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管理:如何占据高端制高点

来源 :销售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stm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的发展推动了消费阶层的进化,使得那些原本高高在上的“国际品牌”变得不再那么高不可攀,很多“名牌产品”跟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向下渗透,在惠及了更多寻常百姓的同时也推动企业销售额和利润的快速增长,成就了一个个独具中国特色的品牌奇迹。中国社会持续了数十年大发展让企业充分享受着发展的红利,然而在赚的盆满钵满的时候,又是否有人静下心来思考接下来又该何去何从?
  品牌就像人一样有个性,需要用三维的方式展示出来,另外品牌必须同消费者建立亲密关系才可以生存,就是说品牌必须根植于人们的生活里才可以使品牌维持和成长;所以我们必须同时考虑到消费者感性和理性的需求才可以真正满足客户的需求,因为客户是用他们的心和大脑来选择品牌。品牌形成容易但维持是个很艰难的过程。没有很好的品牌关怀战略,品牌是无法成长的。很多品牌只靠花掉大量的资金做广告来增加客户资源,但由于不知道品牌管理的科学过程,在有了知名度后,不再关注客户需求的变化,不能提供承诺的一流服务,失望的客户只有无奈地选择了新的品牌,致使花掉大把的钱得到的品牌效应昙花一现。所以,品牌管理的重点是品牌的维持。
  很多年前很多女生都在擦“大宝SOD蜜”的时候,哪个女生的桌上若是放上一瓶欧莱雅那绝对是同宿舍其他女生羡慕的对象,可是当下女生的梳妆台前已然摆满了五颜六色更高档的高档化妆品……
  很多年前跟着爸妈在集市上吃一碗拉面都是莫大享受的时候,哪个小朋友能坐在麦当劳里吃上一个汉堡,就足够向小伙伴炫耀一天了,可是当下洋快餐品牌对于孩子们的吸引力相比过去不可同日而语……
  很多年前夏利满街跑的时候,一辆丰田佳美、别克世纪足以让路人刮目相看,可是当下更多高档的汽车品牌早已转移了人们的注意力……
  原本那些象征着品味和更高品质生活的名牌似乎其原先的光环已经暗淡,被新的品牌所取代而渐渐的淹没在嘈杂和喧嚣当中。这并非企业的品牌管理出了什么大问题,恰恰相反越是在过去成功的企业,其品牌在消费者心智当中的地位占据得就越是牢靠,无论是品牌的形象还是价格带定位,都在企业多年的耕耘中被一下又一下的夯实在消费者的心中。然而社会的发展和消费水平的持续提升却如同气候变暖后不断上升的海平面,即使那片最美的海滩也终难逃脱被温暖的海水淹没的命运。趋优消费下品牌管理的长盛之道,不外乎三个方面的内容。
  为现有品牌注入活力,实现品牌价值最大化
  消费者对于品牌的感知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而形象风格偏离了消费者感知的品牌会被渐渐的边缘化,在现有品牌被边缘化之前针对品牌的长效管理至关重要。定期调研明察品牌状态,对于现有品牌形象的有效演化以“靠拢为主,引导为辅”。回望可口可乐,通用、星巴克、苹果等品牌形象的演化历程,在品牌形象变化的背后都是基于品牌长效管理,并且紧密的贴合消费者的感知的结果,每一次的变化都为现有品牌注入新的生命力,实现现有品牌价值贡献最大化。
  转移品牌经营重心,向更高一级的品牌迁移
  对于消费者而言,即使他们能够接纳现有品牌也并不代表他们不期待更高端的品牌进入到他们的生活中。对于企业而言品牌管理更重要的是品牌建设工作走在消费者前面。切不可得意于过去的成功,品牌官们要思考的是如何在现有品牌最繁荣的时候调整和转移品牌经营重心,将经营重心逐步向更高一级的品牌迁移。例如:欧莱雅公司在“欧莱雅”品牌日趋平民化的当下,完全可以将品牌经营的重心转移到“科颜氏”,甚至站在更长远的视角可以尝试在“赫莲娜”品牌上多下功夫;而丰田和别克同样可以将品牌运营的重心向“雷克萨斯”和“凯迪拉克”去迁移。毕竟品牌管理和运营成本的持续增加是不可逆的,因为没有哪家企业能够接受把宝贵的资源投入到日趋平民化或者有明显贬值倾向的品牌上。
  储备新品牌为占据更高端的制高点构筑壁垒
  即使是最顶级的品牌也难以逃脱品牌贬值的威胁,至于贬值的速度那只是时间的问题。而企业到了迫切需要有更高级品牌来扛起大旗的时候,往往留给企业去打造品牌,积累消费者认知,沉淀品牌价值的时间便少得可怜了。现实中很多新创高端品牌成活率很低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留给这些因为被企业“迫切需要”而建立的高端品牌成长和积淀的时间太少了,以至于尚未被消费者所接纳便淹没于潮水中。现实中又有多少企业是在享受着凝结了几代人辛勤的品牌红利?一旦现有品牌加速贬值而新品牌尚不足以扛起大旗,真的到了青黄不接的境地,企业所承受的将是毁灭性的打击。
  在社会大发展的背景下因趋优消费而导致的品牌贬值在所难免,那是规律使然无需过分的焦虑。而真正可怕的是因为懒惰而生的漠视,可惜的是因漠视而错过的机会,可悲的是多次错过机会却依旧无所察觉……在潮水来临之前逃离温暖的舒适区域,尽早的跑到制高点,才是趋优消费下品牌管理的长盛之道。
其他文献
为何顶级企业会耗费巨资寻找爆款,为什么一个爆款就能养活一个企业,壮大一个企业。甚至是有的企业80%的利润都来自于企业的爆款。作为一个企业的经营者,我们一定要有发现爆款的眼光,在这个互联网时代,爆款的机会在变,创新的方式也在变,企业该如何抓住机会,打造出引领整个企业发展的超级爆款?  一般来说,一个企业通过多年发展之后,不管其规模的大小,都会形成一定的优势,积累一定的资源。这种优势和资源,也许是技术
期刊
宗教追求也好,理想也好,都是内在自我激励的动力。“士必有坚韧不拔之志,才有坚韧不拔之力。”说的是要先有一个理想和志向,才会有一直实践下去的毅力。做生意也一样,能否坚持做下去,不在于生意的好坏,而在于追求的理想是否高远。  当年我们在海南做企业,同时在做的还有几十万家企业,但是坚持到现在的,只剩下几百家。100家民营企业里面,能够活五年以上的,只有7家;如果还要做成优秀的民营企业,那就只有2家;如果
期刊
众所周知,企业文化可能成为公司并购案中的“阿咯硫斯之踵”。因文化存在不可调和的差异导致并购最终失败的案例不胜枚举。然而在实际的并购后整合中,大多数公司仍只关注如何在运营上尽快形成合力,并没有积极地应对文化上的差异。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几个。首先,与运营和财务等职能相比,企业文化“看不见摸不着”。大多数人不知道如何使用系统性的方法来解决企业文化的问题。此外,在并购过程中,大多数高管都会超负荷工作
期刊
如何平衡企业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或称之为长期和短期利润)?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听起来很哲学、很战略,也很虚,其实不然,它几乎是管理者每天要做的事。  平衡企业的长短利益  比如,每到年底做预算时,管理者往往会面临这样的难题:明年市场情况不乐观,按今年业务完成的情况看,明年业务不会有太大增长。可是怎么向董事会汇报呢?那些高高在上的董事们很难接受一个没有增长的预算。再说了,今年实际完成的情况比预算已经差
期刊
对多数企业而言,削减成本已经成为日常运营的必要组成部分。企业会反复进行成本削减,追求合理化。它的精神在于“用更少做更多”,以大幅提高生产力。  根据我们的经验,若结合公司高层设定的明确目标,并进行自下而上员工动员,这种战略性做法可为企业注入新的活力。关键之一在于授权各阶层员工贡献想法与力量。由跨功能团队评估有待削减成本的领域,同时有选择的增强某些优势,这种做法可超越渐进性改善,创造突破性的成果。这
期刊
美国营销大师菲利普科特勒曾说:顾客购买的不是钻头,而是墙上的洞。在现实的销售工作中,销售者却一再的强调自己的钻头多么多么好,而对客户关注的墙上的洞却视若无睹。据一项权威的数据调查显示:99%的人都把卖点讲错了。  在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常听到销售员这样说他们产品的卖点:服装行业——款式新;医药行业——无副作用;餐饮行业——味道好;广告行业——覆盖率高;快递行业——送货快;家电行业——性价比高;I
期刊
管理者可以被定义为管理一个组织或其从属单位的人。除了首席执行官之外,这一定义还包括副经理、主教、领班、曲棍球教练以及首相。  所有这些人都有共同点吗?实际上是这样。他们都有一个很重要的起点:都被授予了一个组织的正式权力。正式权力带来社会地位,又自然而然地引出了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而所有这些,又自然而然地引出获取信息的各种途径。反过来,信息又能帮助管理者制定组织的战略和决策。  我们可以把管理者的工
期刊
其实,如果利用好一张现在客户名单,后面就藏着无数个潜在客户。进入一个行业至少3年的企业应该有完备的客户名单,您要向企业的所有者或者经理提出问题:这段时间有多少人进入和离开销售队伍。即使有些销售人员并没有离开,但是现在已经在企业的其它岗位任职。如果有几个这样的人,他们的客户是怎样处理的?如果他们的客户还没有让别的销售人员来负责,可以要求授权你与他们联系。  由于在这段时间企业的变化较多,经理们不可能
期刊
分析客户过程中几点有用的区别,决定了相应场景下所需要的销售行为类别。对销售主管而言,在从机会展望到合同签订的销售全流程中,能使销售行为与此流程中的各项销售任务相一致的关键是理解以下区别:  ·站在客户的角度,产品和问题之间的区别  ·购买行为中常见的现状偏见(status-quo bias)  ·销售周期中的“种子用户”(l e a d user)与主流客户之间的区别  1、产品VS问题  麦肯锡
期刊
助推式营销已经成为一种广泛使用的消费者影响策略。助推式营销指的是,刻意操纵呈现给消费者的选择。其目标是为了影响消费者的选择结果,要么引导消费者选择营销人员认为适合他们的物品,要么直接刺激购买行为以提升销售业绩。  例如,超市在地板的塑料垫上画着大大的箭头,上面写着“为了健康,跟着绿色箭头走”,而这个箭头指向的是农产品区域。两周内,农产品的购买量增加了9%。一家公司自动将其新员工纳入退休储蓄计划,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