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农村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是全社会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基础支撑, 是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以及民主政治建设的必然要求。体制创新是关键, 机制创新是重点, 法治化是保障, 只有这样, 才能切实掌握农村社会管理领域的实际情况, 才能解决农村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具体问题。
关键词:农村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经济建设
党的十八届最新一次会议提出,要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战略目标。我国农村人口占多数,加强农村社会管理,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模式,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筹城乡发展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方面的客观要求,对全面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加强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的现实意义
农村社会稳定是中国社会稳定的基础。由于我国人口、产业、发展阶段等原因,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模式,保持农村稳定,具有特殊而迫切的意义。邓小平曾经指出,没有农村的社会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广大农村社会管理总体向好,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村公共事务的管理和服务水平日益提高。然而,随着我国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以及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进程中,新旧矛盾相互交织,社会冲突和社会犯罪等农村社会不稳定因素大大增加,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局面受到严重挑战。究其根本原因,是农村基层社会管理机制不完善,农村社会管理模式未能适应农村社会发展现状。故此,把农村社会稳定放在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的逻辑角度上观察,转变农村社会管理模式,应当成为各级政府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工作的重要方面。与此同时,我国农村社会结构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处于一个传统、落后的农村向现代、进步的农村的转变过程中。在这一过程中,农民分化趋势渐趋明显,“农民正在由原来的差别不大的农村干部、一般农民两个主要阶层分化为农业劳动者、农民工、农村管理者、个体户和私营企业主、农村知识分子等多个阶层”,使传统农村社会结构呈现日益复杂的态势。因此,在已经开启了农村社会转型的阀门的今天,研究如何契合农村社会管理现状并有效解决农村在转型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各种问题,是实现传统农村社会向现代农村社会转型的题中之义。
二、当前加强农村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的具体措施
(一)要大力加强农村社会管理体制创新
要进一步完善乡村权力资源配置体制、深化乡村组织重构。基层社会管理格局和管理体制状况与社会的特定权力结构紧密相关;乡村权力资源配置模式的多元主体参与型转变必然要求农村基层社会组织重构。完善乡村权力资源配置、深化乡村组织重构,要全面推进有效政府建设、切实完善村民自治制度,进一步实现基层乡镇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基层乡镇政府职能,创新政府管理方式。虽然转变职能是各级政府面临的共同课题,但是各级政府的职能定位不同。对基层政府而言,其职能定位主要体现在社会管理以及公共服务方面,并且要加快从管制、管理理念向服务理念的转变,大力构建有效政府、服务政府。政府管理方式也绝不仅限于传统的行政管理手段,除了必要的管理职能之外,应大力提倡并积极采用行政给付、行政合同、行政指导等新型管理方式。
(二)要大力加强农村社会管理机制创新
首先,就权力运行机制的完善而言,应进一步规范农村基层行政权的运作,将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通过制定社会政策和相关法规,依法管理社会组织和社会事务,把更多的资源转向公共服务领域,进一步改革基层政府绩效考核机制。要以农村基层社会的社区重建为基本依托、以构建农村基层社会新型治理机制为核心内容、以制定农村社会发展政策为根本保证。其次,就公众参与机制的完善而言,要扩大公众政治参与范围,拓宽其参与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管理的渠道;以促进行政民主化、科学化为目的,在加大政府信息公开、政务公开的基础上,健全农村社会的利益诉求表达机制以及权力监督机制。在新形势下,要充分发挥信息网络的作用,注重民间网络意见表达、监督的作用。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加大公民社会构建力度。第三,就社会保障机制而言,要完善农村社会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以及优抚安置等各项制度;要逐步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农村利益协调力度,缩小农村社会贫富差距,防止两极分化的加剧;关注农村弱势群体保护以及农村流动人口问题;积极构建基层互助合作机制等。
(三)要积极推进农村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法治化
农村社会管理作为农村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不论是体制还是机制建设,农村社会管理的发展方向都应当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法治政府的建设相结合,要“始终将社会管理置于法治化轨道之下,以法治理念为指导,以法律程序和法律规范为支撑,依法管理。”可以说,制度化、法治化既是整体意义上的社会管理,也是农村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的必由之路。要进一步健全农村社会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尽快实现基层党组织的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基层政府行政程序、法律规范,切实维护农村群众政治、经济以及社会领域的各项合法权益,有针对性地完善农村基层民生领域立法体系。通过法律而非其他方式来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从而切实保障农村社会管理体制以及各项具体机制创新的有效实施。
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是我国现阶段社会管理工作的重点之一,农村社会管理创新可以有效地提高乡镇政府的执政水平、农村社会管理水平,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农村社会管理创新对于维护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统筹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推进作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农村经济建设飞速发展,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地不断推进,农村各个阶层的利益关系发生变化。随之带来“三农”问题的转变,农民的物质文化需求也在发生着转变,农村社会发展带来的问题也逐渐增多,矛盾纠纷也日益凸显。通过对政府服务职能的完善,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农村社区建设和管理,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才能更好地促进农村社会发展,满足农民群众需求。
参考文献:
[1]王建宏.新形势下农村社会管理中的若干问题及政策建议[J].经营管理者.2015(12)
[2]杨崇祥.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的现实与出路[J].唯实.2014(05)
关键词:农村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经济建设
党的十八届最新一次会议提出,要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战略目标。我国农村人口占多数,加强农村社会管理,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模式,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筹城乡发展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方面的客观要求,对全面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加强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的现实意义
农村社会稳定是中国社会稳定的基础。由于我国人口、产业、发展阶段等原因,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模式,保持农村稳定,具有特殊而迫切的意义。邓小平曾经指出,没有农村的社会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广大农村社会管理总体向好,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村公共事务的管理和服务水平日益提高。然而,随着我国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以及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进程中,新旧矛盾相互交织,社会冲突和社会犯罪等农村社会不稳定因素大大增加,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局面受到严重挑战。究其根本原因,是农村基层社会管理机制不完善,农村社会管理模式未能适应农村社会发展现状。故此,把农村社会稳定放在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的逻辑角度上观察,转变农村社会管理模式,应当成为各级政府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工作的重要方面。与此同时,我国农村社会结构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处于一个传统、落后的农村向现代、进步的农村的转变过程中。在这一过程中,农民分化趋势渐趋明显,“农民正在由原来的差别不大的农村干部、一般农民两个主要阶层分化为农业劳动者、农民工、农村管理者、个体户和私营企业主、农村知识分子等多个阶层”,使传统农村社会结构呈现日益复杂的态势。因此,在已经开启了农村社会转型的阀门的今天,研究如何契合农村社会管理现状并有效解决农村在转型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各种问题,是实现传统农村社会向现代农村社会转型的题中之义。
二、当前加强农村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的具体措施
(一)要大力加强农村社会管理体制创新
要进一步完善乡村权力资源配置体制、深化乡村组织重构。基层社会管理格局和管理体制状况与社会的特定权力结构紧密相关;乡村权力资源配置模式的多元主体参与型转变必然要求农村基层社会组织重构。完善乡村权力资源配置、深化乡村组织重构,要全面推进有效政府建设、切实完善村民自治制度,进一步实现基层乡镇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基层乡镇政府职能,创新政府管理方式。虽然转变职能是各级政府面临的共同课题,但是各级政府的职能定位不同。对基层政府而言,其职能定位主要体现在社会管理以及公共服务方面,并且要加快从管制、管理理念向服务理念的转变,大力构建有效政府、服务政府。政府管理方式也绝不仅限于传统的行政管理手段,除了必要的管理职能之外,应大力提倡并积极采用行政给付、行政合同、行政指导等新型管理方式。
(二)要大力加强农村社会管理机制创新
首先,就权力运行机制的完善而言,应进一步规范农村基层行政权的运作,将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通过制定社会政策和相关法规,依法管理社会组织和社会事务,把更多的资源转向公共服务领域,进一步改革基层政府绩效考核机制。要以农村基层社会的社区重建为基本依托、以构建农村基层社会新型治理机制为核心内容、以制定农村社会发展政策为根本保证。其次,就公众参与机制的完善而言,要扩大公众政治参与范围,拓宽其参与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管理的渠道;以促进行政民主化、科学化为目的,在加大政府信息公开、政务公开的基础上,健全农村社会的利益诉求表达机制以及权力监督机制。在新形势下,要充分发挥信息网络的作用,注重民间网络意见表达、监督的作用。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加大公民社会构建力度。第三,就社会保障机制而言,要完善农村社会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以及优抚安置等各项制度;要逐步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农村利益协调力度,缩小农村社会贫富差距,防止两极分化的加剧;关注农村弱势群体保护以及农村流动人口问题;积极构建基层互助合作机制等。
(三)要积极推进农村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法治化
农村社会管理作为农村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不论是体制还是机制建设,农村社会管理的发展方向都应当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法治政府的建设相结合,要“始终将社会管理置于法治化轨道之下,以法治理念为指导,以法律程序和法律规范为支撑,依法管理。”可以说,制度化、法治化既是整体意义上的社会管理,也是农村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的必由之路。要进一步健全农村社会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尽快实现基层党组织的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基层政府行政程序、法律规范,切实维护农村群众政治、经济以及社会领域的各项合法权益,有针对性地完善农村基层民生领域立法体系。通过法律而非其他方式来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从而切实保障农村社会管理体制以及各项具体机制创新的有效实施。
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是我国现阶段社会管理工作的重点之一,农村社会管理创新可以有效地提高乡镇政府的执政水平、农村社会管理水平,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农村社会管理创新对于维护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统筹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推进作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农村经济建设飞速发展,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地不断推进,农村各个阶层的利益关系发生变化。随之带来“三农”问题的转变,农民的物质文化需求也在发生着转变,农村社会发展带来的问题也逐渐增多,矛盾纠纷也日益凸显。通过对政府服务职能的完善,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农村社区建设和管理,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才能更好地促进农村社会发展,满足农民群众需求。
参考文献:
[1]王建宏.新形势下农村社会管理中的若干问题及政策建议[J].经营管理者.2015(12)
[2]杨崇祥.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的现实与出路[J].唯实.2014(05)