牛奶一起取来一点也不麻烦,妈妈今天没有取你的是因为弟弟先吃完了饭,如果你先吃完了,妈妈也会先取你的牛奶。”老大眼里泪光闪闪地问:“如果一起取呢?”我说:“如果一起取也可以的,但是妈妈不想让你们光顾喝牛奶,喝饱了肚子就不想吃别的好吃的了。”
  老大开始了十万个为什么的循环追踪式提问:
  “如果光喝牛奶呢?”
  “光喝牛奶不吃别的东西营养不全,你就不能长得很高很强壮了。”
  “如果一直一直都低低的呢?”
  ??
  在终于回答完了循环式的提问后我说:“现在,你还有很多好吃的没吃呢,快吃吧!”老大看了看放在手边的牛奶,开始继续吃饭。姥爷看我如此认真地对待这件事,也不再笑了,转作安慰老大:“妈妈很疼你的,下次妈妈知道给你们一起拿了,不伤心了啊。”
  其实老大在那时并不想喝牛奶,长久养成的习惯让兄弟俩都知道牛奶是吃完早饭之后才喝的,只是在那个时刻,他需要一种同样受“重视”的感觉。
  孩子心里的那个世界和成人的完全不同,孩子心里有他们认为的最重要的事,这些事在很多成人看来都是鸡毛蒜皮、不值一提,但是这些事已经足够让孩子崩溃。理解孩子内心的那个世界对于成人来说其实很难,因为经过若干年的锤炼,我们一直在努力让自己刀枪不入,对于那个脆弱的心里究竟能承受什么已经没有了概念。当孩子为一件很小的事伤心欲绝的时候,父母千万不要取笑孩子,一定要表示理解(即使当时你可能并不理解),要帮孩子分析前因后果,要让孩子知道他/她的伤心是有道理的,并不是无理取闹,但同时让孩子明白,以后遇到相同的事应该有怎样的心理准备。如果孩子伤心的时候,旁边没有支持的声音,只有取笑甚至谩骂,孩子的心理健康会受到严重影响,他会怀疑自己的感受,会被强迫来适应成人的心理世界,孩子会觉得这个世界没有人理解他/她,孩子也很难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
  社会情绪学习在幼儿早期教育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其中情绪学习是孩子获得认识及控制情绪的能力;社会学习是孩子掌握成功与他人交往的原则及技巧。通常孩子只有掌控了自己的情绪才能够有效地与他人交往和沟通,但是情绪学习与社会学习总是会同时进行,比如在让孩子处理矛盾的时候即需要让孩子掌控自己的情绪也需要孩子处理与他人的关系,孩子身边的成人在这个过程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需要提醒父母注意的是,无论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与孩子在一起的成人在日常生活中一直都在影响着孩子进行社会情绪学习,也就是说与孩子朝夕相处的人在影响着孩子的情绪掌控能力以及社会交往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正确的引导和帮助会让孩子受益终身。
其他文献
这些孩子的可爱及萌,都是给大人看的,为了讨好大人的。然而内心却可能是冷漠的,因为他们真实的想法得不到大人的回应。  一位学生的来信:  成老师你好,我做了一个非常诡异的梦,梦到我们学校大门口外面的一条商业街上,所有的店铺都只卖一种东西,就是玩偶。这些玩偶全部穿着和服,都是剪着童花头的小女孩形象,每个玩偶都装在同样的金色棺材样的包装盒里,这条街上所有店铺的所有娃娃都是一个模样,一个装束,没有一点不一
期刊
心理承受能力是最重要的,不担事的孩子,自控力差的孩子,以及与父母关系非常不好的,都应该谨慎考虑。  有人说,若想让孩子去天堂,就送TA去留学;若想把孩子送往地狱,也让TA留学去吧!其实,国外留学既不是天堂,也不是地狱,全看你的孩子是不是适合去留学。  假设你的家庭不差钱儿,或者你的孩子能拿到全额奖学金,把TA送出去留学,可以作为一种选择。但如果你们家得节衣缩食,或者砸锅卖铁,孩子又没有奖学金,还是
期刊
别在孩子面前骂单位的领导,别教孩子不相信外人,别让孩子觉得自己是个混蛋,特别是——  我们要鼓励孩子做三个假定——  我们要假定这个世界是美好的  其实很多父母会无意识地影响孩子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包括我们对现实的愤怒,对一些不公平现象的语言,包括我们如果身处不太好的情境里,我们往往会忘掉是不是要保护孩子,要给他对美好空间的一种感受。  奥斯卡获奖影片《美丽人生》讲述了一个爸爸身处纳粹集中营,却不让
期刊
当孩子顶嘴时,不要再说:“如果你再??,我真给你个好果子吃!”  反抗期的孩子为啥爱顶嘴  真相一:也许他在证明自己的成长  经常说“不”,是孩子希望对周围产生影响。孩子能力的增长,也让他急于向别人表达:我长大了,我能行。于是他常常对爸爸妈妈说“不”,然后按自己的意愿行动。  家长应该如何应对?要让孩子与自己站在平等的位置上,用商量代替命令与强制。例如,在让孩子吃饭时,家长可以问问孩子为什么不来吃
期刊
孩子天然的认为是:爸爸妈妈比房子车子更重要。  家长的态度很重要  我们在美国曾听到过不少这样的故事:一位亲友住在个富人区,房子在我们看来已经相当好了。但是她对我们说,这样的房子,在这个区还是显得寒酸。一次女儿带同学来家玩。同学好奇地问:“你们家的房子怎么这么小?”以后女儿就再不带同学来玩了。另一朋友的孩子,对自己家的小房子是如此惭愧,乃至每次校车来家门口接送时,他都不用前门用后门,绕着走大房子邻
期刊
无论多么富有,也注定有不能满足孩子的时候,这时候你应该如何对孩子说?  重视孩子的“想要”,孩子才懂得顺从和自律  如果我是一个孩子。  每一个“想要”都是一个意愿甚至渴望。如果我害怕你责骂而不敢要,或者你不当回事,我怎么能感到你的爱?  每一个限制或拒绝都是痛苦,如果拒绝,请给我一个可以理解的理由。如果不是我愿意而是出于被迫,我会感到压抑,而你却说“你爱我”,我该相信哪个呢?  并不是我不愿接受
期刊
现在很多中学都开设了以留学为目标的“国际班”,节假日,留学机构纷纷前来游说。面对备受争议的高考以及备受责难的中国的大学教育,不少家长已经开始为孩子积攒留学的资金,同时四处打听应该为留学的孩子做什么准备,而一旦听到有关留学生的负面消息时,又开始忧心忡忡,我们编辑部接到了大量家长的来信来电,问我们——我的孩子该去留学么?  我们没有办法代家长做出选择,这就像我们不应该代孩子进行选择一样。因为每一个孩子
期刊
这也是留学之一种,代表着这个民族的适应性,骨子里有老祖宗的勤奋。这样的孩子不要说去国外,去外太空也能活得十分潇洒。  程思选择到南安普敦大学留学,源于电影《泰坦尼克号》。  那时程思读高二,在尖子班。学校是封闭式的,进出必须有老师的批条,上边不仅有班主任的签名,还有学校的公章。那一年,第一波海啸是金融危机,第二波是《泰坦尼克号》,但程思所在的学校,却像海洋中的一座孤岛。  为了看电影,程思先是装病
期刊
那些被溺爱过头,被过度呵护、娇纵、放任,被表扬过头的孩子到了国外,等待他们的是开始一个全新的生活,或者是屈辱和失败。  越来越多的优秀学子走出国门,到国外留学,学成以后有的留在当地,有的回到国内发展。出国留学经历,对孩子的一生都很重要,现在早已是平民百姓家的孩子也能够以各种方式出国了。  国内的优秀孩子不惧怕艰难险阻的考验,面对竞争也不退缩,有理想有抱负,为参与全球化竞争做了充足的准备,集中精力、
期刊
“幸福亲宝贝”亲子俱乐部“我画我家”亲子绘画活动侧记  “我画的家在这棵高高的树上,我和妈妈都在屋子里面,看书,看电脑。房子的门是锁着的,锁了好几道锁,这样就不怕别人进到家里,不怕别人来偷东西了??”在“幸福亲宝贝”亲子俱乐部举行的“我画我家”亲子绘画活动中,朋朋(化名)这样讲解着自己的画。    亲子绘画是一次探索之旅  “我画我家”亲子绘画活动刚在“最家长”QQ群里发布,家长们纷纷打电话咨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