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技一文一评:过渡

来源 :阅读与作文(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gchenggouw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技】


  先举个例子,前面有条河,要过河,怎么办?可以乘船,也可以过桥。那么,船和桥就起到了过渡的作用。我们在写作时,为了增强文章的逻辑性,也需要过渡。
  过渡句是常见的一种过渡方式。它的特点是:用一个句子或几个句子,承接或总结上面的内容,同时提示或领起下面的内容。如:在《羚羊木雕》一文中,“我”把羚羊木雕送给了好朋友万芳,妈妈逼我要回来,“我”左右为难。于是,插叙了与万芳友谊的往事。以“他们不知道,万芳是个多么仗义的好朋友”,很自然地引出故事;当把故事叙述结束,又以“昨天,万芳到我家来玩”,拉回到现实,结构紧凑,思路畅通。
  另外,过渡的方式还有:过渡词语,一般是连詞充当;过渡段;小标题等。
  过渡句的作用是“承上启下”。所处的位置大致有:1.由一件事转到另一件事时;2.记叙的时间发生变化时;3.由倒叙转入顺叙时;4.运用插叙时的起止处。

【一文】


  一个夏日的早晨
  一学生
  那个早晨,芙蓉花开满了树,是什么变得不一样了。
  ——题记
  这个早晨,我依旧像往常一样,伴着铃声准时4点半起床,匆匆地洗漱,草草地咬了几口面包,便拿着书包冲了出去。
  独自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徐徐清风温柔地拂过我的脸庞,像轻柔的呢喃,潮湿的薄雾挂在我的眼眉上,田野里站立的树木在朦胧中苏醒,晶莹的露珠躺在娇嫩的花瓣上,眨着眼睛。可这些我都无法顾及,因为我还有一道数学题没有做出来,我一边疾走,一边绞尽脑汁地想辅助线该画在哪里。
  突然,一个不明物体砸在了我的头上,我一惊,原来是一朵芙蓉花。哪儿来的?我抬头看,映入眼帘的竟是一树芙蓉。我惊呆了,它们是什么时候开的?为什么天天从这里走过却没有发现?这时,一阵微风吹过,清雅的香气扑了我满面,让我硬生生地止住疾驰的步伐,任回忆如潮水般向我涌来……
  对这棵芙蓉最初有印象是在小学三年级,那时是班主任陆老师最喜欢的便是这芙蓉花。小萝卜头般的我和好友阿林、阿伟,总是在老早的时候便在这棵芙蓉树下守着,只要一有花开,便一人一根木棍把“芙蓉姐姐”“请”到一个水晶瓶里,装满后,便送给比花还美的陆老师。
  因为这个,我们曾被一个看管的爷爷追着跑,于是我们便改变了战略。我们还是在芙蓉树下等,等花一被风吹下便扑过去,小心翼翼地拾到瓶子里。这样的等待明明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可那时有花香,有阿林、阿伟,还有陆老师芙蓉一般的笑脸,我竟一点也不觉得漫长。
  浪潮涌去,我从遥远的记忆中醒过来,然而一股强烈的罪恶感狠狠席卷着我的内心。因为我惊恐地发现记忆中的笑脸竟变得模糊不堪,阿林的阿伟的还有陆老师的……天,我干了什么?那是我最珍贵的记忆,可我竟整整将它封尘三年,吝啬得不肯花一分一秒去想它,只因那繁重的课业……
  那个夏天的清晨,我久久地伫立在一棵熟悉却陌生的芙蓉树下,任凭铃声不停敲打,任凭双眼泪如雨下。
  后记:
  又是一个夏天的清晨,我将三个装着芙蓉花的水晶瓶分别放在阿林、阿伟和陆老师的门前。清晨和煦的阳光将它们染出了淡淡的光圈,那叫作回忆。

【一评】


  作文题目是:一个夏日的早晨。它限定了季节和时间段。作者在行文中,抓住“夏天”“早晨”的景物特征,设置了一个特定的背景,回忆了美好的童年。如何把这段回忆植入文中,作者先设“芙蓉砸头”为铺垫,触景生情,引出故事——“一阵微风吹过,清雅的香气扑了我满面,让我硬生生地止住疾驰的步伐,任回忆如潮水般向我涌来……”把读者带入故事中。当把故事叙述完毕,又用了过渡句回到当前——“浪潮涌去,我从遥远的记忆中醒过来,然而一股强烈的罪恶感狠狠席卷着我的内心。”既承接了上文,又为下文的抒发感情打开了思路,作者这样写,情景交融,把过去的故事和现在的情景巧妙连缀,没有衔接痕迹,惹人遐想,不禁在读者心湖上荡起层层涟漪。
  当然,从逻辑严密角度考虑,末尾的“后记”是否多余,还有待商榷。
其他文献
某校出了几个不一样的老师,现将他们总结归纳如下,以飨读者。  自然型  某日,杨老师对吴老师说:“你们班的林林才考了10分,你可要对他用点心。”  吴老师说:“你要正确看待个体差异,五个手指伸出来都不一般齐,总得有考倒数第一的吧,都考第一是不可能的。”  期末统考,吴老师教的班级考了全校倒数第一,杨老师说:“吴老师呀,这次你们班的统考成绩可够惨的。”  “没什么!你要正确看待个体差异,五个手指伸出
期刊
我从长眠中醒来,黑暗的环境,狭窄的空间,稀薄的空气,一条条艰险的生存环境不禁让我恍惚,过了一会儿,我才醒悟。我,是一颗种子,是一颗生长在岩缝里的种子,周围尽是一些不思进取的植物。  我极力的生长,想要冲破束缚,冲破黑暗。但黑暗是极其漫长的,并且还有这些尽会嘲讽人的苔癣植物,他们讽刺我的努力,嘲笑我的执着。但我只能默默的生长,我告诫自己:不要听信它们的话。但耳边还是飘荡着那些苔癣植物刺耳的声音“都生
期刊
【考点聚焦】  对联,汉族的传统文化之一,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文化艺术形式。对联又称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有偶语、俪辞、联语、门对等通称,以“对联”称之,则开始于明代。它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它与书法的美妙结合,又成为中华民族绚烂多彩的艺术独创。作为中华优秀传
期刊
那一年 兰州一带的新麦  熟了  在回家的路上  在水面混了三十多年的父親还家了  坐着羊皮筏子  回家来了  有人背着粮食  夜里推门进来  灯前  认清是三叔  老哥俩  一宵无言  半尺厚的黄土  麦子熟了
期刊
做女人还用学吗?我的回答很肯定:是的!!!  我是女人,但是从小被当成男生养,自然就没长成女人的样子。  童年,和小脚的奶奶相依为命;婚前,和暴戾的母亲度日如年。和这两个女人在一起,没有受到常人的教育,做的也大都是搬搬扛扛、安水管通下水、劈柴脱坯加磨刀的活计。  封闭和粗线条的生活,造就了大条的我:我行我素,胸无城府,蓬头垢面,不谙世故,不解风情。男人说我像“擀面杖”,女人说我是“杨排风”。  糊
期刊
早上,菜市场的地摊已摆满了五颜六色的菜。  我本想买点豆腐,却在一个卖菜的小女孩面前停下来。因为她远远地就在招呼,“阿姨,买番茄吧?1块钱8斤,你要不要?”我还以为自己听错了,停下来不相信地问了一声,“小朋友,你刚才说1块钱多少斤?”一个老太太正蹲在小女孩的面前挑选着番茄,她看了我一眼,帮忙重复道:“1块钱8斤。”我笑着说,“阿姨,我还以为她报错了价格,怕她一会卖完菜回去被家人责怪。”老太太也笑了
期刊
20.请以“小事”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2)不少于600字;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文题解析】  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题。江西中考卷,所命制的中考作文题,历年来,多为命题作文和半命题作文两种。譬如,2012年是“垒高自己”(命题),2013年是“带着______上路”(半命题),2014年是“①勇往直前、②学会等待”(命题),20
期刊
看见“温度”二字,也许很多人会觉得,这不就是衡量物体冷热程度的一个物理量吗?但当你阅读本文,获知温度不仅决定了地球生命的诞生与消亡,还是影响地球物质循环运行的推手,是大自然调节和控制地球生态的手段,是人类进行创新的一个广阔而重要的领域后,相信你会改变对温度的浅显看法,重新认识温度。 我们熟悉的温度  生活中,人们对温度有各种各样的感性认识。比如,人们知道冰块寒冷、开水滚烫。冬天用厚衣服包裹身体保持
期刊
操场边高大的乔木,应季节之约,枝桠再一次挂满了繁花。花蕾间散发的淡淡清香,招惹来大批的蜂蝶飞舞。阳光暗自躲在繁花的背后,羞红着一张脸偷窥树下的故事。而树下少男少女四目相对的世界,却只听得见如鼓一般的心跳。  抑或是,你静静坐在座位,借一本书的掩饰,暗自观察不远处的他与周边同学聊天,俊逸的眉宇不时上扬出一缕清风,清澈的微笑激荡起层层涟漪。你的心忍不住怦然,却只能把所有的心事装在心里萌芽成一片嫩绿,再
期刊
房东家  这是一户寻常农家,七十年代初我住过的房东家,在河北省获鹿县李村。门前那一棵很大的石榴树其实在院外远处墙角,而门前本是空荡荡的一片土场。我在这个村子里生活了三年,白天出村到十里外劳动,早晚或假日便在村子里到处寻找入画的题材。村里房子的样式几乎是一律的,只有新旧之分。树木稀少,也不高大,倒是石榴树很多。当五月榴花红胜火时,灰墙灰房顶的村庄便像满头插花的姑娘,顿添姿色。但新添的姿色还很难入画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