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访1940年代的美国文学和 文化

来源 :天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lent5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9年3月7日的《纽约书评》网站上,刊载了爱德华·曼德尔森针对乔治·哈金森的著作——《直面深渊:1940年代的美国文学和文化》的书评,题为《灾难时代的阅读》。
  曼德尔森指出,在目前的解读中,二战前后的1940年代主要呈现出两种面目:在流行媒体的“怀旧”中,它是伟大的时代;而在学界那里,它代表的是美国试图以帝国主义的方式来向后殖民世界灌输所谓“普世价值”。然而哈金森论著的特点之一,就是与这样一些流行的说法对话,因此“恰恰相反”或者“未必如此”这样的句子,就常在该书中出现。
  哈金森的研究指出,在1940年代的美国,文学还是至关重要的,当时,美国民众不分阶级和背景,似乎都如饥似渴地投入到小说、戏剧和诗歌之中,以求对个人经验的重新把握。而到了1940年代末,文学的重要性一落千丈,这当然可以归因于其他大众媒介的兴起,但更主要的原因在于,1940年代美国文学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它所关注的经验与每个人都有关,因此对每个人都有意义——那一时段的文学一方面承认某种共通经验,一方面也认为每个人对此都有独特的体验;而1940年代末的美国文学,却主要成为了受到大学支持的专业化写作,其与一般民众之间的关联如何,也就成了疑问。
  而关于1940年代的美国文化,哈金森也有话要说。众所周知,关于那一时代的美国文化,霍克海默和阿多诺曾在其名作《启蒙的辩证法》中用“文化工业”来加以解释,但在哈金森看来,这一解释可能存在问题,因为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的论述实际上假设美国的阶级体系与中欧一致,因此美国的大众文化也像欧洲的媚俗之作一样,是由其经济领主强加到破落大众之上的。然而美国的大众文化,其实是由不同阶级、借助各自不同的資源创制而出的,因此是他们自己的文化——这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阿多诺所憎恶的爵士乐;另一方面,美国的流行艺术又大量吸收了先锋派的视觉和文字技术,这一点,当时的欧洲艺术少有可匹敌者——比如,《蝙蝠侠》漫画就采用了表现主义电影和现代主义排版术的风格。对霍克海默和阿多诺来说,大众文化威胁到了艺术的“否定”功能(它使得人们可以从相对自主、疏远的立场来批判性地看待意识形态的日常运作),但哈金森的分析表明,战争已经激发出了某种更具自主性的美学,它使得作家从隔离走向充满激情的参与,而这种“参与式”的艺术是否因此丧失“否定”功能,却还很难说。
  在曼德尔森看来,哈金森并非想要重返1940年代,但他羡慕当时的文化,因为它为揭露当时之不公的实话留出了空间,并且也为改善这不公做出了努力。哈金森想要挑战的,是我们关于美国1940年代文化和文化的一切成见,因为在他看来,它既出人意料,又鼓舞人心——它的能量,还远远没有被耗尽。
其他文献
在中国古典艺术中,“空”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但迄今人们对“空”的认识,主要着眼于庄禅美学,而较少注意其另一同样深具形而上意味的内涵。在以崔颢《黄鹤楼》为代表的一系列唐诗中,所有这些“空”,都与一个带有神圣性的事物的丧失有关。不同于佛教或王维的“空”,所有这一切之后,都包含着一种,以及由之而来的对历史/存在意义的质疑。越是早期的文字,其空虚越可能指向某些神性的事物,而愈到后来,这种追慕的现世人文气
期刊
生活在别处  在沙漠海洋  纵横他茫茫的肉体与精神的冒险之旅  洪水的幽魂刚刚消散  ——兰波一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在富村的大街小巷里,满满都是孩子的身影,他们蹒跚着到场院上学步,咿咿呀呀地讲话,然后步入学堂,稍后成为学校动物,深居简出,等他们成为跟父母身高等量的青年时刻,就是庄稼的成熟期,等着外面世界的收割。这个狭小的地界年复一年增加的就是这样不断膨胀的忧伤。  叔叔回家祭奠爷爷的时候,一个
期刊
一  上海是学术作者聚集多的地方。由于一段不算短的编辑职业生涯的缘故,我曾持续多年每年都要“去上海”,有时一年里还要去多次。  这里有也许是全世界最多的霓虹灯和商品橱窗,那些曾经的外国租界留下来的街道、洋房和法国梧桐树,腔调与情调齐飞,各种购物、表演、展会、宴会、谈判、实验或试验、讨论或讨价还价,以及街行和弄堂锅碗瓢盆,浓妆淡抹,“物”成为流布其间的润滑剂或硬通货。此时上海对我来说已非绣花文章,更
期刊
二十年前,刘满贵离开丹寨的时候,从来没有想过自己有朝一日还会回来。  “你是阿满?”老眼昏花的六婆婆就着太阳光端详了半天后,犹豫着问了一句。  “对!”刘满贵看着头发花白的六婆婆,鼻子一酸,两眼一热,泪水一瞬间便充盈了眼眶。  “你真是阿满!”六婆婆又惊又喜,拉住了刘满贵的手,“你可算回来了,七公一直念叨,说阿满该回来了,大伙儿都说你在外边发达了,不会再回来了,但七公不信,说你一定会回来。这真是太
期刊
新近一期《开放时代》刊载了讨论“中国话语”的一组专题文章,丁耘就学术“中国性”问题发表了看法。  丁耘说,为方便考察,可以将新时期以来的中国学术分成三个二十年。改革开放以来已经过去了两个二十年,同时还要展望一下未来的二十年。  20世纪80年代是一个对未来有憧憬的过渡年代。它有许多的可能性。后来的历史发展展开了其中的一些可能性,但是以牺牲另外一些可能性为代价。中国学术界自身的转型,是从20世纪 9
期刊
新近一期的《中国品牌》刊载了许小年的文章,就民营经济在创新经济中的作用发表了看法。  许小年说,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经济的面貌发生了彻底的改变。前后对比,一个非常显著的变化就是民营经济的兴起。四十年后的今天,中国经济正从制造走向创新,民营经济的重要性比以往更加突出。  未来的中国经济主要靠创新,靠新技术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实现GDP中等速度的增长。什么叫创新?创新就是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在市场上推出
期刊
2018年第4期的《神州展望》杂志上,刊载了贾斯汀·罗巧特针对海拉·夏的新著——《中国华北的养老与老龄化》的书评。  海拉·夏的著作,关注的对象是新疆建设兵团,作者采用了参与式观察、问卷、生命故事等研究方法,对研究区域内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老年人俱乐部、老年人亲属和地方官员等做了多方调查,并积累了丰富的材料。从研究内容上说,它在两个方面填补了空白:首先,它将老龄化问题的关注对象转移到了更为小范围的地
期刊
新近一期的《首都师范大学学报》刊载了杨春时的文章,就中国早期现代美学的建设问题发表了看法。  杨春时说,20世纪上半叶中国现代美学发生、确立,是为中国现代美学的早期阶段。早期中国现代美学形成了如下几种美学思潮:早期启蒙主义美学、早期现代主义美学、新古典主义美学。这些美学思潮共同完成了由传统美学向现代美学的转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同时,它们也存在着思想不成熟、理论建构不系统等缺陷。  中国最
期刊
2019年2月22日的《泰晤士报文学增刊》上,刊载了罗兰·凯尔茨对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访谈,题为《仍在孤注一掷》。  众所周知,村上春树是著名作家,同时还是一位翻译家:1980年,他开始翻译菲茨杰拉德,彼时后者的书在日本大多绝版,而村上觉得有责任将其翻译出来,虽然他知道其中的艰难。迄今为止,他已翻译过五十多本美国小说,雷蒙德·卡佛、钱德勒、格雷斯·佩里、麦卡勒斯、塞林格、埃尔莫·伦纳德等人的著作,他
期刊
文学作品更多描写人类群体及其文化的诞生  我们在文学作品中,有时确实能看到作家们描写个体生命的孕育与诞生。但文学描写这一生命现象,难度很大,因为个体生命在孕育诞生的阶段还只是极幼稚极不确定的雏形,无法看到它将来更丰富的展开。降生为人的起初,都只是血肉模糊的一团,除了哇哇哭两声,既不会笑,也不会说话,连眼睛都睁不开。因此很多情况下,与其说文学作品描写了生命的孕育与诞生,不如说是描写了孕育和诞生小生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