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用文献资料法、观察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对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学生的体育学习和认知活动进行研究,结论认为,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应强化学生的体育认知能力,以满足认知因素和非认知因素的平衡发展。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体育认知能力对大学生体育学习的影响,指出了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学生认知能力培养的方向、路径和应注意的问题,以期引起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对学生体育认知能力的重视。
关键词 高校 公共体育教学 体育认知能力 素质教育
学生学习和成长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认知能力发展的过程。大学生身心逐渐成熟,其认知行为趋于个性化、复杂化、广泛化、理性化,和教学之间的联系也日渐深入。由于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多采取选项课的形式,“管理不完善,项目设置欠新颖,教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缺乏创新,师资和场地缺乏[1]”等问题至今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种状况虽促进了学生的兴趣爱好等非认知因素的发展,但却对学生体育认知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使他们应掌握的运动基础知识没能掌握,导致他们应有的运动习惯没能养成,以至于厌学逃学现象严重,身体素质的发展也缺乏规划,学校的各种体育方针政策很难落实。因此,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应从认知层面把他们兴趣引入到体育课堂中去,使学生的体育认知因素和非认知因素平衡发展。尤其是在体育教学中注意他们的体育“元认知”能力的培养。
一、体育认知能力概念及其对大学生体育学习的影响
(一)体育认知能力的概念内涵
“‘认知’是心理学界普遍使用的一个心理学术语。一般认为认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认知和认识含义相同,指个体通过感觉、知觉、表象、想象、记忆、思维等形式把握客观事物性质和规律的认识活动。狭义的认知与记忆含义基本相同,是指个体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储存和提取的过程。认知是个体重要的心理活动,是人的意识的集中表现。认知对人的情绪、行为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2]。”由此我们认为“体育认知能力”就是“认知”在体育领域中的能动反映,是人体通过各种智力活动方式认识体育、自身、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以产生能动效应为目的的综合认知活动,对人的“体育情绪”和“体育行为”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认知因素和非认知因素是人类认识活动中相互促进相互依赖密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应将二者结合起来认识。对大学生而言,体育认知能力主要体现了他们的智力活动能力,通常和非智力因素共同构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内部动力系统,二者的结合应该以一定的量的体育运动知识储备和应用体育知识的相关经历为基础,这样“知行统一”的良性互动系统的形成应该是大学生体育认知能力培养的一项重点。
(二)体育认知能力对大学生体育学习的影响
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是大学生体育学习的前提和基础,直接决定着他们的动机和学习效果。对大学生体育学习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良好的认知能力有助于构建学生的体育理论知识体系。一直以来,学生的体育课只注重体育技能的培养,而对理论的学习却不够重视,学生很难从理论的角度解读各种健身原理及诸多体育文化现象,这就要求学生从理论认知的层面全面提高体育能力。其次,认知能力决定了他们的体育实践能力。有研究表明,人的体育实践能力可分为体育健身能力、体育娱乐能力、体育观赏能力、体育学习能力及其要素,体育认知的发展能使这四种实践能力朝着较好的亚型方向发展,譬如科学健身型、身心享受型、专业或理论欣赏型、科学学习型等[3]。再次,体育认知能规范学大生的体育行为。大学生的体育行为是一个涵盖内容非常广泛的概念,既表现为一般的行为举止,又能反应他们的心理状态。体育行为可以看作他们素养的一部分,是他们知识、情绪、技能等的综合表现,在一定的层面上也反映了一个人的品味和道德水平,具有德育价值。
二、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对大学生体育认知能力的要求
(一)要求学生不断强化体育认知的兴趣
“兴趣”這种非认知因素对以认知因素为主导的认知能力的提高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应以此为基点协调认知和非认知因素的关系。从入学到大学一路走来,学生对体育课早已习以为常熟视无睹,很难再引起运动本能之外的浓厚兴趣,更谈不上求知欲,尤其是公共体育只侧重于技能教学,对学生的心理要求很低,所以学生对一些先进的体育价值观念也缺乏应有的认识,譬如,对校园休闲体育只理解到“随意休闲”的层面上,对“认真休闲”[4]及其他的积极、科学、规范的休闲观念非常陌生,对“阳光体育运动”、“终身体育”和“全民健身运动”一知半解。这样。学生主观能动性很难和体育课堂要求协调起来。因此,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应该结合实际动作从系统的基本理论教学着手,科学诊断学生的体育认知现状,积极弥补他们基础知识的不足,改变他们对体育课的价值观念,要求学生认真学习并积极领会体育运动原理的奥妙之处,并且在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元认知”水平,以此提升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正确动机,使他们真正在体育课堂上用心、用脑、用情。
(二)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的体育认知技能
认知技能指学生通过认知的方法和手段在技术层面表现出的认知技术和能力。体育课是一门综合性的开放课程,其课堂形式和基本要求与其他课程有较大的差别,在认知技能的习得方面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学生以自身体育知识结构和切身运动感受为基础,培养“元认知”能力。一般从“提高学生元认知学习的意识性、丰富学生关于元认知知识和体验、培养学生学习策略和反思能力、强调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注重引导学生对非智力因素的调控”五方面提高学生的元认知能力[5]。其次,在元认知基础上要求学生要学会辩证思维,根据自身的身体素质状况选择不同的运动,对自己的身体素质、神经类型和气质特点进行综合分析,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并可以通过运动的形式弥补自身性格中的不足,挖掘自己爱好或厌恶某些运动的心理根源。再次,要求学生认知过程中尽可能结合多方面因素,实现多感官多角度认知。结合自身状况、地域、经济、文化、环境、时代等多方面因素,通过感觉、知觉、表象、想象、记忆、思维等形式综合认知,既能开拓认知的深度和广度,也能带动非认知因素的共同参与。 (三)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体育认知习惯
良好的认知习惯是体育认知习惯的前提,但不等于是体育认知习惯,因为大学生的专业性较强,很多认知爱好基本已经形成,所以学生的兴趣范围相对稳定,而体育一直不是专业主干课程,而且学生在没能认识科学运动规律的情况下的运动很难得到良好的运动体验,所以学生的体育认知习惯仍待培养。一般可以认为,良好的认知习惯应以探索体育知识为目标,以各级体育政策为导向,以使用价值为尺度,以身心健康为标准。具体而言,就是要求学生在课堂内外多多探索,尽量使认知过程科学化、程序化、简单化;要学生学会借助文献资料等对身边有趣的体育现象产生浓厚的探索欲望,获得体育知识,提高各方面的体育能力。进而以“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学校阳光体育运动”、“终身体育”、“休闲体育”、“全民健身”等政策或健康体育文化为导向,多方面多角度获取知识,提高體育文化素养。要求学生从实用价值的角度出发结合自身状况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不被非认知因素所干扰,把认知行为转化为一种和自己健康快乐息息相关的内在需求,结合实际客观地认识问题,争取学以致用,在运动中体验快乐,在快乐中学习理论,用理论科学指导运动实践和自我保健,把自身健康始终和体育运动及卫生保健结合起来。
三、大学生体育认知能力培养的途径和应注意的问题
(一)大学生体育认知能力培养的途径
大学生体育认知能力的培养一般是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社团活动等。高校应采取以“健康教育”和“终身教育”为主线的教学模式,以学生选课为核心,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6]。在课堂上,教师要结合动作讲解相关的理论知识,激发他们探索的兴趣和实践的愿望,合理规划教学内容使他们获得愉快的运动体验和系统化的条理知识;结合具体的运动项目列举体育名人实例,讴歌体育精神,传播体育文化,尽量拓宽他们的认知空间。在课下,让他们试着去发现并解决运动健身体育保健甚至体育文化中的不解之处,培养他们认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一项兴趣爱好,树立他们正确的偶像意识,并以此为具体的认知对象引导他们个性化的认知活动。教学生利用媒体、文献资料甚至通过比赛等获得知识,增强能力。在高校中大力发展各种体育社团,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开展丰富多样的社团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体育交流合作,使他们认识到体育的交往等其他方面的功能。
(二)大学生体育认知能力培养应注意的问题
在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大学生体育认知能力的培养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正确协调认知因素和非认知因素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非认知因素在认知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协调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就能充分发挥非认知因素的动力功能,促进认知因素的充分发展。第二,教师要牢牢把握课堂,重视课内外体育活动的开展。课堂上教师通过传授技术动作和卫生保健知识技能,教会学生掌握一定的认知技巧和方法;通过传播先进体育文化树立学生的典范意识,培养他们的体育文化品位;通过社团以及竞赛等文体活动对他们的课外活动等进行必要的指导。第三,要注意个体差异,结合他们的体育基础从实际出发培养他们的体育价值观,以“需要”为突破口,逐渐培养他们的习惯。第四,要和学校的各项体育政策和各种先进的体育思想结合起来,在相关政策对指引下,培养学生宏观逻辑能力,在政策框架下构建他们的认知能力体系。第五,和学校的德育智育工作结合起来,充分认识德、智、体他们之间的联系,挖掘德育和智育对他们体育认知能力培养的助力作用。
四、结语
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强化学生的体育认知能力是国家颁布的学校体育相关政策落实和学生健康水平提高的客观要求,也是为满足学生学习能力全面发展的需要,和高校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一致的。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在实施过程中要以国家相关政策为准线,根据政策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对他们提出认知要求,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协调发展学生的认知因素和非认知因素,培养他们正确的健身、健康观念和良好的体育卫生保健习惯,使他们深刻理解学校阳光体育运动和未来终身体育的精神内涵,真正发挥体育认知能力在他们自我健身运动中的内驱力作用。从兴趣、动机、情感等非认知因素入手,重视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多角度多侧面地培养学生的体育认知技能和习惯,逐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基金项目:文山学院科研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11WSXY03。
参考文献:
[1] 林致诚.对我国普通高校体育选修课的现状调研[J].中国体育科技.2003.39(6):56-58.
[2] 姚本先,等.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9:81.
[3] 万茹,毛振明.论体育实践能力的类型与结构[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26(8):73-89.
[4] 谭建共,王新卉.高尔夫与认真休闲[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1.31(1):1-5.
[5] 董大肆.体育教学中学生元认知能力培养的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31(5):127-128.
[6] 魏勇.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研究分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26(2):75-78.
关键词 高校 公共体育教学 体育认知能力 素质教育
学生学习和成长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认知能力发展的过程。大学生身心逐渐成熟,其认知行为趋于个性化、复杂化、广泛化、理性化,和教学之间的联系也日渐深入。由于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多采取选项课的形式,“管理不完善,项目设置欠新颖,教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缺乏创新,师资和场地缺乏[1]”等问题至今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种状况虽促进了学生的兴趣爱好等非认知因素的发展,但却对学生体育认知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使他们应掌握的运动基础知识没能掌握,导致他们应有的运动习惯没能养成,以至于厌学逃学现象严重,身体素质的发展也缺乏规划,学校的各种体育方针政策很难落实。因此,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应从认知层面把他们兴趣引入到体育课堂中去,使学生的体育认知因素和非认知因素平衡发展。尤其是在体育教学中注意他们的体育“元认知”能力的培养。
一、体育认知能力概念及其对大学生体育学习的影响
(一)体育认知能力的概念内涵
“‘认知’是心理学界普遍使用的一个心理学术语。一般认为认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认知和认识含义相同,指个体通过感觉、知觉、表象、想象、记忆、思维等形式把握客观事物性质和规律的认识活动。狭义的认知与记忆含义基本相同,是指个体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储存和提取的过程。认知是个体重要的心理活动,是人的意识的集中表现。认知对人的情绪、行为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2]。”由此我们认为“体育认知能力”就是“认知”在体育领域中的能动反映,是人体通过各种智力活动方式认识体育、自身、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以产生能动效应为目的的综合认知活动,对人的“体育情绪”和“体育行为”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认知因素和非认知因素是人类认识活动中相互促进相互依赖密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应将二者结合起来认识。对大学生而言,体育认知能力主要体现了他们的智力活动能力,通常和非智力因素共同构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内部动力系统,二者的结合应该以一定的量的体育运动知识储备和应用体育知识的相关经历为基础,这样“知行统一”的良性互动系统的形成应该是大学生体育认知能力培养的一项重点。
(二)体育认知能力对大学生体育学习的影响
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是大学生体育学习的前提和基础,直接决定着他们的动机和学习效果。对大学生体育学习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良好的认知能力有助于构建学生的体育理论知识体系。一直以来,学生的体育课只注重体育技能的培养,而对理论的学习却不够重视,学生很难从理论的角度解读各种健身原理及诸多体育文化现象,这就要求学生从理论认知的层面全面提高体育能力。其次,认知能力决定了他们的体育实践能力。有研究表明,人的体育实践能力可分为体育健身能力、体育娱乐能力、体育观赏能力、体育学习能力及其要素,体育认知的发展能使这四种实践能力朝着较好的亚型方向发展,譬如科学健身型、身心享受型、专业或理论欣赏型、科学学习型等[3]。再次,体育认知能规范学大生的体育行为。大学生的体育行为是一个涵盖内容非常广泛的概念,既表现为一般的行为举止,又能反应他们的心理状态。体育行为可以看作他们素养的一部分,是他们知识、情绪、技能等的综合表现,在一定的层面上也反映了一个人的品味和道德水平,具有德育价值。
二、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对大学生体育认知能力的要求
(一)要求学生不断强化体育认知的兴趣
“兴趣”這种非认知因素对以认知因素为主导的认知能力的提高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应以此为基点协调认知和非认知因素的关系。从入学到大学一路走来,学生对体育课早已习以为常熟视无睹,很难再引起运动本能之外的浓厚兴趣,更谈不上求知欲,尤其是公共体育只侧重于技能教学,对学生的心理要求很低,所以学生对一些先进的体育价值观念也缺乏应有的认识,譬如,对校园休闲体育只理解到“随意休闲”的层面上,对“认真休闲”[4]及其他的积极、科学、规范的休闲观念非常陌生,对“阳光体育运动”、“终身体育”和“全民健身运动”一知半解。这样。学生主观能动性很难和体育课堂要求协调起来。因此,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应该结合实际动作从系统的基本理论教学着手,科学诊断学生的体育认知现状,积极弥补他们基础知识的不足,改变他们对体育课的价值观念,要求学生认真学习并积极领会体育运动原理的奥妙之处,并且在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元认知”水平,以此提升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正确动机,使他们真正在体育课堂上用心、用脑、用情。
(二)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的体育认知技能
认知技能指学生通过认知的方法和手段在技术层面表现出的认知技术和能力。体育课是一门综合性的开放课程,其课堂形式和基本要求与其他课程有较大的差别,在认知技能的习得方面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学生以自身体育知识结构和切身运动感受为基础,培养“元认知”能力。一般从“提高学生元认知学习的意识性、丰富学生关于元认知知识和体验、培养学生学习策略和反思能力、强调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注重引导学生对非智力因素的调控”五方面提高学生的元认知能力[5]。其次,在元认知基础上要求学生要学会辩证思维,根据自身的身体素质状况选择不同的运动,对自己的身体素质、神经类型和气质特点进行综合分析,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并可以通过运动的形式弥补自身性格中的不足,挖掘自己爱好或厌恶某些运动的心理根源。再次,要求学生认知过程中尽可能结合多方面因素,实现多感官多角度认知。结合自身状况、地域、经济、文化、环境、时代等多方面因素,通过感觉、知觉、表象、想象、记忆、思维等形式综合认知,既能开拓认知的深度和广度,也能带动非认知因素的共同参与。 (三)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体育认知习惯
良好的认知习惯是体育认知习惯的前提,但不等于是体育认知习惯,因为大学生的专业性较强,很多认知爱好基本已经形成,所以学生的兴趣范围相对稳定,而体育一直不是专业主干课程,而且学生在没能认识科学运动规律的情况下的运动很难得到良好的运动体验,所以学生的体育认知习惯仍待培养。一般可以认为,良好的认知习惯应以探索体育知识为目标,以各级体育政策为导向,以使用价值为尺度,以身心健康为标准。具体而言,就是要求学生在课堂内外多多探索,尽量使认知过程科学化、程序化、简单化;要学生学会借助文献资料等对身边有趣的体育现象产生浓厚的探索欲望,获得体育知识,提高各方面的体育能力。进而以“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学校阳光体育运动”、“终身体育”、“休闲体育”、“全民健身”等政策或健康体育文化为导向,多方面多角度获取知识,提高體育文化素养。要求学生从实用价值的角度出发结合自身状况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不被非认知因素所干扰,把认知行为转化为一种和自己健康快乐息息相关的内在需求,结合实际客观地认识问题,争取学以致用,在运动中体验快乐,在快乐中学习理论,用理论科学指导运动实践和自我保健,把自身健康始终和体育运动及卫生保健结合起来。
三、大学生体育认知能力培养的途径和应注意的问题
(一)大学生体育认知能力培养的途径
大学生体育认知能力的培养一般是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社团活动等。高校应采取以“健康教育”和“终身教育”为主线的教学模式,以学生选课为核心,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6]。在课堂上,教师要结合动作讲解相关的理论知识,激发他们探索的兴趣和实践的愿望,合理规划教学内容使他们获得愉快的运动体验和系统化的条理知识;结合具体的运动项目列举体育名人实例,讴歌体育精神,传播体育文化,尽量拓宽他们的认知空间。在课下,让他们试着去发现并解决运动健身体育保健甚至体育文化中的不解之处,培养他们认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一项兴趣爱好,树立他们正确的偶像意识,并以此为具体的认知对象引导他们个性化的认知活动。教学生利用媒体、文献资料甚至通过比赛等获得知识,增强能力。在高校中大力发展各种体育社团,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开展丰富多样的社团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体育交流合作,使他们认识到体育的交往等其他方面的功能。
(二)大学生体育认知能力培养应注意的问题
在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大学生体育认知能力的培养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正确协调认知因素和非认知因素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非认知因素在认知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协调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就能充分发挥非认知因素的动力功能,促进认知因素的充分发展。第二,教师要牢牢把握课堂,重视课内外体育活动的开展。课堂上教师通过传授技术动作和卫生保健知识技能,教会学生掌握一定的认知技巧和方法;通过传播先进体育文化树立学生的典范意识,培养他们的体育文化品位;通过社团以及竞赛等文体活动对他们的课外活动等进行必要的指导。第三,要注意个体差异,结合他们的体育基础从实际出发培养他们的体育价值观,以“需要”为突破口,逐渐培养他们的习惯。第四,要和学校的各项体育政策和各种先进的体育思想结合起来,在相关政策对指引下,培养学生宏观逻辑能力,在政策框架下构建他们的认知能力体系。第五,和学校的德育智育工作结合起来,充分认识德、智、体他们之间的联系,挖掘德育和智育对他们体育认知能力培养的助力作用。
四、结语
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强化学生的体育认知能力是国家颁布的学校体育相关政策落实和学生健康水平提高的客观要求,也是为满足学生学习能力全面发展的需要,和高校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一致的。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在实施过程中要以国家相关政策为准线,根据政策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对他们提出认知要求,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协调发展学生的认知因素和非认知因素,培养他们正确的健身、健康观念和良好的体育卫生保健习惯,使他们深刻理解学校阳光体育运动和未来终身体育的精神内涵,真正发挥体育认知能力在他们自我健身运动中的内驱力作用。从兴趣、动机、情感等非认知因素入手,重视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多角度多侧面地培养学生的体育认知技能和习惯,逐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基金项目:文山学院科研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11WSXY03。
参考文献:
[1] 林致诚.对我国普通高校体育选修课的现状调研[J].中国体育科技.2003.39(6):56-58.
[2] 姚本先,等.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9:81.
[3] 万茹,毛振明.论体育实践能力的类型与结构[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26(8):73-89.
[4] 谭建共,王新卉.高尔夫与认真休闲[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1.31(1):1-5.
[5] 董大肆.体育教学中学生元认知能力培养的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31(5):127-128.
[6] 魏勇.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研究分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26(2):7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