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你的失败回报率

来源 :销售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g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成功企业难以实现增长的一个最重要原因就是对失败的恐惧。有个办法可以解决这一难题:从失败中大力攫取价值,之后评估并提高失败回报率,使效益提高,成本得到控制。我们的研究发现,当人们采用正确的思维模式时,就能提高失败回报率。提高组织的失败回报率分三步:第一步,研究失败的项目,并从中收集尽可能多的洞见。第二步,将这些洞见具体化,并在组织内部传播。第三步,做一次企业级调查,确保应对失败的整体策略产生应有的效益。
  第一步:从失败中学习
  回顾以往的问题不仅枯燥乏味且极其痛苦,但是我们必须反思不尽如人意的项目或方案。当事态未按计划进行时,挑战你成见并迫使你做出相应调整的机会就来了。我们建议你阐明自己从项目中学到的以下几方面的情况:客户和市场动态;你所在组织的战略、文化和流程;你和你的团队以及未来趋势。我们还要求你制定一份清单,列出相关成本,包括项目在时间和金钱方面的直接成本、外部成本(比如声誉)和内部直接成本(例如过度消耗了管理者的注意力)。
  我们以一家行业内处领先地位的咨询公司为例。它败给声望远不及自己的竞争对手,失去了与政府签订报酬丰厚合同的机会。经过一番痛苦反思,该团队意识到政府的选择标准与他们之前预想的稍有不同,而对手对竞标注意事项以及与官员合作的理解比他们深刻得多。随着讨论的深入,他们开始得出一些更深刻的见解,比如对标准理解错误的原因是,他们过于自负——只猜想,却不花时间了解政府的需求。换句话说,这次失败的真正价值是,让高管得知公司需要大力改革应对机会的方式。
  我们发现,如果你鼓励人们用以上方式讨论失败项目,谈话就会有意义,能让讨论者回顾自己学到的所有事,反思这些经验如何帮助自己进步以及带来了什么积极效应。
  第二步:分享教训
  反思个人失败固然有用,但你只有在整个组织内分享学到的教训,才能真正得到回报。某个业务领域中失败项目带来的信息、想法和机会,只有在员工中相互传播,其效益才能放大。分享可以增加未来开展新项目的可能性。
  我们建议,定期将某个部门或整个组织的高层领导者聚集到一起,讨论各自的失败之处。效果最佳的反思是快速(fast)且中肯的,在顺境逆境中都频繁(frequently)出现,而且总是向前看(forward-looking)并侧重学习。我们称这种反思为3F回顾。
  唐思杰(Kal Patel)在2009年受聘为百思买(Best Buy)亚洲区总裁时,就使用了3F回顾法。百思买几年前收购了中国零售连锁店五星电器(Five Star),之后运行良好。但公司品牌店运营困难。唐思杰要求店铺经理做很多调整,比如换新布局、转变与供应商的合作方式、修改定价模型,同时规定部门每周召开例会。“我们在周五早上回顾之前的工作:你最开始时准备学什么?你学到了什么?你付出了什么?预备开始!5到10分钟后换下一组。”最终,唐思杰建议关闭百思买在中国的所有店铺。但他还负责监管五星电器电器连锁店,因此可以将收集到的洞见用在五星电器的经营上并保留了多数员工。他还将自己学到的经验分享给管理层的其他成员。
  我们还发现,为同所有员工分享从失败中学到的教训,一些组织建立了正式的分享体制。在无国界工程师组织(Engineers Without Borders International,一个旨在提高全世界弱势群体生活质量的非营利组织)中,高管为各分支机构之间交流的信息有限而头疼不已,因此发布一份年度“失败报告”,其中收录了最失败的项目,供所有人查看。
  第三步:复盘你的失败模式
  第三步是全面审视组织,问自己应对失败的整体策略是否有效?你在失败后学到了什么?你在整个组织中分享这些教训了吗?这些教训帮你改善战略和执行力了吗?
  风险投资公司会用以上方式,极其严格地检查自己的反思流程。比如在风投公司Hoxton Ventures,合作伙伴每季度都会花半天时间,坐在一起审查自己投资的企业,问自己是否犯了什么重大错误并寻找模式。“人很容易被一次成功或失败所影响,”该公司合伙人侯赛因·坎吉说,“所以我们逼自己进行系统性反思”。
  开会讨论能帮助你认清你的失败率是否过高、过低或者刚刚好。有时你会发现有必要加强体制管理。以一家与我们有过密切合作的采矿公司为例。2005年以前,该公司特别注重投资后的反思流程。回报率为负的项目会被严密、反复地分析。但资源行业在2005年左右进入繁荣期后,公司变得自负,对反思的热情也逐渐减退,只会不定期反思一次。随后公司进行了两次极其错误的收购,导致账面资产价值骤减。新CEO上任后,不出所料,命令公司“回归基本原则”,包括重新采用投资后进行反思的传统流程。
  如果你能从失败中攫取最大价值,失败就显得不那么令人痛苦了。若你从每个错误中都学到教训,不论大小都与他人分享,而且定期检查以上流程是否帮助你的组织向正确的方向有效推进,那么你的失败回报率就会猛涨。
其他文献
分析客户过程中几点有用的区别,决定了相应场景下所需要的销售行为类别。对销售主管而言,在从机会展望到合同签订的销售全流程中,能使销售行为与此流程中的各项销售任务相一致的关键是理解以下区别:  ·站在客户的角度,产品和问题之间的区别  ·购买行为中常见的现状偏见(status-quo bias)  ·销售周期中的“种子用户”(l e a d user)与主流客户之间的区别  1、产品VS问题  麦肯锡
期刊
助推式营销已经成为一种广泛使用的消费者影响策略。助推式营销指的是,刻意操纵呈现给消费者的选择。其目标是为了影响消费者的选择结果,要么引导消费者选择营销人员认为适合他们的物品,要么直接刺激购买行为以提升销售业绩。  例如,超市在地板的塑料垫上画着大大的箭头,上面写着“为了健康,跟着绿色箭头走”,而这个箭头指向的是农产品区域。两周内,农产品的购买量增加了9%。一家公司自动将其新员工纳入退休储蓄计划,除
期刊
社会的发展推动了消费阶层的进化,使得那些原本高高在上的“国际品牌”变得不再那么高不可攀,很多“名牌产品”跟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向下渗透,在惠及了更多寻常百姓的同时也推动企业销售额和利润的快速增长,成就了一个个独具中国特色的品牌奇迹。中国社会持续了数十年大发展让企业充分享受着发展的红利,然而在赚的盆满钵满的时候,又是否有人静下心来思考接下来又该何去何从?  品牌就像人一样有个性,需要用三维的方式展
期刊
社交媒体的兴起显著提升消费者话语权,对企业来说,维护客户关系从未像今天这么重要。很多企业希望提升客服水平,问题是,怎样做?  重新设计客服话术  企业的惯常做法是重新设计客服话术,并试点实施改善计划。这些策略能带来一些改良,对于客服体系正常运转的公司或许够用。但如果企业的客服很糟糕,或颠覆者进入行业争夺客户,深层文化变革就十分必要。常驻新加坡的约亨·维尔茨和罗恩·考夫曼从事客服相关的研究和咨询已有
期刊
(2016年5月19日,中国北京) —凯度消费者指数第四年发布全球品牌足迹报告,报告中指出,在中国市场,中国品牌继续跑赢国际品牌,包揽消费者选择最多的前十位品牌排名。  2016全球品牌足迹报告,一份消费者购买选择的品牌晴雨表,揭示了消费者选择最多,最经常购买的品牌。报告中显示,伊利成为中国消费者选择最多的品牌。过去一年,88.5%的城市家庭购买伊利品牌7.8次,也就是消费者购买该品牌超过11亿人
期刊
在企业管理中,我们通常会用“业绩”作为一个衡量标准,而忽视了“存量”和“增量”这两个概念,或者把它们混为一谈,给管理带来难度。  如果用“存量”表示去年业绩,“增量”就是今年的新增业绩;如果用“存量”代表现在,“增量”就代表未来;如果用“存量”代表工资或绩效工资,“增量”就代表奖金或晋升。弄明白这两个概念的含义并充分利用起来,能解决管理中的很多问题,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  用增量思维创造业绩
期刊
对于身处发展中市场的那些雄心勃勃的企业家和企业而言,创造新一轮的增长似乎比他们记忆中的任何时刻都要来得困难。发展组织以确保它们能像在创业初期一样有效地运转,并与战略变动保持同步,这可能是这些企业能够开展的最佳投资。  除了建立一定的规模,实现增长对于发展中市场的企业而言也涉及所有复杂、充满风险的举措,包括收购、海外扩张、进入新业务、分层管理、吸收新的投资者、投资开发变革性技术等。  宏观环境也带来
期刊
品牌概念的演变  要了解品牌的这种新的心理模式,首先就要看看这个概念如何演变。品牌原本是一种帮助人们作区别而使用的标志。牲畜的主人会在牲畜身上印上标志,以标明他们的拥有权。美国市场营销协会对于品牌的定义中,仍然看得到“品牌为实物”的模式:“名称、术语、设计、符号或其它任何特征,让人能够从其它销售商的商品或服务中区别出自己的商品或服务。”从这个角度来看,品牌是一个应用在你的产品上的标签。  在接下来
期刊
今年我们在130多个国家里获得了超过7000份反馈。我们分析了数据,并按照行业、公司规模、地理位置做了分类,从而发现了一些对各种规模的公司都很重要的全球性趋势。  1.传统组织架构改变,新型组织兴起  关于“架构”这一话题,研究发现,现在只有26%的大公司(超过5000人)组织运转完善(即销售、营销、财务、工程、客服等),有82%正在重组,计划重组或者刚刚重组好,以便更快应对客户需求。我们都知道公
期刊
1897年,意大利经济学者帕累托在研究19世纪英国人的财富和收益时,发现财富在人口中的分配呈现出一种稳定的不平衡关系:社会中20%的人占有80%的社会财富。其实,一个店铺的商品与流量的关系,通常也符合“二八定律”。大部分店铺约80%的自然流量中、50%的综合流量往往来源于为数不多的热销商品,它们则被简称为“爆款”。  “爆款”二字,最初专指服装行业中,人气极佳、卖到脱销的衣物款式。“爆”指人气爆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