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在新西兰幼儿园中广泛使用的一种叙事性评价方式--学习故事,近年来在国际幼教界评价颇高,并在英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家的很多幼儿园中推广。“学习故事”是一种评价儿童的方法,也是一种研究方法,由新西兰学前教育学者卡尔提出。随着新西兰和中国幼教界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学习故事”也受到了中国幼教工作者的高度关注。
【关键词】学习故事 观察 记录
一、初识“学习故事”
刚开始,听到“新西兰学习故事”这一词,对这词是真的相当的不理解,不理解“学习故事”与新西兰有什么关系,不理解什么叫“学习故事”,更不知道“新西兰学习故事”讲的是干什么原理。最近一段时间,“学习故事”似乎成了幼教界的一个热门话题。越来越多的幼儿园在探索学习故事的特点,越来越多的教师加入了撰写学习故事的行列。我上网查看一些资料,听过一些老师的讲座,对“新西兰学习故事”仍然一知半解。只是,其中的一些话语值得我去学习与深思,对“新西兰学习故事”一知半解,使我想起以往自己对幼儿的观察,对幼儿活动的记录,深知理念需要調整,学习需要更深。
二、“学习故事”对教师的改变
“学习故事”关注的是儿童“能做的、感兴趣的”事情,其实在我身边也有很多这样的故事。例如区域活动时,小涵等几个小朋友迅速地跑进了建构区,因为那段时间建构区内投放了很多新的材料——大大小小的纸箱。他们很兴奋,每人拿了一个纸箱都往一起叠高。一开始,他们玩得非常开心。但是他们都是随便搭建的,纸箱不分大小随意地往一起叠高,所以纸箱总是到了一定的高度就倒下了。一会儿的功夫,有的小朋友有点气馁了,有的小朋友已经离开了建构区,而小涵,在建构区里依然能看见他。眼看着大家陆续放弃了,小涵说:“你们不能这样搭,这样不对!纸箱会倒的,不能把小的放下面了,要放大的,让我再来试试。”他用一脸认真的表情说着,还用熟练的动作把最大的纸箱放在了最下面,然后又挑了个第二大的,又选了个第三大的……他把这些纸箱按照从大到小的排序方法,一个一个地搭建了起来,旁边的小朋友一直在看着他,小伙伴们学会了他的方法又重新找回了搭建“高楼”的兴趣,接着又开心地玩起来了……如果不是老师的观察,根本也发现孩子们的对话如此的精彩!在要求教师撰写“学习故事”之前,我们借助专家资源,组织教师就一张图片或一段活动实录进行观察解读,然后进行集体反思,以引导教师改变观察幼儿的视角,关注幼儿的学习过程。例如,在一次培训活动中,专家出示了图片,让教师观察并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你体验到了什么”“你会怎么反应”。绝大多数教师看到的是一个男孩正在做危险的事情,认为必须马上制止,否则会有安全隐患。有小部分教师认为要马上抱他下来,然后问清楚他想干什么,再决定是否支持他。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教师完全从自己的视角出发观察、解读幼儿的行为,只关注幼儿不能做什么,没有关注幼儿学习了什么。这样的观察和反思给教师的固有思维带来很大的冲击,有助于教师调整观察、解读幼儿行为的视角,转变儿童观以及儿童学习观,以更积极的态度去理解幼儿的行为表现和心理变化。
有个案列:大家在阅读学习故事“玩积塑的孩子”后开展互动式诊断的片段:小班幼儿对建构活动感兴趣,常常重复摆弄物体。明明将一个个积塑连接成长长的一条。小班幼儿建构时并无目的,他们不会先思考要建构什么,只有当别人问起时才开始注意并试图命名。当我问明明在搭什么时,他想了想,说这是一条公路。小班幼儿的学习主要以模仿为主,听到有小朋友说在拼搭公路,其他小朋友也都开始拼搭公路。他们不停地将材料拿出来搭建,渐渐地挤在了一起,但他们并不关注自己搭建的东西会不会被挤下桌面.只是一直重复着拼接的动作。甚至有材料掉在了地上,他们也没有发现。当问他们为什么材料会掉在地上时,他们都说不知道。阿牛看到自己搭建的公路即将往下掉,他开心地说:“看,要掉了!”阿曼没有受其他人搭公路的影响,一直搭着自己的车子。但是,不一会儿,阿曼就放弃搭建,跑到其他小组去了。小班幼儿注意力水平低,做事易中断,持续性差,所以阿曼中断了建构……
教师们就这个故事展开了讨论:教师A:我觉得故事没有客观地记录孩子具体的活动情况,而是在给孩子贴标签。教师B:在描述现场的时候应该多用陈述性语言,而在这位教师的描述中结论性语言比较多。教师C:故事开头教师就写了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其建构游戏的发展水平,这说明教师有相关的知识储备,但是感觉教师有点将孩子的行为与自己头脑中的知识对号入座的意味。比如,故事里说到“听到有小朋友说在拼搭公路,其他小朋友也都开始拼搭公路”,我认为这个判断不一定合适,教师可以通过对话、进一步观察等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不可轻易下结论。
三、教师自身的反思
“学习故事”让我们改变心态,需要我们用积极、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孩子,需要我们用多元化思维评价孩子,需要给予孩子正能量。“学习故事”也为教师搭建了一个专业成长的可靠平台,不仅使教师的成长不断加速,而且使教师的工作充满乐趣。我们开展“学习故事”活动可以促进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就幼儿的“学”而言,老师们自然会将关注点从教师主导的“学”转向幼儿自发的“学”,从特定活动中的“学”转向日常生活和游戏中的、寻常时刻的、富有个性的“学”。这正是《纲要》与《指南》精神所倡导的,学习故事之旅,我们已在前行……
【关键词】学习故事 观察 记录
一、初识“学习故事”
刚开始,听到“新西兰学习故事”这一词,对这词是真的相当的不理解,不理解“学习故事”与新西兰有什么关系,不理解什么叫“学习故事”,更不知道“新西兰学习故事”讲的是干什么原理。最近一段时间,“学习故事”似乎成了幼教界的一个热门话题。越来越多的幼儿园在探索学习故事的特点,越来越多的教师加入了撰写学习故事的行列。我上网查看一些资料,听过一些老师的讲座,对“新西兰学习故事”仍然一知半解。只是,其中的一些话语值得我去学习与深思,对“新西兰学习故事”一知半解,使我想起以往自己对幼儿的观察,对幼儿活动的记录,深知理念需要調整,学习需要更深。
二、“学习故事”对教师的改变
“学习故事”关注的是儿童“能做的、感兴趣的”事情,其实在我身边也有很多这样的故事。例如区域活动时,小涵等几个小朋友迅速地跑进了建构区,因为那段时间建构区内投放了很多新的材料——大大小小的纸箱。他们很兴奋,每人拿了一个纸箱都往一起叠高。一开始,他们玩得非常开心。但是他们都是随便搭建的,纸箱不分大小随意地往一起叠高,所以纸箱总是到了一定的高度就倒下了。一会儿的功夫,有的小朋友有点气馁了,有的小朋友已经离开了建构区,而小涵,在建构区里依然能看见他。眼看着大家陆续放弃了,小涵说:“你们不能这样搭,这样不对!纸箱会倒的,不能把小的放下面了,要放大的,让我再来试试。”他用一脸认真的表情说着,还用熟练的动作把最大的纸箱放在了最下面,然后又挑了个第二大的,又选了个第三大的……他把这些纸箱按照从大到小的排序方法,一个一个地搭建了起来,旁边的小朋友一直在看着他,小伙伴们学会了他的方法又重新找回了搭建“高楼”的兴趣,接着又开心地玩起来了……如果不是老师的观察,根本也发现孩子们的对话如此的精彩!在要求教师撰写“学习故事”之前,我们借助专家资源,组织教师就一张图片或一段活动实录进行观察解读,然后进行集体反思,以引导教师改变观察幼儿的视角,关注幼儿的学习过程。例如,在一次培训活动中,专家出示了图片,让教师观察并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你体验到了什么”“你会怎么反应”。绝大多数教师看到的是一个男孩正在做危险的事情,认为必须马上制止,否则会有安全隐患。有小部分教师认为要马上抱他下来,然后问清楚他想干什么,再决定是否支持他。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教师完全从自己的视角出发观察、解读幼儿的行为,只关注幼儿不能做什么,没有关注幼儿学习了什么。这样的观察和反思给教师的固有思维带来很大的冲击,有助于教师调整观察、解读幼儿行为的视角,转变儿童观以及儿童学习观,以更积极的态度去理解幼儿的行为表现和心理变化。
有个案列:大家在阅读学习故事“玩积塑的孩子”后开展互动式诊断的片段:小班幼儿对建构活动感兴趣,常常重复摆弄物体。明明将一个个积塑连接成长长的一条。小班幼儿建构时并无目的,他们不会先思考要建构什么,只有当别人问起时才开始注意并试图命名。当我问明明在搭什么时,他想了想,说这是一条公路。小班幼儿的学习主要以模仿为主,听到有小朋友说在拼搭公路,其他小朋友也都开始拼搭公路。他们不停地将材料拿出来搭建,渐渐地挤在了一起,但他们并不关注自己搭建的东西会不会被挤下桌面.只是一直重复着拼接的动作。甚至有材料掉在了地上,他们也没有发现。当问他们为什么材料会掉在地上时,他们都说不知道。阿牛看到自己搭建的公路即将往下掉,他开心地说:“看,要掉了!”阿曼没有受其他人搭公路的影响,一直搭着自己的车子。但是,不一会儿,阿曼就放弃搭建,跑到其他小组去了。小班幼儿注意力水平低,做事易中断,持续性差,所以阿曼中断了建构……
教师们就这个故事展开了讨论:教师A:我觉得故事没有客观地记录孩子具体的活动情况,而是在给孩子贴标签。教师B:在描述现场的时候应该多用陈述性语言,而在这位教师的描述中结论性语言比较多。教师C:故事开头教师就写了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其建构游戏的发展水平,这说明教师有相关的知识储备,但是感觉教师有点将孩子的行为与自己头脑中的知识对号入座的意味。比如,故事里说到“听到有小朋友说在拼搭公路,其他小朋友也都开始拼搭公路”,我认为这个判断不一定合适,教师可以通过对话、进一步观察等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不可轻易下结论。
三、教师自身的反思
“学习故事”让我们改变心态,需要我们用积极、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孩子,需要我们用多元化思维评价孩子,需要给予孩子正能量。“学习故事”也为教师搭建了一个专业成长的可靠平台,不仅使教师的成长不断加速,而且使教师的工作充满乐趣。我们开展“学习故事”活动可以促进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就幼儿的“学”而言,老师们自然会将关注点从教师主导的“学”转向幼儿自发的“学”,从特定活动中的“学”转向日常生活和游戏中的、寻常时刻的、富有个性的“学”。这正是《纲要》与《指南》精神所倡导的,学习故事之旅,我们已在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