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实验教学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方面,抓好实验教学的实践环节,从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入手,养成学生良好的探究习惯和乐于实验的意志及慎密的实验精神。
关键词:实验教学; 实践环节; 科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1-085-001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但由于相应的实验器材不够精确,实验结果往往偏颇较大,从而失去了实验教学的真正价值,失去了学生获取知识、掌握技能、体验成功的机会。因此,抓好实验教学,除了从学生的实验兴趣、操作过程、细致观察、认真记录、科学分析等方面外,还应重视实验器材本身的精确度(容器所标刻度与实际容量的一致性),忽视了这一点,极有可能导致实验失败或实验结果存在较大误差,从而动摇学生的实验信心,削弱学生的实验兴趣,对实验结果产生怀疑,以至于丧失实验积极性,这是实验教学应注意的。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六课“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在教学这课时,把整个实验分为五个环节:师生设计实验计划、讨论实验中应注意的地方及可能出现的问题、学生操作实验、各组汇报实验结果、分析总结实验成败。为了压缩实验时间和节省实验材料,把100毫升水改为50毫升水,每组实验用盐一包,实验时要求学生用塑料小勺每次加盐一勺,待盐完全溶解再加。
课前把实验器材分发到每组桌上,课中在结束了前两个教学环节后,学生操作实验。全班分为十一个小组,每组四人。组长分工:量水、搅拌、量盐并加入、观察记录,各司其责。各组按计划有条不紊进行实验,在巡视中指导学生:搅拌的手法、量盐的技巧、细致的观察……实验结束各组汇报实验结果:十一个小组,七个组溶解的食盐是15~16勺,最多的18勺,最少的9勺,两个组11勺。汇报结束即用天平称了10勺盐的重量,得知每勺大约重1.5克,同时也告知学生:100毫升水常温下能溶解36克食盐。通过记录员的计算,同学们明白了自己组的实验结果与科学结论的差距。面对这样的实验结果,与学生一起分析误差原因,一是可能学生量水有问题,二是可能学生量盐有问题。由此因势利导教育学生:实验过程中每一环节都要细心加小心,还要有耐心,不能忽视任何细节,才能取得准确的实验结果。
反思本课教学,除上述两个原因外还可能出现什么问题?即使学生在操作上出现些差错,结果也不可能有这么大误差。在收集、整理器材时,观察每个小组杯中的盐水量都在50毫升刻度线以上,粗看是符合要求的。但是,十一个烧杯放在桌上比较时,才发现相同的烧杯50毫升刻度线高低不同。这才恍然大悟,明白了问题的结症所在。
如何改进上好这一课?在教学第二个班级时,为了避免上述问题,就选个容量比较准确的烧杯,用这个杯子给每个小组量好水,与其他实验材料一起放在器材桌上。课上同样要求每组先制订研究计划,分组讨论,组长分工、领取实验器材,继而各组进行实验。同时提醒学生在操作实验时应注意的问题。巡视学生的操作过程,发现有的学生量盐方法不科学,及时纠正。同时指导他们如何正确快速搅拌、细致观察、认真记录……
实验结束,各组交流汇报实验结果。这次,五个组11勺,三个组12勺,一个组9勺,两个组14勺。依据学生汇报,要他们计算每组溶解食盐的平均勺数,学生很快算出平均11.5勺(1.5克×11.5=17.25克),显然这样的实验结果要比前一课的正确多了,也更接近科学结论。而后,又让学生计算自己组50毫升水溶解了多少克食盐(也就暗示了100毫升水溶解了多少克食盐)。同时郑重告知学生:100毫升水常温下能溶解36克食盐。有的学生忍不住内心的激动高喊:“我们成功了!”活跃的课堂气氛表明了学生实验成功的喜悦,也充分体现了他们探求知识的欲望和取得成功而欢欣鼓舞的心情。
在分析总结本课时,表扬了学生细致认真的观察、谨慎耐心的操作、一丝不苟的探究精神,成功的实验反映了容器的精确度不可小视。在接下来两个班级的教学中,更注意到50毫升水的准确容量,为了达到全班实验效果的预期目标,要求学生用量筒量50毫升水。通过二十二个小组的实验,结果达到预期目的,十五个组是12勺,三个组13勺,两个组10勺,两个组11勺。
总结实验教学的失败与成功,从四节课的教学情况分析,除了学生正确操作外,不难看出实验容器的精确度是第二要素。提醒我们科学教师,课前应认真检验实验容器度量的准确与否。
因此,实验教学不但要抓好学生实验操作的各个环节,还应重视实验器材的精确性,尤其是容器度量的准确性。如果实验器材本身不精确,那么,即使学生操作十分完善,所得结果往往也与科学结论存在一定的误差。只有实验器材本身精确了,才有可能保证实验成功、实验结果的准确性——符合科学结论。由此可见,实验教学除了人的因素外,实验器材的精确性可以说是保证实验成功的第一要素。对于实验容器来说,必须保证它的精确度,才能保证实验教学的成功,使实验教学更加完美。
关键词:实验教学; 实践环节; 科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1-085-001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但由于相应的实验器材不够精确,实验结果往往偏颇较大,从而失去了实验教学的真正价值,失去了学生获取知识、掌握技能、体验成功的机会。因此,抓好实验教学,除了从学生的实验兴趣、操作过程、细致观察、认真记录、科学分析等方面外,还应重视实验器材本身的精确度(容器所标刻度与实际容量的一致性),忽视了这一点,极有可能导致实验失败或实验结果存在较大误差,从而动摇学生的实验信心,削弱学生的实验兴趣,对实验结果产生怀疑,以至于丧失实验积极性,这是实验教学应注意的。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六课“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在教学这课时,把整个实验分为五个环节:师生设计实验计划、讨论实验中应注意的地方及可能出现的问题、学生操作实验、各组汇报实验结果、分析总结实验成败。为了压缩实验时间和节省实验材料,把100毫升水改为50毫升水,每组实验用盐一包,实验时要求学生用塑料小勺每次加盐一勺,待盐完全溶解再加。
课前把实验器材分发到每组桌上,课中在结束了前两个教学环节后,学生操作实验。全班分为十一个小组,每组四人。组长分工:量水、搅拌、量盐并加入、观察记录,各司其责。各组按计划有条不紊进行实验,在巡视中指导学生:搅拌的手法、量盐的技巧、细致的观察……实验结束各组汇报实验结果:十一个小组,七个组溶解的食盐是15~16勺,最多的18勺,最少的9勺,两个组11勺。汇报结束即用天平称了10勺盐的重量,得知每勺大约重1.5克,同时也告知学生:100毫升水常温下能溶解36克食盐。通过记录员的计算,同学们明白了自己组的实验结果与科学结论的差距。面对这样的实验结果,与学生一起分析误差原因,一是可能学生量水有问题,二是可能学生量盐有问题。由此因势利导教育学生:实验过程中每一环节都要细心加小心,还要有耐心,不能忽视任何细节,才能取得准确的实验结果。
反思本课教学,除上述两个原因外还可能出现什么问题?即使学生在操作上出现些差错,结果也不可能有这么大误差。在收集、整理器材时,观察每个小组杯中的盐水量都在50毫升刻度线以上,粗看是符合要求的。但是,十一个烧杯放在桌上比较时,才发现相同的烧杯50毫升刻度线高低不同。这才恍然大悟,明白了问题的结症所在。
如何改进上好这一课?在教学第二个班级时,为了避免上述问题,就选个容量比较准确的烧杯,用这个杯子给每个小组量好水,与其他实验材料一起放在器材桌上。课上同样要求每组先制订研究计划,分组讨论,组长分工、领取实验器材,继而各组进行实验。同时提醒学生在操作实验时应注意的问题。巡视学生的操作过程,发现有的学生量盐方法不科学,及时纠正。同时指导他们如何正确快速搅拌、细致观察、认真记录……
实验结束,各组交流汇报实验结果。这次,五个组11勺,三个组12勺,一个组9勺,两个组14勺。依据学生汇报,要他们计算每组溶解食盐的平均勺数,学生很快算出平均11.5勺(1.5克×11.5=17.25克),显然这样的实验结果要比前一课的正确多了,也更接近科学结论。而后,又让学生计算自己组50毫升水溶解了多少克食盐(也就暗示了100毫升水溶解了多少克食盐)。同时郑重告知学生:100毫升水常温下能溶解36克食盐。有的学生忍不住内心的激动高喊:“我们成功了!”活跃的课堂气氛表明了学生实验成功的喜悦,也充分体现了他们探求知识的欲望和取得成功而欢欣鼓舞的心情。
在分析总结本课时,表扬了学生细致认真的观察、谨慎耐心的操作、一丝不苟的探究精神,成功的实验反映了容器的精确度不可小视。在接下来两个班级的教学中,更注意到50毫升水的准确容量,为了达到全班实验效果的预期目标,要求学生用量筒量50毫升水。通过二十二个小组的实验,结果达到预期目的,十五个组是12勺,三个组13勺,两个组10勺,两个组11勺。
总结实验教学的失败与成功,从四节课的教学情况分析,除了学生正确操作外,不难看出实验容器的精确度是第二要素。提醒我们科学教师,课前应认真检验实验容器度量的准确与否。
因此,实验教学不但要抓好学生实验操作的各个环节,还应重视实验器材的精确性,尤其是容器度量的准确性。如果实验器材本身不精确,那么,即使学生操作十分完善,所得结果往往也与科学结论存在一定的误差。只有实验器材本身精确了,才有可能保证实验成功、实验结果的准确性——符合科学结论。由此可见,实验教学除了人的因素外,实验器材的精确性可以说是保证实验成功的第一要素。对于实验容器来说,必须保证它的精确度,才能保证实验教学的成功,使实验教学更加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